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论文
简爱女权主义毕业论文

简爱女权主义毕业论文简爱女权主义毕业论文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女权主义形象——简爱,她虽然出身不幸却勇于同命运抗争。
本文是对简爱的现代女权意识的探讨,欢迎大家来参考!内容摘要:作为英国文学伟大传统之一的女性文学,其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女性意识萌动、承袭与勃发的艰辛过程,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其强烈的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丰富了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简爱身上折射出的许多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形成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中最具风采的一部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he female literature, which is one of the great traditons of Britain literature, is with a far-flung development and a process in which the feminie consciousness is bourgeoning, inherited and thriving with hardships. In the noevel of "Jane Eyre" Written by C. Bronte, its heroine whose name is "Jane Eyre", with consciousness of intencse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personality equality, with the brand-new value idea of love, with the natural, simple and pure aesthetic standard, had preponderated over the traditional angle of view of the dual opposition, and enriched the mainstream time spirit, and announced the self-awareness of feminie cousciousness. Many modern females consciousnesses in advance refracted from Jane Eyre which has formed a part of the most elegant demeanor in the British feminine literature tradition, so her beauty is unfading.关键词:简爱女权意识独立平等自尊自重Key words: Jane EyreFemini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ce Equality Self-respect 引言:《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问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女权主义是好还是坏作文

女权主义是好还是坏作文在当下的社会中,“女权主义”这个词可谓是热门话题,时不时就能在各种场合听到有人谈论。
有人对它大力支持,觉得是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重要力量;也有人对它抱有质疑,认为可能会走向极端。
那女权主义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先来说说我身边的一件小事儿吧。
我有个朋友叫晓丽,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上班。
她工作特别努力,业绩也相当出色。
可每次升职的机会,好像都与她擦肩而过。
不是因为她能力不行,而是公司里有一种潜在的“偏见”,觉得重要的职位还是应该留给男性。
晓丽心里那个憋屈啊,她常常跟我抱怨:“我付出的不比男同事少,为啥就不能给我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呢?”这时候,女权主义的理念对晓丽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她开始积极为自己争取权益,参加各种女性职场平等的活动,也在公司里勇敢地发声,指出那些不公平的现象。
渐渐地,公司的领导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改变。
晓丽也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应有的晋升。
从晓丽的经历来看,女权主义显然是有好处的。
它让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女性有了站出来的勇气,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但有人可能会说,女权主义有时候会不会太激进了?比如说,有些极端的观点认为女性应该在所有方面都超越男性,甚至要对男性进行打压。
这可就有点跑偏了。
咱们再回到晓丽的例子。
她在争取自己权益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贬低男性,或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功。
她只是希望能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
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不是为了对抗而对抗,而是为了平等和公正。
还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
其中有个女生特别独立,自己赚钱旅行,自己做决定,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人就悄悄议论说:“这女的太强势了,以后肯定嫁不出去。
”听到这种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凭什么女性独立、自主,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这难道不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吗?而女权主义,正是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女性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做一个职业女性,还是选择回归家庭,都应该是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社会的眼光所左右。
2024初中议论文范文女权即人权

