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公路平面设计》PPT课件

《公路平面设计》PPT课件

a
50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式中:R—— 一般最小半径,m; ib—— 路拱超高横坡度; ——一般最小半径所对应的横向力系数。
a
51
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定义:指平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 沿双向路拱(不设超高)外侧行驶的路面摩阻力足 以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稳定所采用的最小半径。路面 , 不设超高。
a
27
A.当V≥60km/h时,直线≥6V(以km/h计)为宜 B.当V≤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a
28
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两反向曲线间夹有直线段时,由于两弯道转弯方 向相反,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 的操作方便,其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予以限制。《公
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当计算行车速度≥60km/h时, 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行车速 度 ( 以 km/h 计 ) 的 2 倍 为 宜 ; 当 计 算 行 车 速 度 ≤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特别困难的山岭 区三、四级公路设置超高时,中间直线长度不得小于 15m。若二反向曲线已设缓和曲线,在受到条件限制 的地点也可将二反向曲线首尾相连,但被连接的二缓 和曲线和圆曲线应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
略感曲线存在,尚平稳;
0.20
已感到曲线存在,稍感到不平稳;
0.35
感到有曲线存在,已感到不平稳;
0.40
转弯时已非常不稳定,站立不住有倾倒的危险;
运营经济性:
0.10 ~0.15 轮胎磨耗及燃料消耗增加较小。
aபைடு நூலகம்
47
二、最小半径的计算
《标准》根据不同横向摩阻系数值,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规 定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三个最 小半径。

《路线平面设计》PPT课件

《路线平面设计》PPT课件

100 85 70 50 85 50 70 35 50 25 35 20
安全ppt
35
2、超高缓和段
安全ppt
36
(1)超高缓和段的过渡形式
①无中央分隔带公路
内边轴旋转;中轴旋转;外边轴旋转
②有中央分隔带公路
绕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分别旋转;绕中
央分隔带中心旋转;绕各自的行车道中
心旋转
安全ppt
37
极限值(m)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路拱 ≤2.0%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不设超高最
小半径(m) 路拱>
2.0%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
安全ppt
20
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
(1)公路线形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地形等情况,尽 量选用较大半径。在不得已情况下方可使用极限 最小半径;
我国《标准》推荐的缓和曲线是回旋线。
回旋线是曲率随着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
安全ppt
34
(3)设计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规定: 各级公路的缓和曲线长度应大于等于表列值。
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公路 等级
高速公路
地形
平原 微丘
直 丘
山 岭
一二三四
平山平山平山平山 原岭原岭原岭原岭
Lsmin (m)
为满足第二条要求,在直线与圆曲线
间引入了一条曲率逐渐变化的“缓和曲
线”,使整条线形符合汽车行驶轨迹特
性的第一条和二条,保持了线形的曲率
连续。它不满足第三条要求,不是最理
想的,但与汽车行驶轨迹接近,国内外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课件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课件
车速
车速也是影响行车视距的重要因素。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的视距会相对较短, 因为车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响应和避免障碍物。因此,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需 要更加注意前方路况,以确保安全行驶。
03
行车视距的措施
改善道路条件
03
道路宽度
道路标线
道路照明
增加道路宽度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干扰, 提高行车视距。
清晰、标准的道路标线有助于驾驶员判断 路况和保持行车视距。
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推广安全驾驶理念
积极推广安全驾驶理念,倡导文 明行车,让驾驶员自觉遵守行车
视距规定,保障交通安全。
鼓励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行车视距问题进 行监督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 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THANKS
驾驶员培训与教育
安全驾驶培训
通过安全驾驶培训,教授 驾驶员如何保持行车视距 、正确判断路况和应对紧 急情况。
驾驶员考核
将行车视距作为驾驶员考 核的重要指标,提高驾驶 员对保持行车视距的重视 程度。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驾驶 员的安全意识,使其更加 注重保持行车视距。
04
行车视距在交通安全中的 作用
良好的道路照明可以提高夜间和低光环境 下的行车视距。
提升车辆性能
车辆安全性能
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如安装防 抱死刹车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 等,可以提升车辆在紧急情况下
的行车视距。
车灯升级
升级车辆的照明系统,如使用LED 车灯,可以提高夜间行车视距。
盲区监测系统
安装盲区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 了解盲区内的路况,提高行车安全 性。
在双向行驶的道路上,两车相 向而行时,为了确保安全会车
的距离。

