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数字迷信

合集下载

古代关于数字的传说

古代关于数字的传说

古代关于数字的传说
1. 太极与数字“一”:在道家思想中,太极是万物的本源,代表着统一和整体。

数字“一”也被视为一切的开始,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通过修炼和感悟数字“一”,可以获得与宇宙本源的连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河图洛书与数字: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图案,被认为是宇宙的模型。

河图中的数字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洛书则通过简单的点阵结构,展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传说中,这些图案是古代圣人根据天象和自然规律创造出来的。

3. 数字与命运:在古代,人们相信数字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

例如,在西方占星术中,出生日期对应的星座和星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走向。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也被用来进行占卜和预测吉凶。

4. 数字与神秘主义:在许多文化中,数字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被认为是通向神秘力量的门户。

例如,在阿拉伯文化中,数字“4”被认为是神圣的,因为它在伊斯兰教中代表了神的统一性。

而在西方文化中,数字“7”常常与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

这些传说充分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数字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我们对数字的理解更加理性客观,但这些神秘的传说依然在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人对数字的理解。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数字可不仅仅是用来数数的,它们还有很多特别的意思呢。

比如说一,在古代,一常常被认为是开始,是万物的源头。

就像咱们画画,要先画一个点,这一个点就像是一,是一切的开始。

再说说三,古人觉得三是个很重要的数字。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三个人一起走,里面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还有九,九在古代那可是代表着很多很多,是最大的数字。

皇帝都喜欢说自己是“九五之尊”,就是说自己特别特别厉害,地位最高。

古代还有个故事呢。

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特别聪明。

有一天,老师考他们数字的意思。

小明就说:“一就是开始,二就是有两个东西,三就是很多。

”老师听了,笑着夸小明聪明。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

古代人觉得数字可神奇啦。

比如说六,六常常代表着顺利。

就像我们希望做什么事情都顺顺利利的。

还有八,八这个数字呀,大家都觉得它很吉祥。

做生意的人喜欢八,因为希望能发财。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个古代的商人,他要出门做生意。

出发前,他选了一个有八的日子,觉得这样能顺利发财。

结果呀,他真的赚了好多钱。

再比如说四,有些人觉得四不太好,可也有人觉得四很平稳。

小朋友们,古代人对数字的理解是不是很有意思?《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小朋友,今天再给你们讲讲中国古代对数字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数字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

像五,五行你们听说过吗?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人觉得世界就是由这五种东西组成的。

七也很特别,有个传说叫“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就能在鹊桥上见面。

还有十,十全十美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吧,就是说什么都特别好,没有一点不好的地方。

古代有个村子,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用有吉祥数字的东西。

比如贴上六的春联,希望新的一年顺利;挂上八的灯笼,盼着能发财。

小朋友们,古代人对数字的理解是不是很奇妙呀?。

从传统文化探究数字9和5的寓意

从传统文化探究数字9和5的寓意

从传统文化探究数字9和5的寓意从传统文化探究数字9和5的寓意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

我们知道,“九五之尊”指的是古代帝王之位。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和体现。

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清朝皇帝的龙袍绣九条金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见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与九五之数也正好吻合。

“九”、“五”两个数字寓意深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这又是为什么呢?数字“九”的寓意解读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奇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九”,“九九归一”,故而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特别重视,认为“九”可以代表阳气最盛。

《楚辞·九辨》序中说:“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易·文言》传中说:“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古人还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并把“九”当成天的象征,因此有“九天”、“九重天”、“九霄”之说,紫禁城被称为“宫阙九重”,宫廷器物也多以“九”名之,如九龙杯、九龙壁、九桃壶,皇帝生日叫“九九大庆会”,祝颂词称“天保九如”。

“九”之所以被人们所崇尚,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是满盈之数,物极必反,满则溢,极盛必衰,故以自谨待之,而“九”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永远呈上升趋势,故“九”为至尊之数,为帝王所看中,皇宫建筑,多用“九”或“九”的倍数。

除此之外,“九”还谐音“久”,有长长久久的意思。

民间以“九”作为最高境界,总是说九十九,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期望活的更长久。

