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作者是。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译: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答:7、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答: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二、《〈论语〉十则》(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修改版]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修改版]

导入语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小诵读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大有好处。

下面让我们走进那经典的古诗文中细细品味吧!【古诗赏读】坚贞与豁达——唐代送别诗二首品读(一)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芙蓉楼:古代建筑。

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唐代称润州)城西北。

②吴、楚:润州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

诗中用来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润州。

③冰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艺人,善弹琴、琵琶。

②曛:昏暗。

赏读古代文人或为游学,仗剑走四方;或因仕途变迁,任所不断改变,于是与友人离多聚少,而分别之际又常用赠别的诗句抒怀,这些赠别抒怀的诗,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送别诗。

诗人们在诗中或念怀情感,或彼此激励,或倾吐心中块垒,无不情真意切,感动了暂别的友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诗的人。

当然,境遇、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人性格的迥异,也使得诗句呈现出了极不相同的风格及情感色彩,显示了各自独有的个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被贬南京时,亲自送北归的朋友辛渐至润州时所作。

为送友人而远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镇江(润州),可见情意之深。

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却令送别的饮宴显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时刻的江边道别,又让人更觉此一别山高水远,连身边的山峦都是那样的孤独……朋友将北归洛阳了,自己在洛阳也有亲朋故旧,他们若要问起“我”的情况,捎话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请转告:“我”对国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洁,毫无垢点,全然不变!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掷地有声,铿锵作响,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贞!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即使被贬也赤心不改。

借送别,将心中的赤诚全盘托出。

高适的《别董大》则是另一番色彩。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六下语文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参考答案

六下语文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一、春1.略2.(1)欣欣然(2)窠巢繁花嫩叶呼朋引伴(3)黄晕烘托(4)蓑笠稀稀疏疏静默3.(1)zhǎng上涨zhàng头昏脑涨(2)sǎn散淡sàn散步(3)yūn晕车yùn月晕(4)cong收藏z白ng宝藏4.如:绿油油闹哄哄金灿灿乱糟糟美滋滋5.C6.(1)朱自清匆匆(2)写景抒情盼绘颂(3)志南和尚春风(4)朗润涨红7.(1)触柔和(2)嗅芳香(3)听8.(1)花针细丝牛毛(2)雨丝在柔和春风吹拂中倾斜着、互相交错着飘落下来的样子极准确地写出细雨像笼子似的罩在屋顶上的状态(3)写了灯光,撑着伞慢慢走的人;工作的农民,草屋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9.(1)略(2)生机勃勃、美好、充满希望和力量(3)分别对应上文所写的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都充满生动、希望和美好10.(1)“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

(2)“闹”字不仅仅有嗡嗡的响声,而且隐含了一片众多沸腾的景象;“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浓(3)“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11.成语如:春风得意春华秋实春风化雨如沐春风等诗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春风吹又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2.略二、春风1.ch0 m6ng ji白0 sa 2.(1)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在的东西(才能) (2)评论好坏(3)江河大地解冻(4)调养、休息造句略3.如:苍苍草原莽莽沙漠哄哄呼啸4.(1)飘拂滋润(2)匀净5.比喻春天持续的时间短6.只见起风、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草长莺飞,杂花生树7.D 8.(1)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北国春风来时速度快,力量大,铺天盖地,发出震人心魄的声响(2)春风的凛冽,劳作的喜悦,展现北方春种时的特有情景以及人们喜悦的心情9。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C;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6)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6)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导入语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小诵读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大有好处。

下面让我们走进那经典的古诗文中细细品味吧!
【古诗赏读】
坚贞与豁达
——唐代送别诗二首品读
(一)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古代建筑。

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唐代称润州)城西北。

②吴、楚:润州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

诗中用来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润州。

③冰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艺人,善弹琴、琵琶。

②曛:昏暗。

赏读
古代文人或为游学,仗剑走四方;或因仕途变迁,任所不断改变,于是与友人离多聚少,而分别之际又常用赠别的诗句抒怀,这些赠别抒怀的诗,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送别诗。

诗人们在诗中或念怀情感,或彼此激励,或倾吐心中块垒,无不情真意切,感动了暂别的友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诗的人。

