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合集下载

复杂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浅析

复杂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浅析

低, 表现为 : ① 同相轴 不 连续 ; ② 断层 十 分发 育 ; ③ 同相
复杂 地 形条 件 下 的地震 资 料采 集 除要 有 特定 的施 工设 备外 , 还要 有 与之 相适 应 的 观测 系统 、 行 之有 效 的
轴倾角大 ; ④ 由于逆冲推覆 的原 因, 地层出现重复 。 3 复杂 山地地 震勘 探数 据 采集特 点 山地近地表地质条件 主要可以概括为 3 种类型 : 一
是 地表 有 黄 土覆 盖 的 山地 ; 二是 岩石 直 接 出露 的 山地 ;
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 , 才 能确保获得 较高质量 的原始 资料 。下面几方面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
山地 带 由于 表 层 复 杂 , 且沟壑纵横 , 因此 , 原 始 资 料 上浅 层 折 射 、 面波 、 侧 面 干扰 及 源致 次 生干 扰等 线 性
干扰 相 当发 育 , 加上 突 出的静 校正 问题 , 原始 记 录上 表
山地 带 的表 层 纵 向和 横 向岩 性 、 速 度 及 厚 度 变 化
2 0 1 5 年第 3 期
西 部 探矿 工程
1 1 5
复杂 山地地震 勘探 采集技术浅析
陈春岭 , 代金 芝
( 山西省煤 炭地 质 1 1 5 勘查院,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3 )
摘 要 : 复杂 山地 不仅地表地震地质条件 非常复杂, 而且环境 恶劣 , 导致激发及接收条件差 , 原始资 料信 噪 比低 , 静 校 正 问题 突 出 ; 复杂 的 山地地 震 地质 条件使 得 地 震 波波场 无章 可循 , 实 际情 况 与勘 探
质 条 件 较好 的平 原 地 区或 缓 丘 陵 地 区 , 在 山区 、 沙漠 、

复杂地表勘探采集技术浅析

复杂地表勘探采集技术浅析

复杂地表勘探采集技术浅析摘要:复杂地表是指在常规地震勘探装备、技术条件下无法施工的地表。

涉及树林果园、工矿城镇、连片村庄、沼泽湖泊、河网堤岸、盐田卤池等。

随着油气勘探规模的扩大和勘探程度的加深,地表简单工作条件容易的地区越来越少,为了开辟新的找油领域,向这些复杂地表进军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复杂地表勘探工作随着勘探技术和采集工艺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现实。

在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

经过多年的攻关,复杂地表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已日趋成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复杂地表勘探采集技术1 复杂地表的采集情况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勘探,在国内不同的探区有其不同地表条件和不同的勘探程度。

因而就存在不同的技术攻关课题。

同时与其所拥有的勘探装备和认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1.1 观测系统的设计观测系统是整个采集工作的中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资料的好坏和施工效率。

若在测量、接收和激发方面没有对付复杂地表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条件,也就不能设计出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观测系统。

应用开发的观测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出灵活多变的特殊不规则观测系统来避开障碍物。

在过去二维地震勘探不能施工的地方,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获取了地下资料,填补了地震资料上的空白,提供了地质成果。

如江汉油田在江河大堤区、地下文物保护区和湖泊区等禁炮区均使用了特殊不规则观测系统的采集方式。

由于局限性,获得的数据体大都缺少小炮检距的资料,方位角分布也不均匀。

处理获得的剖面浅层资料必然缺失,深层资料也不甚理想。

1.2 接收问题由于采用了特殊不规则观测系统,很显然检波点一旦遇到水泥路面或油漆路面和水覆盖地表是不会埋置检波器的,这就局限了检波点的埋置范围。

若作空道处理,将丢失该点可以采集的信息。

1.3 激发问题对于多变的地表条件,采用灵活的地震波激发方式。

对于一个具体地区哪一种震源激发合适就使用哪一种。

从而一个施工区就出现两种或多种震源联合工作的方法,克服了因特殊地表条件地震勘探的限制,扩大了地震勘探范围。

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分析

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分析

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分析摘要:在复杂地质构造带内,层位倾角、岩性、速度变化差异大,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十分复杂。

