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自古英才出少年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完整word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诗人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
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观后感一、概述宗师列传是一部集合了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的传记集,其中苏轼被列为其中之一。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阅读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后,我深感其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我愿意就此作一番观后感的共享。
二、苏轼的生平及主要成就1.苏轼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对诗词有着极高的天赋。
他早年曾在各地求学,涉猎广泛,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的诗词以豪放、率真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苏轼在政治上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历任吕州、颍昌、岳州等地的知州,有言官、宰相等职,对地方政务有着积极的贡献。
然而,由于其直率豪放的性格,常常得罪权贵,导致多次被贬谪。
3.苏轼在文学研究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他提出了“词赋之争”,主张词和赋在文学上的重要性,并对两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1.苏轼的诗词豪放率真,真情流露,多表达个人感情和社会抱负,反映了他敢于直面现实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苏轼的散文清新自然,多表达个人生活感悟和社会思考,开创了文人散文的先河,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3.苏轼的词赋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词赋在文学上的地位得到了崇高的肯定,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苏轼的思想观点及其价值1.在个人修养方面,苏轼提出了“洒扫”、“愤逸”、“志怀”等理念,对后世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2.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提倡“以直抒胸臆为美”,倡导诗人应当勇于表达真情实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政治观点方面,苏轼主张宽政和谦谋,对治理国家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政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苏轼的不足和局限1.苏轼在文学上虽然有着杰出的成就,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认识略显局限,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偏颇,有时过于理想化。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内容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
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全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最经典的10句诗词,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最经典的10句诗词,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书画家。
二十岁出头便进士及第,一时名动京师,成为朝廷颇为倚重的青年才俊。
据传宋神宗年间,辽国使臣飞扬跋扈丝毫不把大宋放在眼里,一次出了一个“神对”,“三光日月星”,想试试中原文化的深浅。
谁曾想苏东坡不但巧妙的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而且随口说出了好几个类似的对子,辽国使臣一时瞠目结舌,再也不敢造次。
苏大学士不但挽回了大宋的颜面,他的才思敏捷也可见一斑。
东坡先生文章、诗词、书画,无一不精,现存诗词三千多首,成就可以和诗仙李白比肩;文章风格直追汉唐,成就同古文运动发起者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并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北宋第一才子非他莫属。
关于他的诗词逍遥子为大家整理了几句,我们不妨一起欣赏一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赏析:这句词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人游赤壁古战场有感而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人以俯仰古今、包举宇内的胸襟,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九霄凌云般的笔锋,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人事的悄然变迁,化入一江东去的滔滔洪流之中,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句词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词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句词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后者却是中秋节对亲友最好的寄语。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句词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是一首出猎抒怀之作,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想象中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场景,词人的一腔热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形象的语言,轻快爽朗的节奏,读后让人热血沸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哗啦啦地)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写的什么意思呢?不是写鹭鸶的吗?鹭鸶是水鸟,冬天的时候,这鹭鸶从水里头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渔人忽惊起”,这渔人受了惊吓站起身来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么景象?“雪片逐风斜”,正是漫天大雪,这个雪片随着风走,“逐风斜”,一阵风吹过来,本来是风吹雪片的,他说是雪片逐风而去。
你看,大家能想到这个场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师给你出了个范文,写了一首诗。
苏轼举手发言,说先生这诗写得确实挺好,写得真不错,可是我觉得你这个雪片没有归宿,随风而去,没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
刘老师说那你打算怎么改呢?他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是什么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就是芦苇,说“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吗?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地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这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刘老师一听:你姓苏是吧?你爸是苏洵我认得。
刘老师说你说得好,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这当然是老师谦虚的话,毕竟他是个小孩。
但是由这个小例子能看出什么啊?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他的这个诗才,他对于事物的描写的这种能力、这种敏锐的程度,就已经很高了,这是天赋英才,没法子,打小就聪明。
这说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底料得高级,生就聪明。
光聪明还不行,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人是很讨厌的,净显摆自己。
苏轼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
