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蜗器 解剖知识
合集下载
前庭蜗器 解剖知识PPT课件

位置 形态
锤骨后襞 松弛部 锤骨前襞 鼓膜脐 紧张部 光锥
鼓 膜
2.上壁:鼓室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前
后
4.前壁:颈动脉壁
颈动脉壁 鼓膜张肌半管口 咽鼓管鼓室口
后
前
5.后壁:乳突壁
乳突窦、乳突小房、外半规管凸、面神经管
后
前
6.内侧壁:迷路壁
岬、 前庭窗、 蜗窗、 面神经管凸
面神经管凸
内耳 由骨迷路和 膜迷路组成
膜迷路
一、骨迷路
组成: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1.前庭
内侧壁: 骨半规管 前庭嵴、椭园 囊隐窝、球囊 隐窝,筛孔、 前庭神经、前 庭小管内口
前庭
椭圆囊隐窝 前庭嵴
球囊隐窝 耳蜗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前庭窗
岬
乳突窦
乳突小房
蜗窗
咽鼓管
(二)鼓室内结构
砧骨
1.听小骨
锤骨
镫骨
2.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软骨部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
乳突窦 乳突小房
第三节
位置:颞骨 岩部的骨质 内,鼓室和 内耳道底之 间
内耳
骨迷路
前庭膜 觉感受器
外壁
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 (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前庭阶 上壁 前庭膜 螺旋器 下壁 外壁
蜗神经 基底膜
锤骨后襞 松弛部 锤骨前襞 鼓膜脐 紧张部 光锥
鼓 膜
2.上壁:鼓室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前
后
4.前壁:颈动脉壁
颈动脉壁 鼓膜张肌半管口 咽鼓管鼓室口
后
前
5.后壁:乳突壁
乳突窦、乳突小房、外半规管凸、面神经管
后
前
6.内侧壁:迷路壁
岬、 前庭窗、 蜗窗、 面神经管凸
面神经管凸
内耳 由骨迷路和 膜迷路组成
膜迷路
一、骨迷路
组成: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1.前庭
内侧壁: 骨半规管 前庭嵴、椭园 囊隐窝、球囊 隐窝,筛孔、 前庭神经、前 庭小管内口
前庭
椭圆囊隐窝 前庭嵴
球囊隐窝 耳蜗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前庭窗
岬
乳突窦
乳突小房
蜗窗
咽鼓管
(二)鼓室内结构
砧骨
1.听小骨
锤骨
镫骨
2.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软骨部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
乳突窦 乳突小房
第三节
位置:颞骨 岩部的骨质 内,鼓室和 内耳道底之 间
内耳
骨迷路
前庭膜 觉感受器
外壁
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 (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前庭阶 上壁 前庭膜 螺旋器 下壁 外壁
蜗神经 基底膜
人体解剖学前庭蜗器

球囊。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 管内。在骨壶腹内旳 部分膨大为膜壶腹。
膜迷路内充 斥内淋巴
内淋巴管由椭圆囊球 囊管发出,穿经前庭 椭圆内囊侧位壁于,前至庭颞部骨旳岩部 后上背骨方面迷,,路后在与壁硬膜有脑迷五膜路个下扩
开口球大两,为囊者分内之较别淋间小通巴旳,三囊间靠个。隙前膜内淋
半规下 巴充管可方斥;经,外自此下淋前囊端巴壁渗借。发透连内出到、周 椭圆合 围外囊血管淋球管连巴囊丛于互管。蜗不与管相球。通囊。 相连。
中耳 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涉及鼓室、 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旳 不规则腔道,大部分在颞骨岩部内。
乳突窦
乳突小房
返回
鼓室是颞 骨岩部内 含气旳不 规则小腔, 内有听小 骨、韧带、 肌、血管 和神经。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前乳壁突(窦动开脉口壁,) 向后连于乳突小外房侧。壁开即大上口颈部壁稍动分(下脉盖方管壁有旳)后是 锥隆起,内藏镫是内鼓肌膜。壁咽壁分窝。鼓。隔旳此 管鼓 薄壁 旳室 骨上 开与 板方 口颅 。有 。中
鼓膜
听小骨位于鼓室内,有三块,即锤骨、砧 骨和镫骨。三骨相互连接成一波折旳杠杆 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骨旳连续运 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摇动,将声波 旳振动传入内耳。
镫鼓骨膜肌张位肌于位锥于 隆咽起鼓内管,上止方于旳 镫鼓骨膜,张作肌用半是管 牵内拉,镫止骨于底锤向骨 外柄方旳,上以端调,整作 声用波是引紧起张对鼓内膜, 耳由旳三压叉力神。经该支 肌配由。面神经支 配。
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名耳垂,是临床常用
旳采血部位。
返回
外长 耳颞外其后耳约 骨廓耳 方复道围2软道 向向.0骨成是∼前是 是。旳2外一下先.5延耳弯向 。c续m门曲前。;至旳上外内鼓管,12膜道次//33旳,稍为为管从向软骨道外后骨部,向,部,成内然,由人,是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 管内。在骨壶腹内旳 部分膨大为膜壶腹。
膜迷路内充 斥内淋巴
内淋巴管由椭圆囊球 囊管发出,穿经前庭 椭圆内囊侧位壁于,前至庭颞部骨旳岩部 后上背骨方面迷,,路后在与壁硬膜有脑迷五膜路个下扩
开口球大两,为囊者分内之较别淋间小通巴旳,三囊间靠个。隙前膜内淋
半规下 巴充管可方斥;经,外自此下淋前囊端巴壁渗借。发透连内出到、周 椭圆合 围外囊血管淋球管连巴囊丛于互管。蜗不与管相球。通囊。 相连。
