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思路: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成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三、难点: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合作探讨等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引入】情境导入,引入新课(一)教师演示实验,进入情景学生观察、思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热情,产生探究欲望,引起悬念)。

问: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导言:今天让它来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本课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二)用实验证实分子的存在。

演示,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师: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课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观看图片,讨论、思考、归纳。

(再次点题,启迪思维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感恩教育)(三)阅读资料,思考交流,引出性质。

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质量和体积有多小?打比方: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样。

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的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存在。

(四)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活动与探究:P49现象:酚酞试液变红结论: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设问: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是否直接接触?能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解释上课前演示的现象)设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滴入少量的红墨水(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
二、探究新知
【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
【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

(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提问】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抽生回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应该都非常小。

【阅读提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大家在教材上找一找。

(生答:大约是3×10-26Kg。


【讲解】可见分子的质量真的是非常小。

【讲解】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

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讲解】由此可见,分子和原子非常小。

【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教材49页“探究”活动的内容。

【观察并介绍】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展示酚酞试液)这是它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生答:无色)酚酞遇到氨水这样的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活动与探究】
步骤一、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抽生描述】溶液为无色
步骤二、取烧杯A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
【抽生描述】酚酞溶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

步骤三、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

【抽生描述】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1.将浓氨水滴入装酚酞溶液的试管中,酚酞溶液遇到氨水变为红色,说明什么(生答:酚酞与氨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酚酞溶液并没有与浓氨水接触,而酚酞溶液变红了,说明什么(生:分子在运动。

师:看来氨分子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氨分子飞到了酚酞溶液中。


【激趣比喻】分子是不安分守己的,所有的分子都患了一种通病:多动症。

这就是分子的第二点基本性质: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解释】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的香气。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

3.把品红放在静置的水中,整杯水会慢慢变红。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

【过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做实验。

^
【补充实验1】把品红放入热水中。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抽生描述】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很快。

【讨论】说明什么
【小结】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快。

【解释】晾晒在空气中的湿衣服,夏天和冬天、晴天和阴天哪种情况更容易晒干为什么
【抽生回答】夏天和晴天更容易晒干。

因为夏天和晴天较冬天和阴天温度高,水分子能更快地扩散到空气中去,
【过渡】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设疑】毫升水和毫升酒精混合后,你认为它的总体积应该是多少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看视频。

【观看视频】毫升水和毫升混合。

【讨论】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5毫升。

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说明酒精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

【讲解】这就好比一只麻袋装满了土豆,此时在这只麻袋里还能倒进去大米。

【观察】刚才我们由实验得出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下面我们回过头再来观察图3—2苯分子的图像,大家观察图中苯分子和苯分子之间有没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
【讨论】在一个烧杯中加入一些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液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答:升高)在烧杯外壁沿着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这时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低,这是为什么(生答: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去了,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低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了。


【过渡】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做实验。

【补充实验2】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抽生回答】变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讨论】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提问】如果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怎样的变化
【抽生回答】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减少。

~
【讲解】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实质。

【解释】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抽生回答】夏天气温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增大很多,气体的体积会增大很多,气打得太足容易爆胎。

【追问】如何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抽生回答】物体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体积会增大,物体遇冷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体积会减小。

【过渡】不同状态的物质,它们分子之间的间隔有没有差别呢下
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抽生演示】用注射器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提问】感受到什么说明什么
)
【抽生回答】感觉到空气比水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结论】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对较大的间隔,而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

【解释】
1.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在受压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会怎样变化
2.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是否体积相同为什么
3.为什么木头难以压缩,而篮球、排球却可以压个坑
【提问】甘蔗糖,苦瓜苦,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这些现象这说明什么
【抽生回答】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追讲】如果是同种分子,性质当然相同。

三、达标检测
1.我能判断
(1)分子很小,它没有质量。

()
(2)分子只有在加热时才运动。

()
(3)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4)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固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
(5)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
2.我会选择
⑴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⑵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可分的
]
C.分子体积极小
D.分子间有间隙
3.我会填写
如右图所示,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最后,上下
两瓶颜色。

此现象说
明。

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
子(填“继续”或“停止”)运
动。

4.我会解释
⑴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⑵小强指着水泥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块,块与块之间为什么要留有间隔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习题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