通过照明分析进行模拟,优化观测系统,使野外采集做到有的放矢,精确采集。

在地震勘探施工在遇到较大障碍区时,可以采用拐8度角折线法通过,理论计算CMP离散情况及覆盖次数分析,论证拟定的8度角折线法是否能满足CMP离散及覆盖次数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得采集既能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又能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关键词:复杂地质构造;断裂;照明分析;折线;CMP离散随着石油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震勘探的复杂化表现为地表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化。

复杂地表条件指山地、戈壁、水库、芦苇沼泽、沙漠、盐碱地、居民区等多种复杂地形的混合体;地质条件指地下构造的复杂化,包括断裂发育、破碎带、大倾角层位等地质现象,增加了地震勘探的难度。

在此以新疆南部某区块为例分别针对复杂地质构造和复杂地表条件进行地震勘探技术的简要研究。

1 照明技术在复杂地质构造区的应用研究区内断裂带发育,分布有色力布亚、乔肖尔盖等多条大型断裂带。

地震剖面在大断裂带附近的资料品质明显降低,反射杂乱,成像效果差,因此,在断裂带附近需要炮点加密处理以达到增加有效反射信息的目的。

但如果盲目的加炮,有时只能增加施工成本而起不到任何勘探目的,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此,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线:试验线的选择综合分析地质构造情况,测线上有典型的断裂带分布。

其次选择老剖面建立模型:为了论证对断裂带加密炮的范围和效果,选择2条老剖面进行连续单点和段的照明效果分析。

然后根据地质模型对老剖面进行单点和段照明分析确定断裂带激发贡献范围。

通过从下盘10km 至上盘10km连续单点照明分析,对该断裂带内幕照明有贡献的是从下盘6Km 至上盘5Km处。

另外通过段照明分析,可以看出炮点距40m、60m能量都大于3.0,能够满足复杂断块成像。

复杂地区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探讨

复杂地区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探讨
9 2号
波、 、 声波 直达波干涉。井浅时受浅层折射 、 反射多次波干涉严重。
成孔设备 : 空压机带风镐 、 洛阳铲 、 挖掘机 。
2 2 试验 内容 _
山西 阳曲某井 田地貌属破碎 黄土塬 , 地表 冲沟较发 育 , 切割
深度一般 2  ̄ 0m, 0 5 地表相对最 大高差 6 8m。本区地面障碍 物较
221 试验点位 的选择 ..
多, 区内村庄 多且较 大 , 另外 还有 公路 、 流 、 河 庄稼 地 、 园 、 果 大 棚 、 园等等 。 菜 . 本区浅层可分为黄土覆盖 区和河滩卵砾石 冲积 区 ,黄土覆 盖厚度可达 40 5 0m, 0 ~ 5 且浅部含有 3 5层厚度 不均 、 布不均 ~ 分
的砾 石层 , 而河滩卵砾石 冲积 区堆积大量卵砾石 。 这些 复杂的表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对 地震成孑 及地震 波的 L 激发 、 接收不利 , 给地震野外采集带来 很大困难 。 区内主要 含煤 地层 为二叠系下统 山西组 和石炭系上统 太原
根据本区地震 地质 条件 ,试验点位置选在 区内具有代表性
中 图分 类 号 :6 1 P3.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4 6 2 ( 0 2 0 — 0 10 10 — 4 9 2 1 )2 0 7 — 3
由于 山西 阳曲矿 区复杂 的表 、 浅层 地震地 质 条件 , 以往 在 的地震 勘探 中 , 震资料较 差 , 地 勘探成本 高 , 效果不尽 理想 。针 对本 区表 、 浅层地 震地质条 件的特点 , 进行 了大量试 验工作 , 以
摘 要: 山西阳曲矿 区复杂 的表 、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 对地震成孔及地震波的激发、 收不利 . 接 给 地震野外采集带来很大 困难。通过 大量 的试验工作 , 定了经济合理的地震数据采集方 确 法和参数 , 取得 了高信噪 比的原始资料。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摘要:为了能够满足我国地质工作的要求,做好地震勘察的采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况去开展,并且需要落实好地质勘察采集的工作策略。

