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训练 秘密
中国是怎样培养航天员的

中国是怎样培养航天员的作者:范登生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6期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围绕争夺太空优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赛。
面对美苏之间的太空较量,毛泽东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英勇气概,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714”工程启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1966年3月底4月初,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召集航天科学家、学者,经过20多天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中国研制宇宙飞船的发展规划。
周恩来在听取专门汇报后指出:我国在卫星研制的同时,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也应该逐步开展起来。
1967年7月,中科院和七机部联合办公,对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途径和步骤作专题研究。
1968年4月,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专门负责航天医学的综合研究工作。
1970年7月14日,我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刚刚80余天,毛泽东就圈阅了我国建造载人飞船的报告。
载人飞船工程以毛泽东批复报告的7月14日为代号,对外称之为“714”工程。
“714”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全面展开。
“714”工程启动后,除一个个技术难关亟待攻克外,最紧迫的莫过于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
空军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专家组。
专家们参考和借鉴美苏的一些经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标准。
10月,这支专家选拔队伍乘坐空军派出的专机出发了。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跑遍了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四大空军的十多个飞行部队,蹲点考察百余处。
通过政治思想、飞行技术的审查和最初的体检,在大约1840名歼击机飞行员中,摸底后有215名符合初选条件,进行再次筛选,初选合格者还有88名,然后开始更加严格的复选。
复选要进行详尽的临床医学和航天适应性检查。
复选地点设在北京,由空军总医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初选组共同组成复选组,下设处理日常工作和各项目检查安排的办公室、负责飞行员审查和政治思想的政工组、临床医学检查组、航天特殊因素项目检查的特殊因素耐力检查组、保证飞行员生活和医学监督的医务保障组。
中国的航天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的航天精神心得体会中国的航天精神心得体会11篇中国的航天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1小时候,我常常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幻想着自己有一双翅膀,像神话中的大鹏鸟一样飞上蓝天,穿出云层,到月亮上捉迷藏,到银河中嬉戏# 飞行之梦是中国人积蓄已久的梦想!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发明了风筝。
他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后来,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
鲁班根据墨子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做成的风筝,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祖国在一天天地发生变化,科学在一天天地进步,人类在不断地探索?“神五”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完成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七”完美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神九”一飞冲天,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首次实现载人手动交会对接,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迈出重要一步。
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一道又一道人类的足迹,更让我产生了对未来航天的无限遐想。
我渴望对外太空的探索,想要知道地球周围都布满了什么?想要知道在宇宙中看地球是什么样的?我渴望探索黑洞的秘密,渴望在月球上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渴望在太空中留下我最美好的梦想。
当然,我的航天梦不止这些,我更希望,中国可以制造出多次使用的航天飞船,登上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站。
晚上,我做了个梦。
梦见我成为了祖国新一代的航天科研员。
我坐在“天宫10号”内探索这个大无边际的宇宙奥秘。
我还发明了“筋斗云”号空间穿梭机,它能够以超过光速飞行,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脱离太阳系进入更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人类的第二家园,开创祖国航天事业崭新的篇章。
我的航天梦将永远不会被时间的消逝所磨灭,而是更加渴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好好学习是我们伟大的使命,建设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我们应该把所学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长大后实现自己飞的梦想,更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一份力。
中国的航天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2在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我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航天之旅。
揭秘:宇航员的超凡体质是怎样炼成的.doc

揭秘:宇航员的超凡体质是怎样炼成的作者:陈亮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3年第22期太空探险,是人类的一项超常活动,它的困难程度远超出你我的想象。
杨利伟,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的身体数据今天已经不再是秘密。
身高1米66,体重63公斤;100米跑,11秒96;1500米跑,5分56秒;自握直角悬垂,80秒以上;立定跳远,2米80;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他的抗载荷能力,达到了8G。
而平常人抗载荷所能承受的是1G,战斗机飞行员最多为5.6G,而他比飞行员还要多出近3G。
一切的数据都表明了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宇航员拥有多么超凡的身体素质,也只有他们才能胜任宇航员的职责。
航天员的训练项目共分八大类,即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
