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人称代词

古汉语人称代词

尊敬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 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李广苏建传》)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 滕文公下》)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 留侯世家》) ④(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 传》)
B.兼词“焉” “焉”是由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或“此” 结合而成的,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彼”、“于之”。例 如: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 隐公元年》) (于彼)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于是) 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 滕文公》) C.语气词“焉” 由于“焉”字经常用在句末,所以逐渐虚化成 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有时也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列子· 汤问》)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告子上》) D.代词“焉” “焉”字仅相当于“之”,“焉”变为代词。例如 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 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 一致。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第一节 代 词(4课时)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人称代词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

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人稱代詞有“吾”“我”“予”(余),“女”(汝)“爾”“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屬於第一人稱。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孟子·梁惠王上)啟予足,啟予手。

(論語·泰伯)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孟子·公孫丑下)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左傳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楚辭·離騷)在上古漢語裏,“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用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能換成“今者我喪吾”或“今者吾喪吾”。

但是這只是位置的關係;如果在否定句裏,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卻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

(莊子·齊物論)(我勝你,你勝不了我。

)(2)“女”(汝)“爾”“若”“而”“乃”都屬於第二人稱。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去到你的家。

指出嫁。

)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爾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孫丑上)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史記·齊世家)(左傳作“女實征之”。

)吾翁即若翁。

(史記·項羽本紀)吾語若。

(莊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一、一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吾”、“吾辈”等。

1.“余”:在古代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余”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自称,常用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表示一种自谦、谦虚的语气。

示例:余人也,无品财宠,特甘愿待我科。

王夫之《世德歌》2.“吾”:又称“卬吾”,也是一人称代词,用于表示说话人,比较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书籍中,也常用于古代电视剧和影视作品的对白中。

示例:吾儿正好年纪,宜当正名。

《汉书·文帝纪》3.“吾辈”:古汉语中常用的复数一人称代词,表示说话人和他人的集体,用于表示自己和同伴、同辈的身份。

示例:吾辈学生,岂能曲从寡头乎?陈寅恪《建设和非建设问题·从实事求是看》二、二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尔”、“汝”、“卿”、“君”等。

1.“尔”:二人称代词,常用于歌颂、恭维、劝勉等语境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示例:尔祖,惟德,孙后之君。

《孝经》2.“汝”: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二人称代词,表示对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示例:汝乃夫差之臣耶?,《楚辞·天问》3.“卿”:古代用于对朝廷官员的尊称代词,用于表示对方的尊贵地位。

示例:卿来何迟?《史记》4.“君”:常常用于注重礼仪和尊敬的场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示例:君君,何为者?《诗经·周南·关雎》三、三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是”、“之”等。

1.“彼”: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第三人称,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远的人或事物。

示例:彼地,与此相去甚远。

庄子《逍遥游》2.“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三人称代词,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近的人或事物。

示例:是何人也?《论语》3.“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事物。

示例:是二者者,之菑露也。

《庄子·列德》以上是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研究内容,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异,但在古代文献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诗》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言语‎)5‎、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 (一)‎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综述
其:定语 之:宾语 彼:主语、宾语、定语。
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 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 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 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彼(教材361页)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篇》) 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五)
“彼”的特点: 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 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 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 带有轻视的意味。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尔汝歌》, 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尔汝歌(二)
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 “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 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 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 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 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 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言语)5、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一) 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

例如: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第一个“之”指对方,第二个“之”指自己。

2、[滕世子]谓冉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恐其不能……”等于说“恐怕我之不能……”(二)有时“其”不是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例如: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其人”指“这个人”或者“那个人”;2、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而齐有其地矣。

——“有其地”指(已经)“拥有那样多的土地)了。

(三)在上古时期,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例如:1、鲁卫谏曰:“齐其疾我矣!”——鲁、卫本是两个国家,但这里仍说“我”而不像后代那样说成“我等”,更不会说成“我们”。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说“用一句话概括它们”。

(四)“吾侪”、“吾属”、“若属”、“尔等”等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称代词复数,而是含有贬义的说法。

