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提纲

合集下载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 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U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 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 掌握上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左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 上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 上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 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上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上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上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上壤环境问题。

三.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上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上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 使学生了解上壤在农业生产及丄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理解上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上壤的重大意义:3. 掌握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及正确认识土壊的几个基本观点:4. 了解上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丄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槪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上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上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 理解上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上壤质地对上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上壤肥力的影响。

2. 掌握髙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上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上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上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主要有: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岩:斜长石,辉石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正长斑岩:正长石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

分为三种: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土壤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11-2012第1学期)

《土壤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11-2012第1学期)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土壤学》考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剖面土壤腐殖质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团粒结构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土壤含水量同晶替代阳离子交换作用盐基离子致酸离子盐基饱和度土壤缓冲性(狭义)风化作用红壤考试重点(不限题型)土壤在农林业中的作用。

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剖面构型常见的各种矿物抗风化的稳定性顺序:石英>白云母>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

知道常见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1型、2:1型和2:2型的代表矿物。

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晶架构造上的差异比较高岭石组矿物与蒙脱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有机质平均含C量和有机质含量的计算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的两个过程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土壤腐殖酸的性质(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对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粒级划分中国制、国际制、美国制对比土壤质地分类三角图的读法(PPT《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第14张幻灯片)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的改良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孔隙分类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的范围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差别土壤热量的来源地面辐射平衡的影响因素土壤热量收支平衡公式土壤中水、固体、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次序。

影响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的因素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和调节措施土壤胶体的性质同晶替代作用土壤胶体的类型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比较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中养分的保持和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阳离子交换能力顺序:Fe3 + >Al 3+ >H + >Ca2 + >Mg 2+ > NH4+> K + >Na+土壤胶体主要为负电的原因土壤中酸碱性形成的原因我国土壤酸碱性的概况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土壤酸碱性的调节方法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和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盐基饱和度的关系岩石发生风化作用的原因风化作用类型(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的类型)影响风化的因素土壤形成的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分析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过程(形成的环境条件、成土特点、结果)(以第九章课件PPT44-59内容为主)中国土壤分类的的两个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的七级名称(第十章PPT6)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分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熟读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的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PPT土壤分类与分布(1)中的第9张幻灯片〕红壤生长所在的气候、植被、成土过程、剖面特征、主要性质、所属土纲红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壤学复习资料提纲.南农专硕农综⼀考研⼟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章⼟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矿物种类及⼀般特性1)⾼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电荷数量⼤、胶体特性突出3)⽔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膨胀性、电荷数量较⼤、胶体特性⼀般4)绿泥⽯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2、⾮硅酸盐粘⼟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铁矿2)氧化铝:三⽔铝⽯3)氧化硅4)⽔铝英⽯3、我国⼟壤粘⼟矿物的分布规律1)⽔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原西部、柴达⽊盆地、青藏⾼原⼤部2)⽔云母—蒙脱⽯区:包括内蒙古⾼原东部、⼤⼩兴安岭、长⽩⼭地、东北平原⼤部3)⽔云母—蛭⽯区:包括青藏⾼原东南边缘⼭地、黄⼟⾼原、华北平原4)⽔云母—蛭⽯—⾼岭区:包括秦岭⼭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原、喜马拉雅⼭东南端6)⾼岭—⽔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部和粤、桂北部7)⾼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章⼟壤有机质1、⼟壤有机质的来源1)⾼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壤中的微⽣物4)⼯业和⽣活废⽔,废渣,微⽣物制品,施⽤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长的作⽤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壤物理性质3)提⾼⼟壤的保⽔保肥能⼒,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理活性,能促进作物⽣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有助于消除⼟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轮作倒茬3)调节⼟壤⽔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和⽣物降解,使其⽅向结构核⼼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
水解作用(P26)
水解作用是指水电解离出的H+对矿物的分解作用,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分解。

根据矿物在水解过程中的分解顺序可划分为:脱盐基阶段、脱硅阶段、富铝化阶段
脱盐基阶段:
K2Al2Si6O16+HOH=KHAl2Si6O16+KOH
KHAl2Si6O16+HOH=H2Al2Si6O16+KOH
脱硅阶段:
H2Al2Si6O16+5HOH=H2Al2Si2O8.H2O+4H2SiO3
富铝化阶段:
H2Al2Si2O8+4HOH=2Al(OH)3+2H2SiO3
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类型: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结构、大块状结构。

