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学导论》教学大纲.doc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导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1.课程教学目的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以及与这些命题相关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以及理论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对这些命题与个人学说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对诸家在话语继承与理论创新有直观的认识,并能够超越具体话语的区别,从“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论述;对同一时期针对同一命题所作的论述能够立足于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个人立场之间的冲突、中国本土理论资源与域外思潮之间的相互促进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2.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学生中国哲学史上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形成基本认识,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四个自信”。
3.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4.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典著作中的宇宙演化论、本体论、天人关系论既与之相关的修养论、人性论等命题。
以及与这些命题直接相关的哲学范畴、核心命题,包括人与人之间、与论敌、师友之间的传承与攻讦。
与之相应的,学生应该了解与命题相关的历史事件、学术史背景、哲学家个人传记等知识。
难点: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历史的统一;核心命题在不同人物及不同时代的分殊与统一;中国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及历史上面对外来思想所做的反应及对当今的启示。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师生互动、板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破题: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2学时)1.教学内容(1) 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意义有清晰的认识:(2) 能够在古今概念对比中了解上述命题;2.重、难点提示(1) 明晰“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对“中国”、“哲学”和所涉及的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具体掌握;(2) 联系现实区分以下概念:“中”的多重内涵,“国”的内涵变迁以及“国”与“天下”的对比;第2章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与本体论(12学时)1.教学内容(1) 《易经》、《易传》与阴阳学说——兼论五行。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大纲导读:本教案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备课程。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1.2 学分:31.3 前置课程:无1.4 课程时间:每周2学时,共16周1.5 授课方式:面授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理解哲学的定义、历史和研究范围-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思考方法- 熟悉哲学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著作- 探索哲学核心问题和争议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维:辨别逻辑错误、分析论证、评估论点- 文字阅读与解读:理解哲学文本和著作,提取关键信息- 口头表达与辩论:清晰陈述观点,进行哲学讨论- 论证写作: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定义和历史- 哲学的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古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中世纪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近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3.2 哲学的基本概念- 存在与本体论- 知识与认识论- 道德与伦理学- 美学与审美观念3.3 哲学的核心问题与争议- 自由意志与命运- 现实与虚幻- 真理与相对主义- 上帝与宗教3.4 哲学与现实生活-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社会- 哲学与个人成长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义和PPT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哲学导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动。
4.3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相关哲学文本和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
4.4 论文写作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 (Principle)、“存在” (Being). “逻各斯”(Logos)、“努斯” (Nous)(a)“本原/始基” 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木原/始基”就是第一个哲学概念邙可那克西曼德)。
这个概念开出了理解世界统一性的两个维度:从“构成”维度看,木原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从“变化”维度看,万物既产生于本原,又复归于本原。
正是基于这两个维度,最早的哲学问题是: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质是什么?宇宙中万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相对而言,重要的不是各种具体回答(如对基质问题的回答依次有“水”、“无定形”、“气”、“数”、“火”、“四根”、“种子”、“原子”), 而是各种回答所共同遵循的提问方式、分析方法和论证思路。
(b)“逻各斯”(Logos) 这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关注重点是“变化”维度。
他把宇宙比喻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
一方面,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另一方面,万物流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Logos, “世界上的物理、伦理、逻辑诸方而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第56页)Logos的原意是“说话”、“话语”、“表述”、“语言”,引申义为“尺度”、“分寸”、“规律”、“法则”。
关键是:Logos不能由感性识得,只能靠理性来认识,而理性只能凭借语言加以把握。
(c)“存在”这是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概念(虽然赫拉克利特己使用过“存在” 一词)。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mroduction l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題(“哲学”的含狡,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箱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 61-65,68-71 (苏),83-90 (哲学家):119-120 (亚); 361-365 (笛)。
(2)《资料》423—425 (泰利士),399-402 (普罗塔哥拉),426-428 (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 7 (述而):9 (子罕):5.28(好学),11.26 (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 86-3-86-5; 82 左.缺11.26](4)《老子》10, 15, 20o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 《庄子》6 (大宗师)。
[《资料》197左一202左]6 《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 — 382]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哲学》The Panorama of Philosophy课程编号:104614 学分: 2开课单位:商学院总学时:3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分支学科、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哲学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西方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绪论一、历史上的不同说法二、学科与学说三、哲学与中国哲学四、“哲学”概念在中国五、立足学科,发展学说1、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哲学的必要性与哲学的价值所在。
2、重点、难点:如何说明哲学的用处。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一、哲学的发生于发展二、哲学的对象和视域三、哲学的问题和构成1、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
2、重点、难点:当代哲学界对哲学的几种界定。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二章,哲学的特性一、哲学的思维特性二、哲学的方法三、哲学与其他学科1、教学要求:了解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类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学分数 2 周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文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适合于大学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文科学生修读。
基本内容:哲学导论作为文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哲学学科的基本性
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
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哲学的过去与未来、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哲
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
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
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
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
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教学方式:哲学各大领域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的讲解,结合一定量的课堂讨论。
教材与参考书目:
1、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6 月。
2、王德峰、吴晓明:《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3、 [ 英] 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
4、 [ 美]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讲哲学 : 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共讲 6 学时 )
第 1 节哲学的定义问题
第 2 节文明与自然
第 3 节精神与自然意识
第 4 节精神的本性
第 5 节观念的真实性问题
第 6 节由实际到真际 : 哲学证明人的理想
第 7 节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第二讲哲学的诞生( 共讲 4 学时 )
第 1 节泰勒斯 :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第 2 节“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第 3 节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三讲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共讲 8 学时 )
第 1 节 ontologie 及其汉译问题
第2 节世界本原学说
第3 节本体论的开创
第4 节思维与存在
第5 节一元论与二元论
第6 节道与名器
第7 节死亡与终极关怀
第8 节克服虚无的道路 : 哲学与宗教
第9 节“形而上学”释义
第10 节自由与决定论
第11 节目的论与决定论
第12 节身与心
第四讲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共讲6学时) 第1 节真理与认识论问题
第2 节通达真理之路 : 感觉 ?抑或理智 ?
第3 节休谟问题
第4 节理性的隐秘判断
第5 节现象界与智思界的二分
第五讲历史哲学( 共讲6 学时 ) 第 1 节世界之为真理的过程
第 2 节历史与逻辑
第 3 节历史中的偶然与必然
第 4 节历史与自然
第六讲哲学的当代变革( 共讲2 学时 ) 编写者:王德峰(副教授)编写时间: 2003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