数字“五”的寓意解读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

五,会意。

从二,从乂。

“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

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道: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说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奇数字7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说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奇数字7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说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奇数字7古人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般认为,这句话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即天地万物,皆出于三。

然而,提起“三”,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数字“七”。

正所谓“三生万物,逢七必变”,“7”这个数字里蕴含的自然秘密,比起“三”,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7”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大有不同,游走在笔锋下的数字到底有着怎样神奇的故事,接下来我们来一一揭晓。

中国的“7”对于古老的中国传统而言,“7”在一众数字中那可是相当受宠的,提起“7”来,古人的各种讲究可多了。

首先,这“三生万物、逢七必变”的说法来源,就很玄妙。

“三生万物”指的是《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

此处的“一”,具体为太极初始之意;“二”,乃是阴阳两极,即阴和阳;“三”即阴阳两极之相交产物,乃世间万物之意。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略笔提及《道德经》。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一生参透人生哲学的著作,被称为不废江河万古流之作。

“道”一字,极为玄幻,有人追求一生都不得参悟,有人了却尘缘、大彻大悟。

目前,老子思想研究会遍布全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评价老子说道:“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学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远。

所以“三生万物”之理作为《道德经》的核心所在,其中对自然万物奥妙的揭示影响了几千年,实在难得。

而“逢七必变”的说法一般都是以《易经》中每卦六爻为准,即古人认为,自六爻之后的数字“7”开始卦象就会生变,所以其后变化之多,不宜占卜。

不同于《道德经》对人世自然、生活哲理的参透,《易经》一书,更像是一本穿越千年的神秘之作,至今都令人无法理解。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其中内容涵盖万物,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真正的起源。

而且,此书主要是以“玄学”为主,上到宇宙无垠奥秘,下到自然存在哲理,无一不囊括其中,可谓博大精深,震撼古今。

数字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数字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数字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数字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历史、文学、艺术还是宗教等领域,数字都有着深厚的涵义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的卜筮、历法、数字象征和数字谐音等方面,探讨数字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卜筮与数字卜筮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占卜方式,其中数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卜筮中使用的六十四卦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有阴阳两种状态,共有64种卦象。

这些卦象通过数字的排列和组合来解读,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确的卜筮系统。

卜筮中的数字不仅代表着卦象的变化,也代表着人生的转折和命运的起伏。

二、历法与数字历法是人类社会记录时间的重要工具,而数字在历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以数字为基础的历法系统。

农历共有十二个月份,每个月份有三十或三十一天,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确定月份的长短。

此外,农历还有闰月的概念,即在某些年份中增加一个月份,以使农历与太阳历相适应。

数字在农历中不仅用来表示月份和日期,还与节气、农事等紧密相关。

三、数字象征数字在传统文化中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数字一代表独立、唯一和完美,常用来形容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数字二代表对立和平衡,常用来描述夫妻、阴阳、左右等相对的概念。

数字三象征着完整和和谐,常用来形容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数字八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它与发财致富的谐音相近。

数字九则与长寿、福气等吉祥之意联系在一起。

这些数字象征在传统文化中广泛运用于艺术、建筑、服饰等方面,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数字谐音在语言中,数字的发音与其他词汇的发音相近,因此数字也常常与吉祥和福气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例如,数字六的发音与顺利、流利等词汇相近,因此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数字。

在结婚和生子的喜庆场合,人们常常会选择与吉祥数字谐音的日子进行。

此外,数字四的发音与死亡的谐音相近,因此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人们会尽量避免与数字四相关的数字和事件。

天地交泰:古代神秘数字

天地交泰:古代神秘数字

天地交泰:古代神秘数字古代神秘数字刘锡诚中国古代有一些神秘的数字,一直沿袭到今天。

什么“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八十一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呀,什么“三江五湖”,“九山、九川、九泽、九原、九有、九州”呀,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千世界”呀,什么“七十二圣”,“一百单八将”呀,什么“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等等,至今还常常出现在书刊中和人们的口头上。

人们在使用这些数字时,却对它们并不经意,不深究其中的含义何在。

这类神秘数字,虽经历代学者的研究和破译,其象征含义却一直聚讼纷云,若明若暗,朦朦胧胧,很象一个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永远保守着自己的秘密,也永远吸引着好奇的人不断地探险。

