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曲教案 语文版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13.1+《迷娘(之一)》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1+《迷娘(之一)》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3.1 迷娘(之一)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本诗复沓叠唱的手法,感受其声韵美,并领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故土、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并理解其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通之处。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也是最珍贵的瑰宝。

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美的灵光,也是我们纯粹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翱翔。

二、写作背景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

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

三、作者介绍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他曾短时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

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迷娘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五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迷娘曲》,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迷娘曲》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 分析《迷娘曲》的抒情手法和意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迷娘曲》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意象特点。

难点: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山水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迷娘曲》,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讨论诗人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迷娘曲》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其他诗歌。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课后练习中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迷娘曲》意象:山水风光抒情手法:描绘、对比诗人情感:向往美好生活,不满现实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迷娘曲》,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阐述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答案:诗中的意象有山水风光、月光、星光等,抒情手法有描绘、对比等。

诗人向往美好生活,对现实生活不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2. 请课后阅读一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诗人情感。

答案:阅读的诗歌是《春晓》,诗中的意象有春风、花香、鸟鸣等,抒情手法有描绘、赞美等。

诗人表达了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迷娘曲》,让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13.1《迷娘(之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3.1《迷娘(之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迷娘》优质课教学设计由乐到诗,激发情感共鸣由诗到诵,感知诗歌音乐美由诗到画,赏析意象意境意蕴美由诗到创作,赏析诗歌艺术美对比阅读,不同翻译作品拓展阅读,歌德的中国诗篇一、由乐到诗,激发情感共鸣欣赏一首曲调,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用心灵感知聆听的过程,你想到了什么?这首曲调的名字是《迷娘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诗歌《迷娘》配的曲调。

同名的曲调,多达百余首,流传甚广,并且都是世界上知名音乐家赖夏特、采尔特、舒伯特、舒曼、恰可夫斯基等为此诗歌作的曲。

这是一部教育小说的中的一首诗歌却被誉为“德国抒情诗中的明珠”,为众多音乐家如此偏爱。

这是一首曾被恩格斯誉为“在自己的领域中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般的歌德诗歌,其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我们一起探究。

二、由诗到诵,感知诗歌音乐美1.自由诵读,感受诵读诗歌的音乐美2.同桌对诵,感受诵读诗歌的差异性3.教师指导,感受配乐诵读的艺术美音乐调子有轻重、高低、快慢、长短的起伏,节奏的停连,同样,朗读也是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语调和节奏的处理,借助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实现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进而形成一种形似音乐的韵律美。

以第一小节作引领示范。

请学生根据五个方面的要求,朗读第一小节,然后请学生点评,最后教师范读。

你知道吗(轻慢),那柠檬花开/(长)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重)/金黄(慢高),蓝天上/送来宜人的(轻慢)/和风,桃金娘/静立(轻慢),月桂/梢头/高展(慢高),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快重长)我愿/跟随你(重快),爱人啊(轻慢长),随你/前往(慢高)!情感:思乡、和爱人一同归乡的迫切愿望。

指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升朗读水平。

2.知人论世,体味诗歌的情感美2.1歌德:(1749—1832),德国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歌德受母亲的悉心指导,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父亲的影响,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1《迷娘(之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迷娘(之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迷娘(之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园的呼唤西方的诗经——《迷娘》(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把握诗歌形式和情感节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把握诗歌形式和情感节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自古红颜多薄命。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迷人的女子,她出生于意大利,有着谜一样的身世,少年时被诱拐到德国的马戏团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遇到恩人威廉·迈斯特后,她开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还爱上了威廉,但她又被疾病困扰,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歌德的《迷娘》。

学习任务一:初读,感受声韵之美学习活动: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读完之后,可以三人一组,再次朗读,圈画出诗歌的韵脚。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尽可能在感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音乐性极强的文学作品,必须通过有声朗读,感受其韵律之美。

初读整体感受,三人分读,比较中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和节奏的把握。

(桃金娘)学习任务二:意读,感受意境之美学习活动:再读诗歌,圈画诗歌各节出现的意象,发挥想象,思考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完成下表。

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思考这些意象和迷娘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选取色彩明丽、宁静柔和的意象组成一幅静谧美好、充满生机的故园画卷;第二小节宏大雄壮,给人庄严之美;第三小节则选取朦胧、奇异的传说,给人险峻而神秘之美。

诗人选取的意象大多来自意大利,那柠檬花、橙子、桃金娘、月桂都是典型的地中海植物,而圆柱又是古罗马建筑的标志,正是迷娘故园的象征。

学习任务三:情读,鉴赏形式之美。

学习活动:比较《蒹葭》和《迷娘》,看看二者在形式上有何相同之处?我把三节诗合成一个小节,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用到了重章叠唱。

