梨黑星病发生与防治论文
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

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摘要介绍了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梨;黑星病;黑斑病;鉴别;防治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量发展经果林(如种植梨树等),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但是部分果农对果树病害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果树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再提高。
笔者现将梨树黑星病和黑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种梨户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参考。
1 病原1.1 梨树黑星病又名梨疮痂病、雾病。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梨树黑星病菌(Venturia Pyrina Aelerh.),属子囊菌格孢腔目黑星菌属。
病原物有性态为纳雪黑星菌,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无性态为黑星孢,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
该病具有发生较普遍、流行性强、损失大等特点。
1.2 梨树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
2 发病规律2.1 梨树黑星病病原菌寄生性强,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次年春天形成发病新梢,经过其他媒介侵染叶片和果实;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子囊孢子发育成熟,子囊孢子弹射出壳借风传播侵染叶片和果实。
病菌孢子侵染的必要条件要有一定的降雨,特别是连续阴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该病流行的最适温度为11~20℃,所以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有利于该病的流行。
梨树密度大或枝叶过多,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2 梨树黑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借风雨传播。
梨树每年有3个发病高峰期,第1次在春季3~4月份(13~15℃时),主要侵害叶片、花序;第2次在6月份左右,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第3次在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果实。
高温高湿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
梨树密度大、枝叶过多、树势弱、树龄大、叶龄小,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3 发病症状3.1 梨树黑星病主要危害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
梨黑星病发生及防治

梨黑星病发生及防治
梨黑星病是一种梨树经常发生的病害。
这种病对梨树危害很大,在近几年曾影响过一些地方的梨果出口,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近来一些地方的梨黑星病有重度发生迹象,专家建议抓紧防治。
梨黑星病的症状为:树梢及叶柄染病后,在其基部形成黄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以后产生黑霉层逐渐向上扩展,病梢及叶柄上布满霉层,终至枯死。
当夏季新梢上出现病斑时,稍隆起如豆粒,其上布满霉层,尔后霉层病斑渐凹陷龟裂,至次年病疤脱落,仅留一疤痕。
叶片发病时,多在叶背沿支脉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淡黄色,后成暗色污斑,上面生有黑霉,边缘呈星芒状辐射。
病害严重时可扩及叶片正面,随病势发展,病叶渐变红褐色脱落。
果实染病后,起初发生淡黄色圆形病斑,并逐渐扩大出现黑绿色霉层,病部果肉变硬,随果实增大而逐渐凹陷龟裂。
病重时幼果呈畸形易早期脱落。
梨黑星病在一些地方一般5月上旬、6月上旬发病,一些干旱的地方发病要迟一些。
最易感病的品种为鸭梨、慈梨、秋白梨、宝珠梨、海冬梨等,且发病时间最早。
预防梨黑星病可喷洒1:2:200的波尔多液。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可用石膏4000-6000倍液防治梨黑星病的发生。
- 1 -。
梨黑星病综合防治

l 4・
西 昌农业科技
21() 0 2 1
梨黑星病综合 防治
王开责
( 甘洛 县农业 局 四川甘 洛 665 ) 1 8 0
摘 要 本文 甘 梨黑 病的 状、 规 行分 针 题 梨 病的 针对 洛县 星 症 发生 律进 析。 对问 提出 黑星 综
合 防 治措 施 。
关键词 梨 星 危害 防 措施 黑 病 治
7 051 70 - 52
[9 李 晓 、 小 飞 等 , 1】 张 四川 玉 米 灰 斑 病 的发 生危 害 , 保 植
工程
『6 王 桂 清 、 增 贵 、 1] 高 吕国 忠 、 陈捷 , 境条 件 对 玉 米 灰斑 环 病 菌 生 长 的影 响 , 宁农 业 科 学 ,046 :7 2 辽 2 0 ()1 -0 【7 黄 必华 、 晓 梅 、 1] 张 肖卫 华 , 南省 德 宏 州玉 米 灰 斑 病 云 发 生 规律 及 防 治技 术 研 究【 , 物 杂 志 ,0 94:0 8 J作 ] 20( 8-2 ) 【8 1】陈荣 丽 、 陈广 艳 、 彦 民 、 治 荣 、 胜 恒 、 红 华 , 周 蔡 张 易 玉 米 灰 斑 病 的 发 生 及 防 治 技 术 [ , 徽 农 业 科 学 ,0 1 3 ( ) J安 ] 2 1 ,91 : 2
[ ]赵 毕 昆、 思 全 、 琰 聪 、 志坚 、 金 梅 , 米 灰 斑 2 0 邵 李 谢 郭 玉 病发 生规 律及 防治 [ , 业 科 技通 讯 , 0 1 1 J农 ] 21. 1
