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苏联解体纪录片有感
马原论文 苏联解体观后感

观苏联解体纪录片后感物理学系张皓婷201411143017 纪录片记录了列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一代代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活动,从领导人的层面揭示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过程。
从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最终走向了解体,看完纪录片不禁让人叹息、深思。
列宁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纪录片中提到,列宁执政时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民众的所想所需,列宁的接待室曾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
同时,列宁特别注重清廉,领导干部们没有任何特权,与群众同甘共苦。
在他的领导下,执政党内的作风优良,为人民办实事,苏联综合国力飞速提高,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爱护。
赫鲁晓夫时期,他批判对斯大林狂热的个人崇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改革大多操之过急,与国情实际情况脱离。
同时他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一些措施没有深入贯彻落实。
并且,赫鲁晓夫独断专行,几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综上,赫鲁晓夫最终下台,改革也没有成功。
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了非常可怕的说空话的风气,勃列日涅夫喜爱发表演讲,但讲的话多半空洞无物,无实际用处。
他喜欢个人崇拜,沉浸在别人对他的阿谀奉承中。
同时,他忽视了实际的国情现状,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这时的苏联执政党已经逐渐与人民群众脱离了。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党内、国家各种矛盾显著,他一上台就搞改革。
但是他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这时的领导干部们腐败成性,官僚特权阶层为了个人私利集体背叛群众,这种变化也使苏共也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领导人和执政党的思想行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首先,执政党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其次,改革措施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国情相结合;同时,党风建设很重要,要形成清廉、办实事的作风,拒绝假大空形式主义,坚决打击贪污腐败。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惋惜的历史,如同一幅沉重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对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的兴衰荣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纪录片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影像,清晰地呈现了苏联从崛起到辉煌,再到最终解体的全过程。
曾经,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工业体系和领先的科技水平。
在二战中,苏联为抗击纳粹德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在太空探索、军事竞赛等领域与美国分庭抗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国家,却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走向了解体。
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
首先,经济体制的僵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初期确实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企业缺乏自主权和创新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
农业发展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提高,这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其次,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政治决策的不民主和不科学,使得国家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难以做出及时、正确的应对。
再者,民族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民族政策上存在着一些失误。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不够重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外部因素也对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通过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渗透,动摇了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它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轰然崩塌,其解体的原因复杂而多元。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庞大国家的分崩离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僵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苏联建国初期或许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在二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逐渐失去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和不民主,使得民众的意愿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最终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
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苏联长期以来片面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低下,日常消费品的短缺成为了常态。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得经济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缺乏竞争压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民族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苏联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存在着诸多失误。
大俄罗斯主义的存在,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对待,激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当国家面临困境时,这些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一些民族地区纷纷寻求独立,加剧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在思想文化领域,苏联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对思想的严格控制,使得人们的思想逐渐僵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新的思潮和观念涌入时,人们开始对原有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
缺乏积极向上、富有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使得社会的精神支柱逐渐崩塌。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需要多方面的支撑。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近期观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曾经,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丰富的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
它在二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却在1991 年轰然解体,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凸显。
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盛行、腐败现象严重。
政治决策往往缺乏民主参与和科学论证,难以反映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意愿。
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慢,物资短缺现象普遍存在。
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意识,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困境。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民族政策上存在着一些失误。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不够重视,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一些民族地区渴望更多的自治权甚至独立,最终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之一。
思想文化方面,苏联在后期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出现了偏差。
过度的政治宣传和思想禁锢,使得人民对官方的宣传产生了反感和质疑。
同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苏联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首先,政治体制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
其次,经济发展要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者,要重视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最后,要坚守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抵御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蚀。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前阵子,我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纪录片里,那一幅幅历史的画面,一段段真实的影像,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苏联,曾经的超级大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却最终走向了解体,这其中的种种缘由,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苏联经济上的困境。
在片子里,能看到工厂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工人们虽然在岗位上忙碌,但产出的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
那些陈旧的机器设备,似乎在诉说着它们已经不堪重负,却还在苦苦支撑。
市场上物资匮乏,人们为了购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比如面包、牛奶,常常要排起长长的队伍。
而且,就算排到了,也不一定能买到足够的量。
我记得有个画面,一个大妈拎着空空的菜篮子,脸上满是无奈和疲惫,嘴里还嘟囔着:“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政治方面的混乱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斗不断,政策朝令夕改。
