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丹尼尔· 笛福
Daniel· Defoe (1660—1731), 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 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 为“小说之父”。 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1719)反映了 当时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兴资产 者的典型形象。
22
罗可可艺术
23
法国启蒙文学
20年代正式兴起,前期主要有孟德斯鸠和 伏尔泰。 50年代起达到高峰,以卢梭《论科学艺术 的起源》发表和“百科全书派”的形成为 标志。代表作家主要有狄德罗、卢梭。 法国大革命发生后重要的作家有博马舍。
24
百 科 全 书 派
25
查理· 路易· 孟德斯鸠
31
《老实人》
里斯本地震
32
D.狄德罗
Denis Diderot, (1713~1784)启蒙
运动的“中坚” 现实主义美学先驱之一, 提出“美在关系”的著 名命题 提出市民戏剧理论 代表作:哲理小说《修 女》、《宿命论者雅克 和他的主人》、《拉摩 的侄儿》
33
34
《拉摩的侄儿》
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 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 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 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 蒙思想家、法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法的精神》 (提出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的思想),以及 化名“波尔· 马多”发表 的名著《波斯人信札》 (1721)
28
伏尔泰与百科全 书派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1. 引言1.1 概述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并试图推翻传统社会体制和权威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和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聚焦于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哥德尔作品选》对启蒙运动的反映和探索。
通过对该作品及其作者哥德尔的简介与背景介绍,探讨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哥德尔对启蒙运动及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探讨以及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在18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局限性和持续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该作品对当时思想潮流的回应和推动力量,并探讨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贯穿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加深读者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2.1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环境在18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运动。
在此之前,欧洲社会主要被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所笼罩。
然而,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进行质疑,并推动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崛起。
在社会层面上,欧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中产阶级的兴起,其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寻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上,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

二、创作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普 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
《歌德在罗马平原上》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取材于作者及友人的经 绿蒂的原型 历、事件,以维特致其恋人绿蒂、 友人威廉信和部分日记连缀而成, 用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 遭遇和情感。
《贝多芬与歌德》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 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 自信又逆来顺受。在他身上有许多错综复 杂而又不可抑制的情感。‛
——艾米尔· 路德维希《歌德传》
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 玛枢密顾问之间的矛盾;前者厌恶周围 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 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 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 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小说重版作者加的卷头诗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 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 反抗的声音,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 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郭沫若译):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德国的国家大剧院前
著名雕刻家恩斯特· 里 彻尔所创作的歌德和席 勒纪念雕像
宗白华评价歌德
• 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 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表现了西方 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 罗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
12.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第一节概述十八世纪,欧洲进入转型期: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哲学思想的发展,解放了人们思想。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变革,启蒙运动的最初动机,就是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思想准备,这便决定了理性崇拜与个性张扬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特色。
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一)启蒙运动1、概念: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一词的含义,在英语和德语中是“启迪”;在法语中是“照亮”。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本来是有清明理性的,被专制统治和教会的迷信偏见遮敝了,因此造成社会的黑暗、腐败。
要改造社会,就要运用在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新文化知识观念去启迪、照亮人们愚味的大脑,照亮黑暗的社会,使人类重新走上光明之路。
所以这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叫“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崇拜”,其中心在法国,它波及文学、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2、原因:(1)经济上: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机器的使用、市场的扩大、封建生产关系走向彻底解体。
(2)政治上,资产阶级强大起来,政治上空前觉醒。
而英国革命的成功对欧洲影响很大。
(3)科学上,自然科学十七八世纪长足发展,氧化奠定了实验化学的基础。
生物学的进化论进一步证实。
尤其是牛顿的物理学,无文学的巨大成熟,深刻影响欧洲人的思想观念。
(4)哲学上,唯物主义哲学盛行,如英国经验主义。
洛克以著名的“白板论”抵制了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说,主张一切知识皆源于后天的经验。
法国思想家将“自然神论”发展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3、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4、旗帜(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5、历史意义:欧洲启蒙运动不论在欧洲文明史还是世界文明史都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3)启蒙的局限 )
启蒙哲学家在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 启蒙哲学家在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他们 遇到了新的两难: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 遇到了新的两难: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而人是 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一切作为和思想也就必定是 自然的产物, 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 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而启蒙的一个首要 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 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反对现有 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 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那么人和他 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自然成为新宗教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自然界本身是一种 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 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和人类不相和谐的 力量。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希望有某 力量。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种权威的保证,使得他们无须担惊受怕。 种权威的保证,使得他们无须担惊受怕。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它已经一跃而成为和谐 本身,为人类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本身,为人类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启蒙哲学 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原罪,人类天生也不是堕落的。 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原罪,人类天生也不是堕落的。 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 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无限 完美的人性和无限完美的社会就容易实现。 完美的人性和无限完美的社会就容易实现。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 - )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父 亲是一个富有的手艺人。 亲是一个富有的手艺人。1743 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1745-1765年担任 百科全书》 1745-1765年担任《百科全书》 年担任《 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 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宣 扬唯物主义思想, 扬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写作市 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 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的 概念。 概念。狄德罗是启蒙哲学家中 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多数为 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 多数为 自然神论者)。 自然神论者 。
第十讲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问题分析
核心问题: 较之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是如何生成和 兴起的?有何不同特点? 分支问题: 启蒙主义文学是如何兴起的? 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怎样?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有何特点? 启蒙主义与古典主义文学的关联何在?
