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
殷商:“我”、“余”、“朕”。 西周:“我”、“余(予)”、“朕”、“卬”、“吾”。
春秋:“我、余(予)、朕、卬、吾、台”。 两汉后:“朕、台、卬”消失,以“我、吾、余(予)”为主。 (现存明清小说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以“我、吾”为主,如清代著名的口语体长篇 小说《红楼梦》中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俺、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 称
第二人 称
上古汉语 人称代词
第三人 称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
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朕、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台】以台正于四方,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我为人肉,何辞为”
第二人称
现代:你,你们 古汉语:主要有“汝、尔、而、乃、若”
“汝”在上古时写作“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常做定语,《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后来 写作“你”。
“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有时用作定语。如《史记•项羽本纪》“吾 翁即若翁”。
臣”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古代汉语 代词

古代汉语 代词

吾:魏晋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若、乃、而”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氓)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01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03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
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臣”
19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20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21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字。 【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25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代 词

代  词

5
其——只作定语,如《左传· 庄公十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其‛偶尔用来作第一人称代词,如 《孟子· 滕文公上》:‚今也,父兄百官不
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
子。‛
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如《战国策· 赵
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
为其爱不若燕后。‛
6
‚其‛的语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后面 加上一个‚之‛,如‚其爱‛即‚媪之古代汉Fra bibliotek教学片1
古代汉语的 代词
2
一、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 朕,卬,台。 予——《庄子· 达生》:‚居,予语汝!‛ 朕——秦代之前,一般人均可用作自称,秦代之 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也自称朕。 卬——见于《诗经》,如《邶风· 匏有苦叶》: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战国策· 齐策》:‚吾孰与徐公
美?‛(‚孰与‛是凝固结构,表示比较选择)
21
2
指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孰,何,胡, 曷——《史记· 游侠列传》:‚侠客之义,又
曷,奚。相当于‚什么‛或‚为什么‛。
曷可少(轻视)哉?‛
《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曷为久居此围
城之中而不去?‛
奚——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
作‚没有人‛、‚没有东西‛。
25
五、辅助性代词
‚辅助性代词‛是指不能单独充当句子 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才能使
用的代词。
古汉语中有两个辅助性代词:必须有 前加成分的‚者‛和必须有后加成分的
‚所‛(有的学者把‚者‛、‚所‛称为
26
1
者 ‚者‛的本义是‚别事词也‛,即用以区 别人、物、事、时的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 的‚辅助性代词‛。 ‚者‛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种: ① 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之后,组 成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称代动作行为 或性质状态的主体,译作‚……的人‛、 ‚……的事物‛、‚……的情况‛。例如: 《论语· 子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阅读古文,不但会碰到词汇方面的问题,还会碰到语法方面的问题。

不过,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相比,大致是相同的。

什么是古汉语?所谓“古汉语”,就是通常说的“文言文”,指的是以先秦和两汉的传世文献以及后代“古文家”模仿这些文献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为代表的那种语言,不包括汉译佛典、六朝笔迹、唐诗宋词以及近代戏曲、小说的语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汉语中的代词。

古汉语代词的分类及用法在古汉语中,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

一、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如下:▪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他的、她的、它的”。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不表示领属关系的“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之”只能做宾语,不能做主语。

例如:可以说“吾能胜之”,不可说成“之能胜吾”。

“其”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和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然不多见。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第一人称的“我”、“我的”和第二人称的“你”、“你的”。

例1: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一句: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地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例2: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人稱代詞有“吾”“我”“予”(余),“女”(汝)“爾”“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屬於第一人稱。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孟子·梁惠王上)啟予足,啟予手。

(論語·泰伯)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孟子·公孫丑下)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左傳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楚辭·離騷)在上古漢語裏,“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用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能換成“今者我喪吾”或“今者吾喪吾”。

但是這只是位置的關係;如果在否定句裏,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卻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

(莊子·齊物論)(我勝你,你勝不了我。

)(2)“女”(汝)“爾”“若”“而”“乃”都屬於第二人稱。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去到你的家。

