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合集下载

关于病毒高中生物知识点

关于病毒高中生物知识点

关于病毒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小的传染性生物体,由核酸(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构成。

病毒无法自行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对病毒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引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介绍有关病毒的高中生物知识点。

1.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其核酸包裹在蛋白质的外壳中。

病毒不能自主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2.病毒的结构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它们携带着病毒的遗传信息。

核酸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质的外壳中,称为病毒壳或衣壳。

有些病毒还具有额外的外膜。

3.病毒的寄生生活方式病毒无法独立进行代谢活动,也无法自主生长繁殖。

它们只能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己。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

4.病毒的感染过程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可以分为吸附、透入、复制和释放四个步骤。

首先,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来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

然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释放核酸并透过宿主细胞膜。

接下来,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

最后,新的病毒通过破坏宿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细胞。

5.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它们的核酸类型、外壳形状和宿主范围进行分类。

根据核酸类型,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根据外壳形状,病毒可以是多面体病毒(如腺病毒)或直杆状病毒(如流感病毒)。

根据宿主范围,病毒可以是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或植物病毒。

6.病毒与人类健康病毒是引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引发流感,艾滋病毒引发艾滋病。

病毒还可以引发感冒、水痘、麻疹等常见疾病。

了解病毒的感染过程和分类对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7.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法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注射疫苗。

疫苗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抵抗病毒感染。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到的病毒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的大小只有细菌的十分之一。

与其他生物不同,病毒没有自己的细胞,所以它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生存繁殖。

由于病毒不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它需要利用寄生细胞的复制机器来繁殖自身。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病毒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而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外壳结构,这些外壳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病毒分类的方法,并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具有哪些特征。

例如,病毒的DNA或RNA可以是单链或双链,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外壳结构和复制策略。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过程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病毒感染细胞的生命周期和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四个主要步骤:吸附,渗透,复制和释放。

首先,病毒会吸附在寄主细胞的表面,然后它会渗透到细胞内部并释放其遗传物质。

接下来,病毒将利用细胞的复制机器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在细胞内制造出自己的外壳蛋白质。

最后,病毒将集中在细胞中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病毒感染的影响和防治虽然病毒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角色,但他们也可以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某些病毒感染人类的影响,包括感冒,流感,肝炎等疾病。

学生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病毒会引起哪些不同的病症,并学习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例如接种疫苗和遵守公共健康准则。

病毒与进化作为一种微生物,病毒也有着自己的生态进化影响。

许多病毒感染一种特定的宿主,并可以通过突变来适应新的环境或感染不同的宿主。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进化和适应的概念,并了解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结论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病毒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病毒的结构和分类、生命周期和感染过程、感染的影响与防治以及病毒的进化等方面。

通过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的行为、预防病毒的感染以及探索病毒如何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生物病毒知识点总结大全

生物病毒知识点总结大全

生物病毒知识点总结大全病毒是一种微小的传染病原体,无法独立生长,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病毒不属于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类群,而是一种独立的生物体系。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起源、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1. 病毒的结构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微生物,通常由核酸(DNA或RNA)核心和蛋白质外壳(衣壳)组成。

病毒的外壳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例如典型的圆形、多面体或棒状等。

在一些病毒中,外壳还会包裹一层脂质膜(包膜),常见于动物病毒。

一些病毒还具有纤毛或刺毛等突起结构。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单股或双股,线状或环状。

2. 病毒的分类根据形态、核酸类型、宿主、致病特点和生命周期等不同特征,病毒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病毒数量众多,基于它们的特征,病毒通常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科、属、种。

3.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病毒感染的过程包括吸附、侵入、合成、装配和释放等阶段。

病毒首先通过特定的受体和宿主细胞表面结合,然后进入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最终,这些新生病毒会破坏宿主细胞,释放到周围细胞中,从而传播感染。

病毒复制的方式包括裂解型复制和整合型复制,不同类型的病毒有不同的复制模式。

4.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感染会导致许多不同的疾病,包括感冒、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等。