[1 孙 成 韬 、 丽颖 、 金君 等 , 2] 张 王 玉米 灰 斑 病 的 研 究 进 展
[ , 米 科 学 ,0 7 1 2:3 - 3 J玉 ] 20 ,5()13 16 【2 国淑 、 敏 、 铭 、 2]龚 张 刘 申世 安 、 琴 ,玉 米 灰 斑 病 的 诊 徐
梨黑星病的防治技术探讨

绿色植保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尤以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和山西等梨产区危害严重。
发病严重时,不但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而且危害果实,导致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
如果病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则难以保证梨果的产量,进而会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为了提高梨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笔者重点分析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特征以及防治技术,希望以此为病害防治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发病规律梨黑星病有性型为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的纳雪星菌,以分生孢子与菌丝体在梨的若干处越冬,比如芽鳞里、病叶、病果、枝梢以及叶柄等部位;或以菌丝体、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其中,越冬孢子会受到风雨影响,通过梨树枝干皮孔与气孔,或在伤口部位直接侵染,潜育14~20天发病[1]。
年均侵染发病较多次,病菌萌发的温度范围2~30℃,以15~20℃为适,高于25℃萌发率急剧下降。
侵染发病高峰阶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这个时期做好防治工作至关重要;7月下旬至8月份是第二个侵染发病高峰,其中新形成的芽、枝梢嫩叶、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等,均会受到病菌不同程度的侵染。
2发病特征梨黑星病,从落花到果实近成熟期均可发生,其主要特征是在病部形成显著的黑色霉层,像一层煤烟。
其病菌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果实、叶、新梢、芽、花序及一年生枝等。
基于发病特征分析,叶片受害较为明显(图1),且处于叶背面的主脉两侧与支脉间,形成多角形或圆形的淡黄色病斑,边缘较为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会布满整个叶片。
同时,叶背面会形成辐射状霉层,在病情严重时,容易形成大量的落叶。
在整个生长期当中,果实均易侵染受害[2]。
从幼果来看,发病成畸形果,容易形成无规则的淡黄色、褐色病斑,并在病斑上易形成黑色霉层(图2)。
针对成长期果实,发病不易表现为畸形,但病斑部容易出现凹陷的状况,进一步导致星状龟裂形成。
除此之外,叶柄以及果梗的症状较为相似,主要存在黑色椭圆形凹陷斑,病变部位通常覆盖黑霉,在缢缩的情况下会呈失水干枯状,使叶片或果发生过早凋落的情况。
梨黑星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梨黑星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梨是人们喜爱的水果。
因其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而更受人们的青睐。
常言道:梨儿好吃树难栽。
梨树在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虫的危害,以下介绍一种梨树重要病害――梨黑星病及其防治措施。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是南北梨区发生普遍、流行性强、损失大的一种重要病害。
从落花期一直为害到果实成熟期。
一、症状特征。
梨黑星病可侵染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包括鳞片、叶片、叶柄、新梢、花器及果实等。
其典型的特征是在病部产生明显的黑色霉层,故又有黑霉病之称。
叶片受害多发生在叶背,长出黑色霉斑,叶正面为多角形或圆形褪绿黄斑,严重时,致使叶片干枯而脱落。
嫩梢发病除形成梭形霉斑外,后期皮层龟裂呈粗皮状的疮痂。
幼果染病大多早落或病部木质化形成畸形果。
大果染病形成多个疮痂状凹斑,常发生龟裂,有些病斑呈放射状黑色星点,病斑伤口常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致全果腐烂。
二、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芽鳞片、病果、落叶或病菌以菌丝团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如遇冬季不良气候,分生孢子萌发力低时,有利于有性世代的形成,子囊孢子成为主要侵染源。
病菌传播靠雨水冲刷在梨园中也蔓延。
春新梢上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再侵染中心,在病梢以下圆锥形空间内的果实、叶片染病重,“病芽梢”是梨黑星病早期主要侵染源。
湿度是影响该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条件。
春雨早且偏多,夏季多雨,病害就重。
干旱年份则发病较轻。
病菌孢子入侵要有一次5毫米左右的降水或连续有5-48小时以上的阴雨天。
梨树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抗病力弱。
病菌入侵的日平均温度为8-10℃,适宜流行的温度为11-20℃。
潜育期春季20-25天,夏季14-20天,温度高潜育期缩短。
一般在落花期后不久即出现病梢,在叶或果上经4-5个周期的扩大蔓延,于7月在雨季进入盛发期,10月后停止扩展。
此外,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果园或树势衰弱都易发生黑星病。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梨黑星病抗病性差异非常明显,如西洋梨、日本梨较中国梨抗病,中国梨中以沙梨、褐梨、夏梨等系统较抗病,而白梨系统最感病,秋子梨次之。