当然,境遇、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人性格的迥异,也使得诗句呈现出了极不相同的风格及情感色彩,显示了各自独有的个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被贬南京时,亲自送北归的朋友辛渐至润州时所作。

为送友人而远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镇江(润州),可见情意之深。

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却令送别的饮宴显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时刻的江边道别,又让人更觉此一别山高水远,连身边的山峦都是那样的孤独……
朋友将北归洛阳了,自己在洛阳也有亲朋故旧,他们若要问起“我”的情况,捎话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请转告:“我”对国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洁,毫无垢点,全然不变!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掷地有声,铿锵作响,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贞!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即使被贬也赤心不改。

借送别,将心中的赤诚全盘托出。

高适的《别董大》则是另一番色彩。

豪爽的高适,半生漂泊,但心中的豪情不减,性情中的豁达不变。

他送别友人是在黄沙蔽日、北风劲吹、群雁南归、大雪飘飘的荒凉边地。

然而,他笔下只有苍劲,而无悲凉。

他豪迈而豁达地劝慰朋友:不要发愁前方的路途中找不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你的技艺、你的才学,天下人都知道啊!送别而无凄楚,祝愿中充满了激励,高适阔达的胸襟,豪放的个性在诗中铿锵而出。

诗的前两句写景,苍凉中含蕴劲力;后两句则在雄浑中透出豁达。

一个于边地征战,不惧雨雪风沙,英武挺拔的诗人形象矗立了起来!
如果说,王昌龄以细致的描绘透出心中的孤寂与坚贞,让人看到了他冰清玉洁的赤子之心;高适则以苍凉雄浑的写景,对友人充满豪情的鼓励,显示了他英武、豪迈、豁达的心胸!
【古文阅读】
与善人居①
□[南北朝]颜之推
与善人居②,如入芝兰之室③,久而自芳也④;与恶人居,如入鲍(bào)鱼之肆(sì)⑤,久而自臭也。

译文
和好人处在一起,如同身在满是芝兰的屋内,时间长了,本人也自然变得芳香;和坏人处在一起,如同进入卖腌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然身上也有臭味。

这则家训告诫人们要和品德好的人结交朋友,这样你也可以越变越好;不要和坏人交朋友,不然,你也会变坏的。

在说道理时,作者用的比喻十分恰当。

注释
①选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北齐文学家,学者。

家训:一般指一家之长对家庭其他成员(主要是后辈)的训诫、教育。

②与善人居:和好人处在一起。

居:处在一起。

③如入芝兰之室:如同身在满是芝兰的屋内。

芝兰:芝和兰,有香味的草。

④久而自芳:时间长了,本人也会变得芳香。

⑤如入鲍鱼之肆:如同身入卖腌鱼的店铺。

鲍鱼:腌的咸鱼。

肆:店铺。

鱼常腐臭,所以用“鲍鱼之肆”来比喻恶人或小人聚集之地。

家诫①
□[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道③。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④,虽不琢以为器⑤,而犹不害为玉也⑥;人之性,因物则迁⑦,不学,则舍君子而为(weí)小人⑧,可不念哉⑨?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刻打磨就不能成为器物,同样,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知道道理。

但玉石作为物质有它自己稳定的性质,即使不去雕刻
打磨,把它做成器物,却还是不妨碍它玉石的本质;人的品性是随着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不学习就放弃了成为君子的可能而成为了小人。

难道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吗?
注释
①选自欧阳修的《笔说》。

欧阳修:北宋文字家、史学家。

②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器:器物。

③道:道理。

④然:但是。

为:作为。

常德:稳定的性质,指玉之品性。

⑤虽:即使。

⑥犹:仍然。

害:妨碍。

⑦因:这里是“随着”的意思。

迁:变化,改变。

⑧舍:放弃,不要。

这里是“不能成为”的意思。

而:反而。

为:成为。

⑨可:表示反问,难道。

念:考虑。

哉:表示反问,吗。

【佳词共品】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①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②。

梢梢新月偃③,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
几间茅屋面对着青青的碧水。

我轻衫短帽,在垂杨里从容漫步。

一夜的春风把花儿吹开,那颜色还像去年那样艳丽鲜红。

中午喝醉了酒睡下,醒来时已是一弯新月当空。

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注释
①窄衫短帽:便服。

这里借代为人。

②这句是“一夜风吹开”的倒装句式。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