2024初中议论文范文女权即人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女权即人权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在过去的历史上,女性长期被边缘化和歧视,她们的权利和地位往往不如男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应该是平等的,女权即人权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本文将探讨女权即人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中学生中普及这一理念。
一、女权即人权的重要性1.1 平等权利女权即人权是对女性平等权利的呼吁。
在过去,女性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都远远不如男性。
实际上,女性和男性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是在教育、就业还是自由发展的空间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1.2 持续发展女权的实现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女性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才智和能力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女性不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1.3 家庭和谐女权的实现也对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享有家庭的幸福。
如果女性没有得到平等对待,家庭中的不公平对待也将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二、如何在中学生中普及女权即人权的理念2.1 性别教育中学是培养青少年正确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性别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性别平等的课程,组织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女权即人权的理念,激发他们对于平等的关注和意识。
2.2 观点引导老师、家长和社会媒体等方面也应该对中学生进行更多的观点引导。
通过引导他们接触相关的信息和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到支持女权即人权的行动中,增强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责任感。
2.3 实践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与女权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公益讲座、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女权的重要性和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女权即人权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论文——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摘要:很多人看到这个词会误认为女权主义是追求女权至上从而持反对意见,而实际上①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权主义在世界历史中起源以及发展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直至近代在中国社会才发展迅猛。
本文将介绍女权主义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不仅仅涉及中国本土的文化历史,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发展史。
同样,文中也将分析中国女权发展面对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关键词:女权主义,歧视,封建,自我解放,正文:一、女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在人类历史中,最先存在的是母系社会,随之而后的漫长岁月中则转而变成父系社会而后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封建社会,后两个阶段内,女权可以说是及其受压迫的。
封建时期对女性的畸形伦理压迫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是有据可考的。
②《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③《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更有直至解放前犹可见的女子缠足,缠足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有位爱妾,名为窈娘,妩媚风骚且能歌善舞,李煜为她筑六尺高的大莲花台,饰以宝物细带。
窈娘用帛缠足,使脚呈新月形在台上翩翩起舞博得后主欢心,于是这种风气随即在民间传开。
遵从三从四德无非几乎将女性的地位降到连奴仆都不如的地步,男性心目中的女性是什么样子的便要求女性遵照这个标准,然而却从最大程度上剥夺了女性的人格自由,更是对人性的压抑。
而女子缠足则是女性为讨男性欢心而流行起来的风气,从本质上满足了男性的恶趣味,却给无数女性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
女权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女权主义思想论文

女权主义思想论文作为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伍尔夫见证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部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依据自己于1928年在剑桥大学所做的题为“妇女与小说”的演讲加工而成的。
在书中,伍尔夫回顾了女性遭受压迫束缚的历史,针对当下社会中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的现实,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设想:“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之所以为这本宣扬女性独立的小册子取名为此,包含着她对女性文学创作条件的思考。
她指出女性作家在男权意识形态的社会缺乏独立的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其他各方面也受到压抑,制约了女性作家的创作。
伍尔夫认为女性只有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才能进行自己的写作,而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以及每年五百镑的收入。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她们渴望得到认同,赢得尊重。
