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逐渐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chái)、等、曹、属、辈”等,粘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等意思。
例如:①吾侪小人。
(《左传·襄公十七年》)②公等皆去。
(《史记·高祖本纪》)“吾侪”即“我们这班人”,“公等”即“你们这班人”。
但是,这些类似表复数的字,与唐宋以后产生的表复数的“们”字是不同的,它们都还是名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昂”,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③余不能治余县。
(《左传·昭公三年》)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昂”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
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三)
若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 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 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四)
而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 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乃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周书·康诰》)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 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
观点四简介(二)
“吾”与“我”的区别: “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 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 式。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 朕 卬 台 声母 疑母 疑母 余母 定母 疑母 余母 韵部 鱼部 歌部 鱼部 侵部 阳部 之部
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
第三人称代词(三)
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四)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 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 语·为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论语·季氏》)
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等 附加在代词之后
文言文之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 我们家凭借读书发家,我一生磨炼志向,勉励自身,把家规遗留给
后代的原因,是自认为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名望和德行。我本来希望 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沿袭我的道路,将它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 巫贤这些人一样,一起名垂史册。哪里只是想取得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 的宗族?我确实爱你如此深,对你的希望如此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甘愿做辕下之驹(车辕下不惯驾车的幼马,喻少见世面器局 不大之人)!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 气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表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 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 (2)表范围。表示“全、都”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 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 仅、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与伊巫之俦
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A.
B.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甘为辕下驹也 C.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项介词,同/连词,同。 B项介词,对/介词,向。 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给,替。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 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 “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 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 (“ 于 之 ” 或 “ 于 是 ” 的 合 音 ) 、 诸 (“ 之 于 ” 或 “ 之 乎 ” 的 合 音 ) 、 盍 (“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 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古代汉语之代词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导读:说明:本文适合高中阶段学生阅读。
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用我(们)。
古代汉语有很多词。
《尔雅释诂》: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例证:
(1)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匏有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谷风》
结论:
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最为稳定。
余字最初作主语。
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
可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
如:
(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3)吾问焉而不吾告。
《庄子达生》
(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庄子盗跖》
(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6)待吾为子杀之。
《墨子》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