除大型联合演练外,其他训练项目均为航天员职业训练过程中必须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体质训练入手,为你揭秘宇航员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并不神秘的选训中心一切并非人们想象中那般神秘。
在中国航天员选训中心500平方米的健身房里,跑步机、划船器、杠铃、哑铃、臂力器、拳击袋……一应俱全,与大街上的健身馆器材大同小异。
当然,如果非得找出不一样的地方,便是靠墙摆放的一溜儿五颜六色的平衡球,以及场地中心铺垫的按摩毯和平衡垫。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这些大名鼎鼎的中国飞天英雄,就是在这里进行体质锻炼的。
一身运动服的刘洋首先走进健身房,活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慢跑……不同于电视上盛装出征太空的画面,中国第一位飞天“神女”,此时给人的感觉自然随意,宛如邻家女孩。
与想象中的体质训练场面有些不一样,刘洋的训练动作幅度并不大,在体训教员唐芸的指导下,刘洋先后做起了瑜伽练习、臂力练习、固定架自行车练习、跑步机练习、平衡垫和平衡球协调练习。
唐芸说:“体质训练是航天员的一个常态训练,每周一、三下午和周五上午,航天员都要训练大约两个半小时。
参观航天发射中心了解航天飞行的过程

参观航天发射中心了解航天飞行的过程航天飞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和目标。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航天发射中心,参观航天发射中心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航天飞行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踏上这个神奇的旅程,揭开航天飞行的秘密。
1. 看见巨型发射台参观航天发射中心的第一站是巨型发射台。
据说,这座发射台足以容纳数十层楼高的火箭。
我们走近发射台,感受到了庞大和力量的融合。
站在发射台下,仰望向上,仿佛能够看到宇宙的边界。
这座神奇的建筑物代表了人类探索深空的勇气和决心。
2. 探究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参观航天发射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亲眼目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为航天飞行的弦外之音,其中包括了严格的排查和检验。
技术工程师和专家们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对火箭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其完美运行。
他们的辛勤努力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是航天飞行成功的保证。
3. 深入了解火箭发射过程参观航天发射中心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从点火到火箭离地,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严格的计时和控制。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规划和执行,以确保火箭能够稳定地升空。
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紧张而专注地监控着火箭的各项指标,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4. 感受航天员的训练与准备航天飞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挑战,也是对航天员个人能力和勇气的考验。
在航天发射中心,我们有机会观看航天员的训练与准备,亲眼见证他们接受各种特殊任务的训练。
他们需要经历严格的体能训练、模拟重力环境以及应急情况的训练。
这些训练帮助他们在航天飞行中保持冷静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5. 未来航天的展望参观航天发射中心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过去和现在的航天飞行过程,也能够展望未来。
在航天发射中心内部的展览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未来航天的概念设计和研发计划。
私人太空旅行、星际探索、月球基地等等,这些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航天飞行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着见证人类在宇宙中的更多壮丽成就。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六三)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六三)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聂海胜是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也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飞行任务“大满贯”。
追梦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主份备份,聂海胜始终心无旁骛,刻苦训练,铸就了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的信念。
两度飞天归来,聂海胜初心如一。
他和其他年轻航天员一样参与共同的训练科目,挑战相同的训练难度,身穿160公斤左右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一练就是6个多小时。
正是凭借着高度的自律,聂海胜以优异成绩从选拔中脱颖而出,在57岁实现三入太空的壮举。
兴华中学文苑文学社团的成员,准备组织一场与上述材料话题相关的讨论会。
请作为社团成员的你结合上述材料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学。
【文题解析】:1.材料解读: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是关于聂海胜经过努力奋斗三入太空的事迹。
写作任务有三:一是所写内容要与上述材料话题相关;二是要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三是要写成发言稿。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任务一:根据“所写内容要与上述材料话题相关”写一篇文章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关于上述材料话题的思考与启示。
要有明确的观点。
否则,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中所写聂海胜经过努力奋斗三入太空的事迹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
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的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众对象写作者身份是作为文学社团成员,听众对象是当代青年。
任务四:发言稿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幼儿园大班小小航天员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小小航天员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太空》的第三章《小小航天员》。
具体内容包括:航天员的生活介绍、航天员服饰的特点、航天员的食物以及航天员的训练项目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员的生活,知道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内容和日常生活。
2. 通过观察、模仿,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太空和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航天员服饰的特点及其作用、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模仿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航天员模型、航天员服饰、太空食品、太空舱模型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航天员模型、太空舱模型等,让孩子们对航天员产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航天员的秘密。