只有拥有独立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妇女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
一.物质生活空间在男权至上的19世纪,女性虽然勇敢地进入写作领域,把写小说作为她们的爱好和职业,但与男性相比,她们的创作条件十分恶劣。
女性整日忙于家庭琐事,缺乏独立的创作空间,也得不到很好的物质条件作支撑。
那个时代的女作家大多命运多舛,简·奥斯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据她的侄子在回忆录中所述,奥斯汀没有自己的书房,大部分作品都是躲在公共起居室里完成的。
当别人进到起居室时,她就得将手头的创作悄悄地藏起来,以免遭到耻笑;有时还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写作去干家务。
为避免干扰,她很小心的不让佣人或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疑心到她在写作。
对此,伍尔夫不无感慨地说:“对于妇女而言,看着空荡荡的书架,我想,这些困难势必更加难以克服。
首先,甚至直到19 世纪初,她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也办不到,更不必说要一间安静、隔音的房间了,除非她的父母异常富有,或者身份非常高贵。
呼吁女权主义的作文

呼吁女权主义的作文
在时代的大潮里,女权主义真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
进的方向。
这不是说光保护女性权益就完了,而是真心实意地追求
平等和尊重。
你知道吗,有时候社会真的像个大舞台,女性总是被安排在某
个固定的角色里。
但女权主义告诉我们,嘿,女孩子们,你们也可
以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女权主义,真不是跟男性过不去。
它更多的是在呼吁大家,别
再用那种“女孩子就该怎样怎样”的固定观念来看待我们了。
男女
都一样,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女权主义真的很有力量。
它让女生们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强大,不需要别人来定义自己。
有了这种自信,女生们在职场上、生活中
都能更加出色,更加独立。
当然啦,女权主义的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一路上会有各种困难,各种挑战。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女生们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用勇气和智慧为自己争取权益。
说到底,女权主义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去实践,去坚持。
只有当大家都摒弃偏见,真正尊重女性,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更加平等、更加美好的社会。
女权主义理论论文: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理论论文: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摘要:中国女权主义理论引入伴随着演绎变化,体现在不断融入本土文化因素,结合历史背景,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女权主义理论,而理论的应用包括女权主义批评与创作,理论为批评提供一种话语的可能性,现实的批评实践,才能使这种话语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起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关键词:女权主义理论;理论接受与新变;女权主义批评;女性写作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学理论,这已经是共识。
其政治性一方面表现在它与女权运动的密切关系上,即它的实践性上,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理论方法上:女权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英美学派,特别注重对文学进行社会历史分析,致力于从文学文本中揭示出性别压迫的真相,即便是更注重对文学创作的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法国学派,也是将女性写作当作一种颠覆性的、抗拒旧有文化和政治秩序来看待。
[1]一、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新变(一)女权主义理论的最初接受"feminism"一词,最初被翻译为女权主义,原因是这一理论的诞生与西方白人妇女努力争取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密切相关,"女权"所涉及的内容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中国虽然也以政治话语占主导,意识形态受政治指导,但中国的解放针对的是全社会而非女性,女性解放蕴涵于社会的解放之中,女性意识被社会、政治所压抑,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相应的女性也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强烈的争权意识,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大环境下趋于沉默,保持与男性不树敌的态度。
因此,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传入的过程中,"权"的意识逐渐淡化,在中国女性受到特殊保护的同时又受到深重的压迫,许多女作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或者是以温和的态度学习理论,有意远离政治,女权意味着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的对抗,与整个传统文化为敌,并且依靠单枪匹马的力量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无异于杯水车薪,没有全社会观念的转变,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似乎不可能。
中国文化女权主义分析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女权主义分析中国文化论文马克辛洪金斯顿(MarineHongKinston)(又名汤亭亭)出生于1940年,是美国第二代著名华裔女作家。
1976年她的处女作《女勇士)(TheWomanWarrior)一经发表,立刻好评如潮,在评论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全美图书评论界qE/J,说类奖。
她本人则荣膺美国克林顿总统夫妇颁发的1997年“国家人文奖”。
此项大奖仅授予10人,金斯顿是惟一的获奖亚裔。
在《女勇士:}中,金斯顿毫无拘束地运用现实与想象、事实与虚构相互糅合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具有两种文化背景,受到两种民族精神影响的小女孩的成长与反思。