所以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浅层区油田地震勘察资料采集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在同行业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浅层区;地震勘察;资料采集;分析引言因为受到了地形特征以及地质勘察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浅层地震勘探采集的工作依然是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设备进行利用,保证其采集设计的方案可以得到优化,使其能够满足目前地质勘探工作的实际要求,同时保证资料采集的体系可以得到完善,使其能够提高资料采集的准确性。

1.采集仪器准备和观测系统的应用分析对于油气的勘探开发而言,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很多老油田已经是进入到开发的中后期,在潜力比较大的一些老油田之中,通常都是采用开发地震技术去寻找剩余的储油层,从而去提高采收率,使其老油田能够实现持续的增产。

但是一些老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普遍的存在着地质储层比较复杂,对于地震资料精度要求比较高等问题,例如塔河油田通常三维地震资料道密度比较低,方位角比较窄,裂缝预层以及缝洞体系雕刻精度比较低,这样便难以能够去满足油田的进一步开发需要。

1.1物理勘探分析地质的勘探模式中,物理勘探是一个重要的模式,这种模式也是需要进行弹性波的激发,在进行传播中,弹性波穿过了地层介质,使其可以发生一些折射以及反射等情况,之后在进行专业仪器的利用,对这些震动进行进行记录好,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到地质界面和地质形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方法的利用可以进行岩石或者是矿床等性质的分析。

对于这种地质勘探的方法比较流行应用到非金属矿产和沉淀型能源矿产的采集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地震勘探的工作必须要选择好适当的仪器,并且在地震勘探的时候,需要对于不同的勘探目标进行有关仪器的使用,保证这些仪器设备具有着良好的性能,在浅层的地震进行勘探的时候,需要进行中小型采集仪器系统的利用,使其可以保证系统具有一个良好的性能。

试析地表浅层地震法探测技术于春友

试析地表浅层地震法探测技术于春友

试析地表浅层地震法探测技术于春友发布时间:2021-08-24T08:30:01.13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3期作者:于春友[导读] 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地质探测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而且各种复杂的人为因素也加大了地质探测技术的难度。

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9摘要: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地质探测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而且各种复杂的人为因素也加大了地质探测技术的难度。

由于城市内存在各种类型的电磁波,同时建筑物内包含错综复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磁探测技术、电法探测技术等传统的地质探测方法均会受到干扰而无法使用。

浅层地震探测技术可重构出地层下的地质构造图像,获取岩土物理参数和相关的地震波参数,不需要钻孔破坏地表结构,同时具备较高的探测效率和精度,适用于环境复杂的城市地区。

本文对地表浅层地震法探测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表浅层地震法;探测技术1浅层地震反射法探测基本原理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在地面某点进行激发,人工产生地震波,地震波遇到有波阻抗差异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反射波回到地表引起振动,通过在地面接收检测波的旅行时间、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各接收点间的距离来确定反射界面埋深、倾角等参数。

下面就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作简要说明。

当界面埋深为h,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为:2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基本原理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采用人工激发地震波,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相互叠加向地下传播,在地面采用多个三分量检波器同时接收,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频谱分析,利用多次覆盖和多次叠加技术,用互谱法计算相邻检波器记录的相移,求出瑞雷波不同频率的平均速度VR,根据半波理论即得探测深度H=λ/2,即H=VR/(2f),然后通过频散曲线VR-f进行地层划分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3探测试验3.1试验目的本次探测试验在某地铁线选取一个典型地段进行勘探,长度约为500 m,起点里程约为:YAK15+660(±2),终点里程约为:YAK16+160(±2)。

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

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

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球巨大振动的现象。

地震的频发给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地震的勘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浅层地震勘测和地壳运动监测。

首先,浅层地震勘测是指对地壳浅部(一般为地壳表层0-30公里深度范围内)进行勘测的科学技术。

浅层地震勘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地下地层结构、地震活动区域、地震带等信息,以便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和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规划。

浅层地震勘测主要采用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常见的合成孔径雷达、地震仪、地震勘探仪等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地勘测。

浅层地震勘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震活动区域的确定。

通过对历史地震的统计分析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探讨,可以初步确定地震活动的区域范围。

