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优秀5篇

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进行求幂的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即a2=a·a;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3次方),即a3=a·a·a.(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其中一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个小时后分裂成2某2个,1.5小时后分裂成2某2某2个,…,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 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说明:(1)举例94来说明概念及读法。
(2)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通常省略指数1不写。
(3)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4)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1)(-4)3;(2)(-2)4;(3)-24.点拨:(1)计算时仍然是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
(2)注意(-2)4与-24的区别。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例2】计算:(1)(3; (2)(-)3;(3)(-)4;(4)-;(5)-22某(-3)2;(6)-22+(-3)2.(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引导学生作知识小结: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用有理数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熟知底数、指数和幂三个基本概念。
初一数学板书设计图片[初一数学教学案应该怎么设计]
![初一数学板书设计图片[初一数学教学案应该怎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044f8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3.png)
初一数学板书设计图片[初一数学教学案应该怎么设计]初一数学教学案一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二)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2.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完成例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益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二)难点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三)解决办法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一组绦习,以达到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益的乘方这两个性质的目的,让学生互问互答.2.推导积的乘方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以便于学生对公式的准确理解.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二)整体感知通过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加深对该性质的理解.掌握该性质的关键仍在于正确判断使用公式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学生活动:4个学生说出答案,同桌同学给予判断.【教法说明】通过完成本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时也为顺利完成本节例2做个铺垫.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我们知道表示个相乘,那么表示什么呢(注意:中具有广泛性)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这又根据什么呢(学生回答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也就是,请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怎样那么(是正整数)如何计算呢;____________个运用了________律和________律________个________个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填空.(是正整数)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什么运算(答:乘方运算)什么的乘方(积的乘方)通过刚才的推导,我们已经得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它概括出来.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要求同桌相互交流,互相纠正补充.达成一致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训练了他们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运算形式运算方法运算结果提出问题:这个性质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适用吗如学生活动:在运算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初一数学教学案二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同底数幂的乘法(二)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二)难点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三)解决办法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否合理使用了该法则,让学生能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法则.2.通过两组举例(师生可共同完成),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出错的环节.3.再通过三组不同形式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运算能力.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本节课重点是熟练运用同底数暴的乘法运算公式.(二)整体感知要准确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运用它熟练灵活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对于运算法则,我们除了应掌握它们的正用:外,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它们的逆向应用:,当然这个难度较大.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2)指出下列运算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结果.强调:①中的指数不为0,指数相加时不要漏加的指数.②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③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3)填空: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例1计算:例2计算:提问:和相等吗3.巩固熟练(1)P93练习(下)1,2.(2)计算:(3)错误辨析:计算:①(是正整数)说明:化简错了,是正整数,是偶数,据乘方的符号法则本题结果应为0.说明:与不是同底数幂,它们相乘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正确结果应为(四)总结、扩展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八、布置作业P94A组3~5;P95B组1~2.参考答案略.九、板书设计初一数学教学案三同底数幂的乘法一、素质教育目标1.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2.能够熟练运用性质进行计算.3.通过推导运算性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4.通过用文字概括运算性质,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5.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探究法.2.学生学法: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性推导出公式所具有的一般性,在探究规律过程中增进时知识的理解.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幂的运算性质.(二)难点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性质”的正确使用.(三)解决办法注意对前提条件的判别,合理应用性质解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复习幂的意义,并由此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2.通过一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练习,努力探究其规律,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公式的意义.3.教师示范板书,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以强化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复习幂的意义的基础之上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意义,只有在同底数幂相乘的前提条件之下,才能进行这样的运算方式即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分别叫做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叫底数,叫指数,叫做幂),同时,教师板书.提问:表示什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______________答案:;【教法说明】此问题的提出,目的是通过回忆旧知识,为完成下面的尝试题和学习本节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2.尝试解题,探索规律(1)式子的意义是什么(2)这个积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学生回答:(1)与的积(2)底数相同引出本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在复习“乘方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像这样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3个小题.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教法说明】(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规律的存在性、一般性,从而建立对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感性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热情.(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导向深入,揭示规律(都是正整数)(板书)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并试着推导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都是正整数)教师把结论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试着用文字概括这个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提出问题: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学生活动:观察(都是正整数)【教法说明】注意对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的培养,揭示新规律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4.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1计算:例2计算: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例1、例2,由2个学生板演完成之生,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教师活动: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初一教案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2024年数学初一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学教案

2024年数学初一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学教案教案主题: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有理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简单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正负数的理解。
2.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水位、身高、体重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出现的数。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自然数、整数有什么不同?二、新课讲解1.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正负数的理解:以温度为例,零上温度为正数,零下温度为负数;以水位为例,水位高于标准水位为正数,低于标准水位为负数。
4.有理数的运算规则:a)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b)正负号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
c)0乘任何数都等于0。
三、案例分析1.出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原因。
a)3.14b)√2c)5/2d)-√32.让学生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分类。
四、课堂练习b)将下列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5,-2,0,1/2,-3/4。
c)计算:3+(-2),-5+1,-12,0×(-3)。
2.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运算规则。
2.强调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b)将下列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4,-1/2,0,3/4,-5。
c)计算:-3+2,2(-1),-1×(-2),0×5。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1.在讲解有理数的分类时,可能过于简化,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理解不深,未能完成练习题。
2024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学生学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出示投影1)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口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二)讲授新课1.例2 计算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计算:① ;②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习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3.例3 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思考:容易看到,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4.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计算:① ;② ;③ ;④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与的区别;,.计算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教法说明】习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三)归纳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1)计算① ;②③ ;④ ;⑤ .(2)已知,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① ;②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小数等。
学会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理解代数式及其表示方法,能够构建简单的代数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思考、勤奋学习、善于合作等。
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
代数式的构建和简单代数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
代数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式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上的温度、海拔深度等)引入负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数的类型,引出有理数的范围。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实例,教授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强调正负数的相对位置和顺序。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含义,介绍代数表达式的构建方法和注意事项。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如购物中的折扣计算、行程中的距离时间速度关系等)探究有理数的应用。
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代数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代数问题,培养他们的代数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通过讨论和验证来深化对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理解。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巩固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过程,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设计.doc

实用文档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第 1课数学伴我们成长教学内容教科书 P.1 —— P.3 的内容:数学伴我们成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重、难点解析重点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听录音。
实用文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 1. 回忆、交流、积极大胆发历程:言。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
(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2.回忆、交流。
出数学信息。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3.观察、计算、思考、探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索。
3.指定若干名学生口答,师生共同系统归纳:1)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2)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统计知识。
4.学生取出剪刀和长方形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纸片,小组合作,动手尝试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教案板书设计【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内容解析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目标解析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 <>5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1.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4.解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 就是不等式.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空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x +7>②②x≥ y + 2 = 0④ 5x + 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2.用不等式表示① a与5的和小于7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篇二:七年级数学命题教学设计】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篇三: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