这样的复沓能够起到强化情感、增强节奏、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作用。

《迷娘》名师课堂教案

《迷娘》名师课堂教案

普通高中教科书(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迷娘(之一)》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丰富意象的象征作用。

2.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

3.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美感,领会反复(重章叠唱)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迷娘》这首歌曲流传的广泛性,以及“迷娘”在法语中“Mignon”的意思说起,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介绍歌德以及本诗歌的出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提供有关“迷娘”的故事情节以及诗歌的出现情景,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线索。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发现诗歌三个小节之间的相似之处。

2.提出思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1)“那地方”、“那所房子”、“那座山冈”有什么特点,可能迷娘是在指哪里?
(2)爱人、恩人、父亲,分别指的谁?称呼的顺序可以打乱吗?表达迷娘什么
样的情感?
(四)深入文本
1.根据诗歌意象,分析整体感知部分的两则思考题。

2.根据分析结论,完成诗歌分析表格,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

(五)巩固拓展
再次齐读课文,结合作者生平解读作者写作意图,分析诗歌形式上的美感。

三、作业设计
从《诗经》里找出形式甚至情感相似的诗歌,写一篇300字的中西诗歌对比分析短评。

迷娘曲语文版

迷娘曲语文版

迷娘曲语文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迷娘曲》。

本文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抒情诗,描绘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教学时,我们将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痴迷、神往、山梁、梦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课堂练习册。

2. 学具:学生课本、文具盒、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山水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

3. 学生组内交流,巩固生字词。

3. 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点拨引导。

3.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朗读感悟(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进行展示,点评。

5. 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教师批改,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迷娘曲家乡——神往山梁——梦境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3.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1. 开展“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感受家乡的美。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延伸活动,共同促进学长。

《迷娘曲》教学设计(福建省市级优课)

《迷娘曲》教学设计(福建省市级优课)
3、采用诵读中体会回想《雨巷》《蒹葭》等课文的方式,利用幻灯片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技巧,运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对话的抒情方式。
教学环境设计
1、网络教室,每位同学都能独立操作电脑,查看共用资源。
2、资源准备:
(1)教学博客(/)上提供一些可以浏览学习的预习材料。
依据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诗歌的课程目标是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标》明确指出诗歌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1、采用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第一节到第三节的意象内容部分的教学。
2、通过先前的诊断性评价给予学生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
3、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诵读,领会诗歌内涵,探索诗歌的丰富意蕴,加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4、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让教学过程始终在“诵读──体会交流──再诵读──再体会──再交流”的循环中进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技巧和对话的抒情方式,并能体会其妙处。

13《迷娘》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迷娘》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诗歌,美的盛宴《迷娘(之一)》《致大海》多文本阅读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重、难)3.通过意象分析,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二、教学过程导入:每一首诗歌,都是璀璨星河中一颗闪亮的星,是晨曦中带着生命的一道亮光,更是一场美的盛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盛宴,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震撼吧!现在,让我们一起拉开帷幕,确定今天的“节目单”吧!(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节目一:诵诗歌,品味韵律之美1.贝多芬、舒伯特等著名的作曲家曾为《迷娘(之一)》谱曲达上百次,我们首先用演唱的方式体会一下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思考:诵读诗歌,思考诗人是怎样体现诗歌的韵律美?明确:《迷娘(之一)》多数压ang韵,结构上分为主歌和副歌,主歌部分写景,副歌部分抒情,是抒情手法中的借景抒情。

《致大海》全诗基本上四行为一节,每行一长句或两短句,句式整齐;每一节中大体上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各压相同的韵,各节的韵脚不同,随抒情需要换韵,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节奏感。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较单一的韵脚,还是随抒情需要而变换的韵脚,不管是重章叠唱,还是句式整齐,都可以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节目二:觅意象,体会情感之美1.赏析诗歌的意象,自主完成下表。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

合作探究知人论世,时代藏情1.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2.普希金为什么向往自由呢?明确:歌德前期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成为了“狂飙运动”的中坚力量;之后放弃“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转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歌德而言,意大利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是自己的“精神故乡”。

该诗寄予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思考和艺术理想,表达诗人歌德对宁静、美好、和谐的“精神故乡”的向往之情。

普希金在皇村求学时受十二月党人等的思想影响,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而引起沙皇的恐慌,被流放到奥德萨;1824年,被囚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娘曲》教案[预设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拟用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

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

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

《迷娘曲》创作于年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

《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

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范诵诗歌,整体感受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

(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感知内容,对话交流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

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

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

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

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

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

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

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

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

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

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

”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

“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

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

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

)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

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

)师:大家的认识很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

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

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