然后在该区域内进行密集的地震仪器观测,记录地震波数据,通过对地震波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进一步确定地震活动的区域范围以及地震带线。

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地下地层结构的研究。

地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的破坏力。

因此,对地下地层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为预测地震强度和地震灾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通常,浅层地震勘测利用地震仪器在地表以上布设一系列地震仪,记录并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情况,通过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传播速度等参数来推断地下地层结构。

此外,地震波速度的测量也是浅层地震勘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会在地震仪的记录上产生一系列震型,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震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地层结构的构造。

另一方面,地壳运动监测是指对地壳的运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研究的科学活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由于板块运动、地壳应力分布和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变形、抬升或下沉的现象。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监测地壳运动对于地震预测、灾害防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监测主要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来实现。

GPS利用卫星和地面接收站之间的信号传播时间差来计算接收站的位置,从而确定地壳运动和地壳变形情况。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复杂地区的浅层地震勘探中,勘探的精度和准度往往会受到常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地形及浅层地表性质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复杂地区浅层地质勘探采集技术,以期为实际的勘探提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引言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1]。

1 地震勘探采集设备概述1.1 基本构造在实际的地震勘探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勘探任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

不同的采集设备其性能和完备性存在一定的差异[2]。

比如石油、天然气勘探中,为实现2D 或3D 的地震勘探,通常需要超过200道的大中型采集系统;对于浅层区的地震勘探,则大多采用96道以下,且性能和完备性较小的采集系统。

同时,系统采集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分布式数字传输和集中式模拟传输之上,并且A/D 位数等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地震勘探设备的基本构造大体体制。

1.2 基本特点目前,我国大多引进国外的大中型勘探采集设备,以分布式采集系统为主,主要的特点是:(1)应用24 位A/D 转换器,提升了采集信号的质量和保真性;(2)噪声和波形畸变变较小,并具有低噪音和微畸变的特点;(2)较高的采样率和较快的频带;(4)系统性能更为完备,适应性较强。

2 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类型2.1 2D 地震观测2D 地震观测系统一般应用中间式放炮或者端点式放炮的覆盖观测系统[3] [4]。

观测系统的选择以有效波的覆盖追踪范围及干扰波较少的区域为主。

具体而言:(1)端点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大、道数较多的地震勘探、道数少但未保证一定的炮检距及地下层角度偏大等几种情况的勘探;(2)中间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小、提高效率和降低费用等情况的勘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5-01-26T13:59:08.3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徐光发
[导读]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

徐光发贵州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复杂地区的浅层地震勘探中,勘探的精度和准度往往会受到常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地形及浅层地表性质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复杂地区浅层地质勘探采集技术,以期为实际的勘探提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
引言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1]。

1 地震勘探采集设备概述
1.1 基本构造在实际的地震勘探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勘探任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

不同的采集设备其性能和完备性存在一定的差异[2]。

比如石油、天然气勘探中,为实现2D 或3D 的地震勘探,通常需要超过200 道的大中型采集系统;对于浅层区的地震勘探,则大多采用96道以下,且性能和完备性较小的采集系统。

同时,系统采集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分布式数字传输和集中式模拟传输之上,并且A/D 位数等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地震勘探设备的基本构造大体体制。

1.2 基本特点目前,我国大多引进国外的大中型勘探采集设备,以分布式采集系统为主,主要的特点是:(1)应用24 位A/D 转换器,提升了采集信号的质量和保真性;(2)噪声和波形畸变变较小,并具有低噪音和微畸变的特点;(2)较高的采样率和较快的频带;(4)系统性能更为完备,适应性较强。

2 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类型
2.1 2D 地震观测2D 地震观测系统一般应用中间式放炮或者端点式放炮的覆盖观测系统[3] [4]。

观测系统的选择以有效波的覆盖追踪范围及干扰波较少的区域为主。

具体而言:(1)端点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大、道数较多的地震勘探、道数少但未保证一定的炮检距及地下层角度偏大等几种情况的勘探;(2)中间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小、提高效率和降低费用等情况的勘探。

要注意的是,采取端点式放炮观察系统时,要确保在下倾向放炮;而中间式放炮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

