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合集下载

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

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
RT-PCR检测
以提取的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 反应(RT-PCR),扩增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 从而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狂犬病毒。
标本保存和运输要求
低温保存
标本应保存在-70℃以下的超低 温冰箱中,以确保病毒的活性 和稳定性。
避光保存
避免标本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 ,以免影响病毒活性。
密封运输
02
预防和控制狂犬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加
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动物管理等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维
03
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02
实验室诊断方法概述
实验室诊断目的和意义
确诊狂犬病感染
通过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准确检测狂犬病病毒的 存在,从而确诊狂犬病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实验室空气、表面和水源等也 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 环境中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血清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理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通过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根据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应用
ELISA法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抗体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 可批量检测等优点。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交叉污染,设置阴阳性对照,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等。
荧光抗体技术
原理
用荧光物标记抗体,与待测标 本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 形成带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以 判断结果。
应用
荧光抗体技术可用于狂犬病病 毒的快速诊断和病原学研究,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直 观快速等优点。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狂犬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通常的认知中就是被狗咬到然后就会引发这种疾病,而且它有多种不同的分型。

正是由于常见多发,所以人们多多了解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做足了了解,在事发突然时才不会束手无措。

★一、生物性状1、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

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

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

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2、培养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

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

3、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

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

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狂犬病病毒 ppt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狂犬病病毒 ppt
野毒株(街毒株):毒力强 固定毒株:致病力减弱,用于制备疫苗
3
内基小体
(Negri body)
4
致病性
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传播途径——破损的皮肤粘膜
致病特点——神经兴奋性增高
咬伤 神经通道 中枢神经
外周组织
潜伏期
兴奋期 麻痹期 “恐水病”
5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的采集——可疑的犬脑海马沟回的脑组织 唾液腺组织
1
狂 犬 病 毒——嗜神经病毒
2
生物学性状
• 形态:弹状病毒科,弹状或杆状包膜病毒 • 结构:核心为单股RNA,衣壳呈螺旋对称型,
包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
• 增殖:嗜神经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野生动
物、家畜和人。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 体,称内基小体,具诊断价值。
• 抵抗力:弱,碘及肥皂水均可使其灭活。 • 血清型:单一
快速诊断——脑组织切片中的包涵体(内基小体) 免疫荧光——病毒抗原
6
防治原 则
控制传染源——加强家犬的管理 立即清洗伤口 抗血清被动免疫 接种灭活狂犬疫苗
7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虫媒病毒、疱疹病毒、潜伏感染、整合感染、 逆转录病毒、HIV、AIDS、 内基小体(Negri body)、恐水病
二、问答题:
1、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特点。
2、简述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特点。 3、人类疱疹病毒有哪些类型?各引起何种疾病? 4、哪些疱疹病毒有较强的致癌作用?试举例? 5、与人类疾病有关的逆转录病毒有哪些?
各引起何种疾病?
6、简述狂犬病毒的

2024版传染病学狂犬病PPT课件珍藏版

2024版传染病学狂犬病PPT课件珍藏版

疫情监测体系不完善
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疫情 报告和监测工作存在滞后性,影响防 控效果。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严重
野生动物带毒情况较为普遍,增加了 狂犬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难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
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狂犬病防控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疫苗 接种率有望持续提高,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数据可用性评估
分析疫情数据是否可用于指导狂犬 病防控工作。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01
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疫情监测数据、病原学监 测结果等信息,对狂犬病疫情
进行风险评估。
02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狂犬病 疫情划分为不同预警级别。
03
预警信息发布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狂犬病疫 情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
护措施。
04
预警响应措施
针对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 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狂犬病防控意识不足 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控意识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
部分地区疫苗接种工作存在漏洞,导 致狂犬病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易形 成疫情传播隐患。
病毒变异与耐药性
病毒变异
狂犬病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病毒毒力、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的 改变。
耐药性
目前尚未发现狂犬病病毒对任何药物产生耐药性,但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 病毒基因变异,从而产生耐药性。
实验室检测方法
03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样本,接种于易 感动物或细胞培养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 免疫学方法鉴定病毒。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01
疫苗种类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两种狂犬病病毒疫苗。灭活疫
苗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较弱;减活疫苗免疫原性强,但安全性较差
。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
02
接种程序
狂犬病病毒疫苗的接种程序通常分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两个阶段。
基础免疫阶段需接种3-5剂次,间隔1-2周;加强免疫阶段则在基础免
02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 危害
传播途径
咬伤传播
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动物咬伤 或抓伤人类而传播,这是最常
见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如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 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 进入血液。
母婴传播
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 感染病毒的母体可将病毒传染给胎 儿或新生儿。
病毒的感染机制
感染过程
当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它首先在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 后侵入神经细胞并沿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病毒在 大脑中大量复制并引起脑炎,最终导致死亡。
免疫逃逸机制
由于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它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 检测和清除。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诱导细 胞凋亡等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使得病毒感染后难以 通过免疫治疗来清除病毒并治愈疾病。
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通常是通过咬伤或抓伤感染。病毒存在于患 病动物的唾液中,当人类被患病动物咬伤或接触其唾液时,病毒就会进入人 体。
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病毒结构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 RNA,长度约为11kb。
病毒特征
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容易产生基因突变和重组,这使得病毒能够逃避免 疫系统的攻击并适应新的宿主环境。此外,病毒对神经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 容易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并引起脑炎等神经症状。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xx年xx月xx日•狂犬病病毒概述•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目录•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狂犬病病毒的防控措施01狂犬病病毒概述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外形呈子弹状或蝌蚪状,具有囊膜,直径约65~80nm,长18~30nm。