路线设计PPT课件

路线设计PPT课件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作用 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是缓和人体感到的离心加速度的急剧变化,且使驾驶员容易做到匀顺地操纵方向盘,提高视觉的平顺度,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缓和曲线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和条件 (一)设置缓和曲线的条件 《标准》规定: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回旋线);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缓和曲线(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
S3′为对向车行驶的距离,按 t 2 的三分之二时间确定。
式中: V′— 对向汽车行驶速度(Km /h)。
行车视距
●《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标准如下表。
三、各级公路对视距要求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缓和曲线
(二)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 有利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消除离心力的突变,提高舒适性 完成超高和加宽的过渡 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缓和曲线
二、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满足: 使汽车平顺地由直线段过渡到到圆曲线段,并对离心力的增长有一定的限制; 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的必要时间以利驾驶员顺适地操纵放向盘; 满足道路设置超高与加宽过渡的要求。
第一节 平面线形
一、 直线
二、 圆曲线
三、 缓和曲线
四、 行车视距
五、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 2.弯道部分的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 3.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 4.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PPT课件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PPT课件

.
32
.
33
4.1.3.2 超高构成
从直线上的不设超高过渡到圆曲线上的全超高,有两种构成方式, 即绕未加宽前的路面内边缘旋转和绕线路中心线旋转。如图4-7。
.
34
4.1.3.3 超高缓和段 从直线上的路拱双坡横断面变为曲线段的具有全超高的单坡横
断面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段称为超高缓和段(见图4-6)。
但是,当ib很大时,行车速度低于设计速度或因故停车时,汽车 由于重力作用,会有向路面内侧下滑的倾向,特别是当冬季路面冰 冻或雨季路面泥泞湿就更危险。因此,ib的容许值应依据道路所在 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等因素来决定。
.
24
为了保证低速车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能安全行驶不致有下滑的危 险性,则超高的最大容许值ib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
0.18
0.16
0.14
美国
0.12
日本
0.10
德国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v/(km/h)
图4-5设计车速与横向力系数关系
.
23
(2)最大超高率
汽车以一定的设计速度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是由路面超高横 坡度和路面与轮胎之间横向附着力共同保证的。若取得较大的向心 力来平衡离心力,就需较大的超高度ib,以保证行车的稳定性。
127( ib)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 —横向力系数; ib—路面超高横坡度,%。
在指定的设计车速下,极限最小半径Rmin决定于可以容许的最大 横向系数 ma和x 该曲线的最大超高度 ib max
最小半径
V2
Rmin12(7maxibma)x
.
18
对于 和 max 做ib m如ax 下讨论:

道路勘测设计 1第2章 平面设计1sPPT课件

道路勘测设计   1第2章 平面设计1sPPT课件
第二章
1
《道路勘测设计》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章 平面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线
第三节 圆曲线
第四节 缓和曲线 第五节 平面形设计
第六节 行车视距
第七节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3
《道路勘测设计》
(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 更易导致高速度。 (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 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 (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 置一定建筑物、雕塑、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 景观。 (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 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 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
第二章 平面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线
第三节 圆曲线
第四节 缓和曲线 第五节 平面形设计
第六节 行车视距
第七节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18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节 直线 一、直线的特点 二、直线的运用
19
《道路勘测设计》
一、直线的特点
• (一)直线的优点 • 1、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直捷; • 2、通视条件好; • 3、便于测设; • 4、汽车在直线上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操作简易。
• 横向滑移: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因横向力的存在,可能 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
• 滑移条件:横向力大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
极限平衡条件: X Yh(Fsin G co ) sh Gh
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横向力系数越大,则汽车行驶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成功案例的分享与启示
成功案例一
成功案例二
启示
某城市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实施 了路线平面设计优化方案,通过调整 道路线形和交叉口设计,有效缓解了 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行车安全。
在另一条存在视距问题的道路上,当 地政府采取了加强交通管理、设置视 线诱导设施等措施,显著提高了驾驶 员的视距和行车安全。
分析事故率、安全设施完备性等。
通行效率评估
检测交通流量、车速等指标。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舒适性评估
调查驾驶者对路线的满意度。
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对周边生态、噪声等影响。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01
优化建议
02
0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道路线形、宽度或标志标 线。
加强安全设施或增加交通监控设备。
04
调整交通信号灯控制逻辑,提高通行效率。
设计要素与流程
道路标志和标线
提供明确的交通指示。
交通安全设施
如护栏、减速带等。
设计要素与流程
现场勘查
了解道路地形、地质和 周边环境。
初步设计
根据需求和原则进行初 步路线规划。
详细设计
确定具体要素,绘制平 面设计图。
评估与调整
进行模拟或实地测试, 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安全性评估
行车视距与路线平面设计的关
03