梨黑星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绿色植保梨黑星病又名梨斑病、疮痂病,此病危害梨树新梢、叶片、花芽及果实,其中叶片和果实发病最重,大发生时病叶率可达80%以上,并且提前大量早落,梨果受害后形成畸形果,病果率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
若连续发生数年,树势加剧衰败,病叶泛滥,挂果锐减,甚至可达到毁树毁园的地步。
因此,应高度重视梨黑星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通过采取树木管护、清除病叶病果、幼果期开始套袋和适时喷洒杀菌药剂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梨黑星病对树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
1梨黑星病的致病原因1.1管理水平部分果农对如何管理梨树园没有计划和安排,园区管理粗放混乱(见图1),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树木日趋衰弱,导致黑星病及其他病虫害流行发生,严重危害梨树的健康,影响梨树的正常生长,致使果品产量下降,果农见不到收益,种植的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图1粗放管理的梨园1.2气候条件梨黑星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尤其是湿度条件密切相关。
若雨季来临早,阴雨天气比较多,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相对比较大,这些因素很容易引起梨黑星病的发生与流行。
据观察,当日均温度在8℃以上、降雨量在5毫米以上、连续2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时,该病病菌孢子开始侵入,当日均温度上升到17~20℃时,病害流行迅速。
1.3栽植情况部分梨树果园栽植不合理,株间距小,不利于树形修剪;有些果园选址在河滩地上,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园区常年积水、湿度较大;有些果园林分郁闭度高,密不通风、通透性差,透光性也不好;有些果园树龄大未及时更新,树势比较衰弱。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梨树的生长,会减弱梨树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极易发生梨黑星病及其他病虫害。
2病害症状梨黑星病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果实、新芽和嫩梢。
叶片受到侵害,初期在叶背出现淡黄色斑块,形状为多角形、圆形或椭圆形,随后病斑上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边缘呈辐射状,发生严重时整个叶背面遍布黑色霉状物,7—8月叶片就开始早早脱落。
梨黑星病菌培养管理论文

梨黑星病菌培养管理论文[论文关键词]梨黑星病菌培养基质苦皮藤[论文摘要]用18种培养基对梨黑星病菌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表明,用PDA、改进PDA及PSA培养较易分离成功,在改进PDA+L′中营养生长速率最大,20℃下培养20d菌落直径可达12mm,并产生分生孢子。
药效测定试验表明,10.0μg/mL的70%代森锰锌或5%杀菌清水剂及5.0μg/mL的植物制剂20%苦皮藤水浸液,对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100%,100%和78.71%。
梨黑星病(VenturiaprinaAderh)是我国南北梨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的变化,常导致梨黑星病大流行。
梨黑星病不仅危害叶片、叶柄、嫩枝和果实,而且常引起叶片早期脱落、果实畸形,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严重影响树势和梨业生产。
而该菌目前分离培养较困难,人工培养下生长缓慢,对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特点、侵染发病规律、室内外药效试验等带来不便。
为此,作者等尝试筛选适宜于该菌分离和生长的培养基及有效的杀菌剂。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供试病原菌分别采自陕西杨陵、彬县、乾县果园。
1.1.2供试培养基先后共试用了18种固定配方与改良配方培养基,其配方如下:(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2)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3)梨叶浸汁麦芽浸膏培养基(LY);(4)梨果浸汁麦芽浸膏培养基(LG);(5)PDA+梨果汁培养基(PDA+G);(6)甘氨酸等微量元素琼脂培养基(A);(7)PSA+梨果汁培养基(PSA+G);(8)PSA+梨块培养基(PSA+L);(9)PDA+熟梨块培养基(PDA+L′);(10)PSA+胡萝卜块培养基(PSA+H);(11)PDA+熟胡萝卜块培养基(PDA+H′);(12)木糖培养基(MD);(13)多种培养液(PB、PDB);(14)燕麦片琼脂培养基(Y);(15)V8琼脂培养基(V8);(16)麦芽膏琼脂培养基(M);(17)牛肉浸膏琼脂培养基(N);(18)琼脂培养基(Q)。
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

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摘要分析了梨黑星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并提出了砀山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酥梨;黑星病;防治梨黑星病是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以风雨传播,危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等部位,引起梨树早期落叶,梨果被害后果面形成黑色霉层,甚至畸形龟裂,不能正常膨大,味苦失去食用价值,导致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及防治实践认为:梨黑星病并非果农所说的“不治之症”,只要认真对待,掌握其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症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准确及时用药,梨黑星病可防可控。
