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教案88334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术教案88334教学文案

心肺复苏术教案88334教学文案

心肺复苏教案一、心脏骤停的原因1.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心源性猝死2.意外伤害3.药物中毒及过敏4.医源性5.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6.迷走神经反射造成二、心跳骤停诊断1.主要依据(1)突然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3)心电图心脏骤停的三种类型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肌的电——机械分离心室停搏2.次要依据(1)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自主呼吸完全消失、停止,或在短时间内呈叹息或点头状呼吸,以后迅速消失。

(3)口唇、四肢末梢紫绀。

三、心肺复苏术(一).基础生命支持术BLS(Basic of support)C 人工循环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1、人工循环——C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心脏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被挤压,并推动血液向前流动。

而当胸腔挤压解除时,心室回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充盈心脏。

——胸腔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心脏仅是一个被动的管道。

(1)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步骤、方法及注意要点判断意识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颈动脉三听:听心音.在心前区叩击二下(喊、摇肩、掐人中或合谷穴、看瞳孔、探鼻翼呼吸)↓招手呼叫他人协助抢救↓摆正复苏体位(仰卧,头、躯干、下肢平直,两上肢置于躯干两侧,解开扣子暴露胸部。

)进行判断呼吸[用耳听,同时用面颊部皮肤感觉气流。

看胸部起伏。

]↓判断心跳:触模颈动脉[用中食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喉结)然后向抢救者对侧滑动2-3cm,在气管旁胸锁乳突肌前缘软组织深处感觉颈动脉有无搏动]↓{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2[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两手食指沿肋弓上划,找到剑突,一手食指“点”在剑突上,另一手(食指和中指)两横指“点”在其上缘,一手的食指再在两横指上缘“点”住,最后用两横指的手撑根中心对住“点”。

][放置] 一手掌根中点与按压位置对位,另一手掌根重叠,两掌手指交错或伸直,手指上翘脱离胸壁。

心肺复苏技术的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技术的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式效果:评估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如讲解、示范、实操等
学生掌握程度:评估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程度
调整教学进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增加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整理论知识讲解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评价
测试内容:心肺复苏技术的理论知识,包括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肺复苏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测试形式: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测试时间:10-15分钟
评分标准:根据答案的正确率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反馈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反馈,并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
考核方式:模拟场景,学生实际操作,教师观察评分
汇报人:XX
心肺复苏技术的教学设计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添加标题
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添加标题
学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添加标题
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心肺复苏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心肺复苏技术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
讲解心肺复苏技术的原理和重要性
01
02
介绍心肺复苏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肺复苏技术的操作过程
03
04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理论知识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技巧。

3. 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4. 能够判断和处理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紧急情况。

5.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3. 胸外按压的正确技巧4. 人工呼吸的正确技巧5.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6. 紧急情况的处理7. 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的方法、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等。

2. 演示法:教师或模型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心肺复苏教程》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教学幻灯片:制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幻灯片,配合讲解和演示。

3. 模型:心肺复苏训练模型,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

4. 急救器材:如急救包、人工呼吸器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的表现,相互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方法。

2. 第3-4课时:讲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第5-6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第7-8课时: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5. 第9-10课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和情景模拟,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严肃性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要求,避免盲目操作导致伤害。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技巧4. 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方法5.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技巧。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术操作演示区,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

2. 教学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教学课件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便于练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演示: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讨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5. 情景模拟: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6. 总结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练习心肺复苏术时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和自信心。

3.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了解他们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评价。

5. 教师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状况。

3.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4. 能够独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5. 了解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状况的方法3.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4.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的特殊注意事项5.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演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和流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4.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心肺复苏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3. 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和实际操作信心。

1. 教材:心肺复苏教程、图解或视频资料。

2. 教具: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挂图等。

3. 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场地。

六、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便于学生舒适地学习与练习。

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充足的心肺复苏教程、图解、视频资料及演示板。

3. 教学设备检查:确保投影仪、音响设备、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场地及模拟人等设备正常运行。

4. 操作演练安排:提前安排好学生分组,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演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演示与实践: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和流程,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演练。

4.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激励职业梦想。

打造职业精英,彰显职教魅力。

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心肺复苏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完成教学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理念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

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处理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复苏的有效性尤其关键和重要,因此我将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列为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关注现实生活,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

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我将利用利用微课、QQ群、微信群,扬优势、弥劣势,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心肺复苏术教案

心肺复苏术教案

心肺复苏术教案教案:心肺复苏术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会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肺复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2. 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或训练器材。

3.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介绍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强调其在急救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包括:检查意识和呼吸、叫喊求救、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2. 强调正确的胸外按压技巧,包括手位、力度和频率等。

3. 演示正确的人工呼吸技巧,包括嘴对嘴和嘴对鼻等方法。

4. 提醒学生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注意保护受伤者的颈部和头部。

步骤三:演示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1. 展示AED的外观和使用方法。

2. 演示正确使用AED的步骤,包括打开AED、贴上电极片、按下分析按钮等。

3. 强调使用AED时要确保受伤者的胸部干燥和裸露。

步骤四: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或训练器材。

2. 让学生轮流练习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 让学生轮流操作AED,熟悉使用方法。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 总结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强调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和应用心肺复苏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心肺复苏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急救演练,加强应急反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宣传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认识。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和勇气。

