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起航》诗歌-席慕容读后感

《起航》诗歌-席慕容读后感

《起航》诗歌-席慕容读后感一、初读刚读到席慕容的时,我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

那感觉就像在沉闷的夏日午后,突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

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小精灵,蹦蹦跳跳地钻进我的心里。

我不禁想问,这诗怎么就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就好比我平时吃一颗普通的糖果,只能尝到一点甜味,可读这首诗,就像是吃了一颗神奇的糖果,那甜味在心里弥漫开来,满是惊喜。

二、诗中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就像是一幅幅鲜活的画。

那些描写大海、船只的句子,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勇敢的水手站在船头,眺望远方。

这就像我小时候看爷爷出海打渔,爷爷站在那小小的渔船上,虽然船不大,但在我眼里就像一艘巨大的战舰。

在里,席慕容笔下的船像是带着使命的勇士,向着未知的远方前行。

这让我想起那些为了梦想背井离乡的人,他们不就像这起航的船吗?离开熟悉的港湾,去寻找心中的那片新天地。

三、情感的触动我读到诗中的情感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有对未来的憧憬,就像孩子盼着过年,满心都是期待。

也有对未知的一丝恐惧,就像第一次走夜路,心里七上八下的。

我仿佛看到诗人站在岸边,望着起航的船,眼睛里既有坚定又有迷茫。

我就想啊,我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大事的时候,不也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吗?我就问自己,我在面对生活的“起航”时,能不能像诗中的船一样勇敢呢?四、关于梦想的隐喻这首诗对于梦想的隐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门。

梦想有时候就像远方的那座灯塔,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就像诗中的船朝着灯塔的方向起航。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他的梦想遥不可及,就像天上的星星,只能看着却摸不着。

可是读了,我就觉得梦想虽然遥远,但只要像船一样出发,就总有靠近的一天。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这诗里的船,它可不管前面有多大的风浪,不也向着梦想起航了吗?”五、文字的韵律席慕容的文字韵律就像一首动听的小曲。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我小时候听奶奶哼的民谣。

那些诗句的节奏就像走路的步伐,一轻一重,有起有伏。

海子诗歌读后感(精选5篇)

海子诗歌读后感(精选5篇)

海子诗歌读后感(精选5篇)海子诗歌读后感1经常在深夜醒来,倚靠着墙角唱歌。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海子的诗。

不自觉地想起他那看透世事的眼睛,一直想告诉他,你并不是孤独的,有很多人和你的心一起,随着窗外的风一起抚摩被树抛弃的叶子。

我一向是个随性的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考虑后果。

你也是这样的人吧。

还记得那天吗?3月25号,很多人总以为,那个日子,你一定不会忘记,只有我明白,那对你来说,只是一个过渡,你只是要回家了,真正的家。

那年的季候特别寒冷,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不知听谁说过,每一个诗人都是有着重大使命的天使,在人间时,他们会把翅膀缩小,安放在心里。

虽然失去了法力,但他们有一件天下无敌的武器—文字。

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诠释在纸上,他们想用那只纤瘦的手撑起整个世界,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有些丑恶的存在,不是一支笔可以化解的。

于是,当他们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时,只能展开心中的翅膀,飞向天际,但他们没有丢弃手中的笔,他们把笔交给了下一批天使。

他们只是对孩子笑笑,拍拍他们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海子,你一定也是天使吧。

只有天使,才能看透世间的美丽和丑陋的存在。

你选择了死,也选择了希望,因为你已经把自己能留下的都留下了。

那些文字,组成了一对五彩的,璀璨的翅膀。

当钢铁轧过身体的那一刻,你一定是微笑着的。

那时,你脑中浮现了千万种情景,那个陌生路人对你的微笑,登山时一个陌生人递给你的水,雨夜里的那把花伞…你想起自己还有许许多多声谢谢没说,只是希望他们能看见自己的文字,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情感。

还记得吗?你犹豫地徘徊在一段段铁轨之间,那时,河北省的冬天还没有结束,空气中却已经有了淡淡的桃花味,那是你最喜爱的花呢。

除了天际偶尔传来的飞鸟叫声,一切都那么寂静,就像往常一样。

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火车的一声鸣笛声,可以回荡许久,使原本空旷的大地显得愈加寂寞了。

关于唐诗的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唐诗的读后感(精选5篇)

唐诗的读后感关于唐诗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唐诗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诗的读后感1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

它,每一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

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

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

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

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

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

唐诗的读后感2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一):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

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

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

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

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

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并且每个字各具文采。

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到达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

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此刻,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礼貌的入门阶梯。

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

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二):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

让我们一齐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齐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

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完美诗意地荡漾开来。

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齐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

古诗读后感(18篇)