病毒形态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分为3个主要结构蛋白(M、G、L)和两个非结构蛋白(NS1和NS2)。

病毒结构病毒形态和结构病毒分类狂犬病病毒属于病毒界,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

病毒命名狂犬病病毒的命名是根据其寄主动物的种类来确定的,如犬狂犬病病毒(Canine rabies virus)和人类狂犬病病毒(Human rabies virus)等。

病毒分类和命名病毒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狂犬病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犬、猫、狐狸、狼、熊、浣熊等哺乳动物,以及蝙蝠等野生动物。

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咬伤、抓伤、舔舐伤口等。

病毒复制和感染过程狂犬病病毒感染后,病毒粒子首先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在细胞质中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粒子,最后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或动物。

02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感染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感染机制病毒通过与神经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然后沿着神经元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

感染途径和机制病毒通过表面糖蛋白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细胞。

病毒吸附病毒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复制和繁殖。

病毒侵入病毒吸附和侵入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编码多个病毒蛋白。

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表达病毒基因组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时,首先合成正链RNA作为模板,再合成负链RNA。

基因组复制病毒基因组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复制和致病过程。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05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组结构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 RNA,长度约为11kb,包含3个 主要基因片段,分别编码病毒的
核蛋白、磷蛋白和糖蛋白。
基因组变异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在复制过程 中容易发生变异,导致病毒的抗
原变异和逃逸免疫应答。
基因组功能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在病毒复制 、转录、翻译等生命活动中起着 关键作用,对病毒的致病性和传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 件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狂犬病病毒概述 • 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 • 狂犬病病毒的检测与诊断 • 狂犬病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狂犬病病毒概述
狂犬病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发现
狂犬病病毒是在1885年由巴斯德 在法国首次发现的。
命名
狂犬病病毒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导致免疫 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
狂犬病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还可能导致其他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如肺炎、心脏疾 病等。
狂犬病病毒肉、心脏、肺等 。
在这些器官和组织中,狂犬病 病毒的复制和表达会导致细胞 损伤和功能异常。
播性具有重要影响。
新型狂犬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减毒活疫苗
通过在细胞培养中连续传代,降低病毒的毒力,保留免疫 原性,如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和Vero细胞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插入到载 体病毒基因中,表达出具有免疫原性的糖蛋白,制备成疫 苗。
核酸疫苗
将狂犬病病毒的抗原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中,直接注射到 人体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狂犬病基础知识》word版

《狂犬病基础知识》word版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体为狂犬病毒,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目前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其只感染哺乳动物。

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中枢神经(脑-脊髓)被病毒破坏,最终死于植物神经受损导致的脏器衰竭。

但是只要及时的接种疫苗,一般都能诱发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消灭病毒。

狂犬病是最为恐怖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

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还有马;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者的脑脊液、口水和体液中,绝大部份通过咬伤传播,很多时令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活跃,在没有激怒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展现其他不寻常的行为。

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痹方式出现,令患者显得沉默内向。

亦有未经确认的实例表明病毒可经气溶胶由黏膜或呼吸道传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时被含有蝙蝠粪便的气溶胶感染。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曾出现于器官移植,极少出于人咬人或接吻,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

