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豪放词里天地宽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doc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姓名孔雪英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学号12520305017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其词风具有多样性,有豪放词、婉约词、农事词等风格。
本文对苏轼的豪放词的几个特征作了粗浅的探究辨析,苏轼的豪放词不仅体现了气势雄浑、旷达洒脱的特点,还表现为豪放中隐现怨愤的特征。
关键词:苏轼词;风格;豪放一、引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旷世无双的“百科全书书式”的艺术大师。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其诗如天地奇观,内容无所不包,情感充沛流畅;其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今人论词,必提苏词,尤推崇其豪放词。
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1】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延伸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开创了豪放词派,公亦因此获得了“豪放词人”的美誉,称誉北宋词坛。
二、苏轼的豪放词(一)、“豪放”含义的界定“豪放”,在词义上一般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见新《辞海》)。
但“豪放”作为词的一种风格,新《辞海》似乎没有明确的阐释。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到了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泥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这样,“豪放”实则包含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
苏轼还认为“豪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苏轼指出“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后,接着又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就是说,吴道子在尚未落笔作画之前他的艺术见解和气质——“豪放”的个性品格,早就酝酿成熟了。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文体,其中尤以散文为著。
苏轼的散文风格较为豪放、洒脱,尤以《东篱乐府》、《快雪时晴帖》、《答谢吴中丞见赠》等篇目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被誉为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豪放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常被解释为“超越常规、放纵自我、展示自由心灵”的意思。
苏轼的散文中充满了豪气,表现了其个性张扬、自由自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是豪放词所追求的自由心灵的完美体现。
那么苏轼的豪放词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又是什么呢?可以说,苏轼的豪放词是宋代豪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豪放文学是在唐代豪放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宋代豪放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个性、链接鲜明,表达时代价值观,平民意识和人文思想。
而苏轼的豪放词在这一背景下呼之欲出。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表达了对理想和人性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种豪放形式的散文不仅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豪放词的出现是在他自身文化背景和写作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最有才华的文人之一,他早年受到父亲的影响,先学书法,后才开始涉及文学创作; 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他广泛地涉猎古今诗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苏轼的写作经历也为他的豪放词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广泛涉猎社会现象,对时事、人民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豪放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广博的文化修养,也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和个性,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豪放词作品之中。
总之,苏轼的豪放词是宋代豪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8篇)整理_1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8篇)整理苏轼的豪放词(精选8篇)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豪放词,盼望能关心到大家!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1)[宋]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2)[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3)[宋] 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突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4)[宋] 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孤独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难过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5)[宋] 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苏轼的豪放词(精选篇6)[宋] 朱敦儒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豪放派诗人及代表作品

豪放派诗人及代表作品豪放派诗人简介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1、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青玉案元夕4)鹧鸪天送人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清平乐·村居8)满江红·暮春9)念奴娇·书东流村壁10)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一代文豪苏轼:豪放词里天地宽

