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7)舌尖上的东坡

合集下载

苏轼东坡肉诗词

苏轼东坡肉诗词

苏轼东坡肉诗词“东坡肉”一说,让人忆起了文化名人苏轼。

苏轼曾写下过这样一首诗,道出了他对东坡肉的独特感受:“初闻东坡肉,未觉有佳色。

先入两片口,复得酒一瓢。

一肴半醉时,煖独自夸妙。

徐步披香带,过横塘瘦翠。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东坡肉的赞美之情,引发了后人对于东坡肉的热议和推崇。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步骤描绘一下东坡肉的来历和制作方法,以及它对于苏轼的诗词创作的影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东坡肉的来历东坡肉是一道名菜,出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字子瞻)之手。

相传他曾在一次宴席上,手捧一块瘦肉,配以葱、姜、料酒等调料,烹制而成了这一经典佳肴。

后来,东坡肉便被人们推崇为一道美食,流传到了今天。

二、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制作东坡肉并不困难,只需准备好以下的食材和工具:主料:五花肉一块(约500克),青葱1根,姜1块。

调料:老抽3勺,生抽2勺,糖适量,花雕酒适量,盐适量。

1.把五花肉冷水下锅,开锅后捞出沥干,切成宽大的块状备用。

2.青葱、姜洗净后去皮,切末备用。

3.热锅凉油,将姜、青葱爆香,放入五花肉块。

4.加入老抽、生抽、糖、花雕酒,大火翻炒。

5.加水,把五花肉耐心烧制至软烂,汤汁浓郁。

6.出锅之前盛出肉块,再用糯米粉和糖和好,用纱布绑扎肉体表面,放入锅中用小火略烤至表面黄脆即可。

三、苏轼的诗词与东坡肉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多次提到了东坡肉这道美食,正是因为他品尝过这道佳肴后的感受,才能够用诗词来表达他的喜爱之情。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所创作的几首与东坡肉相关的诗词吧。

1.《舟过东坡引·前赭城》“舟过东坡引,欲独往桐庐。

借问西湖底,谁家子弟舞扬舵。

”这首词以东坡为背景,描写了苏轼在乘舟游览时的一次经历。

在这里,苏轼描绘出了东坡引的美景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渲染出了他对于这个地方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2.《次东坡韵》“东坡肉,意清味正。

灵山凤,丹青不浅。

知君不肯买,为我奴来买。

”这首诗描绘的是苏轼对于东坡肉的喜爱之情。

苏轼(艺术简历)

苏轼(艺术简历)

苏轼(艺术简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5] 。

[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美食家苏东坡

美食家苏东坡

美⾷家苏东坡说起苏轼,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苏轼豪放风格的诗词了,例如,⼀蓑烟⾬任平⽣等,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苏轼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乐观的⼼态。

可是除了那些很豪放的诗词外,他有⼀⾸词我是很喜欢的——《江城⼦·⼗年⽣死两茫茫》,不过这⾸词并不是如苏轼那般放荡不羁的,这⾸词是哀悼亡妻王弗的,表达了对妻⼦的不舍与怀念,全诗都是悲伤的氛围,让⼈禁不住想要落泪。

相顾⽆⾔,惟有泪千⾏!现在读起来还是会被那种窒息的氛围给感染到,只觉得情绪完全被带进去了,替他们伤⼼。

也只能说没体会过是不能明⽩那种相见却⼜不能相互倾诉的痛苦,只能藏在⼼⾥默默哀伤。

是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是多么地令⼈⽆奈!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虽然上⾯所说实在是难以平复悲伤的⼼情,不过接下来就要说起美⾷了。

和苏轼很相关联的⼀个名词就是美⾷了。

苏轼的仕途可谓是坎坷,他在官场上的⼤起⼤落也确实犹如过⼭车⼀般,忽⾼忽低的,不知是否因为这样,苏轼化悲愤为⾷欲,很是爱吃,⽤现在的话来说,货真价实的吃货啊!不仅是吃货,更值得钦佩的是还⾃创和改造了很多美⾷,甭说了,⼝⽔都要流下来了。

苏轼有个别名叫苏东坡,所以⾸先就来说说这道有名的美⾷——东坡⾁。

东坡⾁其实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所开创出来的⼀道美⾷。

那时在黄州,猪⾁犹如烂泥⼀样不值钱,⼤家都不爱吃,苏轼就认为黄州的猪⾁可是相当的美味的,甚⾄是想出来了⼀套煮猪⾁的办法:得慢⽕,得⼩⽕,选猪⾁呢,要选猪颈后⽅那⼀块⾁。