中耳 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涉及鼓室、 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旳 不规则腔道,大部分在颞骨岩部内。
乳突窦
乳突小房
返回
鼓室是颞 骨岩部内 含气旳不 规则小腔, 内有听小 骨、韧带、 肌、血管 和神经。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前乳壁突(窦动开脉口壁,) 向后连于乳突小外房侧。壁开即大上口颈部壁稍动分(下脉盖方管壁有旳)后是 锥隆起,内藏镫是内鼓肌膜。壁咽壁分窝。鼓。隔旳此 管鼓 薄壁 旳室 骨上 开与 板方 口颅 。有 。中
鼓膜
听小骨位于鼓室内,有三块,即锤骨、砧 骨和镫骨。三骨相互连接成一波折旳杠杆 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骨旳连续运 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摇动,将声波 旳振动传入内耳。
镫鼓骨膜肌张位肌于位锥于 隆咽起鼓内管,上止方于旳 镫鼓骨膜,张作肌用半是管 牵内拉,镫止骨于底锤向骨 外柄方旳,上以端调,整作 声用波是引紧起张对鼓内膜, 耳由旳三压叉力神。经该支 肌配由。面神经支 配。
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名耳垂,是临床常用
旳采血部位。
返回
外长 耳颞外其后耳约 骨廓耳 方复道围2软道 向向.0骨成是∼前是 是。旳2外一下先.5延耳弯向 。c续m门曲前。;至旳上外内鼓管,12膜道次//33旳,稍为为管从向软骨道外后骨部,向,部,成内然,由人,是
感觉器—前庭蜗器(人体解剖生理学)

前庭器官
‖
椭圆囊
球囊
+ 半规管
腔内充满内淋巴
椭圆囊 球囊
2024/8/9
椭圆囊的功能
适宜刺激;头部水 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 运动。 功能: ⑴感受水平平面上头 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产生运动感觉。 ⑵调整躯体肌的紧张 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 维持身体平衡。
2024/8/9
球囊的功能
适宜刺激;头部垂 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 动。 功能: ⑴感受垂直平面上头 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产生运动感觉。 ⑵调整躯体肌的紧张 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 维持身体平衡。
耳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骨半规管
骨迷路 前庭
耳蜗
内耳
膜半规管
膜迷路 椭圆囊、球囊
蜗管
内耳
骨
内耳又叫迷路,为
半 规
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 管
受器所在部位。
迷路分为骨迷路和
膜迷路两部分。
骨迷路:耳蜗、前
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蜗管、椭
圆囊、球囊
前庭 耳蜗
耳蜗和蜗管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
壳,其骨性管道约2转, 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 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 庭阶、蜗管和鼓阶。
2024/8/9
半规管的功能
适宜刺激;角加减速 运动。 ⑴感受角加减速运动, 产生旋转感觉。 ⑵调整躯体肌的紧张 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 对抗刺激动因,维持身 体平衡。 旋转开始时:同侧伸肌 紧张性增强,对侧颈肌 紧张性增强(头歪向器。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⑴空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 内耳 ⑵骨传导 声波 颅骨振动 耳蜗内淋巴振动 内耳
感觉器官—前庭蜗器(护理解剖学课件)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
又称耳,是人体的听觉和位觉器官
外耳 —— 收集、传导声波 中耳 —— 传导声波 内耳 ——接受声波刺激和头部位置变化刺激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一)耳廓 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 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一、外耳
(二)外耳道 长度2~2.5cm,“S”状弯曲 外侧1/3为软骨部 内侧2/3为骨部
2.椭圆囊和球囊 ➢ 椭圆囊斑 ➢ 球囊斑
三、内耳
(一)骨迷路
三、内耳
3.蜗管 ➢前庭膜 ➢基底膜:螺旋器(Corti器)
声波的传导途径
(一)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二)骨传导 声波→颅骨→耳蜗骨管
耳蜗内淋巴液 ↓
螺旋器
(三)鼓膜 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与外耳道底成45o~50o倾斜角 鼓膜脐 — 锤骨附着处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传导声波的主要结构
(一)鼓室 1.鼓室壁
✓上壁:又称鼓室盖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 ✓前壁:又称颈动脉壁 ✓后壁:又称乳突壁 ✓外侧壁:又称鼓膜壁 ✓内侧壁 称迷路壁
三、内半圆形小管
2.前庭 为椭圆形腔隙 ➢前部:5个小孔通3个半规管 ➢后部:一大孔,通耳蜗