2. 航天员生活介绍(10分钟)介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内容、日常生活,让孩子们了解航天员的辛苦和付出。
3. 航天员服饰特点讲解(10分钟)展示航天员服饰,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其特点,引导他们了解服饰在太空环境中的作用。
4. 航天员食物体验(10分钟)分组让孩子们品尝太空食品,分享感受,讨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特点。
5. 航天员训练项目模仿(10分钟)分组进行航天员训练项目模仿,如太空行走、旋转训练等,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小小航天员2. 内容:航天员生活:工作内容、日常生活航天员服饰:特点、作用航天员食物:太空食品特点航天员训练:太空行走、旋转训练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航天员梦想请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航天员形象,并简单描述自己的航天员梦想。
2. 答案示例:画出航天员形象,描述梦想:“我长大了想成为一名航天员,探索神秘的太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孩子们参观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

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
其中令我觉得最神奇的就是:宇航员王亚平阿姨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没有浮在水面上,而是固定在了水中,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我非常好奇这是什么原理。
当我听了王亚平阿姨的讲解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是没有浮力的,所以乒乓球不会上升。
还有在太空中时,人们可以在宇宙飞船里飘来飘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人在太空中会处于失重状态,当人进入太空之后,与地球的距离就会变大,与其他天体的距离就会更加接近,各个天体对人体的作用力大体相等,在加上没外力的情况下,人就会漂浮起来,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运行……通过这堂课,让我懂得了许多科学原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太空的奥秘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飞船。
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和祖国的强大。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祖国科技越来越发达。
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天宫课堂》的开播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到奥秘宇宙,也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问,满足了我们幼小的好奇,而这正是我无法溢于言表的收获。
你知道为什么乒乓球在太空中不会浮起来吗?太空中的水为什么会成小水珠?在太空中为什么不能正常转身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观看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乒乓球在太空中浮力消失,所以才不会浮起来;微重力下水表面张力大神威形成了个水膜,且如果再往水球里注入一个小水泡,透过水球观察会形成一正一反的两个像,而这种现象在地球上不会出现;失重状态下飘浮在空中的航天员没有了摩擦力的帮助,转动身体自然就变得很困难。
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太空站,一天竟能看见16次日出,日出这么美的风景,在地球上却只能看见一次。
这是因为太空站每九十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这个速度真是不敢想象。
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是成功开始的表现。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满足现状,于是开始探寻宇宙,对宇宙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可那就是全部吗?不,我们的探索绝不会停止,追求科学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就此止步。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训练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和谐.(xié)懦.夫(nuò)豢.养(huàn) 曾.参(zēng)B.遁.词(dùn) 灌溉.(gài) 烟囱.(cōng) 鲁钝.(dùn)C.创.造(chuàng) 中.伤(zhòng) 崇.拜(chóng) 屋檐.(yán)D.镰.刀(lián) 塑.像(suò) 铺.子(bù) 玄奘.(zà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经历这次劫难后,一度春风得意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B.须放开时,挥亳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平凡单调,________懒惰者之遁词。
________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A.可见只是既已B.可见但是既然C.可能但是既已D.可能只是既然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 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 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 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5.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舟七号】“神七”航天员秘密训练
wiaslu
“神舟七号”计划于2008年9月25日升空,我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在北京郊区一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中国北京航天城”戒备森严。
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里,14名来自中国军队各单位的航天员正在为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紧张训练。
这14名航天员都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大多来自农村,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练;他们都是1.7米左右的“矮个儿瘦子”,憨厚沉稳。
“神舟七号”搭载的3名航天员将在他们中间产生。
【五级筛选两百挑一】
和美国、俄罗斯一样,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历来很神秘,直到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后,这个神秘的群体才逐渐亮相。
借鉴美苏的经验和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航天员主要从中国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