古代和现代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中国人的神秘数字并非实数,而是一些包含着象征意义的虚数。

本世纪四十年代,彭仲铎在《国文月刊》上发表了《三五九》,闻一多、季镇淮、何善周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七十二》,后来,卫聚贤在《说文月刊》上发表了《数目字》。

六十年代旅居台湾现已在大陆定居的杨希枚一连发表了《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论稿》等多篇文章,对中国神秘数字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破译,不仅推进了对神秘数字的研究,也从而使那些对中国神秘数字有浓厚兴趣而又不得其解的人,对之有了粗浅的了解。

应该说,中国神秘数字至今仍然是个神秘的“黑洞”。

围绕着这种对神秘数字这种文化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门叫做“宗教符号学”或“象征学”(symbology) 的分支学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对中华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神秘数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的温床上滋长起来的拜金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地使某些数目字更加带上了诱惑力。

据报载,根据越语或汉语谐音的原则,一些商人把“8”与“发财”的“发”联系起来,把“6”当成吉祥语“六六大顺”的“六”。

于是,凡带有“8”或“6”这些数字的电话号码和汽车牌照,便成为一些腰缠万贯的“大款”或“大腕”们角逐的对象,他们把发财致富和事业顺遂的希望寄托在这些谐音的吉祥数字上。

谈吉祥数字与数字迷信

谈吉祥数字与数字迷信

谈吉祥数字与数字迷信作者:佚名数字的根基在数字的现实原型在人类文化中,数字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表达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每个数字都有其存在的根据,都包容着无限的运动信息,但每个数字的触角又都伸向神秘的“未知与无限”。

因此,不论人们认识与否,不论认识得深或浅,自古以来,全人类——尤其是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国人,对数字始终有着神圣的理解和敬畏的心理,从来不把数字仅仅当作记数的符号。

有人说:“每个数字的意义在数学上都有其质的规定性,它们没有吉凶贵贱之分,也没有另外的任意诠释。

人为赋予它们额外的意义,只能是人心的妄想与虚构。

身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有一颗最聪明会思考的头脑,却要相信数字迷信,受数字困惑,对自己来说,那是杞人忧天,徒增烦恼,在别人看来,则是愚昧无知了。

”这类对“数字迷信”的训斥和对愚昧的鄙视隨处可见,然而数字依然在人心天道中诠释着无限美妙的物质世界及其运动。

2009年来到了。

值此逢九之机,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从一到九这些数字背后依托的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态,借以说明所有数字都有其现实原型和物质性根据,所有数字都活生生地表达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换言之,数字的本来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它的“本来意义”便创造了已知的科学,即发现了可触可视、可重复、可检验的事实与客观规律;尚未认识的“未知与无限”也是客观存在,也有客观规律,但却是神秘、神奇、神圣的客观存在与神秘、神奇、神圣的客观规律。

总之一句话:数字决非简单的计数符号!人文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对此早有深入精辟的研究。

例如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1卷第01期曹容著文指出:"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习俗与特色。

本文将从中西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等文化差异."再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2卷第4期论文指出:“由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赞成汉维两个民族对不同数字的好恶禁忌心理与行为之差异,本文从宇宙观,方法论和宗教以及谐音方面阐述了汉维民族对某些数字的好恶禁忌文化内涵差异。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包含了一些数学知识,比如“伏羲画八卦”中的“八卦”就是一种数学符号。

其中,“八”代表八方,“卦”代表爻,表示阴阳变化。

在伏羲八卦中,每个卦象都有对应的数字,比如乾为天,数为1;坤为地,数为2;震为雷,数为3;巽为风,数为4等等。

这些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属性和方位,也可以用来运算和推理。

此外,在《山海经》中还提到了一些数学概念,比如“算术十二律”、“河图洛书”等等。

其中,“算术十二律”是指用十二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通过计算它们的音高等特性,得出了十二律的音高关系。

