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秋天的诗

杜牧秋天的诗
1、《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5、《齐安郡晚秋》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6、《登乐游原》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原文、赏析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出自唐代杜牧的《长安秋望》
原文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现代文阅读】长安秋望 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现代文阅读】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5分)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6分)(3)颔联从哪些角度来写景?暗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4)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课本中哪首诗词中学过?在本诗中,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参考答案:8.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㈠寓情于景。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之情,孤独之意。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唐诗赏析-《长安秋望》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长安秋望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注释⑴秋望:在秋天远望。
⑵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⑶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长安秋望》作者:赵嘏;朝代:唐代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创作背景」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眺望中的见闻,描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思念故乡的心情。
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长安秋望 赵嘏》《长安秋望 杜牧》阅读及答案

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 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 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 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 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 似乎所有浮世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 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 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 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 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 的沉淀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 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是上海? ③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 现竟是一个孤儿院,1864 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 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 的历史和明末着名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 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情景, 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全面 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 无法从土山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
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 叹不已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 3 届世博会,其中 1915 年在美国旧金 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 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 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 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幺精微和细致,对 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 作上。 ⑥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 间。艺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 土山湾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 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 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 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 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克 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 主教会的传教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 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 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 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 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 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
长安秋望译文和注释

长安秋望译文和注释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长安秋望》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佳作。
译文如下: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注释: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咏长安的古诗词

咏长安的古诗词咏长安的古诗词如下:1.唐代卢纶的《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2.唐代杜牧的《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3.唐代韦庄的《长安清明》: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4.唐代于鹄的《长安游》:久卧长安春复秋,五侯长乐客长愁。
绣帘朱毂逢花住,锦幨银珂触雨游。
何处少年吹玉笛,谁家鹦鹉语红楼。
年年只是看他贵,不及南山任白头。
5.唐代袁不约的《长安夜游》: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
千乘宝莲珠箔卷,万条银烛碧纱笼。
歌声缓过青楼月,香霭潜来紫陌风。
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
6.唐代杜牧的《长安夜月》: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
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
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
独有长门里,蛾眉对晓晴。
7.唐代崔道融的《长安春》:长安牡丹开,绣毂辗晴雷。
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
8.唐代白居易的《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9.唐代白居易的《长安闲居》:风竹松烟昼掩关,意中长似在深山。
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间。
10.唐代孟郊的《长安道》: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
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
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11.唐代徐夤的《长安即事三首》:抛掷清溪旧钓钩,长安寒暑再环周。
便随莺羽三春化,只说蝉声一度愁。
扫雪自怜窗纸照,上天宁愧海槎流。
明时则待金门诏,肯羡班超万户侯。
无酒穷愁结自舒,饮河求满不求馀。
身登霄汉平时第,家得干戈定后书。
富贵敢期苏季子,清贫方见马相如。
明时用即匡君去,不用何妨却钓鱼。
拖紫腰金不要论,便堪归隐白云村。
更无名籍强金榜,岂有花枝胜杏园。
绮席促时皆国器,羽觥飞处尽王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长安秋望》。
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长安秋望①
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
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
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
“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
“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
合而观之,是诗人登
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
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
“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
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
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
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
“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
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
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
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
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
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
“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
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阅读:杜牧生平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土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
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