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刘慧贤,魏宝全

(中国建设银行

黑龙江总审计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近年来,金融业在民营企业投放贷款比率的同时,贷款风险也开始增加。形成信贷风险的因素相对复杂,既

有企业方面的问题,亦有银行方面的问题。有效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必须做好贷前调查与分析,严把贷款申请审查关;加强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及时发现关联贷款的隐性风险;加强贷款抵押管理,增强风险缓释能力;切实落实担保措施,谨慎选择保证方式,把握实际偿债能力,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5-22

近年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颗颗耀眼的巨星不断升起,并被作为高端客户成为多家银行积极营销的对象,银行在民营经济投放的贷款比率也在快速增长。但在这些

“巨星”升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身边的一些民营企业在一夜之间由高端优质客户变成不良客户。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肌体内部隐藏着随时都会引发的各种风险隐患,这些风险隐患一旦引爆,将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进而引发银行巨额信贷风险。因此,银行对这类高端民营企业的授信,更应慎之又慎、特别小心。

一、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分析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混乱,股权关系复杂;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

实现外延扩张,达到便于融资的目的,通过改制、分立、重组或集团化经营等方式设立数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又设立孙公司或者交叉参股设立若干家公司,从而编就了一张环环相扣的关联企业网。母公司利用这些子公司或关联企业作为借款主体,到多家银行贷款。

一家集团公司以成员公司名义在多家银行有贷款,银行很难掌握其实际控制人,关联贷款风险在早期很难发现,大大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难度。

从目前一些民营“巨星”企业陨落的情况看,这些民营企业在形成一定规模的财富之后,往往借助多个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家族。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也使得内部的种种经营问题容易被隐藏和拖延。而一旦问题爆发,

就可能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扩散到不同的领域,进而可能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自身资本金不足,银行授信额度外变相再融资,存在过度授信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日益增

大。而当前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不断提升的银行贷款利率,又使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成本提高。

面对这一难题,有的民营企业便以非正常手段进行融资,套取银行信用,甚至骗贷。

一是向民间大量高息融资,潜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由于资金实力不强,银行贷款也不能满足企业盲目扩张的资金需求,一些民营企业便向民间高息大量融资,一旦被公安机关查处,将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可能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时全额回收,有的甚至造成损失。近几年,由于民间借贷市场不规范,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例频繁爆发,其中涉及民营企业信贷客户的居多。

二是向贷款经办行员工及其亲属高息融资,将融资风险转嫁银行。

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一些民营企业往往以高额利息回报为诱惑,向贷款银行员工融资。而有的贷款经办行,受利益驱使,在银行授信额度外,采取由员工筹资直接借给企业或发放个人委托贷款等形式帮助企业融资。

这样既增加了企业负债总量,也增大了企业筹资成本,从而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一旦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风险将转嫁银行。

三是向银行骗取信贷资金,掩盖自有资金不足的风险。一些民营企业众多的控股子公司中有一部分子公司其实并没有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一个“空壳”,这些公司纯粹是为满足母公司融资、转移资金或财产需要而设立的。

他们长期通过伪造虚假发票、虚假销售合同等骗取银行信用,用于弥补资金不足,有的甚至用于投资股权或房地产等,尤其是集团成员公司之间利用虚假交易背景相互签开银行承兑汇票、套取贴现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偏离主业盲目扩张至不熟悉的行业,企业经营风险难以控制

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1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7,2012Total No.401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7-0102-02102--

目前,部分企业受经济环境或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影响.不顾企业实际承受能力,偏离主业对外扩张,盲目乐观于陌生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步丧失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优势,有的甚至涉足国家宏观调控需控制行业。这些企业由于扩张过快、负债过重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危机随即显现。有的贷款客户几年内在多个行业内快速扩张,经营范围扩充到运输与仓储、钢铁贸易、汽车贸易、电器销售、房地产开发、教育、酒店、投资等领域,主营业务不明确,丧失了自己的主打产品,企业战略目标不清晰,持续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四)抽逃出资或挪用贷款资金造成资金短缺,倒逼银行追加贷款,而扩大风险敞口

