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
课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日期
第 周建立北宋、赵匡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其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
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
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
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5.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造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教师提问: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朝:权朝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五代十国: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组立的小王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同步导学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的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基础梳理】1.北宋的建立(1)时间:________年。

(2)概况:后周大将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________大大加强。

(1)军事①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②措施:解除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行政①中央a.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b.措施: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地方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__________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①取消________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合作探究】1.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1)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政权?都城设在哪里?(2)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了什么样的统一方针?结果怎样?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北宋建⽴、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重⽂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学⽣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分析、讲解,使学⽣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的措施,导致重⽂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黄袍加⾝”“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时间:960年建⽴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PPT播放黄袍加⾝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级将领⽯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上,拥⽴他为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教案【推荐】.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教案【推荐】.doc

1 第6课 北宋的政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北宋的政治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北宋的政治2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查学诊断
复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知识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二、导学施教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 时间:960 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
教学 过程
封)。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①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定期换防。
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课件 地图册 二次备课
②行政方面:目的:削弱宰相的权利。 措施: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③地方(财权):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4.影响: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官主持军务。 3.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 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 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拓展:重文轻武的弊端: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军队战斗力 减弱,形成士大夫的官僚集团,官僚冗多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多。 北宋政治的特点:A、重文轻武、文人治国;B、强干弱枝、守内 虚外;C、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三、练测促学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 些措施? ①“权”领兵权;“钱”收税权;“兵”调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②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书上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对照地图,找出北宋完成局部统一过程,了解宋朝建国的基本史实。

2.根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分别分析北宋初期收兵权、削相权、削弱地方力量的措施,并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3.依据书本和导学案中的材料,从原因、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分析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

4.归纳书本和导学案问题答案,完成图表,理解宋初政权巩固措施的目的和影响,深入体会宋朝的政治制度。

二、学习重难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课堂学习
(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

2、统一全国: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3)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还下令取消()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政策:(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的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提高()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宋朝的(),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巩固和()的安定。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
1、政权巩固措施之一:收兵权
材料一:宋太祖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司。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材料二:《梁溪全集》记载:(北宋初年)“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材料三:北宋实行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逸。

故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娇惰”。

问题1:根据材料,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回兵权?
问题2:宋太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3:宋太祖这样做,你认为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
2、政权巩固措施之二:削相权
材料:(北宋政府)为削弱宰相的权力,规定军事行政由枢密院掌握,财政权由三司使掌握……另外又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三司使的副职。

枢密院和中书对掌大权,号称“二府”;三司使则成为“计相”。

问题1:北宋是怎样削弱相权的?
问题2:设置这么复杂的机构,会对宋代中央行政产生哪些影响?
3、政权巩固措施之三:削弱地方力量
书本材料研读:《宋史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问题1:通判的职权和作用分别是?
问题2:宋太祖加强对地方控制措施的实施,会对宋代地方管理产生哪些影响?
4、政权巩固措施之四:重文轻武
(1)材料: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这就是说,用文臣代武官主管藩镇,即使这些文臣全都贪污,也远远不及一个武将佣兵肆虐,祸及全国之甚。

问题:材料中提到宋太祖重用文臣的目的是?
(2)材料:很大程度上,五代时整体文化水平的低下是文人招致轻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也由此形成了“文人无用论”……又如,《旧五代史·卷一零七·史弘肇传》载:“弘肇又厉声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
问题1:五代以来重武轻文,文人整体文化水平低下,地位低贱。

宋初采取了什么政策改变了这种局面?
(3)
问题1:依据表格信息和教材说说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
问题2:科举制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书本材料研读: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讨论:结合书本知识,请讨论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好处,又会出现哪些弊端?
5、政权巩固措施回顾与总结
目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
四、达标检测:(以下都是单选题)
1.下列典故与宋太祖赵匡胤有直接关系的有()
①“黄袍加身”②“载舟覆舟”③“布衣将相”④“杯酒释兵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定期换防,控制军权
B.设置通判,分割相权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3.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注明的帝王的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A.载舟覆舟吸隋训,贞观之治留美名
B.开通运河创科举,历史功过后人说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4.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导致政府轻视武备和军队
5.(2017浙江湖州中考题)“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的能力③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