2. 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演示: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5. 总结: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学生能正确地应对突发状况,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肺复苏术教程;2. 教具:心肺复苏模拟人;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急救员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 开展心肺复苏术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活动1. 制作心肺复苏术的宣传海报,提高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识;2. 拍摄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视频,让学生自我学习和反思;3. 举办心肺复苏术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教案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2.意外伤害
3.药物中毒及过敏
4.医源性
5.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6.迷走神经反射造成
二、心跳骤停诊断
1.主要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电图心脏骤停的三种类型
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肌的电——机械分离
心室停搏
2.次要依据
(1)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自主呼吸完全消失、停止,或在短时间内呈叹息或点头状呼吸,以后迅速消失。

(3)口唇、四肢末梢紫绀。

三、心肺复苏术
(一).基础生命支持术BLS(Basic of support)
C 人工循环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1、人工循环——C
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
——心脏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被挤压,并推动血液向前流动。

而当胸腔挤压解除时,心室回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充盈心脏。

——胸腔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心脏仅是一个被动的管道。

(1)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步骤、方法及注意要点
判断意识
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
二摸:颈动脉
三听:听心音.在心前区叩击二下
(喊、摇肩、掐人中或合谷穴、看瞳孔、探鼻翼呼吸)

招手呼叫他人协助抢救

摆正复苏体位
(仰卧,头、躯干、下肢平直,两上肢置于躯干两侧,解开扣子暴露胸部。


进行判断呼吸
[用耳听,同时用面颊部皮肤感觉气流。

看胸部起伏。

]

判断心跳:触模颈动脉
[用中食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喉结)然后向抢救者对侧滑动2-3cm,
在气管旁胸锁乳突肌前缘软组织深处感觉颈动脉有无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2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两手食指沿肋弓上划,找到剑突,一手食指“点”在剑突上,另一手(食指和中
指)两横指“点”在其上缘,一手的食指再在两横指上缘“点”住,最
后用两横指的手撑根中心对住“点”。

]
[放置] 一手掌根中点与按压位置对位,另一手掌根重叠,两掌手指交错或
伸直,手指上翘脱离胸壁。

[姿势] 身体前倾,肩与按压位置垂直,肩、肘、腕三点一线并与地面垂直,
以髋关节为点,通过上身的力量下压。

[深度] 下压深度成人至少5cm,不应超过6cm,1-13岁5cm,婴幼儿4cm。

[频率] 100-120次/分。

[注意点] 剑突上两横指,双掌重叠,手指翘起,三点成一线。

垂直,髋关节为支点,上身力量,不要摇摆,压:松=1:1,松时手掌不移位,按压时看
面部。

最后看瞳孔,用食指触摸颈动脉判断复苏效果
(2)胸外按压的有效指标为:
扪及动脉搏动;收缩压维持在60mmHg以上;皮肤颜色变红;瞳孔变小;
肌张力恢复;自主呼吸恢复;眼睑反射恢复。

畅通呼吸道:将头侧向抢救者一侧,并用食指勾出口腔异物或
拔出活动义齿。

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进行人工呼吸(2次)
(头后仰,捏闭鼻孔。

深吸一口气。

口包口紧密,用力吹一口气超过1
秒钟,快速松开口和捏鼻的手指,头稍抬起侧看胸廓起伏;再深吸气,
吹气。


2、开放气道——A
●仰头抬颏法
●双下颌上提法(怀疑颈椎有外伤的病人)
●仰头抬颈法(不能用于颈椎骨折的病人)
成人头后仰的程度是90°、儿童是60°、婴儿是30°
3、人工呼吸——B
1).口对口人工呼吸
●1秒钟以上
●保证每次胸部抬起
●每次吹气量700—1000毫升
2).口对鼻、口对口鼻(婴儿)
3).口对气管造瘘口呼吸
4).口对屏障实施呼吸
面膜、面罩、气囊面罩
5).气管插管
(二).第二期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
包括:1)继续基础生命支持
2)应用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
3)药物治疗
4)心电图监护
5)电除颤
1、呼吸功能维护
1)进一步开放气道
气囊面罩的使用、气管插管
有创伤性气道开放:气管切开
2)机械通气
2、循环功能的维持
1)除颤按心跳停止时心电活动类型,选择心脏电治疗
除颤前用肾上腺素1mg,使细颤变为粗颤
启动能量:单相波为360J,双相波为150—200J
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放在右锁骨下,另一个电极板放在左腋前
线,第五肋间。

2)心脏复苏药物的应用
肾上腺素(心脏复苏首选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碳酸氢钠。

3)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首选上腔静脉系统的血管,通常采用肘前静脉。

气管内给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纳洛酮、溴苄胺均能气管给药;
但碳酸氢钠不能经气管给药。

不宜心内注射
肌肉注射:无效
(三).第三期复苏——持续生命支持
1、脑复苏
2、维护呼吸、循环稳定
3、防止肾衰
4、防止消化道出血
小结: 通过我们大家的学习,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心脏骤停的原因、诊断及心肺复苏术的实施,而在临床上心肺复苏术的实施是在急
救护理技术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开放气道有()、()、()方法
2单人操作按压与呼吸之比是()
二、选择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必须要到达()时间
A.1秒钟 B2秒钟 C3秒钟 D.4秒钟
2、成人胸骨下压深度为()
A.4~5厘米
B.5~6厘米 C6~7厘米 D7~8厘米
3、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要达到()
A200毫升 B400毫升 C600毫升 D1000毫升
4、除颤前所应用的药是()
A阿托品 B硫酸镁 C肾上腺素 D多巴胺
四、简答题
1、心脏骤停有哪些原因?
2、心脏骤停的诊断是通过那些依据来诊断的?
3、基础生命支持术包括哪些内容?
4、胸外按压的有效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