1.耳蜗 形似蜗牛壳,分为前庭阶和鼓阶
三、内耳
(一)膜迷路
位于骨迷路内,相应地可分为:膜半规管、 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一)骨迷路
1.膜半规管 ➢ 膜壶腹 ✓ 壶腹嵴
(一)鼓室
二、中耳
2. 听小骨
形成杠杆系统,将声波从鼓膜传至内耳 ➢锤骨 — 与鼓膜脐相连 ➢砧骨— 居中 ➢ 镫骨— 连接在前庭窗上
(二)咽鼓管
二、中耳
前庭蜗器
又称耳,是人体的听觉和位觉器官
外耳 —— 收集、传导声波 中耳 —— 传导声波 内耳 ——接受声波刺激和头部位置变化刺激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一)耳廓 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 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一、外耳
(二)外耳道 长度2~2.5cm,“S”状弯曲 外侧1/3为软骨部 内侧2/3为骨部
2.椭圆囊和球囊 ➢ 椭圆囊斑 ➢ 球囊斑
三、内耳
(一)骨迷路
三、内耳
3.蜗管 ➢前庭膜 ➢基底膜:螺旋器(Corti器)
声波的传导途径
(一)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二)骨传导 声波→颅骨→耳蜗骨管
耳蜗内淋巴液 ↓
螺旋器
(三)鼓膜 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与外耳道底成45o~50o倾斜角 鼓膜脐 — 锤骨附着处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传导声波的主要结构
(一)鼓室 1.鼓室壁
✓上壁:又称鼓室盖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 ✓前壁:又称颈动脉壁 ✓后壁:又称乳突壁 ✓外侧壁:又称鼓膜壁 ✓内侧壁 称迷路壁
三、内半圆形小管
2.前庭 为椭圆形腔隙 ➢前部:5个小孔通3个半规管 ➢后部:一大孔,通耳蜗
1.耳蜗 形似蜗牛壳,分为前庭阶和鼓阶
三、内耳
(一)膜迷路
位于骨迷路内,相应地可分为:膜半规管、 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一)骨迷路
1.膜半规管 ➢ 膜壶腹 ✓ 壶腹嵴
(一)鼓室
二、中耳
2. 听小骨
形成杠杆系统,将声波从鼓膜传至内耳 ➢锤骨 — 与鼓膜脐相连 ➢砧骨— 居中 ➢ 镫骨— 连接在前庭窗上
(二)咽鼓管
二、中耳
前庭蜗器 解剖知识

使用一系列不同频率的纯音进行测试,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
纯音测听
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言语信号,评估患者在安静和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
言语测听
测量鼓膜、听骨链等中耳结构的声阻抗,以判断中耳功能状态。
声导抗测试
1
2
3
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可清晰显示内耳骨迷路等结构,有助于诊断前庭蜗器病变。
治疗方案
05
前庭蜗器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眼球的自发运动,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自发性眼震检查
位置性眼震检查
冷热水试验
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诱发眼震并观察其特点,以判断前庭系统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通过向外耳道内注入冷、热水,观察眼球震颤情况,以评估前庭功能。
03
02
01
中耳
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波至内耳,同时具有防声、减振的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身体平衡和头部运动的主要器官,耳蜗则是听觉感受器所在部位。
第一级神经元
01
为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之间,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入颅后,在经脑桥小脑角入脑桥,止于蜗神经核。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是传导前庭感受器信号的神经,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前庭核
前庭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前庭核,前庭核是处理前庭信息的中枢。
小脑和大脑皮层
前庭核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小脑和大脑皮层,参与身体平衡、姿势控制和眼球运动的调节。
03
蜗器系统解剖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声音并导向鼓膜。
纯音测听
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言语信号,评估患者在安静和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
言语测听
测量鼓膜、听骨链等中耳结构的声阻抗,以判断中耳功能状态。
声导抗测试
1
2
3
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可清晰显示内耳骨迷路等结构,有助于诊断前庭蜗器病变。
治疗方案
05
前庭蜗器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眼球的自发运动,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自发性眼震检查
位置性眼震检查
冷热水试验
