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微格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角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角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分类及表示方法,了解角的基本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分类及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中的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3)角的表示方法:讲解角的表示方法,如符号表示、数字表示等。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3. 角的表示方法4. 角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角,并说明它们的类型。

(2)用符号表示下列角:30°、45°、60°。

(3)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答案:(1)生活中的角:红领巾上的角、三角板上的角、书本折角等。

(2)符号表示:∠1=30°,∠2=45°,∠3=60°。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角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角的大小比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如角的平分线、周角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微格教学教案(14分钟

微格教学教案(14分钟

微格教学教案(14分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三角函数”中的4.1节“正弦、余弦函数及其图像”。

具体内容包括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特点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2. 学会使用正弦、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弦、余弦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四季更替、潮汐变化等,引出周期函数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5分钟)(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特点。

(2)结合图像讲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3. 例题讲解(3分钟)讲解一道关于正弦、余弦函数图像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2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关于正弦、余弦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正弦、余弦函数定义。

2. 正弦、余弦函数图像特点。

3. 例题及解答。

4. 练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

(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奇偶性和单调性:y=2sin(x)、y=cos(x)、y=sin(2x)。

2. 答案:(1)图像见课本。

(2)周期、奇偶性和单调性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拓展,使学生掌握了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课后反思如下:1.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加强对正弦、余弦函数图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拓展延伸:研究其他周期函数的性质,如正切函数、复合函数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一、第1章:认识数字1-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数字1-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点数操作。

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进行数数、点数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进行数数、点数练习。

二、第2章:加法运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学习加法运算的规则,并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进行加法计算练习。

三、第3章:减法运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减法运算的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学习减法运算的规则,并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进行减法计算练习。

四、第4章:认识数字11-20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数字11-2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点数操作。

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20,并进行数数、点数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进行数数、点数练习。

五、第5章: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学习混合运算的规则,并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进行混合运算练习。

六、第6章:几何图形认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理解它们的特点。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基本的几何图形,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2024年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2024年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2024年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章《角的度量》,内容包括:角的定义、分类,以及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角的定义,了解角的分类,并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分类及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以及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2)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并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量角器的使用: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

3. 例题讲解:(1)用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角度。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角度。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角是由两条________组成的图形,它的度数是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哪个角是锐角?A. 30° B. 90° C. 120°(3)解答题: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角度,并写出测量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可布置拓展延伸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角,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掌握所学知识。

微格教学ppt[PPT课件]

微格教学ppt[PPT课件]

核心问题
问题链 提问措辞 停顿节奏
教学设计
提问时教师的基 本技能
合理分配
反馈探询
提问后教师的基 本技能
提问技能的要素
提问技能要素1——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一节课中每个教学活动要解决的主要 问题,是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主线
操作要点1:根据课程标准分解核心 问题 操作要点2:根据教学目标的认知层 次确定核心问题的层次 操作要点3: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核心 问题 操作要点4:明确学生解决核心问题 的障碍点
教学基础技能

教学基础技能

教学基础技能
演示 示范
教学基础技能
演示 示范
教学基础技能
举手发言 上讲堂 写和助 手
与“学生”互动
讨论
带来课上学习情况 分组完成任务
教学基础技能
教案评选整体情况
从微格教案的要求看 1 细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
体现训练性
2 突出了核心问题和问题链
体现对内容的研究
6时间把握合适评委的感受教学设计问题什么是切分节奏准确的听辨连续跳跃与短暂停顿的音乐旋律微格模式模拟训练教学基础技能教学基础技能教学基础技能教学基础技能讨论上讲堂举手发言分组完成任务带来课上学习情况教学基础技能从微格教案的要求看教案评选整体情况细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体现训练性突出了核心问题和问题链体现对内容的研究利用技能要素进行片断设计基本功深化内容教学基础技能态度认真准备充分
教学环节或者某一段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师生互 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而微课一般是由教师单方面讲述,就某一个知识
点进行重点讲解,一般没有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环节。
• 其次,微格教学和微课的面向对象是不一样的
• 微格教学虽然是一个微缩的课堂教学实景,但是这个教学过程面向的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微格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微格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微格教学教案微格教学教案科目:数学课题:5以内的加法训练的技能:主讲: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时间(分秒)00分00秒5分00秒授课行为(讲解,提问等内容)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朋友,瞧,他是谁?不仅有喜羊羊,还有羊村的其它小伙伴也都来了,他们是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你们高兴吗?我们已经学过了5以内的分与合,这里喜羊羊出了一些题,你能快速说出方框里应该填几吗?1.同学们,我们不光要爱学习,还要爱劳动,瞧这些小朋友在忙着干嘛?接着谁又来了?(课件逐一出示主题图)(1)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连起来说说图的意思吗?(2)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个人的?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你真棒,用到了我们学过的知识。