女勇士》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和女权运动发展的产物,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试图驱除困扰作者本人乃至所有美籍华人和其他妇女的一些人为的鬼魂。
小说在读者中备受青睐,很大程度源于书中所展现的神秘而新奇的中国文化,这与美国读者眼中的“他者”形象一致。
实际上,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会轻易地在这部作品中发现与传统文化版本完全不同甚至相左的“文化片段”。
另一位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就曾毫不客气地公开指责金斯顿、谭恩美等华裔女性作家的小说完全是为了迎合白人社会而把华裔男性塑造成厌女主义者的滞定性形象,他说:“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和美国华裔完全是白人种族主义者想象的产物,它们都不是事实,不是中国文化,更不是中国或美国华裔的文化传统。
”然而事实上,金斯顿本人却非常美国化,她一再辩称自己是“华裔美国人”(ChineseAmeri-c明),而非“美籍中国人”(AmericanChinese),并对一切中国事物持公开批判的态度:“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将传统文化延续了五千年的,也许他们根本没有继承,只是各个时代的人编造的罢了。
”…㈣跏所以尽管金斯顿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说和历史故事,但她并非意在“文化”本身,如她本人所说:“我是在写美国……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为了写我的华裔移民前辈而提供的一个背景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红字》的女权主义精神周盛摘要:霍桑的《红字》以17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波士顿为背景,引入“通奸”这一敏感话题,以女主人公海丝特通奸被发现、受罚为线索,并对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命运展开探索。
本文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分析,深入探索霍桑在小说《红字》的潜在的女性意识,并对霍桑女性意识的妥协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红字》;霍桑;女权主义;海斯特《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叙述了美国最初移民时期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悲剧。
弗雷得里克·艾·卡彭特教授(Frederic I Carpenter)就曾这样评价《红字》:“《红字》的伟大之处在于海斯特这个人物。
”[1]这部小说以它的平行结构,富有诗意的语言象征主义的运用,尤其是其模糊的含义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兴趣。
其中特别是通过对海斯特这个女权主义形象的描绘,体现了他的女权主义思想。
一、霍桑的背景和他的女性意识霍桑于1804年7月4日出生在马萨诸塞洲的塞勒姆镇。
在他四岁时,他的父亲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难,丢下了他28岁的妻子和三个幼小的孩子。
霍桑很同情他妈妈,这也是他在《红字》中高度赞扬母爱的原因。
他妈妈的生活环境让他开始思考妇女在父系社会中的地位。
他发现她们处在社会的边缘地位。
霍桑在《红字》中也精心描绘了妇女的边缘地位。
(一)人生的初始霍桑早年生活在缅因州的乡下。
也正是那段日子,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
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家里阅读,创作,没有去找寻任何工作。
1842年。
霍桑和他的妻子索法亚·皮博迪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个很独立的女人,没有她的支持霍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
她认为家是女人永远的港湾,在家里她可以感到很幸福和自由。
因为她的智慧和能力使霍桑更加爱她,对她的爱可以重新定义女性气质。
他和谐的家庭生活促进了他去探究人物形象、爱和母性气质。
要理解霍桑在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意识,我们应该追溯他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背景。
[2](二)女权的涌现霍桑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男人,他不是任何一个宗教团体成员,他认为他的宗教课是愚昧的,并且拒绝背诵圣经中的经文。
有时,他在描述人物时体现自己对清教社会的置疑。
在霍桑生活的环境中,女权思想是当时理性环境的一部分。
霍桑深受同时代的女权主义人物的影响。
他熟知他们的观点,即使他并未完完全全支持他们。
此外,清教社会对妇女的偏见让霍桑产生了对女性的同情。
在《红字》中,海斯特的个性以及自立的呈现加深了我们对霍桑的女权主义的理解。
然而。
霍桑并不是女权主义者,在他的脑海中所存在的只是女权主义意识,这也时不时地表现在他的《红字》中。
二、霍桑的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一)《红宇》的主题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红字》是一部有关反叛女性———海斯特的小说。
她创造性地演绎了反抗当时的父系社会对她的压迫。
她的女权思想滋生于清教社会态度在传播过程对她的影响。
霍桑将海斯特描述成一个女权主义先行者,反映出他对女性的鲜明态度。
最初,霍桑看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抓住读者的心,因为读者急切地想尽快找到答案。
从描摹霍桑的思想特征进入故事的迷宫,我们能从他对女英雄的描述中感受到他的女权主义意识。
显然,小说的主题十分清晰:不是对罪恶的研究,不是关于罪恶的影响,而是罪恶惩罚的有效性。
处罚只是对某些人有用,并非对所有人有用。
在描述效应中,霍桑倾向于表达他对父系社会的谴责。
在《红字》中,除了其反映了人性复杂的深远主题外,霍桑独特的艺术技巧也堪称一绝。
最让惊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巧妙的组织了他的思想,特别是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海斯特来表达他的女权主义意识。
[3](二)女主人公海斯特的角色分析1.海斯特的叛逆作为一个传统的男作家,霍桑肯定清楚妇女在社会中的次等地位以及她们在清教社会中所受的压迫。
海斯特,小说的主角,展现了她所处的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霍桑通过她呈现了女性受压迫的过程。
对她而言,最主要的罪人是罗杰·奇林沃斯。
在她很年轻的时候他们就结婚了,但是他们之间没有爱。
因此,海斯特是婚姻的牺牲品。
实质上,她是社会的牺牲品。
在她的婚姻中,海斯特失去了作为一个妇女选择自己生命的自由。