行车视距对路线平面设计的影响
01
02
03
确定道路宽度
行车视距的大小决定了道 路的宽度,视距越长,所 需的道路宽度越大。
确定交叉口间距
行车视距影响交叉口的间 距,视距越长,交叉口间 距可适当增大。
确定超高和横坡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PPT课件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PPT课件

跳转到第一页
二、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 离。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S2 3
S '4
加速 S1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跳转到第一页

2.超车视距的构成: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加速行驶距离S1


跳转到第一页

三、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 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3. 二、三、四级公路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满足超 车视距“一般值”的超车路段。 当地形及其它原因 不得已时,超车视距长度可适当缩减,最短不应小于 所列的低限值。 在二、三级公路中,宜在 3min 的行驶时间里,提 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的超车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 于总长度的10%~30%,并均匀布置。

跳转到第一页
4.目高(视线高)与物高: 目高(视线高):是指驾驶人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 规定以车体较低的小客车为标准,采用1.2m。 物高:路面上障碍物的高度,0.10m

跳转到第一页
一、停车视距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 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 要的最短距离。 2.停车视距构成:
V S2 t2 3.6
( 3 )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 全距离S3: S3=15~100m

(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 的行驶距离S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第七节 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1. 设计图:路线平面设计图 道路平面布置图
2. 设计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逐桩坐标表 路线固定表 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
ppt课件 15
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全面地反映了路线的平面 位置和路线平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 要成果之一。
平面线形设计成果: 路线各交点桩号JD 半径R 缓和曲线长度Ls 公路偏角α 交点坐标(X,Y)等。
ppt课件 9
二、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 距离。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
2
S
' 4
加速 S1
ppt课件 10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2.超车视距的构成: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加速行驶距离S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
4.目高(视线高)与物高: ▪目高(视线高):是指驾驶人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 规定以车体较低的小客车为标准,采用1.2m。 ▪物高:路面上障碍物的高度,0.10m
ppt课件 5
一、停车视距
▪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 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 要的最短距离。 ▪ 2.停车视距构成:
ppt课件 6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ST
安全距离
一、停车视距
▪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 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 要的最短距离。
▪ 2.停车视距构成:
▪ (1)反应距离: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 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 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 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3. 二、三、四级公路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满足超 车视距“一般值”的超车路段。 当地形及其它原因 不得已时,超车视距长度可适当缩减,最短不应小于 所列的低限值。
在二、三级公路中,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里,提 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的超车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 于总长ppt课度件 的10%~30%,并均匀布置。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16
二、逐桩坐标表
(一)坐标系统的采用:
1.采用统一的高斯正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高斯正投影3°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统,投影面可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 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3.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及其它 构造物等小测区,可不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 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对向汽车行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

S'4
2 3
t
2
V 3.6
折减的超车视距: S超=S1+S2+S3+S'4
最小ppt必课件要超车视距为:
13
2 S超3S2
S3
S'4
三、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全距离S3:
S3=15~100m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 的行驶距离S4:
V S2 3.6(t1t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
全超pp车t课件视距为: S超=S1+S2+S3+S4
12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
' 4
加速 S1
超车(逆向行驶) S2
第六节 行车视距
1.行车视距定义: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 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 最小距离。
2.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
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 凹竖曲线:
ppt课件
(下穿式立体交叉)
1
3.行车视距分类:
▪ (1)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 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 短距离。 ▪ (2)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 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 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 (3)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 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 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STS1S2S0V 3· .6t2
V 2 ( 5~ 1) 0 5 ( 4 )
ppt课件 8
会车视距: ▪ 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 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 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 (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因此,会车视距SH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应尽量沿用原有的 坐标系统,如精度不合要求,也应充分利用其点位, 选用其中一点的坐标及含此点的方位角,作为平面控 制的起ppt算课件依据。
17
(二)中桩坐标的计算 1.计算导线点DD坐标:
采用两阶段勘测设计的公路或一阶段设计但遇 地形困难的路段,一般都要先作平面控制测量, 而路线的平面控制测量多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 感觉时间为1.5s;
▪ 制动反应时间(制定生效时间)取1.0s。
▪ 感觉和制动反应的总时间t=2.5s,
V

在pp这t课件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7
S1 3.6 t
▪(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 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S2
V2
254( )
3. 停车视距ST:(考虑一定的安全距离)
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
S1:
S1
3V.06t1
1at2 2
式中:V。——被超汽车的速度(km/h);
t1——加速时间(s); a——平均加速度(m/s2)。
ppt课件 11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V
S2 3.6 t 2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