而“河图洛书”则是一种神秘的图案,据说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和推算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中国古代的数字迷信10级诉讼法研究生雷雷2111014008摘要: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数字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就被赋予了双重功能。

每个惯用的数字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数字文化古老而神秘。

关键词:数字;文化;迷信中国古人早已意识到“数”是个神来之物,“先天地而已存,后天地而已立”,是人类建构宇宙万物和传达其意志的特殊语言。

所以他们认为“万物莫逃乎数”、“天数已定”、“劫数难逃”。

从《易经·系辞》一段来看数字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殊意义,其文曰:“天一地二,大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大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称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一段深奥的话全用数字表述,可见,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并不简单。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应当说跟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认识密切相关;数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很可能是古人哲学思维的表现和发展。

不妨认为,古代曾存在过数字迷信,只是后来的人们习以为常就是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把“一”看作宇宙之本原。

而《淮南子》对“一”作了更精深的解说:“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

卓然独立,块然独处。

上通九天,下贯九野。

员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

怀壤天地,为道关门”,进而指出“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

”可见“一”笔画虽少,但却具有完整、博大、圆融、和谐之意。

所以古代帝王都要“一统天下”,“一生一世”都会为此而奋斗。

可见,“—”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而且还表示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

在道家哲学里,它还代表“道”以及由“道”派生出来的混纯之气。

中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基因,很早开始崇尚一统,即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高领袖,使得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大一统”情结,在政治上崇尚一元化。

“一”因此具有更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举凡一切最高最大的事物均可用‘一’来表示”。

“二”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始终和阴阳联系在一起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

《易系辞传》说:“分为二以象两”,这“二”和“两”都是相当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的“阴”和“阳”,总之二就是指统一体中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阴阳二元配列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律,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生命范畴到道德范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阴阳嬗变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对大千世界的认知模式,如:阴阳论在传统文化中成为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文学哲学,作为文化符号的“阴阳”子成为“二”的替代性符号,正像今天用“一分为二”表示对立统一规律一样。

崇尚对称、对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民族的一种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在文学上有“两个黄鹂鸣翠柳”,在城市规划上有天坛、日坛,对应地坛、月坛,都是成对而名,匹配的非常整齐。

“三”就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数字。

运用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

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三”衍化而来的。

《说文》这样解释“三”:“三,天地人之道也。

”古代汉民族将整个宇宙宏观地划分为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的宇宙三分法,即“三才”宇宙观。

《论语》中有“三思而后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君子有三衍、三戒、三畏、三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名言。

《易经》的整个符号体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数的基础上的。

《易经》八卦中有“乾”、“坤”二卦,并以此象征天地和阴阳。

乾体有三面,坤体有六面,阳得兼阴。

《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

”这些思想、概念对后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法则有着重大影响。

因而,在中国文化中,三是个十分神圣、圆满的数字,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怪不得古人行礼会“三让”、“三揖”,唐代有“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馆”(弘文馆、崇文馆、集贤殿书院),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祭祀要有“三牲”,敬酒要“三献”等等,即使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还会说“三”次为满,“事不过三”。

可见,“三”是个终极之数。

对“四”的迷信源于对大地的崇拜。

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共有东、西、南、北四面,“四”的象形也正好是一个方形实体。

这一方向概念比较明确,东南西北很少混同,中国的古代建筑如城池、宫殿、庭院、寺庙,都取正南正北的方形,东西南北也十分清楚。

在汉语中,由“四”构成的词语大多与大地的方形有关,如“四方”、“四极”、“四维”、“四海”等,成语“四分五裂”、“四海升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也确实体现了这种方形本义。

《尚书·洪范》中写道:“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级——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由此,“五行”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许多思想、观念、学说不断从它衍化而来,以“五行”为范示的文化概念层出不穷。

仅《尚书》中我们就可以举出好多,如“五典”、“五礼”、“五常”、“五行”、“五服”、“五言”等等,另外,在《周记》、《礼记》、《左传》等其余十三经中也出现了许多“五”所形成的概念。

可见在“五行”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五”的推崇程度,数字“五”成了一个极为深奥、复杂的文化载体,它的影响遍及思想的各个领域。

