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合集下载

对比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

对比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

本 上消灭 了吴佩 孚和孙 传 芳的军 队 ,重创 了张作 霖的部 队 ,沉重打 击 了北洋军 阀的统治 ,加速 了 中国革命 的进程 。 抗 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建 立 以后 。国 共两 党 开始 了正 面 战场 的 抗 战 。 国 民党 正面 战 场 的淞 沪会 战粉 碎 了 日军 三个 月 灭 亡 中 国的计 划 。八 路 军 一一 五 师取 得 的 平型 关 大捷 是 抗 战 以来 的 首次 大 捷 , 台儿庄 大捷 是抗 战 以来 取 得 的最 大 的胜 利。 1 9 3 8 年1 O 月 ,随着 广 州 、武汉 的失 守 .抗 日战 争进入 到 了相持 阶段 ,日本 开始采 取 以政 治 斗争 为 主 , 以军 事 斗争 为辅 的方针 。企 图拉 拢 国 民党 。 1 9 3 8 年 国民党 召开的 五届五 中全 会 。确 立 了溶共 、防共 、限 共 、反 共 的方 的 民主派 。于是 中国共产 党 开始谋 求 同国 民党 的合作 。而 当时的 国 针 ,先后 发动 了两次 反共 高潮 ,但在 中共 的回击 和 国际的压 力下 , 民党 内组 织涣散 。成 分复 杂 ,地 方军 阀陈炯 明叛 变 之后更 使孙 中山 国民 党不 得 不继 续 维持 着 统 一 战线 ,并最 后 取得 了抗 日战争 的 胜 认 识到 “ 南 北军 阀如 一丘 之貉 ” ,要想 改组 国 民党 。必须 寻找 新 的 利 。 力 量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的工人 运 动虽 然失败 了,但是 引起 了孙 中 山 再次 ,从 合作 的结果 上 ,第一次 国共 合作在 某种程 度 上来说 是 和 国 民党 的注意 ,再 加 上共产 国 际的 帮助 ,孙 中 山同意 与共产 党进 失 败的 ,第二 次国共 合作 实现 了近代 中 国第一次 反抗 外国侵 略 的完 行合作。1 9 2 4 年 国 民党 ~ 大 的召 开标 志着 第 一次 国 共合 作 正 式形 全胜 利 。 成 ,两 党合 作 的基础 是新 三 民主义 及 “ 联俄 、联 共 、扶助 农 工” 的 当北 伐 部 队打 倒 长 江 流域 后 ,威 胁 到 了帝 国主 义 在 中 国的 利 三 大政 策 。但是 。合 作 的方式 采取 了党 内 合作 的形式 ,即共产 党 以 益。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联合帝国 个 人 身份加 入 国民党 。但 共产 党保 持组 织 上和政 治上 的独 立 性。但 主 义开始 了对 革命 的破 坏 行动 。蒋介 石先 后发动 了 中山舰事 件和 整 是 这种 合作 方式 是建 立在 不平 衡 和不平 等 的基础 之上 的 。共产 党代 理 党务 案 ,篡取 了党权 和 军权 。随之 而来 的四一 二和 七一 五反革 命 表 的无产 阶级 和 广大 人 民群众 的利 益 ,他 们 的 目的是 建立 无产 阶级 政 变彻 底暴 露 了蒋介 石的 反革命 阴谋 ,他 开始大 肆逮 捕和屠 杀共 产 政权 。而 国民党 代表 的是 资产 阶级 的利 益 ,他们 的 目的是 建立 资产 党人 ,维持 了三年 的第 一次 国共合 作就这 样破 裂 了。 阶级 共 和 国。不 同 的阶级 利益 必 然会导 致合 作 方式和 合作 基础 的不 国共 两党 的第 二次合 作则最 终打 败 的侵 略者 ,取 得 了近 代 中国 稳 固。而 随 着共 产党 力量 壮大 ,必 然会使 国民党 提高 警惕 ,当两党 第一 次反对 帝 国主义 的完全 胜利 ,从 而使 中华 民族从 危亡走 向 了振 的 力量对 比发 生 改变 的时候 。这 种合 作方 式注定 最终 将会破 裂 。 兴 。大大增 强 了中 国人 民 的 自尊心 和 自豪感 ,唤 起 了民族 团结 的巨 2 0 世 纪末 3 0 年 代 初 ,资 本 主 义 国家 的 经济 危 机波 及 到 日本 。 大力量 。为 中国 民主革命 的胜 利奠定 了坚 实的基 础 。 为了转移本 国人民的视线 ,掠夺更多的商品和原料产地 。日本于 尽 管 两次 国共合作 有 着诸 多的 区别 ,但 是我 们可 以看 出国共 两 1 9 3 1 年 发 动 九一 八 事 变 ,占领 了中 国东 北 ,随后 又 发动 了华北 事 党合则 两利 ,斗则 两伤 。每 当 国家处 于生 死关头 之际 ,国共 两党 都 变 ,企 图把华 北 变成第 二个 东北 。随后 又发 动 了七七事 变 和八一 三 能够抛 弃前嫌 ,不 计较 个人 的利益 得 失 。团结合 作抵御 外辱 。两 次 事 变 ,开 始 了全面 侵 华 。中 日的 民族 矛盾 上 升到 了 当时社会 的主 要 国共合 作为 我们提 供 了丰 富的经验 和教 训 ,以史 为鉴 ,将极 大地 有 矛盾 。在 中华 民族 面对 亡 国灭种 的危急 时刻 ,国共两 党又 一次从 民 益于祖 国的 和平统 一和 中华 民族的伟 大复 兴。 族 大 义 出发 ,走 上 了合 作 的道 路 。 1 9 3 5 年1 2 月 中国共 产 党 在瓦 窑 作 者简 介 : 堡 召 开会 议 ,确定 了建立 抗 日民族 统 一战 线 的方针 。 1 9 3 7 年9 月2 2 孙 笑彦 , (  ̄ 9 8 8 - ) ,辽宁 阜新 市人 ,法 学硕 士,研 究方 向: 中共 日国 民党 中央 通讯社 发 表 了 《 中共 中央 为公布 国共 合作 宣言 》,次 党 史 日蒋介石发表谈话 ,事实上承认 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第二次 合 作正 式形 成 。 国共 两 党 的第二 次合 作采 取 的是党 外合 作方 式 ,即 两个 政权 、两支 军 队的对 等合 作 。 中国共 产党在 合 作 中做 了重大让 步 ,承 诺在 合作 后把 工农 政府 改 名为 中华 民 国特 区政 府 ,红军 改 名 为中国革命军。后来依照协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主力红军改 名 为国 民革命 军 第八 路军 ,后 又将 南 方的 游击 队和红 军 集 中 。改名