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

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ssRNA或+ssRNA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反转录得到cDNA 插入 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在外源提供RNA 聚合酶的情况下转录出全长的-ssRNA或 +ssRNA。 病毒三种蛋白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分别克隆相应的基因 插入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表达出相应 的蛋白。
-ssRNA or +ssRNA?
Stop-start model
一个基因转录的终止是下一个基因转录起 始必须的。 RNA聚合酶在终止上一个基因转录时,大约 有30%的RNA聚合酶不能起始下游基因的转 录,造成转录依次递减30%。 研究发现,-ssRNA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是通 过基因与3’端启动子的位置来控制的。
RV基因组的复制
RV基因的转录
转录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转录起 始位点和转录终止信号。 RV基因转录调控模式:stop-start model。
RV转录元件
RV基因组仅有一个启动子,5个基因有相同的转录起始位 点:UUGU和转录终止信号:A/UCUUUUUUU。 通用模式:-间隔区UUGU---ORF---A/UCUUUUUUU间隔区。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狂犬病(Rabies)
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 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死亡 率几乎为100%。 每年造成超过55,000人死亡,其中99%在亚 洲,印度具首位,中国第二位。 临床特征是前期神经兴奋,后期意识障碍 ,局部和全身麻痹而死。 因采取疫苗接种及综合防治措施,目前已 有日、韩、马来、澳等36个国家消灭了狂 犬病。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 -1884
1

1
反向遗传学技术
基因型(genotype) 表型(phenotype)
基因重组技术
-ssRNA反向遗传学建立的基础
L、P、N和病毒-ssRNA或+ssRNA包装形成核糖核蛋 白复合体( ribonucleoprotein, RNP)。 RNP负责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所有复制过程,包括病 毒基因的转录和基因组的复制等。 体外构建具有活性的病毒单位必须提供:1.病毒ssRNA或+ssRNA;2.L、P和N三种蛋白。
狂犬病病毒属的分类
根据 N基因 5’端 500 bp碱基的同源性分析,可以将狂 犬病病毒属分为7种基因型(Genotype,GT):
GT I II III IV V 病毒名称 狂犬病病毒 Lagos蝙蝠株 Mokola病毒 Duvenhage病毒 欧洲蝙蝠病毒-1 缩写 RV LagV MokV DuvV EBL-1
RV ss (-) RNA genome
3’
RT 5’
5’ 3’
genome (-)
antigenome (+)
PCR
5’ 3’ 3’ 5’
dsDNA
转录
5’
3’ 5’
3’ 5’
3’ 5’
3’ 5’
3’
mRNA
蛋白翻译
RV G蛋白主要抗原位点
II 34-42 I IV III
膜内区:462-505 aa
198-200 231 264 244-281 G5
330-357
342-343 a

