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四平三高中2017级高一语文学科必修1导学案学案类型:(新课)学案序号:03主备教师:田佳主审教师:孙淑安雨巷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能力目标: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体现的不同感情倾向;二、学习任务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难点:不同词语体现的不同感情倾向;三、疑点收集四、导学内容及过程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知识储备:★丁香,又名紫丁香。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03 《雨巷》导学案

03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同教学重点【学习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修辞------反复( 1 )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 2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 3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5.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重点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六、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 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 通过细节进一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1. 进一步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2. 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 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意境。

2. 分析文中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雨巷”、“油纸伞”等。

3.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5、整体感知
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歌音乐美(划节奏,标韵脚,反复朗读)
2、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
惆怅()凄婉()颓圮()
【问题探究】
1、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2、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丁香意象
7、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8、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那戴望舒为什么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
课堂训练
1、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雨巷》导学案
学科版本
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案大主题
学时总数
学案编号
年级备课组
首编教师
学案题目
雨巷
审核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问题导学与
问题探究
【知识链接】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导学案教师用

雨巷导学案教师用

1、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

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学习诗歌中象征、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诗人简介:戴望舒(1905~1950)诗人,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余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戴望舒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

(二)自主研习:1、朗读诗歌(1)听朗读录音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低沉幽怨(2)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指导。

(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读诗节奏停顿的处理上要注意。

比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

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

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雨巷》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雨巷》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雨巷》预习案【教师寄语】我的思想随时可以尽情表露,我的诗句不管是好是坏,总是言之有物——布瓦洛【法】【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2.自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概念。

3.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读阅读预习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红笔标记圈点。

2.自读诗歌,反复品味,完成自主学习题目。

3.找出疑难问题,写在疑问区。

【预习资料】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

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

诗风受到古典婉约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主要创作现代派诗歌,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作多写个人孤寂,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特点,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争激发,表现了热爱祖国,诗风变得明朗诚挚,语言更为洗练纯朴。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背景介绍:《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象征主义: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主编:周宇审核: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9月日--- 日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2. 通过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1.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2.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学时安排:1课时学案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独立完成导学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课前预习案】一、背景知识1. 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作者简介(1)雨巷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

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3.作品时代背景《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还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到“夜的深渊”。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境地,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诗歌中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当时作者戴望舒就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辨识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表现手法简介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三、预习任务1、读诗歌,感受、想象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2、熟读,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案】【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本是象征愁绪的植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巷本是愁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那斑驳脱落的城墙,最能勾起物是人非的叹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撑着油纸伞,到那潮湿、幽深的雨巷中去感受丁香姑娘的轻愁与哀愁,跟随诗人一起去吟唱爱情、理想。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中淡淡的哀愁。

2、跟读朗诵音频三、问题探究(一)走进雨巷1.在诗中找出关于“我”的动作、情态的词句,把握“我”(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孤独、苦闷、伤感、迷茫。

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1)意象: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2)意象特点: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油纸伞——古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天空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丁香——(点拨)①丁香的特点②丁香”这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代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明确: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物。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3.在诗中找出关于丁香姑娘的动作、情态的词句,分析其形象。

1)动作、情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2)形象:她是一个清雅、凄美、飘渺、哀怨的姑娘。

(二)走出雨巷,揣摩情感1、“雨巷”象征着什么?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的革命事业、诗人的人生。

明确:“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2、“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点拨:诗人写作背景、人生经历①失恋的痛苦——丁香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也是某种美好回忆的寄托。

②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姑娘”即“我”,“冷漠、凄清、惆怅”的“我”,即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姑娘”的彷徨、迷茫,即“我”对眼前现状的苦闷、彷徨、迷茫。

③丁香象征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但这理想却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丁香姑娘也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3、(主题探究)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四、拓展提升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答:(1)手法:在第二节的描写中,“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又是排比手法.“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是顶真修辞手法.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是反复的修辞手法.(2)作用:①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空虚的灵魂,纯洁的心灵。

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2、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答:①采用复沓、叠句、重唱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②在结构上构成首尾照应的方式,强调(升化)“我失落迷茫,又怀着希望的痛苦心情”的主题.③说明诗人与雨巷中见到的女子相见、擦肩而过、渐渐消失的全过程,这情景,其实完全是诗人梦一般的想像,起到把作者从想像中拉回到现实的作用.(现实中只有一个“我”,现实中的诗人根本就没有见到姑娘)。

④说明诗人的理想愿望很渺茫.五、课堂反思总结1、意象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2、排比、复沓、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六、随堂检测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温馨提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解题技巧:(1)弄清作品中描写的意象具体是什么(2)思考这一意象通常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作品的具体语境,指出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3)指明作者通过这一意象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一)《雨巷》在高考作文中成功运用的素材片段一: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

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

雨天人民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

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素材点拨】这篇佳作,看似闲言细语,却是浑然天成。

作者写雨中小巷,突出一个“静”字,无论是写“雨浸古道”还是写“花饮甘霖”,无论是写“倚藤品茗”还是写“手捧经书”,均扣住了诗意的氛围。

作者还深化《雨巷》一诗中的一些意象,把场面描写得如诗似画。

片段二:一切照旧,江南一切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

我竟信了你,撑着油纸伞,头上戴着牙月钗,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

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

尔后,依然从我身边走过,来不及回来,丁香一样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尽头,可我仍站在你走过的小路上,重温当初你的遗憾。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一切仍是原样。

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同样青涩的脸庞与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

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为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身。

而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