一代文豪苏轼:豪放词里天地宽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词人表达对亡妻的哀思,其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以词解人,看苏轼黄州突围,润生命成长之树——群文阅读《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课堂实录与教育叙事

以词解人,看苏轼黄州突围,润生命成长之树 ——群文阅读《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课堂实录与教育叙事发布时间:2022-12-26T07:36:44.665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5期作者:吴芮[导读] 《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教学实践中的原创课例。
以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苏轼》为课前阅读辅助资料,以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课堂教学背景切入点,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为教学重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品析、感悟、鉴赏苏词风格变化与内涵,以东坡黄州突围豁达乐观之精神,于无声处润学生生命成长之树。
吴芮西安市第八中学陕西西安710001摘要:《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教学实践中的原创课例。
以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苏轼》为课前阅读辅助资料,以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课堂教学背景切入点,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为教学重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品析、感悟、鉴赏苏词风格变化与内涵,以东坡黄州突围豁达乐观之精神,于无声处润学生生命成长之树。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科思政知人论世品悟鉴赏生命之树【课堂实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话题:致谢博士黄国平逆境求索的新闻(ppt1展示致谢博士黄国平资料照片)师:照片上的人认识吗?生:有人茫然摇头,有人窃窃私语,有人若有所知。
生:2021年4月一封博士论文致谢信走红网络,人们亲切地称他“致谢博士黄国平”。
他出生在贫穷的山沟,12岁,母亲离家,17岁,父亲车祸离世,婆婆因病去世,唯一经济来源是捉黄鳝,钓鱼和养猪,支付不起上学的费用,备受歧视。
这个人是中科院致谢博士黄国平,我记得他有一个信念:“把书念下去。
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苏轼的豪放派诗有哪些 能表现苏轼豪放的诗句

苏轼的豪放派诗有哪些能表现苏轼豪放的诗句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冲击了北宋词坛,一改以往靡艳风格。
苏轼也自然成了豪放派代表人物。
豪放风格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袓,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抒豪情,言壮志。
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老基地的西面,人文就是周郎的赤壁。
陡峭的岩壁,如惊雷般的海浪拍打着河岸,浪花像卷起千万条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手拿羽扇的一个白色人影迎面而来,谈笑间,敌人的战船烧成了灰烬。
我今天神游在战场上,我感受着一颗感受的心,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
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喝了胸口还开着,太阳穴微微结霜也没关系。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热切浓烈、意气奋昂,给人一种豪气干云天的冲动感觉。
苏轼一生都宦海沉浮。
指点河山,兼济天下是他的理想。
这种基本的儒家人生思想促使他投身仕途。
想当年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时仕途似锦,怎不令人意气奋发?何况是“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目空四海,夸口“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也是可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前导言:苏轼的词自成一派,冠绝古今,他既能书写缠绵悱恻的婉约词,更能挥就雄浑壮阔的豪放词。
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它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无不能写的事,无不能写的人。
赏苏轼豪放词的百花园,品风格迥异的人间奇迹。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画外音: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
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
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
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
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
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
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豪放词,特别毫,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
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
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
“千骑卷平冈”,这肯定是有夸张的成分,打个猎,用不着把一个军的军队都叫上。
“千骑卷平冈”是突出他的狂,狂风扫过去一样,在平冈之上,在山坡上一眨眼没了,裹挟而去。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感谢各位乡亲父老,为什么呢?他说了,“千骑卷平冈”,跟着他不是一个人,那城里头都发动起来,老头、老太太、小伙子、大娘都说,今天我们苏太守,当时不叫太守,太守是汉代的说法,应该叫知州,我们知州我们头儿要去打猎,大家去瞧去。
感谢各位的这份盛情,瞅着啊,给你们亮个相,今天给你们射虎。
这也是夸张的,密州要是到处都是老虎的话,那说明你这个当知州的有问题。
“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当年刚刚在东吴执政的时候,孙权那很厉害,江东三代英雄孙权、孙策、孙坚,那好,这是真实的故事,孙权骑着马射虎,老虎把马给伤着了,然后孙权舞双戟把虎给灭了,在江东一带流传为英雄故事,今天我就仿效孙权给你们来这一下。
写出他的豪气。
这里边“狂”有好几个狂,第一,“为报倾城随太守”,那老百姓都跟着去,就这么大号召力,这第一狂。
