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第 二 次
三、合作方式
思考:两次合作分别采用什么方式?造成两次合作方式不同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为可取,为什么?党 内合作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两党只能合作不能合并? 方式: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原因:同共产党的力量和斗争经验有关。 第二种。 原因:党内合作易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作用:1、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2、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3、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 4、有利于保持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不能合并的原因:(1)性质不同 (2)指导思想和斗争目标不同
一整编 4.决定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最重要因素是( B A.国内形势 C.社会性质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要矛盾 D.国际形势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两党军队都接受了统

5. 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 B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
一、合作的背景 思考:(1)试从必要性和可能性角度分析两次合作的原因。 第 必要性:第一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单一的阶级不可能取得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二七惨案:资产阶级历次斗争的失败) 次 可能性:第一次是国共双方有合作的政治基础,即反帝反 封建;国民党的性质和优势,孙中山的竭诚欢迎;共产党 的积极主动;共产国际的帮助。 第 必要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 次 可能性: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共从大局出发,首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关键;抗日民族运动的兴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给 予蒋介石的舆论压力;共产国际“七大” 的号召。 (2)请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最主要原因。 国共双方有合作的基础或斗争对象的一致是最主要原因。
对国共关系 的认识: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姓名:XXX学号:XXX班级:XXX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长期和分阶段的合作中,既相互协作,又坚持斗争;既取得了成绩,也经历的挫折;既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

研究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大的合作,对于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共合作两次统一战线异同论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的联合阵线或统一站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两次国共合作,从总体上讲,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发生的。

其共同的革命任务也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具体革命任务,都呈现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的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对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都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的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走上了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内部条件造成的。

”①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其共同的革命任务,自然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内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一、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社会环境相似: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②合作的历程相似:两次合作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第一次时是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时是一开始就存在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

③两次合作时国民党内部都不统一。

第一次是左派和右派的斗争;第二次是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

2. 不同点。

①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②合作方式不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③权利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

④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⑤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

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对抗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相同:根源于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两党的阶级利益根本冲突是对抗的根本原因;国民党极大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共始终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国民党针锋相对。

大革命中,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企图控制中国,所以支持蒋介石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社会主要矛盾走向相同:都是随着革命的进行主要矛盾变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中国的民主革命其间,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通过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共合作汲取教训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一、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形式、内容1.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比较顺利,完成的比较彻底,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合作也是表面的。

这次合作国共两党之向积怨十年,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只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才发表“庐山抗战讲话”,做出一致抗日的样子,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被动的,形式上的合作。

2.国共两次合作的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的形式,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是,还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两党的主要成员组成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和联合政权,并共同建立武装;而第二次合作,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称为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但国共两党有各自领导的军队和政权。

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有关大中城市和地区设立中共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作为加强联络和协调两党关系的渠道。

3.国共两次合作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个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合作的政治纲领,以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抗战后即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总的三项目标和四项诺言后,经国民党中央社发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它主要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表格

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表格
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表格
主要矛盾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中 国人民与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时间
第一次国共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 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通过了共 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但到了大革 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国民 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最终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
次国共合作的对比表格
第二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 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后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 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到1946 年6月结束。
对象
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以国内封建军阀即北洋军阀为主,因而 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式出现。
结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部分权 利,但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而使合作破裂。
国共第一次合作酝酿过程中,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 合作方式 会力量,只是强调“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
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是全面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因而以民族独立 战争的形式出现。

国共两次合作评析

国共两次合作评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改革和掌握革 命武装的重要性 。 5.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 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 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 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 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 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 的。 主要是: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 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 命成败的关键 。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 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 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 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 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 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 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 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 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 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 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 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近代史上中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甲子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7-1937.7),又称“十年内战”、“国共第一次内战”或者“土地革命战争”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国共第一次内战自1927年国民党清党爆发,到1937年国共开始合作时结束,总共十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8-1949.10),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解放战争)
㈠、挺进大别山(1947年(民国36年)8月)
这场战役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㈡、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㈢、渡江战役(1949年4月—6月)(注意渡江战役不属三大战役,是其后的重大战役)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