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B

教学反思:
《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学习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生 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 彻、械、模 ”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 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 学会做人。
课文朗读
学习词语
一、情景导入。 出示成语。问:你和哪些成语见过面。 自由读识字 4。 二、正确朗读。 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查书中“树叶”上的拼音。 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 展示读,谁读的正确、流利。 三、讲故事,读词识字。 老师讲故事,读第一组成语并识字。 ⑴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请学生找出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成语。 ⑵出示成语,自由认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⑶出示寸、益、彰,问:谁有办法记住它们?请介绍给大家。 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第二、三节。 ⑴出示第二、三节成语。 ⑵学生自学。要求:读熟成语,大概了解意思。
2、 理解词语意思,发现这几组词意思相反的特点。 3、 认读 9 个生字。 二、日积月累
1、选意思相近的词语
1、学生读词,说说发现了什么。
2、游戏:鸡妈妈找小鸡,近义词连线
2、读读说说,读例句,模仿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3、诗歌朗读:《我爱祖国》
1、自己小声练读。
2、同桌互读互听。
3、展示读。 第二课时
五、扩展活动。 准备一些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收集成语,进行一次成语接龙比赛。创设情景朗读课文读文识字读中 感悟 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语。 齐读课文。 学生表演或画图,猜成语。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邯郸学步》语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邯郸学步》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邯郸学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学习《邯郸学步》的背景、内容和特点。
2.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其思维敏锐度和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过程。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答、讲解、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邯郸学步》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了解《邯郸学步》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通过提问与回答,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邯郸学步》全文。
2.然后,对学生中存在的生字、生词进行注释解释。
3.接着,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邯郸学步》的背景、内容和特点。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1.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邯郸学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2.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语文书写1.针对《邯郸学步》中的古诗句进行学习和书写。
2.引导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意义,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课后作业1.继续阅读和探究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2.对《邯郸学步》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和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
3.完成课堂作业,包括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邯郸学步》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通过逐一解释和对照等方式进行了详细解答。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23寓言两则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掌握“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等重点词语。
2.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3.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词语,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滥竽充数》。
(师生共同书写板书:滥竽充数)这四个字中老师有几个字的意思不太明白,你们能帮帮我吗?理解: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形状像笙充数:凑数挑生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二、学习课文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2.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到课本中深入学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原先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为什么后来只好偷偷地逃走?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⑵全班交流,切透课文依据交流,抓重点语句学习课件: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认真读一读并做一做南郭先生的动作,体会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齐宣王讲排场听合奏南郭先生混齐湣王一个一个的吹逃三、理解寓意过渡: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1、思考: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小结《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
后来作为成语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
另外,也常常用来表示自谦。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
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是不行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个真正有本领的人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同学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生活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滥竽充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滥竽充数》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滥竽充数》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滥竽充数》教案1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重难点、关键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
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3、教师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今天。
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
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
(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
(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两则:邯郸学步》语文S版

邯郸学步教案徐小钢教学目标:;1.学会《邯郸学步》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3.懂得《邯郸学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的寓言所包含的;一、激趣导入;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那我们都学过那;师: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疑问要说一说?(指名;生:畅所欲言;师: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邯郸学步教学目标:1. 学会《邯郸学步》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3. 懂得《邯郸学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的寓言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那我们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呢?今天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大家的成语积累怎么样?(学生说)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故事叫做——板书:《邯郸学步》。
师: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疑问要说一说?(指名反馈)生:畅所欲言师: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寓言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文章。
2、检查生字词,指名认读。
课件出示:邯郸燕国一味模仿3、指导书写重点字。
(课件出示)师:过了生字词这关,下面让我们认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填好这张好习题卡。
三、品读寓言,理解课文,揭示寓意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2、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填表后反馈,师相机板书。
板书:邯姿势不好看(原因)郸学一味模仿(经过)步爬着回去(结果)师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一起来感受一下。
3、齐读第一自然段。
燕国少年为什么要去学习别人走路?(以小记者采访的方式进行第一段的教学)现在老师作为小记者采访一下大家:你就是那个燕国少年,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学习别人走路?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师过渡:因为这个燕国人觉得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所以决心学习,那他又是是如何学的?首先请同学到文中找出来,找到之后自己读读,谁来试试?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生读好第三自然段。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A

精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 2 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 3 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 理解“ 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理解的地方 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 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 从而 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 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 卧佛的 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 ,指导背诵。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 4 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 法介绍了壁 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 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 自然段的第 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习作 5 教学目标:
1. 看清四幅神情各异的画面,展开想象的彩翼,感受它们分别表示的 内心情感 2. 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或喜或忧,或伤心或气 愤,引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B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
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 写与心理活 动的刻画。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 例,准备5 分钟。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 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 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
邯郸学步
谁能说一说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呢?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 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 本领也丢掉。
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简单的话 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 后新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 只好爬着回去。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一位残 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 的树林中 ,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 处处有真情 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4.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XXX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
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滥竽:吹不成调的竽。
(结合XXX先生不会吹竽说)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1.看到这个“混”,你能接洽上下文,谈谈本人的了解和设法主意吗?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XXX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XXX,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还会有什么表现?(3)混的成效:得到了和他人一样多的俸禄。
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混的时间很长,2.混得像模像样的XXX,和他人拿一样多俸禄的XXX 先生其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3.可世事难料,XXX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教学设计2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两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
2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可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互相检查。
3画出新词,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4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说说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1学习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1)南郭先生为什么先能蒙混过关,后来却偷偷地逃走了?
(2)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
(4)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其他的意义。
(6)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则寓言《邯郸学步》。
(1)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学第二则寓言。
(2)集体汇报学习结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3)教师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4)自由朗读课文。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五)拓展训练
(1)演一演这两个寓言故事。
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2)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参考资料
1关于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