1症状1.1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主脉两侧和支脉之间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小斑点,数日后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
为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叶背面布满黑色霉层,造成落叶。
1.2叶柄叶柄受害,出现椭圆形凹陷黑色病斑,产生黑色霉层,易早期落叶。
叶脉受害,症状与叶柄相似。
1.3梨芽梨芽被害,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产生霉层,严重时芽鳞开裂,甚至枯死。
翌年春季病芽长出的新梢基部出现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不久表面布满黑色霉层,后期病部渐凹陷、开裂,变成溃疡斑。
1.4新梢生长期新梢受害,多在徒长枝或秋梢幼嫩组织上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黄色病斑,微隆起,表面有黑色霉层,以后病部凹陷、龟裂成疮痂状。
1.5果实果实前期受害,果面产生淡褐色圆形小病斑,并逐渐扩大,表面长出黑色霉层,病部停止生长。
随着果实增大,病部渐凹陷、木栓化、龟裂。
严重时,果实呈现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部果肉变硬,苦味,果实易提早脱落。
果实生长到中后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层往往被雨水冲刷掉,病部常被其他杂菌腐生,长出粉红色或灰白色霉状物。
果实生长后期受害,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层很少。
2发生规律梨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芽鳞、病叶、病果及病枝条上越冬。
在有病源的情况下,梨黑星病的发生及流行主要取决于降雨和空气,温湿度适宜时,残存的越冬分生孢子和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梨树是阜新地区主栽树种,梨黑星病也是危害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历年均有发生,多雨年份发生最重,近几年还有突发蔓延的趋势。
经过对重点梨园的定点观测及进行重点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病原菌越冬场所
梨黑星病病菌是侵染性很强的真菌,属半知菌亚门,以分生孢子在病芽、病梢、病叶、病果上越冬。
据调查:此病菌在京白梨、秋白梨、花盖梨等品种树上发育枝的芽鳞里越冬危害最多也是最主要越冬场所。
二、发病规律
经观测历年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十摄氏度以上时,潜藏在芽鳞内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活动,侵染幼芽,而后侵染叶丛枝或新梢基部。
此次出现的病芽、病梢是再侵染的中心,以后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叶、果及其它梨树上侵染危害。
5月上旬新梢基部出现症状,发病新梢逐渐增多,6月中旬病菌再次侵染新梢,6月下旬为新梢发病高峰期。
7月上旬果实开始染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果实第一次发病高峰期,9月中旬如果雨量适宜,将形成第二次果实发病高峰,同时叶片大量侵染,9月下旬后,由于气温下降,不再发病,病菌开始越冬。
三、发病条件
1.气候因素
降雨早晚、雨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雨季持续时间长,5~7月降雨量多、持续时间长、日照不足、空气湿度大、气温较低时蔓延迅速,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2.品种抗病性
鸭梨、秋白梨、京白梨、花盖梨、安梨等感病重,其次是南果梨、苹果梨等感病较轻。
3.地形地势
地势低洼、树冠郁闭、通风不良、湿度大、树势弱极易感病。
经查留果过多,修剪量轻,留枝过多,徒长枝过多的发病就重。
四、防治方法
1.清理果园
果实采收以后要及时清扫果园,要将落叶、病枝、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生长季节要随时检查果园,及时剪除先期感病病梢,减少再次侵染源,随时摘除病果,并集中处理。
2.加强土肥水管理
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磷钾肥。
早秋施基肥,对接果树要做到斤果斤肥,对多年不施有机肥的果园要达到斤果二斤肥。
进行合理整形修剪,控制负载量,减少大小年的发生。
进行果园覆盖,降低果园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防治病虫害,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
3.喷布铲除剂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在梨花芽膨大前喷布一次20倍液的硫胺水溶
液,以淋洗式为好,需注意的是必须均匀周到,做到树上树下树里树外都要喷到。
喷铲除剂的就是在高发病年份,发病也相对较轻。
4.药剂防治
根据果园不同立地条件,所处位置,管理技术水平,常规喷药时间是:第一次在花芽膨大期4月上中旬,主要喷铲除剂。
第二次在秋白梨萼片脱落期5月中旬喷布化学药剂。
第三次在病菌再次侵染前6月上中旬喷药。
第四次在果实感病前7月上旬喷药。
第五次在果实感病高峰期8月上旬喷药。
适用药剂:
12%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60%多福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药剂可选择使用,一定要交替使用,退菌特应在阴天使用最好。
无论使用哪一种药剂,都必须在采果前30h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