国共合作第二次:拓展合作空间,共同繁荣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拓展合作空间,共同繁荣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拓展合作空间,共同繁荣发展在国共合作第一次结束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为确保国家安定、民族繁荣,中共和国民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不得不再次展开合作。

这场合作成为国共两党建立良好关系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拓展合作空间的必要性合作是国共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合作目标的必要手段。

在当时政治多元化的环境下,仅凭一方的努力很难取得完全胜利,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目标。

此外,国共合作第二次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外部威胁,中共和国民党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外敌。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日本侵华战争愈演愈烈,形势十分严峻。

只有国共两党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对外抗敌,才能够维护国家和平和稳定。

(2)在社会经济方面,国共两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例如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工人问题等等。

只有国共两党能够合作,在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繁荣。

(3)政治上,国共两党本身就是以中华民族福祉为出发点而建立的,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够保证中华民族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得到维护。

二、国共合作第二次的重要意义国共合作第二次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了国共两党的政治联合,打破了过去的政治僵局,促进了国家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2)通过合作,国共两党得以实现全面合作,从而加强了国内和平和团结,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3)国共两党的合作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

(4)国共合作第二次的成功,开拓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对于中国未来的历史走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共合作第二次的主要内容国共合作第二次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的合作、经济上的合作和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三个方面。

(1)政治上的合作: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加强对于全国政治局势的调查和分析、共同制定抗日救亡的方针和纲领、建立联合军和党政分开的民主政治制度、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中国‎的民主革命其‎间,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通过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共合作汲取教训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一、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形式、内容1.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比较顺利,完成的比较彻‎底,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合作也是表面‎的。

这次合作国共‎两党之向积怨‎十年,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只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才发表‎“庐山抗战讲话‎”,做出一致抗日‎的样子,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被动的,形式上的合作‎。

2.国共两次合作‎的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的形式,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是,还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两党的‎主要成员组成‎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和联合政‎权,并共同建立武‎装;而第二次合作‎,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称为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但国共两党有‎各自领导的军‎队和政权。

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有关大中城‎市和地区设立‎中共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作为加强联络‎和协调两党关‎系的渠道。

3.国共两次合作‎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个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合作‎的政治纲领,以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抗‎战后即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总的三项‎目标和四项诺‎言后,经国民党中央‎社发表。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过程: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

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

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

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国民党急需改革。

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③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共合作中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求同存异
在合作中,双方应寻求共 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同时 保持各自立场和原则,以 实现和平共处。
遵守国际准则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遵 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尊 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
合作共赢
通过和平合作,各国可以 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地区 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促进国际反法西斯同 盟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形成了国际 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友好关系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 友好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地 区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影响美苏关系
国共合作对美苏关系产生了深远 影响,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国共合作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
国共合作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有力支持。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成为地区和平稳定 的基石,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促进世界和平运动
国共合作的成功鼓舞了世界范围内的 和平运动,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 展。
加强政治协商和团结
面对共同敌人,各党派之间应加强政 治协商和团结,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要点二
保障人民利益
各党派的合作应始终以保障人民利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损害人民利 益。
要点三
坚持民主集中制
在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 则,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和分裂。
03
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复兴
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促进作用
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借鉴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
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历史意义:
1、中国共产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2、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国民党急需改革。
第二次国共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Kevin 学号: 成 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
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

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

国共两
2
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不过第一次合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三、国共两次合作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建立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础上,第二次国共合作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四、 国共两次合作的建立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第二次合作: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五、 国共两次合作新局面
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
3
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取得民主独立,捍卫主权独立。

六、 国共两次合作破裂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剿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蒋介石玩弄惯用的两面手法,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发动向解放区进攻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全面内战爆发。

七、 经验教训
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八、 国共两次合作历史意义
第一次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
4 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无论在酝酿时期还是在合作期间,苏美等国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并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以后由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使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两党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国民党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使两党关系几至破裂。

九、 国共两次合作启示
国共两次合作向我们揭示了:一国之内是可以有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即当国共两党有矛盾时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国共两党是近代中国两个实力最强大的政党,中国之命运如何,两党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过国共两党合作是可以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通过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