2.2 3D 地震观测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而言,通常采用规则或非规则线束状3D 观测系统。

在3D 操作较为困难的区域勘探观测,可采取宽线观测系统。

3D 地震勘探系统选择,主要按照:(1)覆盖的次数: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一般在15 到25 次,相对简单的地区勘探一般一般在15 次以下;(2)面元的大小:空间产生假频、勘探目标大小及横向分辨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勘探观测面元的大小。

对于一些较小的、特殊的勘探目标,其面元的大小的要求是至少确保目标范围内有2 到4 个叠加道,在切片方面则要有4 到10 个道。

为避免产生空间假频,在1个周期内至少有2 个及以上的采样点;同一波长内也应保持2 个及以上采样点;(3)炮间距的分布:最低炮检距的设定应为最浅勘探层的1 到1.2 倍,对于最高炮检距的设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一般要超过勘探层的深度,还应充分考虑多次波识别、速度分析等要求;(4)偏移的孔径大小;(5)斜坡带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在水平层介质中,斜坡带约为勘探层深度的25%左右;(6)长度的记录:应记录下最深测量层位的绕射情况。

2.3 复杂地区浅层数据采集的设计对于复杂地区浅层数据采集的设计,包括:(1)复杂地区浅层3D地震勘探,应按照先测量、后设计、再施工的过程。

采取此过程可根据测量出的地表变化情况设计出最优的方案。

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CMP 面元中的各个炮检距的均匀性分布;(2)不规则3D 勘探采集技术,是当前收集复杂地区浅层地质3D 采集的有效方式,其可根据勘探区内的地表特征,设计出不同的观测系统,以避开障碍物体,在规制3D 不可采集区进行勘探;(3)障碍区内接收点及炮点的定位,充分掌握障碍区内及其附近区域的各个接收点和炮点的初始时间,并利用好初始时间,采取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创建各个控制点的标准初始曲线,再根据实际初始时间与标准初始曲线间的差值,应用交汇法对各接收点和炮点的地理坐标进行计算和校正。

3 浅层地表结构的调查
对于复杂区浅层地表结构的调查方法主要有:(1)微小地震测井法:主要通过地到井的观测模式,以测定浅层速度,再划分速度层的方法。

可准确、有效的确定速度的界面、计算出各层次的速度;(2)小折射法:是对低降速带调查的一种方法,可对浅层速度的界面进行有效的划分,以达到确定低俗带的厚度和速度。

此方法如果持续观测,可把连续变化的浅层剖面显示出来。

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运行灵活、速度快及成本较低的特点,其不足就是不适合地形复杂、陡的地表;(3)雷达测深法:就是把声纳技术应用到地震勘探中,以测量浅层低降速带的方法。

该方法科根据具体的地质、地貌情况,选取采集点分布,具有速度快、成本较低且不受地质地形的影响。

4 采集信息资料的控制及相关评价
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信息资料的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勘探采集设备的检查:也就是相关采集设备的性能检测,主要按照年月日三种形式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噪声、波形畸变、脉冲等,检测形式不同则内容也不同;(2)质量现场控制:对于野外数据的采集多采取现场质量控制,软件多以CRISYS 和PROMAX等软件;硬件则以计算机服务器或工作站点为主;(3)采集信息的评价:根据实际勘探地区的特征,选取相应的地震勘探流程为评价标准。

5 结语
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的地震勘探,因目标区域的地质、地震条件较为复杂,还应地下构造不同,岩层的变化较大。

所以,不但会给野外作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还会使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的地震勘探作业,主要表现是波长吸收的减退较为严重,有效波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都不高,所以说,在投入和资源较为充分时,可适当提高道数、覆盖数等,对于观测方法,则可选择弯线勘探或宽线勘探,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1]沈阳,张涛,赵民等.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讨[J].煤炭技术.2011,30(6):252-254[2]李华科,巍艳.
复杂地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新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1(7):201-202[3]郝伟.环渤海地区浅层多道地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1,04(6):69-71[4]强正阳,卢育霞,陈永明等.浅层弯线地震勘探采集与处理技术[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01):140-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