后来东坡⾁也就是这样⼦被吃货的苏轼给做出来啦!去到惠州当官,同样的让⼀道菜给⽕了,那就是——⽺蝎⼦。

其实⽺⾁最好吃的部分并不是⽺脊梁⾻,可是为什么不买最好吃的部分呢?因为啥?因为穷呀。

所以苏轼只能买剩下来的⽺脊梁⾻,可⼜不能就这样难以⼊⼝地煮来吃了,怎么也要吃得⾼级⼀点。

于是,苏轼就苦思冥想,多种做法组合排列,也终于把这道美味的⽺蝎⼦给做出来了,甚⾄在惠州掀起了⼀股吃⽺蝎⼦的热潮,不愧是⼤美⾷家呀!后来,被贬到海南的苏轼,内⼼也是很崩溃的,毕竟是知道那时海南也是⼀处蛮荒之地,看来这下苏轼得饿肚⼦了,他也很绝望地带着幼⼦到这个地⽅来。

北宋苏轼与东坡肉的美食野史

北宋苏轼与东坡肉的美食野史

北宋苏轼与东坡肉的美食野史在北宋时期,苏轼是一位以文才著称的文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也对美食有着深厚的兴趣。

而东坡肉,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也与苏轼有着不解之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北宋时期苏轼与东坡肉的美食野史。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文人雅士们崇尚文学艺术,同时也对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还以其对美食的钟爱而闻名于世。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略见一斑。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美食的描写,比如《东坡肉赋》中的“烟熏火燎,色泽肥美,且熟且黄,腊味不涸;取其腰脊,切片云脂,肥而不腻,甘而不腐”等诗句,正是对东坡肉的生动描绘。

这反映了他对美食的认同与热爱之情。

东坡肉,作为苏轼最钟爱的美食之一,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外观和美妙的口感。

苏轼对东坡肉的热爱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据传记载,苏轼的烹饪技艺非常高超,他亲自下厨制作东坡肉,并将其不断改进,使之更加美味可口。

传说中,苏轼在烹制东坡肉时,充分发挥了他的创意和智慧。

他首先挑选上好的猪肉,经过腌制和烹煮,使其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而且他还有一套独特的炖肉技巧,将猪肉与酱油、料酒、糖等进行炖煮,使其入味肉质鲜嫩,色泽红亮。

苏轼对于美食的热爱也引发了他与其他文人雅士的交流与分享。

他经常邀请好友们来家中品尝他独家烹制的东坡肉,与他们一同分享美食的乐趣。

这使得东坡肉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共同话题,成为一种美食文化的象征。

除了对美食的热爱外,苏轼还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他认为美食是人生的一部分,可以带来愉悦和满足感。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食的赞美和歌颂,比如《东坡肉赋》中的“得大肥猪一头,肥而不腻,甘而不腐。

烟熏火燎,色泽肥美,且熟且黄,腊味不涸;取其腰脊,切片云脂,肥而不腻,甘而不腐。

”这些诗句流露出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之情。

苏东坡赤壁赋原文

苏东坡赤壁赋原文

苏东坡赤壁赋原文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赤壁赋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七、舌尖上的东坡前导言:苏轼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然而,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很多时候食物奇缺,连饭都吃不上,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在舌尖上的东坡美味究竟有着怎样的精髓?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

画外音: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

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

而苏轼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中。

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那么,苏轼对于“吃”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和理解?他的舌尖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味蕾?他的心中又装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而他所钟爱的极品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了,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当然他不是最棒的厨师,他发明的“东坡肉”,他做的“东坡肉”名气太大了,后边还演变为“东坡肘子”。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什么意思啊?说我这辈子净为这嘴在这忙活了。

“老来事业转荒唐”,就是越老,他不是被贬吗?事业转荒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呢,这江里边的鱼,走在岸边能闻见它的香味儿。

你说这什么人呢?饕餮。

山里头钻进去就能闻见竹笋的香味儿。

跟着味儿走的一个人。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自己这张嘴惹了不少祸,另外一方面是说饕餮级的人物,太爱吃了。

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名字特别吓人,叫《死了也(都)要爱》,对苏轼来讲是“死了也要吃”。

有一次苏轼跟他的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他这位同事认为这个河豚是一种不正经的食物,贤臣孝子是不应该吃的。

我们都知道河豚味道极美,但是它的肝脏和卵巢里边是有剧毒的,你要是做得不慎重不恰当的话,吃下去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们知道炖那个河豚特鲜美。

同事就问这个苏轼说河豚到底怎么样?苏轼极力地夸耀,河豚的味道非常鲜美非常好。

说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我告诉你,死了也值得一吃。

那就说明他肯定吃过,至于他死过没有我们不知道。

但是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可以说明的确太厉害,苏轼在常州住过一段时间,当地有一户乡绅人家,你想,能够吃得起河豚的人家那是有钱人家,有一户乡绅人家家里头有个厨子,特擅长做这个河豚汤,苏轼是大文人、腕儿,这乡绅知道以后就把苏轼邀请到他们家里头:苏先生,我们家擅长做这个炖河豚,请您吃。