第二狂,要倾城而动。
第三狂,他要射虎。
第四狂,自比孙权。
其实你仔细分析这首词,这个“狂”字是当头照了。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还喝了点酒,喝酒壮胆,喝了点酒之后本来就很豪放,这下更放开了。
“鬓微霜,又何妨?”你别说我老了,说你头发有点白,没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廉颇多大岁数?我才多大岁数?没事,“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边用了一个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一个云中太守,这云中太守跟敌人打了一仗,打赢了,跟匈奴,他本来打赢了,有战功,结果他谎报战功,可能比方说本来是伤敌八千,自己伤了比方说有五千,结果他可能报的时候说伤敌八千,自己就伤了几个人,他谎报了之后,皇上就下令处罚他,后来觉得他还是有功的,就派一个叫冯唐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责,依旧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这儿用这个典故实际上是把冯唐作为朝廷派来的一个人,什么时候朝廷派冯唐这样的使者来,您派我去,“西北望”,把那弓弦拉得跟满月似的,“射天狼”,射谁呢?那不就当时的西夏?这实际上是有时代背景的,因为就在此前的三四年里头西夏这个王朝多次袭扰北宋的边境,占了不少城市,但是这时候的苏轼是有劲使不上。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到密州来?这是在密州写的,他是因为在朝廷里边跟变法派意见不合,意见不合,当时王安石还在朝廷里,我们原来讲王安石的时候讲到这一块了,意见不合怎么办呢?自请外放,我不在朝里头干了。
出来时候第一站就去的是杭州通判,第二站到的密州,一转眼离开朝廷好几年了,但是你在地方上工作虽然也能做不少的事,可毕竟不能够参与大政方针政策的决定,更是有劲使不上,所以他才写这首词。
这首词是真豪放,这就是说,你说苏轼的词豪放,你得琢磨它里头的元素,它为什么豪放?第一,尚武。
第二,全篇的词都处在动态的当中。
第三,他最后的目标是要什么呢?捍卫祖国尊严,抵御外来侵略,这些都是跟什么呢,跟尚武、跟打仗有关系的,所以这个豪放的内涵是非常直接。
而且这首词它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就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词里边这么写内容的。
早先的时候范仲淹写那个《苏幕遮》、《鹧鸪天》的时候,他写过类似的题材,欧阳修也写过一些类似的题材,但是直截了当地去写这种“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
”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当中还从来没有。
以前的词是怎么回事?以前的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虞美人》啊,一江春水就向了东流,写这种内容的,花啊、男女情爱啊,事实也正是如此,词在当时苏轼的时代,更不用说苏轼以前,词主要是用来干什么呢?第一,是在市井生活里边歌女唱给这些看官们听的,在北宋是知识分子和官员在家里养的家妓,官员官府里边有官妓,她们来唱这些曲来娱乐的。
它不是用来像诗一样言志的,词是什么呢?词缘情,诗言志,这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词它的出身它没有那么高贵,它是高度地娱乐化,甚至有时候带点情色的色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词长期以来它就局限了,它的题材很有限,它的题材很窄,主要是表现感情生活,特别是男女的情爱生活的。
那么,你要在词里边言大夫之志,这不合潮流。
苏轼我说了,他介入词的创作比较晚,但是他一介入,他就开创了一个新局。
但是他写完这首词之后,给他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说我最近跟朋友去打猎,颇写了一些词,这些词跟现在道上、江湖上流行的柳永的词颇为不同,叫做什么呢?我自是一家,信里边还说,呵呵,我自是一家。
笑了两下。
那么这个“自是一家”是什么呢?说我写的词要让东周的壮士跺着脚、吹着笛子,然后放声高歌,这劲儿才能出来。
其实苏轼说这话的时候,心有点虚,你知道吗?为什么呢?因为柳永的词在当时是主流,而且是比较权威的,虽然柳永这个人他本身写的一些词格调不是很高,但他这种词的体制在当时是被大家推崇的,所以他(苏轼)这样做等于是反主流的,你知道吗?他之所以说我的词自是一家,我自成一体,那就说明当时没这体,没这号的。
三十八岁的时候,苏轼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豪放词,从此打开了词的另一番天地,叫做“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办法来写词,表现诗的气质,言志。
这都不是言志了,这在词里边打起来了,这是豪放,没有一点问题。
画外音:苏轼词的风格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代表了豪放壮阔的词风,那么《水调歌头》就多了一份飘逸空灵、洒脱旷达的情怀。
本来咏月、咏别离,是婉约词的领地,古人在这方面已有大量佳作,但苏轼一出手,仍然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后人甚至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那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到底是怎样表达他的独特感悟的呢?康震:那《水调歌头》是不是豪放词呢?好像就觉得不太像了吧。
大家对这首词太熟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伤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豪放吗?我起码没用豪放的语气念它,因为我豪不起来,我也壮不起来。
为什么呢?气质使然。
这首词的写作大家也比较清楚,还是在密州写的,在密州做知州,这一年他三十九岁,还待在这儿呢,但是任期马上就要满了,与此同时他弟弟苏辙当时在齐州,也在李常的幕府里边做幕僚,兄弟两个其实离得很近,但是因为官家有规定,他们是不能私下会面的,两兄弟已经有七年没见面了。
苏轼本来在密州待得就不痛快,为什么呢?他原来在杭州通判待的时候,虽然是个通判,副市长,但是杭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轼写个诗什么的,吃个什么西湖醋鱼还比较方便,在密州这地方条件比较艰苦,连年地闹蝗虫、旱灾,还有兵匪,所以他心情很不好,跟弟弟又多年不见,时值中秋,想念他的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自然是写得好,用不着我在这儿多费口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妙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不是苏轼的原创,这是从另外一个大诗人的诗里边点化出来的,那位诗人姓李,名白,字太白。
老李当年写一首诗叫《把酒问月》,诗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版权是他的,只是略做了语序上的调整。
由此可见,好诗不一定非得是原创,稍加点化,化为己有,也可以化神奇为更神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个很幼稚的问法,这没法问,如果当时有科学技术的话马上就可以回答你,到底有多长时间,但是那个时候不知道。
月亮啊月亮,什么时候你才有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唐代有个传说,说有个道士邀请唐玄宗,说咱们到那里边看看去,到月宫上,唐玄宗说那儿冷吧?加了点衣裳,上去了,果然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