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病毒的类型、侵入的宿主细胞类型、感染的部位、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一些病毒感染可导致短期的疾病,而其他病毒可能会导致长期的慢性感染。

5. 病毒的预防和控制针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和个人健康习惯的保持。

疫苗接种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此外,保持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病毒是微生物界的一种重要成员,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系统总结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病毒相关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

一、病毒的特征1、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完全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繁殖。

2、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有些病毒还含有脂质或糖类成分。

3、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分子,能够指导病毒的复制和合成。

4、病毒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

5、病毒的形态和结构各异,包括球形、杆状、丝状等,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

二、病毒的分类1、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2、根据宿主细胞类型的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3、根据病毒形态和结构的不同,病毒可分为球形、杆状、丝状等。

三、病毒的传播方式1、接触传播:病毒携带者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

2、空气传播:病毒携带者在呼吸、讲话、咳嗽等过程中将病毒释放到空气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形式传播。

3、水源传播:饮用水、食物等被病毒携带者污染后,易引起病毒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昆虫、动物等生物携带病毒,通过叮咬、接触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四、病毒感染的症状不同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各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发热:病毒感染后常引起体温升高,伴随恶寒、寒战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

3、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4、神经症状: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

5、皮肤症状:如皮疹、疱疹等。

五、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1、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2、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与感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如接触后应立即洗手消毒。

3、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4、药物治疗:部分病毒感染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考点梳理

生命科学热点 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点一:病毒结构一、知识框架病毒结构{ 基础知识{ 分类地位: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遗传物质: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 或RNA 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 DNA 病毒: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 病毒有: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毒(破坏T 淋巴细胞)、烟草花叶病毒等特殊病毒{朊病毒:仅含蛋白质(故不能说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类病毒:仅含RNA 根据寄生对象{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结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构成它的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

生活与繁殖方式:复制增殖。

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装备”和“原料”增殖结晶态:在非寄生时,呈结晶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常见病毒{ 命名:2020年2月被世卫组织命名为COVID −19,2020年2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 −CoV −2分类地位: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包膜病毒包膜病毒{ 裸露病毒 包膜病毒包膜来源:包膜主要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也含一些病毒自身糖蛋白组成{ 核酸:单股正链RNA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蛋白质{ 包膜蛋白{刺突糖蛋白(S 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小包膜糖蛋白(E 蛋白)和膜糖蛋白(M 蛋白):参与了病毒包膜的形成与出芽过程血凝素糖蛋白(HE 蛋白)(少量):可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以及对红细胞的吸附核衣壳蛋白(N 蛋白):①保护遗传物质;②参与感染过程 雒老师汇编病毒结构{ 图解{说明:pp1a 和pp2a 编码16个左右复制相关的酶图解{来源{ 与SARS 来源同一物种:经基因组全序列检测,关键区域与SARS 有94.6%的一致性可能与中华菊头蝠有关:与提取自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冠状病毒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6.2%图解{ 说明:从生物进化角度,属于生物化学证据;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体现遗传多样性★感染分子机制:通过S 蛋白与人ACE Ⅱ相互作用完成感染雒老师汇编知识点二:病毒感染与繁殖一、知识框架病毒感染{ 基本过程(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增殖方式:复制式增殖{ {模板:病毒RNA 原料:宿主细胞提供的四种核糖核苷酸酶:宿主细胞提供的RNA 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蛋白质{原料: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场所: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感染步骤{①吸附:病毒与细胞表面蛋白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发生特异性结合(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②侵入{方式一:通过被宿主细胞胞吞途径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RNA 释放到细胞质中方式二:通过膜融合途径,即病毒包膜直接与细胞膜融合,将病毒基因组RNA 注入到细胞质内③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RNA “脱下”蛋白质外壳④合成{(+)RNA 翻译产生负链RNA 聚合酶前体蛋白,随后通过蛋白质水解过程产生RNA 聚合酶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生成全长的(−)RNA(反义负链模板),以其为模板再合成核酸(+)RNA 从(−)RNA 亚基因组模板中合成亚基因组mRNA,再翻译会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⑤组装{在内质网(ER)中进行病毒膜蛋白装配,并形成小泡运出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体中,被衣壳蛋白包裹的正链RNA 与膜蛋白识别,小泡内卷包住RNA ⑥释放:随后病毒通过病高尔基体释放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而释放(体现细胞膜半流动性)图解{雒老师汇编病毒感染{ 图解{ 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体现了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冠状病毒{与逆转录病毒的区别:逆转录病毒{ 举例:HIV 病毒病毒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来源:基因突变(不来源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图解{ 与DNA 比较:与DNA 病毒相比,RNA 为单链,基因组小,结构不稳定,RNA 在复制过程中 更容易出错,发生基因突变,且RNA 病毒缺乏具有修正功能的的RNA 聚合酶 雒老师汇编知识点三:病毒与免疫一、基本框架病毒与免疫{ 细胞识别{ 概念: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识别结构(物质基础):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病毒,这个微小却威力巨大的存在,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病毒的定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它们极其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观察到。