应掌握的技能要素引导置疑引导复述诱导学生行为(预想回答等)预想:有三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两个小朋友指名口述齐说生1:从图中数的。

生2:3和2合成5,5可以分成3和2。

生3:用加法,3+2=5。

教学意图激趣导入复习旧知,做好铺垫看图说图意感受给别人讲题的愉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加法。

(板书:加法)2.介绍加法。

有3个人浇花,就用数字3表示(板书:3),又来了2个人,就写数字2(板书:2),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就可以写成3+2(板书:+),这个符号叫做"加号”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教师配合手势)一共有5个人,就写“=5”(板书:=5)。

这就是一道完整的加法算式,它读作:3加2等于5。

谁再来说一说,3+2=5中的数字3表示图中的谁?数字2呢?得数5呢?你知道为什么3加2等于5吗?那么3+2=5表示什么意思?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知道了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列算式。

微格教学教案(通用)

微格教学教案(通用)

微格教学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具体内容是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梯形面积的概念,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尺子、剪刀、彩纸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梯形物体,如梯子、屋顶等,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引发学生对梯形面积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路。

3. 教材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梯形面积的例题,引导学生跟随步骤,共同计算梯形的面积,巩固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梯形面积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6.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剪刀和彩纸剪出梯形,并计算其面积,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梯形的面积2. 板书内容: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例题步骤:读题、画图、列式、计算、答案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梯形屋顶的面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上底:3cm,下底:5cm,高:4cm上底:6cm,下底:8cm,高:5cm2. 答案:第一个梯形的面积:14cm²第二个梯形的面积:20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微格教学教案一、第一章节:认识数字1-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数字1-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写数。

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进行数数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1-10。

4. 教学步骤:a. 展示数字1-10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数字名称。

b. 用实物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10的数目。

c. 让学生进行写数练习,写出数字1-10。

二、第二章节:加减法运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4. 教学步骤:a. 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b.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练习。

c. 让学生进行写算式练习,写出加减运算的算式。

三、第三章节:认识货币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货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货币,并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货币。

4. 教学步骤:a. 展示各种货币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货币的名称。

b.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练习。

c. 让学生进行写计算式练习,写出货币计算的算式。

四、第四章节:平面几何图形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

2.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练习。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

4. 教学步骤:a. 展示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
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
移项要变号。
移项法则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1)
x + 33 < 10 -3
x<10 - 3
x + 3 - 3 < 10 - 3
方程中的移项法则在 不等式中仍然适用!
例 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x + 3 < 10
解: 移项得 x <10-3 即 x<7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问题1:实心小圆点和空心小圆圈分别在什么时候适用
例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8x-2≤7x+3, 并把它的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移项,得
8x-7x≤3+2

x x≤5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1 0 1 2 3 4 5 6 7 x 思考:求满足不等式 8x-2≤7x+3 的正整数解
x ++ 3 < 10 -3
x<10 - 3
8x-2≤7x +3 8x-7x≤3+2
再说一遍:移项要变号,不影 响不等号的方向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 表示出来。
(1)x+4>3 (2)7x+6 ≥ 6x+3 (3)7x-1 ≤ 6x+1 (4)3-5x < 2(2-3x) 例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
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
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
思考 1、求不等式 3(x-3)+6 < 2x+1的正整数解。
2、X取什么值时,代数式x+ 1的值。 (1)大于0 (2)不小于- 3 2
2
• 移项要变号 • 方程中的移项法则在不等式中仍然
适用 • 移项不影响不等号的方向
9/6/2019
小田 @
11 醉翁亭记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尚萌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如果a >b,那么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 上 (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2:
如果a >b,c > 0 ,那么 ac>bc(或
a b cc
)就
是说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
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
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
如果a>b,c<0
那么ac<bc(或
a b
c
c
)就是说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方向改变。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 > a或 x < a 的 形式,并说出根据.
(1) x- 7>26
解: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7,不等号 方向不变,得
填 空:
解不等式:1-2x> - 3x + 3 解: 1-2x> - 3x + 3
移项,得 -2x +3x >3 -1
合并,得
x> 2
例3 解不等式
3(1-x)>2(1-2x)
解: 去括号,得 3-3 x >2-4x
移项,得 -3x +4x >-3+2 合并同类项,得 x >-1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1
x >33
Hale Waihona Puke 圣诞节到了,小明去买贺卡花了x元,买邮票花了
3元,他总共花了10元,请问小明买贺卡花了多少元?
(列方程求解)
如果小明总共花的
解:由题意,得 x+3=10
钱不足10元呢?根
移项,得 x =10--33 合并同类项,得 x =7
据题意你能列出一 个式子吗?
答:小明买贺卡花了7元.
x+3<10
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