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情感态度: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手绢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8min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22min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通过多媒体摸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学生由于惊奇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5.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分子的概念
思考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水通电分解为例:电解水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每2个构成一个氢分子。
反馈检测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被电解D.水汽化
2.小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能缩身,甚至能缩小到分子大小,他到水世界旅行一趟,并报告了见闻。他的报告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电解水就是把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3.小李同学测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事实说明()
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成了原子
4.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分子间隔变小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的知识范畴。

本课题是微观世界概念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之前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内容都是对于宏观物质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要从生活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

架起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的桥梁,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

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设计理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安排两个宏观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之后要注重分子概念的形成,使学生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

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突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不与酚酞溶液接触的氨水却能酚酞变红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分子的性质;最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分子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原子的特性,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
教学内容
课堂随笔
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教学内容
课堂随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厂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如:
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 成的。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 子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 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用微观观点(分子观点)解释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 生成了新的分子.
问题:
1.为什么注射器中的气体可以被压 缩? 2.为什么两者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毫升? 3.为什么物质有三态的变化?
分子的特点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设问
氮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吗? 硫在氧气中燃烧有白烟吗? 二氧化锰能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吗?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子的特点
4.物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6
把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洒 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液体的 小于 体积 100毫 升。这是因为:
分子之间有间隔,不断运动 相互挤占彼此的空间
7
O2, CO2, N2, P2O5,
SO2, H2SO4,HCl,
刚才大家观看的一段录像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
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变成另一种 或几种分子(即分子可以再分);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引入:
1.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或酒精会越 来越少?为什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
2.当我们从顺德糖厂或酒厂经过的时 候,为什么会闻到浓郁的糖的甜味或酒 的芳香? 3.把一勺白糖放在水中,为什么一下 子就不见了?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你知道分子有多大吗? 归纳
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练 习
1
©
水结成冰,其结果是:
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
B.水分子的间隔改变了 (B)
C.水分子的颜色改变了
练 习
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氧气
(A,D)
B.纯净的空气
C.稀有气体 练 习 D.二氧化碳
3
下列物质是由一种分子组 成的是: A A.蒸馏水 B.白糖水
活动与探究
1.a.向蒸馏水中滴加几滴酚酞,搅拌, 观察溶液的颜色。 无色
b.从烧杯中取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慢 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2.
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什么问题?
分子的特点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实验
1.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2.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
简答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既有物 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8
判断:
1、分子是一种质量很小的微粒正确 2、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错误 3、固体物质中的分子不运动,分子 间没有间隔 错误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分子变成 别的分子,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 质与原物质不同 正确
9
下列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了
B.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C)
C.分子改变,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 一种分子
练 习
10
D.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 物质的分子之间
小结
1.分子的性质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的特点:
1、质量很小,体很小 2、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相同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 最小 微粒
用微观观点(分子观点)解释: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 混合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关于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C.只要分子不改变,物质就不会变化 D.分子小到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即:原 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
+
氧化汞分子 汞微粒 氧微粒
+
氧分子
许多汞微粒聚集成金属汞
水 H2O
氢气 + H2 +
氧气 O2
几种说法:E:\豪杰\新建文件夹\
组成(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 构成(微观):物质是由分子或原 子构成的。
C.海水
练 习
4
D.澄清石灰水
纯净物是:
(C)
A.固体物质
B.干净的物质
练 习
C.一种物质 D.无色的物质
5
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 ( 一种 )微粒.能够保证氧 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氧分子 。
分子是 不断 运动的,分子 间有一定的 间隔 物质在 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 是 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