病毒主要由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的生活方式也十分特殊。

它们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一旦离开宿主细胞,病毒就会变成没有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这也就意味着,病毒不能像细胞生物那样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进行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

病毒的分类方式多样。

按照遗传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

DNA 病毒如天花病毒,RNA 病毒如流感病毒、HIV 病毒等。

按照宿主的不同,病毒又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称为噬菌体)。

病毒的繁殖过程更是独特。

以噬菌体为例,它的繁殖过程包括吸附、注入、合成、装配和释放这几个阶段。

首先,噬菌体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与细菌表面的受体结合,实现吸附。

然后,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到细菌细胞内。

接着,利用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合成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

之后,新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新的噬菌体。

最后,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疾病,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在基因工程中,噬菌体可以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病毒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流感、乙肝、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疫苗的研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产生针对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提高对该病毒的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病毒感染。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

病毒有关知识点高中病毒,这个微小却影响力巨大的存在,在高中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病毒是什么?从结构上来说,病毒极其简单。

它主要由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病毒繁衍和生存所需的关键信息。

蛋白质外壳则起到保护核酸以及帮助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意味着它不能像细胞生物那样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它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

正因如此,病毒被称为非细胞生物。

病毒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按照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

常见的 DNA 病毒有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RNA 病毒则有流感病毒、HIV 病毒、SARS 病毒等。

根据宿主的不同,病毒又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称为噬菌体)。

比如,禽流感病毒是动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是植物病毒,而 T4 噬菌体就是细菌病毒。

病毒的繁殖过程相当独特。

以噬菌体为例,它先吸附在细菌表面,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

然后,利用细菌内的物质和能量来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最后,新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成新的子代病毒,导致细菌破裂,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

病毒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会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流感病毒会导致流行性感冒,每年都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HIV 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艾滋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另一方面,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也能为人类所用。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实现基因的重组和表达。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病毒与免疫的相关知识。

当病毒入侵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它们能阻挡病毒的侵入。

如果病毒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体内的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会发挥作用,吞噬和消灭病毒。

如果病毒继续增殖和扩散,特异性免疫就会被激活。

B 细胞会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活性;T 细胞则会直接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高考生物专题病毒知识点

高考生物专题病毒知识点

高考生物专题病毒知识点病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生物体,它们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作为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点,病毒的了解对于高考备考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介绍。

一、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由一个核酸和包膜(某些病毒)或蛋白质壳构成。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只有侵入寄生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病毒的生活史包括感染、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等过程。

二、病毒的分类病毒根据其核酸、包膜和感染寄主的特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病毒分类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其中DNA病毒包括带包膜和无包膜的两类,RNA病毒包括正义链RNA病毒和负义链RNA病毒。

三、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水源传播、媒介传播等。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传播特点,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大有裨益。

四、病毒与人类健康病毒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如流感、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感染会导致人类免疫系统的相应反应,病毒的DNA或RNA会与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交互,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因此,了解病毒和传染病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五、病毒的防控策略针对不同病毒的传播特点和感染途径,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非常重要。

