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什么?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敌对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许多特点。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仅仅是以抗日为目标的联盟,两党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仅仅是抗日而没有两党公认的合作的共同纲领和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两党的武装联盟。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一方面开辟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共两党的武装联盟是两个敌对阶级间的联盟,因此,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而且以局部的武装冲突表现出来。
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斗争原则,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存和发展了革命阵地。
第三、中共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各个革命阶级同本来是阶级敌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因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
这种联盟之所以能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表现出的两面性决定的。
因此,也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它不仅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且还表现为激烈的军事斗争。
由于我党制定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才粉碎了蒋介石从各方面的进攻,坚持了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比较 秦文志

(三)国共合作能否实现和得以长期维持,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国民党领导层的态度。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最后均是由国民党领导集团破坏的。这种合作对于蒋介石来讲,从一开始就是不情愿的,是出于被迫的。正因为如此,蒋介石集团不仅在合作期间就不断制造反共磨擦,抗战刚刚结束,他们就为着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争夺抗战胜利果实,而迫不及待地破坏了合作,重新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的军事进攻,中国人民只有暂缓进行国内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两次国共合作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两次国共合作的主体,这两个政党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合作中,在力量对比、政治性质乃至成熟程度等方面,均有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情况则有了根本的变化。这一时期尽管国民党力量较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更为强大,并且有了名义上的内部统一,但是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大肆围剿工农红军,以及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投降的反共卖国政策,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自己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磨难,不仅有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经验,而且有了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经验,党在理论方针政策和策略方面已经逐步成熟起来。第三、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熟,已经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与国民党的关系。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国民党从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算起,已经有了30年的发展历史。它在当时中国的各个政党中,已经是政治上相对成熟和力量上相对强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不仅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还建立起了政权。 但在孙中山逝世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抛弃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公开走向反动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而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其一经成立便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但由于其刚刚建立,基本上还处于它整个历史生命的幼年时期,此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乃至整个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均未能建立自己独立领导的军队和政权。所有这些,说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甚至在稍后的一些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力量上不如国民党强大,而且在理论方针和政策策略等方面均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问题点拨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3.“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的区别党内合作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
而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战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经过、意义和特点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国共两党组织建设比较分析(1924-1949)

国共两党组织建设比较分析(1924-1949)
蒿艾莉;陈蒙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2)1
【摘要】作为近代中国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不同的历史命运历来为学界所关注。
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组织建设的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殊途命运。
国共两党
同是以俄为师,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但国共两党在组织原则、干部
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等组织建设的主要方面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最终使
国共两党发生了权力易位。
这为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借鉴。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蒿艾莉;陈蒙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K262.6
【相关文献】
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民族政策比较分析
2.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民族政策比较分析
3.国共两党早期党章组织规约比较及其于新时代中共组织建设
之意义4.国民党军队政工的发展历程及其痼疾(1924-1949)——兼与中共军队相
比较5.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逻辑起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中国的民主革命其间,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通过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共合作汲取教训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一、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形式、内容1.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比较顺利,完成的比较彻底,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合作也是表面的。
这次合作国共两党之向积怨十年,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只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才发表“庐山抗战讲话”,做出一致抗日的样子,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被动的,形式上的合作。
2.国共两次合作的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的形式,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是,还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两党的主要成员组成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和联合政权,并共同建立武装;而第二次合作,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称为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但国共两党有各自领导的军队和政权。
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有关大中城市和地区设立中共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作为加强联络和协调两党关系的渠道。
3.国共两次合作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个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合作的政治纲领,以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抗战后即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总的三项目标和四项诺言后,经国民党中央社发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它主要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
两次国共合作异同点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国共两党经历了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的发展过程,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笔者就两次国共全作作一比较,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社会环境相似:第一次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时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②合作的历程相似:两次合作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第一次时是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时是一开始就存在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
③两次合作时国民党内部都不统一。
第一次是左派和右派的斗争;第二次是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
2. 不同点。
①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②合作方式不同: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③权利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
④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⑤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
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对抗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国共作用比较分析

参加西安新城大楼宴会(完)
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这时,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占东三
省的目的,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但中
国共产党尚未具备能够使抗日民族统一上线形成的实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联合国民党的行动“西安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 成。
西安事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图为游行一角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毛泽东给蒋 的一封信 愿 在其"领导" 下共同抗日
第二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 月7日, 侵华日军 在卢沟桥 发动“七 七事变”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的意义
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 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 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 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而且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 为盟军收复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 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 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
——摘自《宣言》
1933年11月20日
十 九 路 军 发 动 “ 福 建 事 变 ”
重要知识异同点的比较讲解

重要知识异同点的比较1.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2)从内容和实践上看: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
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3)从作用上看: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近代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抵抗派没有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
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
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
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
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
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