苏轼坐在桌子跟前,过一会儿,这个河豚热腾腾地端上来了,这乡绅就陪着苏轼坐在桌子跟前,家里人都不吃,今儿这碗河豚专门给您做的,我们家擅长做这个,您尝一口鲜。

苏轼一个人坐在桌子(边)上拿起筷子吧唧吧唧,还有勺,就开始吃。

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是他们全家人除了这乡绅,他们家这老婆、孩子、妻妾都躲在一大屏风后边,贴着屏风后边看苏轼的反应,他(们)看不见他(们)听,希望苏轼能有个一言半语的,那耳朵中什么也听不见,就听见苏轼的牙齿、舌头和嘴唇的声音,“吧唧吧唧”在那吃,一言不发,那筷子舞得跟飞车一样。

大家都觉得很失望,听了半天没声,肯定做得不好。

正在此时猛听得耳中一声响,筷子“啪”放在这桌子上,苏轼说,太棒了,今儿就毒死在这儿也值啊!你看,没说错吧?确实是“死了也要吃”。

就是现代人吃河豚也是分外小心,苏轼没有,为了这口鲜,可以有不怕死的精神。

人家为什么高兴,人成全一品牌啊,你想,这苏轼都评价过的河豚汤,那肯定非常好吃。

苏轼不但喜欢河豚,不但吃它,不怕它的毒,而且还把它写到诗里边,你可千万别忘了这个,不是光不怕死,还能让有毒性的河豚进入到诗当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个诗其实它的要点就点在最后一句,就是河豚的问题,正是河豚上市的季节。

文人吃得美写得也很美,不但有不怕死的精神,但是他还有爱美的精神,同时他还有浪漫的精神,就是这饭能吃出浪漫来,你就吃不出来。

有一次,苏轼又是跟同事在一块儿,就奇怪了,老跟同事在一块儿就炫耀他这个美食,说什么才是最高境界的吃饭呢?我可以告诉你,我给你列一单子。

苏轼给他列一单子,什么单子呢?第一道菜,烂蒸同州羊羔肉。

就这同州,这是一地名,那儿的羊羔肉特好吃。

烂蒸同州羊羔肉,你别以为给那羊羔放到锅里头蒸这就是羊羔肉,哪儿啊?用上好的杏仁茶,还有香菜,搅拌搅拌灌在这羊羔的身体里面,然后蒸。

你想,这杏仁茶很香甜;这羊羔肉很鲜嫩;这香菜很清香,三香拌到一起,多好吃啊,还有营养,杏仁茶是有营养的,第一道菜。

第二道菜,蒸幼鹅。

就是那个鹅,小的鹅,大了就太肥腻了。

第三道菜也相当不错,是什么呢?做的是现在上海松江的鲙鱼。

其实就是石斑鱼,我们都知道石斑鱼有个绰号叫“海鸡肉”,就是它的肉质非常细腻,非常鲜美,高蛋白但是低脂肪,是一种上等的食用的鱼肉。

你看这三道菜,有地上跑的,有天上飞的,有水里游的,都是运动型的,你吃进去以后,肯定身体有好处,而且烹调得法。

吃完了干什么呢?吃完了咱们就是卡拉OK啊,那就不对了。

苏轼说这三道菜吃完了以后,该什么呢?该喝茶了,除除腻嘛对不对?都是肉啊。

怎么除腻呢?用的水是庐山上的玉帘泉瀑布的水,用它来烹茶。

那用的茶是什么茶呢?用的是福建曾坑最极品的斗品茶,这茶太贵了,是上贡的贡品,一两茶有时候得一两黄金。

你看,上好的庐山瀑布的泉水,上好的福建的斗品茶,冲了茶,喝了,然后干吗?然后卡拉OK吧?不去。

然后把衣服解开了,大家说这要干吗?衣服解开可能会露出那个不合时宜的大肚皮,躺在一块石头上,迷迷糊糊地躺着说,来人呐,开始朗诵我的前后《赤壁赋》让我听听看。

吃着极品的肉,喝着极品的茶,还有这么极品的人,最后还有极品的文学,你浪漫得了吗你?你浪漫不了,他可以。

为什么苏轼名气这么大?不是光因为他吃得快、吃得多、吃得好,还是因为在吃当中伴随了很多别的美好的东西。

你来不了,你就剩一吃了。

人家除了吃还有品、还有体会、还有创作,这些都混搭在一起,那才是苏东坡的美食家。

大家可能说,那这个他有钱呀,你像刚才什么羊羔肉、什么鹅肉、什么鱼肉、石斑鱼,这些茶你说了一两黄金,这我们没钱,有钱我们也能玩儿浪漫,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美食家不都是因为趁钱吗?他就吃得好、吃得多呗。