通常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接种疫苗、使用防护用具、消毒等。

同时,科学合理的防疫和治疗手段也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六、病毒的应用病毒不仅仅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病毒载体可以被利用来传递治疗基因,进行基因治疗;病毒也可以被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结语病毒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忽视的生物体,它们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分类、传播途径以及防控策略对于高考生物备考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病毒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并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做出贡献。

希望本篇文章的介绍对高考生物备考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作者:陈国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01期
病毒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生物学家在分类上将它单独列为病毒界。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在不同模块和章节中均有零散的表述,而高考试题也经常涉及相关知识的考查。

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是高三复习的有效策略。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以病毒为“锚”,来归纳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的应用价值。

1运载目的基因
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

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使用运载体有2个目的:
①用来做运载工具,把目的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克隆)。

目前使用的运载体有以下2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染色体DNA之外的环状的DNA(一般在1~200kb左右);另一类是噬菌体或病毒。

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最常用的噬菌体载体是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

λ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大小在50kb左右。

λ噬菌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λ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

λ噬菌体感染率几乎达100%,且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

如果将λDNA上的cos基因接λpBR322质粒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载体叫做,装配型质粒,它的优点是能够容纳极大的外源DNA(可以达到35~40kb)。

还有一种运载体需要提及的是噬菌体M13,因为它是单链比较适合于单链DNA的运载,如果进行单链DNA的克隆,就必须使用噬菌体M13。

噬菌体M13在Sanger法测定DNA序列中被广泛应用。

2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

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

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震动、离心、电刺激等手段来处理细胞;化学方法是利用聚乙二醇(PEG)等化学物质来诱导细胞融合;而生物的方法是指利用灭活的病毒来促使细胞融合。

那么病毒为什么能起到促融作用,目前的解释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之间相互凝集,使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列,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使用活的病毒是不行的,必须是灭活的病毒,这种病毒是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病毒杀死,但又不损害其有用的抗原。

灭活的病毒既保留了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又不感染细胞,对于细胞是安全的。

世界上最早的灭活病毒是从日本的仙台一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因此往往叫做“灭活的仙台病毒”。

但是应用这项技术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细胞的感染率比较低、细胞融合的速度缓慢、反应条件要求高、融合体的去病毒困难等,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目前细胞融合技术主要是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电刺激等技术。

3诱发细胞癌变
细胞癌变的原因十分复杂,致癌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化学、病毒三类致癌因子,可见,部分病毒能诱发细胞癌变。

研究表明,病毒的致癌性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系列。

它们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体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

据英国流行病学家对癌症诱因的统计分析,病毒感染约占10%~15%。

4承当抗原
抗原的基本性质是: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它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同。

抗原的基本含义有4点:
①大都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②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体内,马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
③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比如血型、免疫移植等;
④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但一般意义上的抗原指的是病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因此病毒可以做为抗原的一种。

由于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

所以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没有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5作为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
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有的人会担心病毒在人体内会繁殖,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其杀死后才能制成疫苗。

因此这种疫苗已经失去繁殖力,但仍然保留其免疫原性。

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较短,但要获得持久免疫力还需多次重复接种。

当然在接种的疫苗中也有活的,它们是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较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以激发机体对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力。

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长,其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6研究遗传物质的模型
1944年艾弗里及其同事的研究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仍然有人提出疑议,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并没有达到100%,就是说还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与DNA捆绑在一起。

因此有的科学家就设想:能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

195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赫尔希、蔡斯及其合作者运用了放射性元素示踪法,对“什么物质管遗传”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们把放射性32P和放射性35S分别标记在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上,来测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情况。

赫尔希发现,只有噬菌体的DNA分子能够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分子却留在外面。

当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以后,细菌细胞里就产生了成百上千的小的噬菌体。

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再次证明了DNA 带有全部的遗传信息。

由于赫尔希和德尔布鲁克由于对遗传学的突出贡献,被当时的科学界称为“信息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利用的遗传物质的模型恰恰是噬菌体。

7影响生物的进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