氮有机物的分解: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P48)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P49)
土壤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的同时,其部分分解产物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腐殖质,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3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图式
土壤腐殖质(P43)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
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50%~65%。

●它是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
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
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
敏素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
土壤腐殖质的作用(P45)
●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对土壤结构体、保水保
肥性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富里酸对促进土壤矿物风化和矿质养分的释放
都有重要作用。

●胡敏酸和富里酸能多次与次生黏土矿物紧密结
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构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体,
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腐殖质还具有与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结合形成非水溶性络合物的特性,使土壤中这些有毒有
害物对生物的危害性降低,从而形成了土壤自净能力的物理化学基础。

土壤元素的循环(碳循环(P54)、氮循环(P53)、流失、吸收(大气、水氮从哪来,通过什么途径来循环(P51))
毛管水——非毛管水(P79)孔隙度(P109)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P90)
①土壤矿质胶体;
②有机胶体;
③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P91)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
●具有电性
●土壤胶体的凝聚-分散性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92—93)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土壤胶体类型
●土壤质地
●土壤粘土矿物的SiO2/R2O3比率
●土壤溶液的pH值
盐基饱和度(P93)
温带半湿润地区:CEC 0.35mol/kg;BSP 90%
热带湿润地区:CEC 0.25mol/kg;BSP 30%
温带荒漠地区:CEC 0.10mol/kg;BSP 100%
土壤溶液的酸碱性(P98)
土壤酸性反应是由于土壤溶液中H+、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的存在引起的。

故按土壤中H+和Al3+的存在形式和测定方法的不同,可将土壤酸度分为:
●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所含的H+,有效酸度
●潜在酸度: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H+和Al3+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P102)
●随着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而增大
●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随盐基饱和度的增高而增大
●对碱的缓冲性能随盐基饱和度的减小而增大
●其他因素:Al(OH)3、弱酸强碱或强酸弱碱盐、有机-无机复合体、可溶性氨基酸、胡敏酸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P137)
●草本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pH值、盐基饱和度均高于木本植物
●阔叶林灰分中CaO、K2O含量较高,而针叶林中SiO2占优势
●针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酸度高于阔叶林植被下土壤的酸度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雨林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土壤呈现强酸性
●这些地区土壤表层值和盐基饱和度明显高于亚表层
土壤的物质迁移(P153)
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P153)、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P156)过程。

主要的成土过程(钙化、盐化、灰化)(P165)
森林土纲系列
淋溶土: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P212)
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用。

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A-Bt-C。

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土
壤呈微酸性至酸性,pH值多为6.0~7.0,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高,淋溶土质地黏重,次生黏土矿物以2:1型水云母、蛭石为主。

分类与利用(P214)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4个亚纲。

淋溶土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因气候湿润易发生水土流失,在利用中应加防治。

富铁土: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P215)
其主导成土过程有:中度风化作用、强烈盐基淋失作用、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富铁土的土体构型为Ah-Bs-C。

土壤剖面通体呈酸性或强酸性,土壤质地黏重,黏粒硅铝率在2.0~2.4之间,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分类与利用(P218)
富铁土分为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3个亚纲。

富铁土区降水和热量丰富,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粮油作物,生产潜力很大。

但因质地黏重,易于遭受侵蚀,在开发利用应加防范。

铁铝土: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P221)
其主导成土过程包括: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盐基元素强烈淋失、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的相对富集、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Ah-Bms-BC-C。

其pH值在4.5~5.0之间,潜在酸度较强,质地黏重,黏粒含量大于50%,黏粒硅铝率在1.5~1.8之间,
分类与利用(P222)
铁铝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故只有湿润铁铝土一个亚纲。

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招致土壤中氮素大量损失。

因此,在生产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土壤氮素水平,再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油棕、咖啡、橡胶、柠檬、可可等。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包括:均腐土、干旱土两个土纲。

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发应,土壤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盐积过程(P228)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P253)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它包括: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性,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性。

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土壤污染:(P317)
土壤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对象;土壤又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这样人类活动可使来自外界的大量物质快速、集中地投入到土壤圈的局部,在土壤中累积,从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归并为无机污染物(P318)和有机污染物(P319)两大类。

土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是地表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枢纽,因而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来源极为广泛。

根据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将土壤污染(P320)划分为: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生物污染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