膜外区:1-439 aa 跨膜区:440-460 aa
反向遗传学技术
经典遗传学技术
表型(phenotype) 基因型(genotype)
病原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V。 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外膜上的糖蛋白 抗原,为主要抗原,决定病毒的嗜神经性 、致病性和产生中和抗体;内层的核蛋白 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 素,无保护作用。 从患者或患病动物体内分离的毒株成为自 然毒株或街毒株(street virus),毒力 强;经过脑组织多次传代后,成为固定毒 株(fixed virus),毒力弱,可以用于疫 苗制备。
G 蛋白简介
狂犬病病毒G蛋白参与病毒的组织趋向性和致病性,是主 要的保护性抗原,负责诱导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 整个G蛋白分为四个结构域:信号肽(signal peptite, SP)膜外区(ectodomain, ECTO),跨膜区(transmembrane region, TM)和膜内区 (endodomain, ENDO),成熟的G蛋 白包括后面三个结构域。 G 全长: 522-533 aa 成熟G蛋白: 503-514 aa SP: 19 aa, TM: 22 aa, ECTO: 439 aa, ENDO: 42-53 aa
VI
VII
欧洲蝙蝠病毒-2
澳大利亚蝙蝠病毒
EBL-2
ABL
……….
两个遗传谱系
疫苗的 交叉保护 作用仅存 在与同一 个遗传谱 系内的病 毒中!
病毒感染的一般步骤
吸附 进入 脱壳 病毒基因转录和复制 子代病毒装配 释放
RV感染的一般步骤
RV的复制和转录
RV基因转录vs复制
3’leader和 5’trailer互补链均含有复制起始信号,但 5’的 trailer互补链的复制信号强度大于3’ leader,造成-ssRNA: +ssRNA=50:1 , 因 此 包 装 成 熟 的 病 毒 粒 子 含 有 -ssRNA 与 含 有 +ssRNA的比例也约为50:1
VSV转录和复制模型
58种植物病毒未归类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V
75 nm (60~85 nm)
180 nm (60~400 nm)
RV基因组构成
大小:约12 kbp。 单股负链RNA (-ssRNA)。 基因排布(3’to 5’):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 蛋白(M)、糖蛋白(G)和大蛋白(即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L)。其中N基因最保守,常用于进化分析;G基因编码的G蛋白 是病毒唯一暴露在外表面的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同时也 是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主要组分。
两种状态的RNA聚合酶:RNA转录酶和RNA复制 酶。 RNA转录酶:L、P、EF-1αβγ、Hsp60、GT( 鸟苷转移酶),从N基因处直接开始转录。 RNA复制酶:L、P、可溶性的N蛋白(N-P复合 物形式存在,为复制必须),从基因组的第一 个bp处开始合成leader RNA和复制基因组。
逆轴突运输机制
(Cited from Dietzschold et al., 2005)
小结
狂犬病病毒RV是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狂犬病 病毒属 (Lyssavirus )的模式病毒种。 RV 呈子弹状,长约为 180 nm (60-400 nm) ,直径约 为75 nm (60-85 nm) 。 具有囊膜包被,基因组为12 kbp大小的单股负链 RNA (-ssRNA)。 高度嗜神经性,且逆轴突传播。 含有5个结构基因,从3’到5’依次为N、P、M、G和L。 病 毒 粒 子 大 小 : 5×105—8×105 kDa , 沉 降 系 数 为 600S。
病原学
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唾液腺和唾液 内。在唾液腺、海马角、大脑皮层细胞浆内形 成嗜酸性包涵体,称为Negri bodies (NB), 是病毒复制和装配的场所。 病毒可以在大鼠、小鼠、家兔和鸡胚等脑组织 内增殖、致弱,也可以通过驯化,适应于非脑 组织细胞。
狂犬病疫苗
疫苗:所有用减毒或者杀死的病原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或其抗原性 物质所制成,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目的:预防、控制疾病(如狂犬病)的发生 、流行。 1881年法国巴斯德最早应用连续传代减弱病 毒毒力,成功制造出狂犬病疫苗。 目前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唯一有效 的手段。由于狂犬病几乎100%的致死性,人 用狂犬病疫苗必须是灭活苗。
-ssRNA vs +ssRNA
定义:一般来说根据RNA能否直接起mRNA作 用而分成单股正链RNA病毒(正股RNA病毒) 与单股负链RNA病毒(负股RNA病毒)两种。 RV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即-ssRNA病毒。
RV感染周期
(Cited from Dietzschold e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l., 2005)
病毒的形态
⑴球状病毒;⑵杆状病毒;⑶砖形病毒; ⑷冠状病毒;⑸丝状病毒;⑹链状病毒; ⑺有包膜的球状病毒;⑻具有球状头部的 病毒;⑼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等。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只有两种,即⑴螺旋对 称(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⑵二十面体对称 (等轴对称,代表腺病毒)。一些结构较 复杂的病毒,实质上是上述两种对称相结 合的结果,故称作复合对称(代表T偶数噬 菌体)。
病毒的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弹状病毒科病毒结构示意图
弹状病毒科成员
水泡性病毒属
VSV
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病毒属 RV 短暂热病毒属  非毒粒弹状病毒属  细胞核弹状病毒属  植物病毒 细胞质弹状病毒属 
病毒粒子的装配
研究发现,RV的基因组两端不存在特定的包装 信号,-ssRNA或+ssRNA包装入病毒粒子完全由 两种RNA在细胞内的丰度决定(Finker et al., 1997)。 然而,对VSV的研究发现,VSV基因组-ssRNA 5’端的trailer区含有包装信号,使-ssRNA被 选择性包装入核衣壳 (Whelan and Wertz , 1999)。
杆状病毒
HIV
丝状病毒
腺病毒
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 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 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 、拟病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 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 (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Ⅳ)、烈性病毒 (狂犬病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