这何以见得呢?他不是后来被贬到黄州了吗?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他们到西山上去玩儿,两个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的,说我小时候,他比他哥哥就小三岁,我小时候跟在我哥哥屁股后头去玩的时候,我看到过那时候我这小哥不同凡响的风采,这是他大了以后的回忆,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噌的一下就先跑上去,看见水爱,看见山也爱,要有那个好风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儿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来怅惘数日,好几天心里头就不高兴,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呢?非常热爱山水的人,从小的时候就这样。
接下来写得更绝,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苏辙《栾城集》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到那儿去怎么办呢?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他不光聪明,而且有一种飘逸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
这也是什么呢,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得注意孩子从小的气质的培养很重要。
如果他小时候老注意你发工资,这就比较麻烦,你知道吧?他就老注意这些方面。
苏轼他从小在四川这个地方,在眉山这个地方,虽然算不上是绝佳的风景,但是此人却有着不凡的气度,这也是从小的气质,这是一种养成。
这是苏辙回忆他哥哥,这两点:一个是从小聪明,再一个是从小气质非常地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画外音: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
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长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康震:苏轼胆子非常大,勇于质疑。
就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小时候(苏轼我刚才说了)不是他也上小学吗,他上学的时候正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我们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说过,欧阳修那时候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变法改革。
这变法改革当时“庆历新政”期间出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像范仲淹这我不用说了,韩琦、富弼还有欧阳修,当时这个变法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原来也讲过叫石介。
石介当时为了歌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庆历盛德诗》,歌颂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我们就不细说了。
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这诗是在京城写的,你想京城当时在开封,那离眉山十万八千里呢。
这么说吧,眉山相对于当时的京城,那就是一个小小的小地方,穷乡僻壤。
这诗流传到那儿,流传到那以后,苏轼的老师(他不是那个刘老师了)就拿到了这个之后就给先生们在这传着看这首诗。
苏轼当时年龄很小,几岁的孩子,他就在旁边偷偷地看,老师没给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这个诗里边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老师一看挺可笑的,你问什么人?反正没你。
老师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懂。
要是一般孩子遭了这个抢白之后就说那算了,不懂,老师说没用,那我是听话的孩子,我们都是三好学生,就不用问了。
苏轼没有,苏轼的原话是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人,就是天上的人,神仙,我没必要知道。
如果他们都是人,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老师一看,说是,他们不是神仙,他们确实是人,你有权利知道。
就告诉他了,全都告诉他了。
苏轼后来回忆说,那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在朝廷里边有范仲淹,有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那时候我就知道。
所以后来他到京城去赶考,考科举的时候见到欧阳修,他们之间能结下很深厚的友谊,当然是忘年交了。
后来欧阳修是他的老师,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主动性非常强,胆子很大。
敢于质疑。
你想在那个时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不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这能看出他在天性里边有一种主动性的这样一种个性。
咱们说在北宋的时代,其实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时期,四川这个地方是“天府之国”,自成一统。
它跟中原地区不但距离远,人家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自古进川和出川都是走的水路,但是这也能说明四川和中原地区距离远,交通很不方便。
你想苏洵带上他的两个儿子到京城去赶考,这是对他们来讲很大的一件事情,那等于是乡巴佬进京赶考,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你得见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
我跟你说,苏轼虽然当时是个乡下小子,他还真不怕这个。
他父亲带着他们俩先去了成都,当时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张方平,也是大文人。
见到张方平之后,有一天张方平就问苏洵,问他们的爸爸,说你们家孩子现在在看些什么书啊?苏洵就照实回答说他们打算再看一遍《汉书》、班固的《汉书》。
张方平这个人不得了,大家对他不了解,此人记忆超强。
从小家里穷买不起书净借书看,只看一遍,过目不忘,当时就能把书给人还了。
张方平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说怎么叫再看一遍《汉书》,这玩意儿看一遍就够了,没必要再看第二遍。
你说老苏能说什么呀,老苏回到家就告诉他这大儿子苏轼说,人说了,只看一遍就行了,有点看不起那意思,说这怎么还看第二遍。
苏轼说你没告诉他吗?有人还要看第三遍呢!告诉你,《汉书》我都看过三遍了。
我们知道苏轼看《汉书》是超过三遍的,这并不等于说苏轼不聪明,而是苏轼要告诉他说你聪明这不错,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种天才,你能刻过我吗?作为一个少年,当时苏轼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说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气的。
面对权威的那种不大和谐的评价他也有自己的主张,这个很难。
我们现在一般你碰到一个学问家或者碰到一个前辈,“老师,应该怎么读书啊?怎么才能学好?”他会给你说一、说二、说三,我们一般都拿一本就记下来了。
我们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听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杂七杂八的讲座,都说我们能让孩子学好,拿本就记就记,记完回来就告诉孩子说应该像他这么学。
苏轼不弄这个。
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对不起,你说我看两遍,我还看第三遍呢,而且我看这三遍是真有效果。
所以你注意,独立性的思考,不依附于权威的思考,有质疑的勇气,这是我们以前对苏轼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总觉得苏轼很快乐,很渊博,很聪明,过目不忘。
错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异乎寻常的。
所以你看我们前面说了他聪明,他气质不同,而且他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态度。
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读书人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儿童正是天真烂漫、喜爱嬉笑玩闹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让天赋异禀、敢于质疑的苏轼健康成长呢?康震: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什么样的环境呢?雅趣并存。
既很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我们先来说一个雅的,一说这雅的,你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苏轼小时候,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头跟他弟弟苏辙一块儿玩,在地上挖东西。
小孩,男孩,逮什么挖什么,挖呀、挖呀就挖出一块石头来了,这块石头特别地特殊,非常地光滑。
苏轼后来形容说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绿色的。
用墨在上面、拿这个笔研墨、弄墨的时候,它非常地吃墨。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这是上好的砚。
兄弟俩把这挖出来之后给他爸爸,苏洵一看,要是我们家人的话,“干嘛呢?赶紧还不做点奥数题去?玩什么石头呢?”没有,苏洵一看这块石头说什么?说“此乃天砚也。
”什么叫“天砚”啊?那就是老天爷的,最高级的砚,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