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地带是:①温带景观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②亚热带景观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③热带景观带: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

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自东向西的景观分布是: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三)青藏高原景观区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其基本类型为: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2.亚高山森林草甸景观地带3.高山草甸景观地带4.高山草原景观地带5.亚高山草原景观地带6.高寒荒漠景观地带(四)垂直地带性1.中国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

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中国主要山地垂直带谱:五台山垂直带谱、武夷山垂直带谱、勃格达峰垂直带谱、珠穆朗玛峰垂直带谱。

2.中国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①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位置;②东部季风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至简,垂直带的高度逐渐降低;③从东向西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
更替
方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2.内陆: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由沿海到内陆: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由山麓到山顶:
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高寒荒漠—苔原带—冰原带
形成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
水分条件
地区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一、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

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

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

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

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

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主要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地形地貌影响着地面的形状、高程、降雨、地表水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山地和高原的存在,影响着气候条件的类型和变化,如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如草原、森林、灌丛等生物资源的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

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差异、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风力、地震等。

气温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水分状况和水资源分布,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等,风力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地震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水资源的空间分异主要体现在水量的分布、水质的变化和利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

水量的分布会导致不同的水用量、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质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1.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

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01表现1:植被变化02土壤土壤性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黄土为主;寒带、亚寒带以黑色土壤为主。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

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01表现1:植被变化年降水量400mm:森林200-400mm:草原200mm:多为荒漠02表现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靠近内陆受陆地性质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阳坡
南半球


阳坡
北半球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 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 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 所示: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背风坡
迎风坡
冰川
雪线低 降雪多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3)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锋冰川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 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 亚热带常绿阔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叶林带
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 热带雨
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 林带
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地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与当地水平自 高山植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
形 青藏高原地区
然地带一致 物区 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国家,其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川地貌的分异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是丰富多彩。

除了长江、黄河等流域和华北平原等平原地带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山脉和高原组成的。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山地地形地貌的分异是中国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山峦、山地、山脊、山峰等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征。

例如,位于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而位于中国境内的川西高原则是我国的高原地带之一,其地面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最高的平原。

二、气候特征的分异中国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有着十分显著的分异。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导致中国的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多样性。

从中国的经线分布来看,我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洲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季风、西南季风等四大类型,以及青藏高原气候、永久冻土区气候等。

各个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地形、海洋、污染物排放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国的自然景观也呈现出了气候分异的规律。

三、植被分布的分异中国的植被资源丰富,随着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国植被资源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四大类,共计有5000多种植物,占全球的15%左右。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差异大,海拔高度差异大,从而产生了多样的植被类型。

例如,辽东半岛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差异很大,前者以草地、灌丛为主,后者则主要是亚高山和高山草甸。

四、水文地理的分异中国水文地理条件的分异主要表现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

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五大水系是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辽河,以及海南岛周围的诸多小河流。

各个水系的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出各自的独特水文地理条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2.内陆: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更替Fra bibliotek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简单
图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产业、人口与城市等)
1.温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人口城市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2.热带极地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1.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交通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自 然
性差异)

水平地域分
理 环
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

分异(以水分为
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 ③
② ①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_低__纬__度__和__高_纬__度__地区 最明显
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以水分为基础)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BA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___中__纬__度_______地区 比较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1、非洲大陆从赤道向 南北两侧自然带是沿 什么方向延伸?沿什 么方向更替?
D C
B A
2、这种差异主要受什 么因素影响?
纬度位置
B C
B
D
热带雨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