例如:1、吾侪何知焉?2、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是范增叫项庄进去杀了刘邦,并且强调,我这是为你考虑,如果你今天不杀他,将来你们这帮人必定被刘邦俘虏(若属皆且为所虏),言下之意是我没事,不会当俘虏的,你们这帮人才会。

明显含有轻视对方的意味。

(五)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谦称如:寡人、不谷、臣、小人、老妇、仆、愚……尊称如: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六)称对方的“字”表示尊敬,自称其名也表谦逊。

——读书时要注意古人的“名”和“字”!第一次出现时一般出现全名,第二次出现时往往只出现名或字,而省去了姓。

二、指示代词(一)近指:是、此、斯、兹(对比:是心足以王矣。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二)远指:彼[后来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因表远指(则小)又常常带着轻视意味。

如:“彼哉!彼哉!”(论语·宪问)“彼陷溺其民”。

(孟子·梁惠王上)]远指、近指对比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前赤壁赋》)——“斯”指眼前的江水,“彼”指天上的月亮。

(三)“之”在先秦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例如: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和顺。

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遊》)——这两个动物(蜩,即蝉;学鸠,小鸟)又知道什么?(四)“夫”字带有轻微指示性,有时可译出,有时可不译。

例如:1、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不必译出)2、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不为这个人伤心为谁伤心?(译出)(五)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例如:1、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河东遭受灾荒时也这样。

2、物皆然,心为甚。

(同上)——事物都是这样,心尤其是这样。

(六)“尔”与“然”用法相同,只不过没“然”用得普遍:1、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古诗十九首)——相隔上万里,对老朋友的关心还是这样(深切)。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七)“或”在上古是肯定性指示代词,例如:1、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孟子·梁惠王上》)2、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孟子·滕文公上》)3、宋人或得玉。

(左传·襄公15年)(八)“莫”在先秦是个否定性无定代词。

例如:1、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自己在山沟里上吊死了而没有谁知道他。

(指人)2、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庄子·秋水》)——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

(指物)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宣公2年)——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

(指事)汉以后又产生出副词词性,例如:1、秦王车裂商君以殉曰:“没如商鞅反者。

”(《史记·商君列传》)——不要像商鞅一样造反。

2、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信与妻子:“立即改嫁不要留在我家。

”三、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者”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指代具有某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或指代做某事的人,也就是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冶长)2、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孟子·公孙丑上)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做的与不能做的在表现上有什么差异?注意:“者”字无论是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或是在“有……者”名词性结构中,还是在时间名词“今”、“昔”、“古”、“曩”等后面,它都是语气词。

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庄子·列御寇)3、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司马迁《报任安书》)——前些时候接到你的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地与人交往,要把(向皇帝)推举贤人作为自己的任务。

(二)“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A它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

例如:1、夺其所憎与其所爱。

(战果策·赵策)——夺了他所讨厌的人的官职来给他所喜爱的人。

2、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大王的最大愿望可让我听听吗?B行为的对象范围较宽泛,所以后面还可再具体化,即接上具体的名词。

例如:1、仲子所居之室……所食之粟。

——住的房屋……吃的粮食2、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史记·刺客列传)——和我要好的荆卿可以出使。

C注意区分“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我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

——“所见”指“见”的对象:牛。

2、见者惊犹鬼神。

(庄子·达生)——看见的人吃惊得还以为是鬼神。

——“见者”指发出“见”这个动作的人。

D“所×者”=“所×”,例如:1、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史记·酷吏列传)——对他所喜爱的人,就曲解法律救活他;对他所讨厌的人,就绕者弯也要找寻法律根据来把他杀掉。

2、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它;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

E“所以”表工具、方式、原因等,“所为”也表原因。

例如: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那战争是用来禁止暴乱、除掉害人的乱人的,不是用来争夺的。

2、所以为君市义也。

(战国策·齐策)——用来为你买义的方式。

3、所以报也。

——报答的方式。

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古代的人大大地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

5、此所以乱也。

——这就是乱的原因。

6、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见将军的原因,是想用(这种办法)帮助赵国。

“所”字结构练习文段: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

”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