古诗读后感(18篇)

古诗读后感(18篇)篇1:古诗读后感《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朝的诗人,于谦写的。

这是于谦12岁的作品。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它的第一句是说石头很难从深山开采出来,第二句是说把石头炼制成石灰的过程很辛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炼。

后面两句是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嫌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我在生活上也应该拥有这种不屈不饶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不放弃,要一直勇往直前,充满着信心地做每一件事。

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倒有始有终,跌倒了就再爬起来,累了休息后再继续干事。

要学会坚强,不能怕吃苦,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学习上,我们做作业做累了,可以适当的休息一下,但不能光想着玩,光想着下课。

上课时要好好听讲,将来长大了为国家出一份力!篇2:古诗读后感中国古时候南宋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一陆游写的《示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深刻的爱国之情。

从这首诗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爱国之情,人人要是不爱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很快就会国破人亡,要是人人都爱国的话,这个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古时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飞岳鹏举,他很爱国,学了一身好本事,为了报效祖国,最后成为我们要学习的英雄之一。

诗歌读后感

诗歌读后感

诗歌读后感诗歌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读后感篇1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为人民奉献的人,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前不久,我在家里闲着无聊,便找书读。

在不经意间,我从眼角瞟到了鲁迅先生写的《自嘲》诗,出于好奇,我拿起来看了看。

《自嘲》这首诗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当年失魂落魄的事。

现在想起来,意思大概是: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倒会把头碰到墙上。

所以,走在大街上用破帽低低地遮住脸,怕被别人看到——招来横祸。

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湖中心的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湖水吞没的危险。

我这人不招人喜欢,有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应该没有病也会死掉,但我偏横着眉毛冷淡地对待别人的指责,甘愿为人民做贡献。

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不管春夏秋冬。

读完这首诗后,我感到了当时政府的黑暗和鲁迅先生的无助,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无私崇高精神。

鲁迅先生不仅满腹才情,还经常关心劳动人民和进步青年。

虽然他已经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诗歌读后感篇2《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

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

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

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读诗歌《夏》的读后感

读诗歌《夏》的读后感

读诗歌《夏》的读后感
夏天啊,就像一个热情过度的朋友,猛地闯进我们的生活。

读了关于夏的诗歌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在诗里,夏天是一幅色彩浓烈的画。

那火红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天天挂在天上,烤得大地都快冒烟了。

我仿佛看到大地上的一切都被这太阳照得明晃晃的,树叶绿得发亮,就像打了一层厚厚的蜡。

那些花朵呢,五颜六色的,开得比什么时候都热闹,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选美比赛。

诗中的夏天也是一场热闹的音乐会。

蝉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叫着,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鼓手,敲打着夏天的节奏。

青蛙也不甘示弱,在池塘里“呱呱”地唱着,那声音又大又响,感觉它们是在和蝉比谁的声音更能代表夏天呢。

还有那偶尔吹来的风,呼呼作响,像是给这场音乐会增加了一点别样的伴奏。

夏天的人们啊,就像诗歌里描绘的那样充满活力。

孩子们在大街小巷跑来跑去,手里拿着冰棒,一边吃一边笑,那冰棒化得满手都是,可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大人们呢,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摇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有的则趁着清晨或者傍晚凉快的时候,在田地里忙碌,那一颗颗汗珠滴在土地上,就像在给土地浇水一样。

从这首诗里,我感受到了夏天独特的魅力。

它虽然炎热,但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它让世界变得热闹非凡,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不像冬天那样冷冷清清,也不像春天那样有点娇羞,更不像秋天那样带着一丝忧伤。

夏天就是这样,大大咧咧地,把所有的热情都展现出来,让每一个在夏天里的生命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读着这样的诗,就好像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了,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呢。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最近喜欢上唐诗,诗的美感,诗的韵律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历史,你就得去读唐诗;你假设想了解唐朝当时社会,你就得去读唐诗;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读唐诗;你想要去了解诗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读他的诗,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开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鬼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他们都留下许许多多经典的诗作。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出的唐朝读书人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

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读李白的诗,他的诗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艺术。

读杜甫的诗,你就能了解唐朝的历史和社会民生。

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中表达的是自己人生写照,比方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这些诗让我们更加了解诗人,了解唐朝社会很好的史料。

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给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我喜爱唐诗。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这个寒假由于疫情的关系,假期不断延长。

老师经常让我们读读背背《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刚刚开始我觉得很枯燥,难背。

但渐渐地,我学会了看诗意背诗,觉得故事读起来很有韵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

因此,我越来越喜欢读古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它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诗告诉我们看的书多,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

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读书的作用很大。

以前读书时,我总是心安定不下来,眼睛盯着书,心早已飞得无影无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歌的读后感
天才的雕刻家。