有的民营企业股东在设立公司时,为了提升企业信誉度,便以较大的注册资本额设立公司,在公司设立后,通过变相转移将出资抽回用于其他事项;有的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往往通过关联企业账户资金往来方式将贷款资金转出,挪作与申请用途不符的购买基金、关联公司增资、收购股权等其他用途,甚至用来挥霍。这样就造成大量资金缺口,倒逼银行追加贷款。这种行为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敞口。

(五)管理者道德诚信缺失,信用体系脆弱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对企业、对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经济利益至上,忽视社会利益。对消费者缺乏诚信,制假售假;对银行缺乏诚信,以虚假材料骗取贷款、将贷款资金挪作他用、拖欠债务;企业与企业缺乏诚信,合同欺诈、逃债赖赃,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企业的不诚信因素,也成为银行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

二、银行贷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前调查过份注重“虚名”,不能有效识别风险

对于“知名”企业贷款,银行往往过于注重贷款者的虚名,容易盲目跟从其他银行的贷款行为,对其申请材料不会认真审核,无法有效识别贷款风险,从而为部分企业套贷、骗贷提供了机会。

(二)贷款资金监控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贷款风险

对于关联关系复杂的民营企业若不能切实落实贷后跟踪检查制度,定期对借款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则可能丧失及时发现贷款风险和采取相应资产保全措施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发生贷款损失。

(三)企业内部信息披露不完善,增加了银行管理难度

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纯家族式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制度不落实,公司被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控制,有的缺乏诚信,甚至有恶意欺诈和逃债行为,给银行贷后管理增加了难度,银行很难掌握集团客户群体经营情况,特别是对关联关系、关联担保难以有效识别和控制。

(四)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银行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

由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成长期,缺少必要的财务规范,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家族似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银行参考并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势必影响信贷投放质量。

三、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做好贷前调查与分析,严把贷款申请审查关

对关联关系复杂的民营企业授信时,需要从整体层面关注其风险,全面了解集团客户及下属的相关信息,查清关联企业内部股权关系和实际控制人的具体情况,及时了解经营风险。同时要从高管人员品行调查、信用记录、企业历史沿革、主营业务、企业分立和改制背景、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判断,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以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的正常资金需要,防止借款人在民间高息融资或过度举债,切实防范关联企业风险。

(二)加强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及时发现关联贷款隐含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下,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的监控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发现贷款资金挪用及诈骗嫌疑,及时揭露和发现关联贷款隐含的风险,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三)加强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监管,慎对贷款逾期转贷

一方面应加强对借款人财务及生产经营情况的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现金流及资金链等情况,及早发现影响还款的不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慎对贷款逾期后转贷,深入了解逾期产生原因。有些贷款不是用于正常经营,没有还款来源保证,必然逾期或多次转贷。若在未对逾期原因深入了解的前提下便同意转贷,则可能错失收贷良机,延缓风险的暴露。

(四)加强贷款抵押管理,增强风险缓释能力

目前,个别银行单纯追求市场占用率,追逐短期效益,为尽快发放贷款,对抵押物变现能力差、高估抵押物价值等诸多问题视而不见,降低了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物的风险缓释能力。为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作为银行经办部门应实在查看抵押物,贷后管理环节,除定期查看外,还应就抵押物变现能力及变现价值进行重估,特别是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更要这样做。

(五)切实落实担保措施,有效抵御风险

担保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贷款的安全性。目前,一些民营企业贷款采取关联公司相互担保、连环担保等方式,一旦关联企业内部资金链断裂,则担保必将流于形式。因此,银行应谨慎选择保证方式,切实把握保证人的实际偿债能力,将风险控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文成,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

究[J].会计师,2009(6)

[2]聂海斌.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J].当代

经济,2009(16)

[3]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辽宁:大连出版社,2009

[4]汪文文.论新形势下的风险导向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

2009(4)

[责任编辑:刘玉梅]刘慧贤,魏宝全:浅议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10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