你要是这么想的话呢,也有道理,因为对一般老百姓来讲不可能天天在家吃石斑鱼,把那当饭吃,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吃的都是粗茶淡饭,那你天天的如果吃粗茶淡饭,像苏轼,那能成美食家吗?可能就不太容易了吧?这就紧接着又得问一个问题,真正的美食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者美食家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得知道。

画外音:按照一般的理解,要想成为美食家必须尝遍天下美食,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而苏轼却屡屡被贬,穷困潦倒,很多时候他连肚子都填不饱。

那么,苏东坡又怎么能够成为美食家呢?他会如何对待普通甚至粗糙的食物?而他这样一个美食家究竟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风范呢?康震:苏轼是个真正的美食家,他被贬到惠州以后,刚开始跟他儿子一块儿去的,就跟人家借了半亩地,干吗呢?种菜,一年到头就吃这菜,他种的这菜。

肉就甭提了,不可能有肉。

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写得特别好,诗云: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苏轼《撷菜》什么意思?说你看,我这一到秋天,只要一下霜,露水一打,我这园子里头萝卜、芥菜,芥菜是什么?芥菜的籽儿就是我们吃那芥末,我这园子里头萝卜、芥菜子孙满堂,绿莹莹的全都是菜。

西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何曾,每顿饭要花一万多钱,就这,拿筷子说这没法下筷子,到皇宫里头,皇上请吃饭,他带着自己的厨子进去,说你们皇宫那饭没法吃,我得带自己厨子进来,就是这个人特别地奢侈有钱。

苏轼说,他再有钱跟我一样的效果就是最后吃饱了,不就是吃饱吗?我跟何曾吃的虽然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不都饱了吗?再说了,食物进到肚子里头,不就都一样了吗?何必非得追求鸡鸭鱼肉呢?他最后一句你说什么?“不知何苦食鸡豚”,为什么?何苦老去追求鸡豚?可是前面他不是还在追求那豚呢吗?你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既能吃得大餐,也能嚼得菜根,太厉害了。

《菜根谭》里怎么说的?《菜根谭》里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你只要能咬了菜根了,什么事都能做,但最难的是你还吃过大餐呢。

有人一吃过大餐,咬菜根的时候老想那大餐的味儿,咯吱咯吱的。

没事,咬大餐的时候别放过,吃菜根的时候别扔掉,这才是苏东坡的经验。

什么叫美食家?这是真正的美食家。

美食不在食上,在人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还写过一首诗,诗云: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苏轼《岐亭五首》什么意思?说我在黄州这地方喝的酒都是村酿的酒,有的酒发酸,你就当它是喝了一碗酸汤;有的酒发甜,你就当你喝的是蜜汁。

你到这儿喝酒,千万再别挑三拣四的,你要是一旦挑三拣四,这酒就喝不成了,你就难求一醉。

你为什么要喝酒啊?不就是想要那种醉醺醺的感觉吗?你还挑说它酸了、说它甜了、说它辣了、说它苦了,你就认定它是酒,你已经喝酒了,碰碰你的嘴唇把它沾湿了,然后你就醉醺醺的,这不是挺好的吗?重点不在酒,重点在于你已经买了一个醉了。

换言之,吃饭好吃不好吃,关键还不在饭本身,关键在于人本身。

心情好的时候,再糟糕的饭也觉得好;心情坏的时候,再好的饭也觉得一般般,这才是美食的真正的内涵,当然能做好点那当然更好了,但问题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不可能做得那么好。

一个职业的美食家跟日常生活当中时时都是美食家的那样一个身份相比,我觉得那种享受要差得很远,美食一旦变成工作,那就束缚了自己的心灵。

那问题是,大家说,那你不是能吃大餐吗?能嚼菜根吗?有的时候没菜根怎么办?就说连饭辙都没有,你拿什么美食去?不用担心,没饭吃的时候,苏轼也可以有美食的境界。

他在黄州待的时候饭确实不怎么够吃,苏轼说节食,现在开始节食,我节食是主动地节食,不是因为没吃的。

其实就是因为没吃的。

那么我节食有说法的,节食有三大好处,他说我从现在开始,我每顿饭、早晚饭只不过是一杯酒一块肉,就说一爵酒一块肉,这是限量。

如果有朋友来邀请我吃饭,那就是最多增加上三杯酒三块肉,但是绝对不能(再)增加。

你要请我吃饭,我先给你问清楚是不是这个量,如果超出这个量,我还真不去。

为什么这么做呢?刚说了三大好处,第一,安分养福气。

为什么要安分养福气呀?这不废话吗?你老运动那不饿得快吗?就安安分分的,就养我的福气。

第二,宽胃养神气。

你别让它蠕动,它要蠕动了那不就饿了吗?你宽胃养神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