Your company slogan
教学目的:
(二)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1、 “理性”:启蒙 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 思想体系的核心 2、“启蒙” (Enlighten) :从封建 的、宗教的意识中解 脱出来
Your company slogan
(三)启蒙运动的思想局限性
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对君主的态度; 2.对宗教的认识; 3.对私有制的认知;
《格列佛游记》
小人国——大人国 飞岛国——智马国 一反一正,彼此对照, 结构独特,相映成趣, 幽默讽刺,嬉笑怒骂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二阶段:启蒙运动的成熟时期(1740— 1760) 代表作家:
理查生、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 斯摩莱特《蓝登传》自传体小说
Your company slogan
席勒故居
Your company slogan
席勒部分中译本作品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2、百科全书派、哲理小说、启蒙戏剧
《百科全书》(1751—1766)的全称是“各门科 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 其宗旨是阐明从古至今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和各 种科学的分类,反对旧的传统思想,反对封建统治 和天主教会,提倡科学技术,振兴工业,按照理性 主义改造人类社会。 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 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 想运动的高潮, 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的人 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以理性原则裁决社会与人生——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一、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1、英国文学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小说家,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重要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和《摩尔·弗兰德斯》。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受到了高度评价,恩格斯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鲁滨逊有三个特征:①有冒险进取精神。
他厌恶平凡中庸的小康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父亲劝告,船破教训,都不能使他回头,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波坎坷为伍。
②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船只触礁,他只身来到荒岛二十八年。
离开文明社会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是,鲁滨逊最后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牧场和两处住处,除了缺少“人与人的交往以外,什么都不缺”,在荒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③他又有殖民主义特点。
总之,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资产阶级典型,表现了上升时资产阶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注意用具体行动来塑造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自然流畅,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非常具体,穿插一些日记和书信,使人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约那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个杰出的讽刺作家。
其代表作《格利佛游记》共分4个部分:写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
作者借格列佛游历小人国,批判了英国官场的腐败:还揭露了无聊的党争:作者借格列佛游历飞岛国影衬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其艺术价值在于:以漫画的夸张技巧塑造人物形象;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和口吻,叙述无耻和无聊的人情事故;通过具体的情节,鲜明地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形象和矛盾关系。
受拉伯雷的影响,把粗俗作为审美对象,使粗俗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用粗俗亵渎某些貌似神圣的东西。
鲁迅多次称赞斯威夫特的讽刺技巧,把他与果戈理相提并论。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一、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概述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逐渐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的条件下,18世纪出现了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带有更强烈、更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也必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这一时期尽管各国启蒙文学有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但它们仍具有一般性的特征:1、(比文艺复兴)更强烈的政治性和民主精神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大都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作为宣传自己思想和理论的有力工具。
2、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以法国的哲理小说成就最大。
3、扩大了文学艺术反映、描写的范围。
即启蒙文学的主人公不再是上层阶级、皇室、贵族等,更多的是对资产阶级一般平民的描写。
4、创造了新的学体形式。
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二、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文学总述18世纪前半期,以启蒙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英国文坛。
所谓新古典主义就是提倡理性、贬抑情感,强调创作时要模仿自然和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大师和文学作品,要求行文条理清晰、典雅工整,运用巧智和讽刺,同时强调文艺作品的道德和教育功能。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
这一时期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是由于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英国革命后出现的,其间还经历了“工业革命”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
因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不是召唤革命行动,而是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势力的参与。
同时,在一些最先进的作家的作品中,也批判了新制度建立起来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合理的东西。
发展到18世纪中后期,感伤主义成为发展主流。
三、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一)人物简介:(1667-1745)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尔泰
伏尔泰思想的矛盾性:激烈批判封建专制 制度,但是在改革封建秩序时,却把希望 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 反教会与反宗教是两码事:反教权主义是 伏尔泰世界观的最鲜明的特征,其主要出 发点在于对教会的专制和种种腐朽教义、 戒律的抨击;但宗教是人类的终极关怀, 在西方世界有极大的普遍性,所以要区分 反教会和反宗教,决不能轻易地说一个西 方文学家、思想家是反宗教的。
赤裸裸地自我展示
卢梭的这部自传和“历史档案”型的传记 文学不一样,他更重情感和内心的经历。 较多抒情和自我解释。 但是,他是否真正做到赤裸裸地展示自己? “当一个人不能以成熟的理智面对自己时, 是达不到成熟的。”(莱蒙托夫语) 自暴与自怜。
《新爱洛伊斯》
《朱莉,或新爱洛伊斯》,书信体小说。 浪漫色彩浓厚,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路。 朱莉(或译尤丽)和自己的家庭教师真诚 相爱。但是纯洁的爱情为封建观念所不容。 卢梭对社会不平等带给一对恋人的痛苦, 倾注了满腔的同情。 否定贵族文明,主张“返回自然”。
《老实人》
《老实人》: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把盲目乐观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批判的对象。 伏尔泰认为,在趋于没落的封建制度下, 盲目乐观主义哲学会麻痹人民、为封建专 制的腐朽统治撑腰,因此在这部哲理小说 《老实人》中极力加以否定。 启示:“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老实人”到处碰壁,用经历证明他 的老师教给他的“人心善良”不是事 实。可见,作者伏尔泰在这里已经无 从乐观了。 除了《老实人》之外,伏尔泰另外两 部小说《查第格》和《天真汉》具有 全欧性影响。 伏尔泰的戏剧创作很保守,受了古典 主义的影响,而小说创作却很自由、 随性。但当时戏剧的地位仍是最高。
第四,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 期的艺术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继续,但 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 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 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 品之中。 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 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 界观的“百科全书”。
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 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 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 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 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 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更深远的旨归——社会改革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在人文主义 者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证 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 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 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 的社会。