《周易》说:“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周易》用数尚“六”,就是象征王统辖天地四方六合和阴阳五行,为此之故,王之官为“六官”,王之政为“六典”,王之居有“六寝”,王之民在“六乡”、“六遂”,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王之车有“六车”等,不胜枚举。

另外,六的除数相加还等于六,据此,古代哲人把它看作一个完全数和周期性的标志。

六“爻”就是代表事物发展的萌生、显现、生长、浮动、腾飞、终极六个阶段,这是一切事物从生到死的循环规律。

《易经》认为偶数为“地数”,属于阴性,但代表大地,而大地既是繁衍和滋养万物的母亲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归宿。

因此,“六”是一个带有美好意念的数字,它充盈着吉祥、圆满、顺利、平安、兴盛,于是便有了“六六大顺”、“六六双全”,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

在中国文化中,“七”是个具有两面性的数字。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

这种习俗与传说牛郎织女有关。

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偷偷下凡到人间,与牛郎婚配,后来被迫离开人间,一年之中,两人只能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相逢。

因此,“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自是情理之中。

可是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率兵七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使他心悦诚服俯首称臣。

因此,“七”也有“长久”、“庄严”、“神圣”等涵义。

《说文》释八:“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八字原先字形像两段短弧,以其突出部分彼此相对而接近,其两端则互相拉开距离而远去,像两个深度弯腰的人背向背地站在近旁,其标准形态就是数学上的双曲线,由此产生八字分别、分开、分离之本义。

所以有事物八分之法,如儒家实现政治理想分为循序渐进的八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福建又称为“八闽”;另外还有“八卦”、“八仙”、“八音”等等。

中国的古老文化赋予了“九”特殊的含义。

《易经》认为奇数为“阳”,“九”为“极阳”,至高无上。

《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周易》则把奇数规定为“天数”,可见“九”则是天数中的“天数”。

所以清代汪中的《述学·释三九》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此外,“九”的音、行所蕴涵的文化概念就更为丰富多彩。

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许慎的意思是“九”是阳数之穷极,而“穷极”这一概念正是由汉字“九”那弯弯曲曲直至终尽的形象体现的。

尽管“九”字只有二笔,但其中一笔竟然包括了横折弯钩,一共转了三道弯,可以说是汉字中转弯最多的笔画。

由于其音、形、义的缘故,汉语中的“九”充满着多、大、远、久、深、高等涵义,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来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九重城阙烟尘生”、“九华帐里梦魂惊”等句。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自此“九”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一个符号。

皇家许多建筑物的设计都采用九或九的倍数,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排云殿高为九尺九寸,皇宫内大小城门上各有横、竖九排共计八十一个门钉;连皇帝祭天的场所——天坛的圆丘、栏杆、以及圆台上石块的数目无一不是九或九的倍数。

顺天守时的思想以及对吉凶的预测成为人们数字崇拜的直接根源。

人们办事多遵循某种不成文的规定,比如择吉,就是这种思想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遗留。

在当今中国,即便是不懂择吉的人,凡逢结婚、开业、迁居新宅等大事,至少要选择一个“6”、“8”、“9”的吉祥日期,或是选择年双、月双日也双,最好是阴历、阳历都逢双的日期,凑成“四个双”或“五个双”。

若是对择吉略知一二,讲究就更多了。

凡事都要与数字联系起来,这种思想的根源就是我国从上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一体化的思维逻辑。

尽管我们知道这样的崇拜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可言,但是千百年的文化惯势是很难改变的。

由此可以看出,数的概念深深根植于汉文化的土壤中,是与古代汉民族的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

对“数”在中国文化中的涵义,最准确的概括和总结莫过于《孙子算经》:“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元首,无常之本末,无行之准平,四时之始终,万物之祖宗,六艺之纲纪,稽群伦之聚散,考三气之降升,推寒暑之迭运,步远近之殊同,观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纵横之长短,采神诋之所在,极成败之符验,穷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

”参考文献:[1]陈秀惠.中国历史上的数字文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12期[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3]江加宏.数字的文化承载功能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4]孙玉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3月[5]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岳麓书社.1995年[6]俞晓群.数与数术札记.M.中华书局.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