每个黄昏,他来了。

他用一柄无形的凿子
把我的皱纹凿得更深一些;
又给添上了许多新的。

于是我日渐老去,
而他的艺术品日渐完成。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需要缘分的,我觉得人与诗歌之间,也一样。

前几天从办公室一张废弃的抽屉里,我发现了一本没有封面的书,并随手翻了翻,没想到一下子,就看到了这首诗。

看完之后,欣喜,和惊叹,一瞬间占据了我。

我相信,这就是一首好诗,所带给我的感觉。

烦恼,忧伤,这样的主题,被很多人写过,要写出新意,这就要看一个诗人发现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天才的雕刻家”,这个比喻一出现,不仅令人眼睛一亮,而且令人对他即将写出的下文充满了期待。

关于比喻,当代作家韩少功曾这样说过:比喻把科学所割裂的世界,予以艺术的联系和整合,表现另一种真实。

越是精彩的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就越具有科学所判定的差异,阻隔,距离。

一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

“烦忧”是“雕刻家”,诗人这个天才的比喻,令本诗的开头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光环。

烦忧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情绪,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都会被这种情绪所缠绕,大多数人甚至会觉得,这令人反感。

但从接下来的几句看来,诗人的感觉有别于常人: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对这个“雕刻家”的到来同样有反感,但是,他的反感是有限度的,是理性的,最令人称奇的,是他把“雕刻家”在人的皮肤上凿出的皱纹,看成是一件艺术品。

我们要想一想,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没有宽大的胸襟和丰富的阅历,如此贴切的想象与形容怎么能够产生?艺术品一词的出现,令人惊喜,惊讶,惊叹!诗到这里嘎然而止,巨大的审美空间瞬间形成,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是语言朴素,节奏舒缓,自然贴切,一气呵成,回味与反刍之间,竟然达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大诗人奥登说:一般诗人只写出人们固有的感觉,而伟大的诗人才如梦初醒般地唤起人们更深层的感觉。

可能这首诗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但是,它发现了我们平常人没有发现的,它唤起了我们心底深处的认同感,所以,它是了不起的。

梨花开满山凹
作者:林莉(江西)
现在可以闭上眼,听梨树林从山凹传来颤抖
密语
哗哗——哗哗哗——
一夜之间,它们笃定要和我共白头
这是春天推出的一场盛宴
一匹匹小白驹怯怯地出场
挤满十里长的山凹
这漫无边际的汹涌,无助的汹涌
捷克诗人塞弗尔特说:诗首先应该具有某种直觉的成分,能触及人类情感最深奥的部位和他们生活中最微妙之处。

林莉的这首诗读完,我想,我情感里最隐秘的部分,我敏感的神经,被触动了,并开始微微疼痛了。

很多时候,诗歌带来的这种疼痛感让我迷恋,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

我相信在我目前的世界里,只有诗歌,可以这样地唤起我对生活的爱,对那未知的、一切神秘生存的事物的爱。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诗人用她的敏锐,听到了那神秘的事物---山凹里梨树林的颤抖,和密语。

开篇让人的心,紧紧地,小心翼翼地悬起来,并侧起耳朵,跟着一同聆听。

这样开头很扣人心弦,也将视角敞开来。

一首好的诗,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完美的呈现,它应该在呈现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那种内敛的,深沉的,饱满的情感,而且在衔接和转换上做得自然,天衣无缝。

本诗的作者这一点做得很好。

在后面的几句里,她运用隐喻,形象地展开了对山凹中的梨花开放的描述:共白头,盛宴,小白驹出场,挤满山
凹,在她的叙述里,我感觉到了欣喜,热爱,这些如同梨花,不断地扩展,蔓延,无边无际。

不得不说,诗人对抽象事物的把握能力,令人惊讶。

诗歌读到这里,作者笔下那神秘的事物,也令人深深地热爱和向往。

诗如果到这里打住,我们可能只会停留在这种欣喜里,并在读完之后很快忘掉它。

因为所有的文字,只有悲剧,只有遗憾,只有绝望,才会打动人心。

而诗歌,当它艺术地表现出纯粹的欲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它才会令我们的心,深深地眷恋,和隐隐地疼痛。

本诗的作者深谙此理,在最后一句,她笔锋一转,“这漫无边际的汹涌,无助的汹涌”,一下子把我们的心,再次紧紧地揪了起来。

这个无助,是花开得烂漫的无助,是生命一往直前的无助,还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助?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捕捉到,这一句里,有真意,有大美,有无尽的联想。

诗人藏隶说:现代诗人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协调诗的秘密与现实的关系。

我觉得,本诗的作者出色的完成了她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