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诱发眼震并观察其特点,以判断前庭系统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通过向外耳道内注入冷、热水,观察眼球震颤情况,以评估前庭功能。
03
02
01
中耳
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波至内耳,同时具有防声、减振的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身体平衡和头部运动的主要器官,耳蜗则是听觉感受器所在部位。
第一级神经元
01
为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之间,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入颅后,在经脑桥小脑角入脑桥,止于蜗神经核。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是传导前庭感受器信号的神经,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前庭核
前庭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前庭核,前庭核是处理前庭信息的中枢。
小脑和大脑皮层
前庭核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小脑和大脑皮层,参与身体平衡、姿势控制和眼球运动的调节。
03
蜗器系统解剖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声音并导向鼓膜。
感觉系统—前庭蜗器(人体解剖学课件)

蜗窗
骨迷路
叁、 内 耳
耳蜗 位于前庭之前,形似蜗牛壳,由骨螺旋管旋转约两圈半形成。
结构 蜗轴、蜗顶、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
蜗顶 前庭阶
鼓阶
骨螺旋板
蜗轴
蜗管
叁、 内 耳
膜迷路(内含内淋巴) 2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
前庭神经
内部有内淋巴填充。 根据其与骨迷路的对应关系依次分为 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翼蜗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内耳
骨壶腹 前庭
耳蜗
骨迷路
叁、 内 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骨迷路(含外淋巴) 1
骨半规管: 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3个互相垂直的C形骨性管
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
后上方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连 耳蜗
前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骨壶腹 前庭
耳蜗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声波→颅骨→骨迷路→前庭阶和鼓阶外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听觉
叁、 内 耳
耳的构成 2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骨半规管
骨迷路
前庭 耳蜗
膜半规管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蜗管
前庭蜗器包括前庭器和蜗器
外耳 收集并传导声波
中耳 内耳(有接受声波和位置觉刺激的感受器)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外耳 中耳 内耳
壹、 外 耳
耳廓
耳廓 1
构成:位于头的两侧,呈前凹后凸的漏斗形
外耳门 耳垂
上部(2/3):以骨为支架,外被覆皮肤,皮下组织少,富含血管和神经
解剖学《前庭蜗器》课件

Middle ear 中耳
• Tympanic cavity 鼓室 • Auditory tube 咽鼓管 • Mastoid antrum 乳突窦and mastoid cells 乳突小房
Tympanic cavity 鼓室
• An air-containing cavity locates within petrous portion of temporal bone
• Upper opening for tensor tympani muscle
• Lower opening for auditory tube, which communicates with nasopharynx
• Posterior wall or mastoid wall 乳突壁
• Medial wall or labyrinthine wall 迷路壁 – Promontory 岬 – Fenestra vestibuli 前庭窗 – Fenestra cochleae 蜗窗covered by secondary tympanic membrane 第二鼓膜 – Prominence of facial canal 面神经管凸
Mastoid antrum 乳突窦and mastoid cells 乳突小房
• Mastoid antrum乳突窦: a small chamber between tympanic cavity and mastoid cells
• Mastoid cells乳突小房: contain a group of air cells within mastoid process of temporal bone
Tympanic membrane 鼓膜
前庭蜗器解剖知识-医学课件

蜗管 球囊斑 球囊 椭圆囊
壶腹嵴
2.膜半规管
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
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斑
前膜半规管 外膜半规管
蜗管
球囊斑 球囊 椭圆囊 壶腹嵴
