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地球资源论文-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林伟达 09临床12班 09393185摘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等7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岭南历史发展的见证。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岭南人文底蕴深厚,广东是僵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等7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岭南历史发展的见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丹霞山、龙舞、狮舞、英歌、潮剧、正字戏、粤剧、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皮影戏等。
二:广东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1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广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工具,配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传统音乐伴奏,展现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2.广东花灯:广东花灯是广东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元素。
它采用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形式,以灯笼、龙舟等形象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3.八会皮雕:八会皮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在皮革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象。
它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寓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
4.广东牙雕:广东牙雕是广东特有的工艺传统,使用象牙等动物牙齿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
它以细腻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代表了广东的工艺美术水平。
5.广东南音:广东南音是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被视为粤剧的前身。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为特色,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6.口琴艺术(潮汕)、二胡艺术(潮汕):口琴艺术和二胡艺术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口琴艺术以小型口琴为主要乐器,二胡艺术则以二胡为主要乐器。
7.龙船节:龙船节是广东地区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船、舞龙、放烟花炮竹等,庆祝丰收和祈求吉祥。
8.广东舞鼓(潮汕):广东舞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以舞者手中敲击鼓、舞动身体的形式表达情感和节奏。
9.书画技艺(潮汕):潮汕地区的书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技艺。
10.七彩岭竹编制:七彩岭竹编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使用竹子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其以多彩的颜色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11.扬州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木板雕刻和彩绘的形式展现各种祝福和吉祥图案。
12.潮汕妈祖文化: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和相关文化,包括潮汕妈祖庙会、庆典活动等。
广东非物质文化

一、咏春拳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
叶问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传,咏春拳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
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
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
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现在人们最为熟悉的拳术就必定是咏春拳了,所幸,咏春拳是我省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其既能帮我们强身健体,又能帮我们修心养性,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继续传承这文化,不要让它沉沦于李小龙世纪。
21世纪的咏春拳要更加风光强大。
资料来源:/view/20219.htm二、龙形拳龙形拳源于清朝乾隆时代,相传于少林五梅所传,龙形拳是19世纪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影响曾经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的一种武术拳法。
惠州惠城区和博罗、龙门县的多个林姓村落是龙形拳传承地。
龙形拳的渊源十分特殊,龙形拳是以古代养生吐纳导引气功,与十二生肖之龙形仿生学为基础理论,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基本观点,以生命科学为研究对象,由先古高人编练而成的独特拳种。
它是稀世罕见的内家拳,只密传不留于外,因此它的起源也已经无从考证。
龙形拳又称十二龙形拳。
它以柔为主,外柔内刚,刚柔并济步法灵活,手法多变,动作舒缓连贯,一气呵成,并以缠裹为主。
纵使龙形拳犀利无比,但它的发源地却面临失传濒危之虞。
惠城区小金口镇英头村是龙形拳的主要传承地,村中300人中大概有50人会打龙形拳,不过只是会一些简单的对打,会打全套龙形拳的可能只剩下77岁的林水旺了。
广东饮食文化

广东饮食文化广东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以饮食文化闻名的地区。
广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合了各地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广东菜系以其色、香、味俱全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影响较大的是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等。
广东饮食文化的起源广东地域辽阔,气候湿热,是农业发达的省份。
早在唐代,广东就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
广东饮食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饮食以米饭、蔬菜为主,后逐渐加入了鱼、肉、禽等食材,形成了多样化的饮食文化。
广东菜系的特色广东菜系以“鲜”为主要特色,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原味。
在烹饪方法上,广东菜系讲究火候掌握的精准,做到“火候相宜,准确无误”。
广东菜系的菜品种类繁多,包括烧、炖、蒸、炒、煎、煮等诸多烹饪方式。
其中,蒸和炒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以保持食材的原味和口感。
广东美食的代表菜品广东菜系中有许多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鹅、广东炖鲍鱼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其中,广东烧鹅以其皮香肉嫩的特点而广受欢迎,是广东人最喜爱的菜品之一。
广东人还喜欢各种“烧味”,如叉烧、烧腊等,这些都是广东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东餐桌礼仪广东人注重礼仪,餐桌礼仪尤为重要。
在吃饭时,广东人讲究“招待客人如上帝”,热情好客。
一般来说,广东人吃饭比较讲究,用餐时通常采用“搭配饭菜”、“一碗一勺”等传统餐桌礼仪。
广东甜点文化广东人也喜爱甜点,广东甜点以制作精细、味道清甜而著称。
例如,蛋挞、糯米糍、叉烧包等都是广东人喜爱的传统点心。
这些甜点不仅在广东地区流行,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结语广东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广东人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精神。
通过丰富多样的菜品、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餐桌礼仪,广东饮食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风貌。
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广东美食,感受广东饮食文化的魅力。
[广东民俗文化]广东民俗
![[广东民俗文化]广东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a2478b1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0.png)
[广东民俗文化]广东民俗广东民俗篇(一):广东民风民俗作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凉茶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
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
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
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
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
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广东的传统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
广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广东传统文化的特点:
1. 粤语文化:粤语是广东的方言,是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语粤语发音准确、音调丰富,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当地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潮汕文化:潮汕文化是广东另外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以潮汕
地区为核心,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等地区。
潮汕文化有着独
特的习俗、风俗和音乐文化,如汕头的海蛎煎、潮州的牛肉丸和潮汕
牛肉火锅等美食,以及潮汕音乐、潮汕手工艺品等。
3. 客家文化:广东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
主要起源于广东南部和福建南部。
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俗,如梅县柚花节、客家土楼节和客家围屋节等,以及客家菜和客家手工艺品等。
4. 广东花文化:广东是一个喜爱花卉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花文化。
广东的花文化以花卉园艺和花卉展览为主,如广东省园艺博览会、广
州花博等。
5. 广东美食文化:广东美食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以粤菜为代表。
粤菜口味清淡、注重火候掌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南海盛宴、潮汕牛肉火锅、客家菜等。
广东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这些文化元素都反映了当地人的文
化精髓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各地特色文化