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1749)一文指出,人 类道德的败坏是由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 是文明侵蚀了人类,人类应该回到最初的 幸福。卢梭厌恶近代文明。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一文把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加以 讴歌,认为人类由平等到不平等是人为的。 这两篇文章奠定了卢梭的思想家地位。
《忏悔录》
《爱弥尔》问世之后,卢梭腹背受敌,迫 切要为自己辩护。1766-1770年,于悲愤之 中写成自传性作品《忏悔录》,这部作品 在传记文学中是一个“爆炸性”的作品。 卢梭把隐私、难以启齿的东西全部写出, 对个人生活毫不回避。他真诚地、坦率地, 甚至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和盘端给了读 者,这样的坦率是罕见的。
对理性的极度推崇
启蒙时代的学者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 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 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 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 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 想体系的方式。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 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 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 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 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 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 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 但他们只是一个松散、非正式、完全 无组织的联合。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 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伏尔泰与卢梭观点相左之处
伏尔泰不赞同卢梭关于“自然人” (与文明对立)的观点。 《天真汉》就是对卢梭的论战。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 么的天真汉,与“文明”社会发生尖 锐的冲突。伏尔泰以此否认卢梭的 “自然人”,认为“野兽”是无法推 进社会进步的。
思考题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留下了什么弊端? 卢梭的思想和主张在启蒙运动时代有何意 义?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 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 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 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繁琐的宗教 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 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 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 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 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这部小说的抒情压倒了叙事,情节不 是很重要,其抒情性使得这部小说向 诗歌靠拢。文中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 可见其抒情性是第一位的;情节简单, 人物少。 写景篇幅较多。用优美的自然烘托人 物的情感世界。(视野拓展:相比中 国古代和现代小说。)
情,顺之自然的发展
卢梭歌颂爱情,主张人心和生活顺乎 自然的发展,歌颂真情的解放。 这也是“返回自然”的含义之一。 在那个极度推崇理性的时代,卢梭对 真情的歌颂、对自然的诉求,是极珍 贵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多元的、 异质的思想不断地进行交流和碰撞。
《爱弥尔》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 说,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开 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 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对爱弥尔进行“顺乎自然”的自 由教育,把爱弥尔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康体 魄、热爱生活、掌握各种劳动手段,保持 “自然习惯”,并能进行独立思考的自由 人。 人的天性的自然舒张。
第三,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 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 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 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 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 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 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 不限于文学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想家辈出
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 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 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 莱辛,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德意 志的康德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 列。(思想家辈出)
现代国家的建立
在古希腊城邦制的基础上,在古罗马政治 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欧洲各国历史发展的 具体实践,在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 现代西方国家的模式逐步形成,影响深远。 现代民主、理性、法制、国家、行政机构 等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步确立起来的。
自由· 平等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用政治自由对抗 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 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 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 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 权。
高贵的野蛮人
18世纪,已经有一部分人接受了“高贵的 野蛮人”这一说法,肯定人和人类社会的 一些原始本性和欲求。 成长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慢慢远离人 的原始性。社会是与人对立冲突的,而且 这种冲突是永恒存在的,无法调和。 卢梭的这一思想意味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和批判,十分可贵。
《爱弥尔》
卢梭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卢梭的思想是18世纪中前期的潜流, 到18世纪末,卢梭的思想便是洪流了。 对后世文学家的思想、文学史影响很 大。 其激进的思想符合大革命时期的社会 思潮,也赢得了一些对社会强烈不满 的人的青睐。
“自然人”与“社会人”
社会人——理性人——文明人; 自然人——情感人——野蛮人。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社会化后, 人开始堕落、虚伪。 野蛮人比文明人高贵,卢梭的这一观点同 当时的社会主流对立。 崇拜自然,自然能唤醒人性中的美好情操。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 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 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 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著书立说,激烈地批判专制主义 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 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 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 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之比较
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 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 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 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 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彻底 反封建,以期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 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 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十八世纪欧洲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何谓“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Siècle des Lumières,英: 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 纪初至 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 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 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 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 育学等等。
启蒙文学作品的语言
欧洲启蒙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 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 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 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 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论文。启蒙作家 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总之,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 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 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 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 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 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 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