指出嫁。

)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爾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孫丑上)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史記·齊世家)(左傳作“女實征之”。

)吾翁即若翁。

(史記·項羽本紀)吾語若。

(莊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三)
若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 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 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四)
而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 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乃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周书·康诰》)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 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
观点四简介(二)
“吾”与“我”的区别: “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 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 式。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 朕 卬 台 声母 疑母 疑母 余母 定母 疑母 余母 韵部 鱼部 歌部 鱼部 侵部 阳部 之部
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
第三人称代词(三)
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四)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 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 语·为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论语·季氏》)
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等 附加在代词之后
敬称方式一:专有名词
义为“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后代用“我等”、“你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
• • • •
数量多 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使用频率低(见教材359页) 缺乏表示复数形式的形态标志,很多代词单复 数同形
谦称方式二:自称其名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开罪于先生。(《战国策·齐策四》)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惲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杨惲《报孙 会宗书》) 注意:谦称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 前面。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 古人对称时,经常用敬称; 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第一人称代词(二)
我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 上》) 问题:“我”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一人称代词(三)
予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上》)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泰伯》)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 问题:“予”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综述
女(汝)、尔、若、而、乃 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 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主语,绝不作宾语
众多第二人称代词的差别
问题的提出: 比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教材也着 重从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 例证看,这些第二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 是绝对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也持相同的观点。 见《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如何理解“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
“其”、“之”的句法功能不全面。 “其”、“之”指称功能较多。 “彼”一直是一个和“此”对立的词语。
“其”、“之”自称、对称用例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 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 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 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 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 告其上。……”(《墨子·尚同上》)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多成因的探讨
观点 论者 来源 王力《古代汉语》354-356页
《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1)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 别》(2) 《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 分别》(3)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卬”的来源及其与 “余(予)”“我”“朕”的功能差异》(4)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其=名词+之

“其”相当于“名词+之”,“其+名词”是定 中结构,“其+动词”是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 构。 教材356页说主谓结构中的“其”“必须认为是 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的说法与463页的有关 说法相矛盾。

“其”作主语
十分少见。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 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揜子鼻。”新人见王,因 揜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 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 逆命。(《战国策·楚策四》) 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韩非子·外 储说右上》)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二人称代词 尔 女 汝 而 乃 若 声母 日母 泥母 日母 日母 泥母 日母 韵部 脂部 鱼部 鱼部 之部 之部 铎部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 古人自称时,经常用谦称; 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谦称方式(一):专有名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四》) 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 《前出师表》)
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一)
“我、予(余)”也作否定句的前置宾语: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 也。”(《论语·子路》) 亦莫余敢侮。(《左传·昭公七年》)
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二)
“朕、卬、台”的用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 骚》)(定语)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主语)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上》) (定语)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一)
吾、我:我们;女、尔:你们;其:他们的; 之:他们 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 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 进》)
第一人称代词(四)
余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 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问题:“余”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一人称代词综述
吾、我、予(余)、朕、卬、台 吾:主语、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汉代以前)、 定语。 我、予(余):主语、宾语、定语。
句法功能有别 王力 综合因素 周生 亚
谦敬功能不同 洪波
来源不同
洪波
(1) 《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2) 《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3) 《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4) 《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9 年7月
观点二简介
形态原因 句法功能有显著区别 数的原因 只存在于殷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中,“余” (予)表单数,“我”表复数。 方言原因 殷方言;洛邑方言;鲁方言或其他某些北方 方言 雅言原因 当时的共同语,基础方言是洛邑方言
“其”作指示代词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论语·里仁》)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 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 民矣。(《孟子·公孙丑上》)
特殊的“朕”
“台”的说明
很早就有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现代汉 字中除表达原有的意义外,还成为“颱”、 “臺”、“檯”的简化字。
众多第一人称代词的差别
问题的提出: 比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教材着重从 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例证 看,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明显。 区别到底是什么?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概貌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卬、台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存在争议)
第一人称代词(一)
吾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 子·梁惠王上》) 汉代以前: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问题:“吾”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一)
其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 丑上》)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 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 年》) 提问:“其”作何种句法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