“放岛飘灯”
“夜市人潮”
光华北灯光夜市一条街是 广东十大夜市之一,闻名遐迩。
化会场入 已如及夜 日火市, 一 益如区中 “ 块 成荼四心 广 金 为,大、 字 打人商文 场 招 响头场化 妙 牌 茂攒门、 韵 名动前人 。知,,民 ” 名广广三 度场场大 的文晚广
龙眼(桂圆)
• 龙眼主要有储良、石硖、大乌圆等优质品种。储 良:是三大品种中最佳果品,其特点是品质好, 肉质爽脆不流汁,味芳香,含糖高。宜鲜食、制 罐,可加工成桂圆干和桂圆肉。。石硖:品质好, 耐贮运。肉厚脆且与核极易分离,味芳香,含糖 高。宜鲜食、制罐,可加工成桂圆干和桂圆肉。 大乌圆:果个大,肉厚爽脆且与核极易分离,味 甜稍淡。宜鲜食、制罐,可加工成桂圆干和桂圆 肉。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
“长虹卧波”
小东江如玉带贯穿市区,官渡、永久、竹园、高山 四桥如彩虹横织江中锦绣,更有沿江绿带锦上添花。
“新湖映秀”
• 新湖公园是市区最 大的公园,也是市 区的“绿肺”,四 季绿树成荫,鸟语 花香,是休闲好去 处,。
• 中国第一滩是茂名旅游设施最完善的风景 区,每当夕阳西下,水天一色,波光粼粼, 令人留恋忘返。
猎户,无子,养有一只有九个耳朵的异 犬,耳有灵机,每出猎,卜其犬耳,一 耳动则获一兽,获兽多寡与犬耳动之数 相应。一天,犬的九耳齐动,陈氏以为 今天必大有收获,狩猎时,九耳犬围着 一丛林荆棘之地汪汪叫,陈氏惊奇,伐 木,得一巨卵,带回家后,雷雨暴作, 卵开出一男子,左右手上各写“雷”、 “州”二字。
周恩来总理在从化温泉蹬三轮车 送洗毛毯,令服务员十分感动从化温泉休闲度
假游(1).flv -
在我国的10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中,广 东从化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总高30.25米, 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归 线标志建筑。每 年夏至日正午(12时26分),人站立于 塔下都会出现“立杆不见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广东特色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
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
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
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
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
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
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
其实,每个民
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主要有,,三大块。
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
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
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
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
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
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
他们那一代人,从年轻到老,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尚且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就是为了与外省人能够和谐地共处。
经过多年国语与外语的冲击,粤语早已在年轻人的嘴中变味了。
现在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父母也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造成小孩说粤语的时间更少了。
我认为,在学校,用普通话是理所当然,但是不应该如此限制广东人说自己的方言,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
如果如此抵制下去,总有一天,粤语会销声匿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个地方方言都是当地的文化,要让各个地方的人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最好当然是能够用上“普通话”,但是不应该去抑制当地人用自己的方言。
二、增强文化底蕴,让广东文化发扬光大。
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大省,只有拥有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增强其文化底蕴,才能让其跟上经济的发展。
提起广东文化,每个人最熟悉的当然是粤剧。
除此之外,广东还有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要让全国人民认同广东文化,必须鼓励年轻一代有更多的人去推崇,例如粤剧,总是一些老人家在唱,甚至有很多的年轻人不喜欢甚至厌弃粤剧。
所以,要增强文化底蕴,必须从年轻一代抓起,教会年轻人如何欣赏粤剧,让他们更多的接触粤剧文化,从而推广粤剧文化,让年青一代不断地为其找到创新点,延续粤剧的发展。
三、提高广东人的文化水平,争取文化发展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的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地区。
很多人认为虽然广东人的经济超越的全国其他大省,但是其文化水平却远远比
不上其他省。
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力度不够高,广东的高校,能排上名次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原因之一是政府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其次,广东文化精神层面不高,快速的生活让广东人没有空出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的精神需求。
要想提高广东人的文化水平,政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尽量提供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支持。
软件与硬件并驾齐驱,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广纳百川,有容乃大。
百花齐放,方显花园的美丽。
广东是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大省,随着我国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其他地方的人来到广东发展。
广东地处沿海城市,接受外界文化比任何地方都要迅速,广东应该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对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与外来文化和睦共处,文化的多样性不但不会对广东文化造成冲击,而且有可能成为让广东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力量源泉,使广东文化永远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广东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汉民系省份,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体征。
发扬广东文化,使其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最终确立文化大省这一宏伟目标,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文艺界及各社会团体近年来对广东文化发展一个新的定位目标。
近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日报社共同发起的广东文化行,以唤起世人对广东文化新的认识,增创广东文化新优势,重振广东文化新辉煌。
我认为,只要广东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博采众长,继续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相信广东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会全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