官员们似乎更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活。
有一段影像里,一群政客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完全没有一点解决问题的诚意。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如果不能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那这个国家怎么可能稳定发展呢?社会层面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
民族矛盾激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文化传统也在逐渐被遗忘和抛弃,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
教育和医疗体系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病人在医院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看到这些,我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的。
想想看,苏联曾经是那么强大,在二战中打败了纳粹德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后来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呢?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人民的需求。
老百姓想要的无非就是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能有学上,生病了能有地方看病。
但苏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这个方向,过度追求军事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民生问题。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呐!这纪录片里的画面、讲述的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之门。
以前对于苏联解体,我只是知道个大概,觉得那不过是历史书上的一个事件。
可这次通过纪录片,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这一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
片中展示了苏联在解体前的种种景象。
那些曾经宏伟的工厂,巨大的机器轰鸣着,工人们忙碌地工作着,为国家创造着财富。
可后来,经济的困境让这些工厂逐渐变得萧条,机器生锈,工人失业。
我看到那些曾经充满自豪和希望的工人们,脸上渐渐失去了光彩,只剩下无奈和迷茫。
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还能持续多久。
还有那些在街头的普通百姓,为了生活的基本物资而奔波。
长长的队伍排在商店门口,只为了能买到一点面包、牛奶。
孩子们的眼神中不再有天真的笑容,而是对未来的担忧。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这家人住在一个小小的公寓里,原本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算是温馨。
爸爸在工厂上班,妈妈是个老师。
可随着苏联经济的恶化,爸爸先是加班越来越多,后来干脆失去了工作。
妈妈的工资也少得可怜,根本无法维持家庭的开支。
孩子们原本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后来只能靠简单的土豆充饥。
有一次,家里的小女儿生病了,需要买药。
可妈妈跑遍了所有的药店,都因为价格太贵或者缺货而买不到。
看着女儿烧得通红的小脸,妈妈急得直掉眼泪。
爸爸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一脸的愁苦。
最后,还是妈妈求遍了亲戚朋友,才借到了钱买到了药。
这个家庭的遭遇,只是苏联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
他们曾经对国家充满信任,对未来充满期待,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崩溃,更是无数普通人梦想的破碎。
那些曾经为了国家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
国家不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生活变得毫无保障。
看着纪录片中的这一幕幕,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国家,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的僵化。
苏联解体观后感_心得体会

苏联解体观后感_心得体会苏联解体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联解体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苏联解体观后感(一)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0多年中,历经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及世界大战的磨难,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令帝国主义胆寒,令世界人民向往。
曾经的老大哥却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
其根源在于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引发的矛盾和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加速了危机的爆发,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我看到戈尔巴乔夫要大力实行多党制,大力推举民主化,部国家中心移到政治上等等不正确的措施时,内心非常的纠结。
一个总统连国家的利益也不顾,人民及共产党利益不顾,在解体的当日还不知悔改,任由国家的衰败,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问自己的养老金以及别墅问题!苏共执政后,党担负起了国家发展的经济任务、政治任务和文化任务。
但是,在党的战略思想中,却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使经济战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的局面。
这一切,使得人民的福祉销匿在了个人政治奢望的围栏下。
人们对物质状况恶化的不满,导致对苏共失望情绪的增强和对改革的不信任,社会上对改革者的支持减弱了。
苏共党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也充分利用了社会上对市场供应状况的不满,这一切加速了苏共的瓦解。
正是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使党内和整个苏联社会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这些矛盾和危机不仅表现在可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标上,而且隐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
而在改革进程中,苏共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毫无节制的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与革新苏共的进程,恰恰迎合了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那些对苏共的疏离情绪和逆反心理。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感触颇多。
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历史的舞台上轰然崩塌。
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历史影像、专家解读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为我们呈现了苏联解体那一段波澜壮阔又令人唏嘘的历史。
片中详细地讲述了苏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政治上的腐败、权力的滥用,经济上的僵化体制、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民族矛盾,这一系列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苏联这座大厦的倾塌。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苏联的经济状况简直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
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常常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比如说,生产了大量的重型机械,但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用品却极度短缺。
我记得纪录片里有个画面,人们在商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就为了买一块面包或者一瓶牛奶。
而且,商品的质量也很糟糕,那些衣服的款式单一,颜色灰暗,穿在身上感觉就像套了个麻袋。
再说说苏联的政治。
那些官员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真正的需求和疾苦。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中饱私囊。
这种风气弥漫开来,让整个社会的公信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还有民族问题,苏联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但在后期,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差异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尊重,导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不断加剧。
看到这些,我不禁在想,如果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也许苏联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苏联最终还是解体了。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自己的生活。
其实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小家庭也罢,甚至是我们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采取错误的方式去应对,那么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数学成绩总是提不上去,每次考试都不理想。
一开始,我选择了逃避,不愿意去面对那些难题,也不去找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苏联解体纪录片有感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最终走向衰亡。
观看了苏联解体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
影片主要讲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状况,也正是这个时期苏联开始转向衰败。
关于苏联的解体,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体制的僵硬。
经济体制的僵硬使得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在观看影片时,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说明他已发现问题,但不幸的是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也许他的改革没有抓住经济体制僵硬这一主要原因,也许他没有强有力的实施改革措施。
相反他的改革却引发了社会上的各种危机大爆发,最终自由党有机可乘,推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我想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苏联的这种独裁统治,总统独揽各种大权。
后来戈尔巴乔夫自封为总统,更加独裁。
我想当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也不会落到解体的下场。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历史性的访问美国,融化了冷战时的坚冰。
同时戈尔巴乔夫还同美国总统签署了核武器互减协约,为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得曾经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可是比着干的。
美国放一个原子弹,苏联一定要放一个更大的。
戈尔还同美国签署了经济合作条约。
可见戈尔巴乔夫在这方面还是很有远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