后膜半规管
3.蜗管
螺旋器(Corti器):位于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是听
前庭膜 觉感受器
蜗神经 蜗神经节
外壁
螺旋器 (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前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1.前庭
内侧壁:
骨半规管
前庭嵴、椭园
囊隐窝、球囊
隐窝,筛孔、
前庭神经、前
庭小管内口
前庭
椭圆囊隐窝 前庭嵴
球囊隐窝 耳蜗
前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前庭窗 蜗窗
外侧壁:前庭窗、蜗窗、前庭窗后端有5个小孔 与半规管相通,前端借一长圆形孔通耳蜗前庭阶
前庭窗 岬
蜗窗
咽鼓管
(二)鼓室内结构
砧骨
1.听小骨
锤骨
镫骨
2.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软骨部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 乳突小房
鼓室
第三节 内耳
位置:颞骨 岩部的骨质 内,鼓室和 内耳道底之 间
内耳由骨 迷路和膜迷 路组成
膜迷路
骨迷路
一、骨迷路
组成: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听器 前庭器
外耳道
前
鼓室
听觉
庭
中耳 咽鼓管
蜗
乳突窦、乳突小房
器
耳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骨半规管
前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3.耳蜗
蜗顶 蜗螺旋管
蜗孔 前庭阶
蜗管
蜗轴 骨螺旋板
鼓阶
二、膜迷路
椭圆囊斑
前膜半规管 外膜半规管
蜗管
球囊斑 球囊 椭圆囊 壶腹嵴
后膜半规管
1.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斑,球囊斑 椭圆囊斑
是位觉感 受器,能感受 直线加速或减 速运动的刺激
前膜半规管 外膜半规管 后膜半规管
二、外耳道
软骨部:外侧1/3 分部
骨部:内侧2/3
弯曲:内后上——内前下 观察:提向上后
第二节 中耳
鼓室:颞骨岩部内 含气的小规则小腔
咽鼓管
乳突窦、乳突小房
一、鼓室
(一)鼓室壁
位于颞骨岩部内 含气的不规则小腔, 有6个壁,内有听小 骨、韧带、肌肉、神 经和血管等结构
1、外侧壁(鼓膜壁)
鼓膜
位置 形态
锤骨后襞
松弛部 锤骨前襞
鼓膜脐 紧张部
光锥
鼓膜
2.上壁:鼓室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4.前壁:颈动脉壁
颈动脉壁 鼓膜张肌半管口 咽鼓管鼓室口
前
后
后
前
5.后壁:乳突壁
乳突窦、乳突小房、外半规管凸、面神经管
后
前
6.内侧壁:迷路壁
岬、 前庭窗、 蜗窗、 面神经管凸
乳突窦 乳突小房
面神经管凸
前庭窗 岬
蜗窗
咽鼓管
(二)鼓室内结构
砧骨
1.听小骨
锤骨
镫骨
2.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软骨部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பைடு நூலகம்
乳突窦 乳突小房
鼓室
第三节 内耳
位置:颞骨 岩部的骨质 内,鼓室和 内耳道底之 间
内耳由骨 迷路和膜迷 路组成
膜迷路
骨迷路
一、骨迷路
组成: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蜗管 球囊斑 球囊 椭圆囊
壶腹嵴
2.膜半规管
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
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斑
前膜半规管 外膜半规管
蜗管
球囊斑 球囊 椭圆囊 壶腹嵴
后膜半规管
3.蜗管
螺旋器(Corti器):位于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是听
前庭膜 觉感受器
蜗神经 蜗神经节
外壁
螺旋器 (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螺旋器
前庭阶 前庭膜
上壁 下壁 外壁
基底膜
骨螺旋板
蜗神经 蜗神经节
外壁 蜗管
鼓阶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收集 声波
听小骨链
前庭窗 前庭阶外淋巴
蜗管内淋巴
蜗管内淋巴 螺旋器 蜗神经 听觉中枢
声波 颅骨 骨迷路 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
骨传导
蜗管的内淋巴 基底膜上的螺旋器 蜗神经 听觉中枢
三、内耳道
从内耳门开始,终于内耳道底
前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1.前庭
内侧壁:
骨半规管
前庭嵴、椭园
囊隐窝、球囊
隐窝,筛孔、
前庭神经、前
庭小管内口
前庭
椭圆囊隐窝 前庭嵴
球囊隐窝 耳蜗
前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前庭窗 蜗窗
外侧壁:前庭窗、蜗窗、前庭窗后端有5个小孔 与半规管相通,前端借一长圆形孔通耳蜗前庭阶
面神经区 前庭上区 横嵴 蜗区 前庭下区 单孔
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听器 前庭器
*机能不同,但结构上紧密相关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前
鼓室
听觉
庭
中耳 咽鼓管
蜗
乳突窦、乳突小房
器
耳蜗
骨迷路 前庭
内耳
骨半规管 蜗管
位觉器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3
外耳
收集声波
中耳
传导声波
内耳
感受声波和位置刺激
第一节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骨部 软骨部
一、耳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