首先由各空军部队上报符合选拔条件的飞行员登记表,内容包括驻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毕业航校、飞行机种时间等;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1506人,重又进行详细调查,确定886名飞行员参加初选;初选初步确定97人合格,经过专家仔细分析评定,最后只有60名飞行员被选到北京检查;再经过100多条临床医学检查,最终确定了这14人的名单。
【“真空隔离”生活】
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手臂”长达8米,训练时航天员将承受8个G的负荷在闯过了诸多包括生化、生理、脑电和心理等特别功能测试检查之后,这14名航天员入驻北京航天城里的“红房子”。
那是北京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航天员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这里,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
在外人眼中,这14位航天员都是“国宝”级人物。
但是,在航天员大队,这些“国宝”过着与普通军人一样的生活——军容风纪检查、政治教育、组织生活、队列会操、文体活动……航天员除了要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还要遵守《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在常人看来似乎不近情理的“五不准”等规定: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
在航天员们看来,限制要求也是一种待遇。
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
个人不准开车,不准驾驶摩托。
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
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有一次,航天员到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大商场购物。
当地公共安全专家部门在做好周密警卫的同时,悄悄派出14对男女pol.ice,化装成夫妻紧跟在每名航天员后面,弄得航天员们以为碰上了小偷,险些闹出笑话。
【入门“铁人三项”】
“神七”发射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一个里程碑。
在“神五”、“神六”飞行中,航天员的任务主要是舱内操作和生活的自我照料。
从“神七”开始,航天员活动的主动性大于被动性,对航天员的身体、技术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成为合格的航天员,必须经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俗称“铁人三项”。
转椅、秋千、床,是普通人都熟悉不过的物件,可在它们承担训练任务后,就会令人望而生畏:转椅转得太快,秋千荡得太高,铁床上下转动,其滋味非常人所能忍受。
在航天员整个训练中,最考验人的一是离心机,一是转椅。
转椅主要用于检查、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增强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
北京航天城的转椅坐上去绝非如牙科诊所治疗椅般轻松:它可以作360度的快速旋转,而且同时会上下前后摆动。
一旦它被启动,就会开始加速,最快时大约每2.5秒就转一圈。
转椅前面还有一块大幕布,上面有黑白相间的图案,每转一圈,图案就闪动一次。
别小瞧了这个闪动,要不了几圈,人就会眼花缭乱,心狂跳不已。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
离心机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环境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
目前用于“神七”航天员训练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
它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像极了游乐场中的
“飞碟”,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当离心机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1个G是地面标准重力环境。
人的身体结构和各系统的调节功能对此已经相当适应,坐过大型过山车的人常常会感到头晕眼花,这时候人体承受的过载大约是自身重量的两倍(2个G)。
正常人在离心机上达到3个G的负荷时就难以忍受,而航天员平时训练则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8至9倍,持续时间为40至50秒。
在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异常困难。
航天员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教员暂停。
但在“神七”航天员目前的训练中,这个红色按钮始终没有被按动。
【倒睡5天5夜】
转床不断变换航天员体位,增强其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
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神七”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在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坠铅块行走水池】
“神七”发射后,航天员不是从一个舱到另一个舱去,而是从气闸舱到太空里面去,对中国来讲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
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行走。
所以,加强航天员的失重训练显得格外重要,国内训练一般采用失重水槽。
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在比平时多1个大气压力的环境中工作,每次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而且需要连续多日进行这样的工作。
为了模拟外太空行走的环境,航天员将在水池内练习,在服装上吊上铅块,穿上的服装再充气。
调节比重后人体感觉可与太空中无太大差别。
在地面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航天员们却需要付出超出平时一倍的体力。
每次下水训练,他们的体力都严重透支,甚至吃饭时都无法拿起筷子。
【忍受“无声”煎熬】
北京航天城“神舟”飞船陈列馆,图为“神六”返回舱
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航天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
低压舱是一座淡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
当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航天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
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大的健身活动也很受限制,没有电话,不准通信,与外界完全隔绝。
短期载人航天飞行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但航天员长期在与社会完全隔绝的环境中生活、训练,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种魔魇般的心理障碍如影随形,极易使航天员产生厌烦、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这些心理障碍随隔绝和受限制的时间延长而加重。
教员们会教给航天员自我管理情绪的办法,使他们具备危机处理能力、阻断过度压力的能力。
教他们在压力大时,如何调节睡眠。
教他们如何能处变不惊,
当面对媒体采访、重要领导人接见时,怎样调整心态,使自己更自信……同时,还要教给航天员一些方式方法,帮助航天员把状态调整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