为了抵制这被迫的婚姻,海斯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感情越轨。
事实上,妇女处在社会边缘意味着给霍桑一个机会去把海斯特描绘成一个反抗者。
尽管她被社会抛弃,海斯特依旧留在这个世界,而奇林沃斯和丁梅斯代尔处在社会的最中央,却彻底的被监禁在自己的罪孽里。
2.海斯特对主体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妇女在文学中的地位反映了作者对妇女的态度。
在《红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出现了三个断头台场景。
这三个场景是为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展现他们自己提供了一个舞台。
通过这三个情形,霍桑证明了海斯特的无穷力量,以及她那显眼的个性,其远远超过了将这个女人视为客体的传统种类。
丁梅斯代尔的胆怯指明了霍桑试图将男人在父系社会中的优势减弱为劣势。
用这种方式,霍桑彻底地182推翻了由父权制度定所定下来的象征地位。
[4]3.海斯特的个性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也可以通过海斯特的个性体现出来。
她的个性可以从她的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显现出来,例如,她生了一个私生子,她通过她的品性成功地改变了字母“A”的含义;通过她救助丁梅斯代尔摆脱他的自虐时,她展现出来巨大的勇气去表达她对丁梅斯代尔的深深的爱。
她可以超越她自己的悲剧去思考社会的变化。
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是个充满个性的女人。
尽管她成长于清教社会,被灌输着清教法规及其信仰,尽管她依靠海斯特意味着男权制度赋予丁梅斯代尔作为一个男人所拥有的主观性地位的丧失。
所有这一切都预兆着最后一次情形:丁梅斯代尔在做完他最后一次说教后死在海斯特的怀里。
[5]通过这三个情形,霍桑证明了海斯特的无穷力量以及她那显眼的个性,其远远超过了将这个女人视为客体的传统种类。
丁梅斯代尔的胆怯表明了霍桑试图将男人在父系社会中的优势减弱为劣势。
用这种方式,霍桑彻底地推翻了父权制度的象征地位。
因此,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海斯特回到了新英格兰。
霍桑说她回到了一个更真实的生活,这里有她的罪孽,有她的痛苦,这里也将会有她的忏悔。
但是霍桑从来没有让这种忏悔出现。
事实上,这里不应该有任何的忏悔。
女人们带着她们的问题走向了海斯特,海斯特帮助她们,劝告她们,让她们确信她坚定的信念,即在一个极稳健的共同幸福的领域内建立男女之间的关系,一个新的真实的世界将会出现。
海斯特宣扬爱情带来的幸福生活,虽然对霍桑来说这只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但是却表达了他对女权主义未来的希望。
海斯特成功地让红字寓意为那些无法将她们自己从父权制度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的妇女的火炬,给她们指明了道路。
三、结语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女权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历来以抨击经典和权威著称,西方理论界对它颠覆父权文化、及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消除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已司空见惯。
但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女性价值观念即肯定女人的个人意识、女人的尊严以及女人对社会文化作出的贡献。
《红字》中,在对海丝特自我意识及对命运抗争的方式与力度等方面的表现,霍桑表现出一种妥协性。
由于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受到男性中心论的思想的压抑,要表达这种受压抑的意识,他只有通过隐晦、象征甚至神秘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他无法抑制的女性主义意识。
参考文献:[1]Frederic I Carpenter,“Scarlet A Minus”In Bradley, Scullery,Richard Croon Beatle,eds,P316。
[2]李秀艳.《红字》的一种解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冯玉娟.《红字》中红色的象征意义及写作手法[J].电影文学,2008(8)。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2008年青年资助项目(2008-sxxyqn-14)“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得救》是英国杰出的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剧中,邦德以现实主义的写法,真实地、赤裸裸地向观众呈现当代英国社会中的暴力场面:以弗莱德为首的几个青年人光天化日之下将一个婴儿活活地用石头砸死。
剧中人物的麻木不仁、空虚和绝望无不暗示着这个没有爱、没有人性、没有希望的社会才是这个暴力悲剧真正的幕后黑手。
关键词:《得救》;暴力;社会作为一位杰出的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社会现实。
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暴力主题一直是他戏剧创作的中心。
在一次采访中,邦德说:“我的作品都是跟暴力问题相关的,因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将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
”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几乎都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描写。
《得救》是邦德的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剧作,也是英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
因剧中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场面而让邦德一夜成名,争议也随之而来。
该剧也曾被剧本审查当局指控渲染暴力。
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特为《得救》建立了公众探讨论坛。
英国上议院也为此剧的禁演进行了专项辩论。
在《得救》之后,英国废除了戏剧审查制度。
故事发生在现代英国伦敦工人区一群年轻人之间。
他们靠救济金生活,浑浑噩噩混日子。
这些年轻人穷途末路,堕落自弃。
淫乱、怀孕、弃婴、暴力、乱伦充斥了整个世界。
倍受争议的是第六场,女青年帕姆推着她的婴儿在公园散步,遇见了她认识的一群青年。
帕姆认为其中的福雷德有意疏远她,甚至在她生产的时候都不来问候,而他正是这婴孩的父亲。
福雷德不认账。
帕姆同弗雷德争吵后扔下孩子离去。
年轻人拿童车里的婴儿解闷,把童车推过来踢过去,当弗雷德在怒火中扔出了第一块石子后,他们发现朝婴儿车里扔点燃的火暴力主题在爱德华·邦德《得救》中的体现王子贤刘畅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