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从信息论角度看,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能准确全面地获取和把握。
这种信息无非是两类:提示和限制。
提示,是告诉你应该写什么;限制,是告诉你不该写什么。
我们在审题阶段掌握好这两大信息,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一、准确地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这是审题立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没有走好,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对作文题目中的概念一定要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尝试”是指“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带试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它不等同于“体验”、“经历”、“实践”。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中“脆弱”不等同于“怯懦”、“虚弱”、“羞怯”。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不少考生用“克隆”代替“移植”,用“记忆力”代替“记忆”等等,是丢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是有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丰富多彩”是一个褒义词。
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其中“信”是守“信用”的意思,不仅仅是“诚实”的问题。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一词的理解一定要弄清楚,它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对待,是具有严肃意义的。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中“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宇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要搞清词语的真正含义,不管是基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都要对其准确把握,不能亦彼亦此,似是而非。
教你一招—话题作文的审题

“ 材料 提示 ” 往具体 、 一、 隘 . 往 单 狭 信息 量少 、 围小。就 这则 范
材料 来说 , 限于人 们是如 何对待 身体 上的缺 点这个 具体的范 围 。 仅
“ 议论 提示 “ 往是将 ” 往 材料 提示 “ 的信息 扩大 开来 , 开来 。 推广
审清 ” 议论 提示 “ 我们 可 以获得更 大的启 发性 , , 因而写 作的范 围更 大, 选择 的余地 更大 。上面例 子 中也 就是说 。 它们 都存在 着是 否愿
不敢暴 露 自己身体 上的缺 点 , 不敢 正视 自己身体 的缺 点。
它提供 的范 围内选择 即可 , 巨大 的选择空 间 : 有 命题 作 文一般 要 求
所写 内容必须 紧扣题 目展开 :话题作 文的 写作范 围远远 大于 命题
作文 。
再来谈 谈话题作 文跟 另一种 作文形 式供料 作文 的区别 。
心论 点 , 甚至连 文体 都确定 了 , 只好 写成议论 文 。 话题作 文所 写 的 内容 与话 题 的关 系是 相对 “ 散的 ” 只 要在 松 。
写一 篇文章 。 “ 料提示 “ 寓意 : 亮的镜 子能照 出人们 细 的缺点 , 以人 材 的 光 所 们害 怕 ; 昏暗的镜子 照不 出人们 身上的 缺点 , 以人们 喜欢 。人们 所
如 2O 0 4年湖北 高考 语文 作文 : 唐朝 的刘 禹锡 写过 一首 《 昏镜 词》 诗 的小 引说 : 诗。 一位制镜 的工 匠在店铺 里摆 了十面 铜镜求 售 , 其 中只有一 面磨制 的清晰光 亮 , 余九 面都 昏暗模糊 。 其 有人 不解地
问。 为什 么镜 的 昏明如此悬殊 ?工 匠解释说 : 不是不 能把所 有 的 并
镜子都 磨制得 一样 光亮 。问题 是买 镜的人 十 中有 九喜 欢昏镜 而不
也谈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 u
考指 试导 4 3
许 多学 生 仍 然 以 为话 题 作 文 审 题 不 重 要 , 为 认 只要 围绕材 料的大致 意思就 可以 了, 结果 遭受 了作 文 考试 的 滑 铁 卢 其 实 话 题 作 文 不 仅 需 要 认 真 审 题 , 要 讲 究 审 题 技 巧 , 题 作 文 的 审 题 有 哪 些 技 巧 且 话
、
要 “ , 是 要 审 准话 题 , 准 思 路 用 一 段 提 示 语 指 明 写 作 范 围 , 发 是 启
思考 , 激活想象的一种 命题 形式 。其 本质 是鼓励 创
新 , 让 学 生 在 同 一 个 “ 话 中心 ” , 述 各 自不 同 是 谈 下 陈 角 度 、 同 立 场 的 观 点 , 联 想 到 的经 历 、 验 。 这 不 或 体 是 ・ 既 开 放 . 有 所 限 制 的 命 题 方 式 。但 无 论 如 种 义 何 , 准话 题 都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则 就 会 有 “ 辕 北 审 否 南 辙 ” 离 题 的 町能 。 式
呢?
一
写 出作文 ” 应该 是 写好 话题 作 文 的第 二境 界 了。 就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平 时 要 加 强 学 生 的 思 维 训 练 , 求 同 如 思维 , 文深刻 ; 异思 维 , 文新 颖 ; 新 思维 , 作 求 作 创 作
文 独特 。 1 求 同 思 维 , 活 切 入 点 . 审
文
话 题作 文 期 望 的 是 学 生 创 造 激 情 的 喷 发 , 现 涌 富于想象和创意 的佳 作。这是命 题 者 的愿 望 , 也是 命 题者的理想。但是创新不是不要现实 。有个 同学 以为作文 可以大胆想 象和联 想 , 放开 想象 就进入 一 虚幻 的世界 , 创新便超 越现 实。也有 个别 同学几 乎 是“ 批发” 出大量 虚拟 未来世界 的生活 , 想象 网络 或 世界的神 妙莫 测 , 摹写 太 空星 球大 战 的恐 怖等 。 或 这都是不 良的倾 向。 白居 易早就 提倡 “ 章合 为时 文 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因此 , 我们 写文 章最好 能 揭 示 深 刻 的哲 理 , 给 人 一 定 的 启 迪 。 或
话题作文审题四步

话题作文审题四步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
/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如: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
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话题作文是指在题目中给出一个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话题写一篇作文。
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不同,话题作文没有给出具体的材料或题目要求,考生需要自己构思、组织文章内容。
因此,话题作文是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察。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类型各种各样,有关人生哲理、社会现象、文学艺术、自然环境等等。
考生在审题时要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
审题立意是话题作文写作的第一步,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导语、话题和写作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
在审题时,容易犯的错误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没有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写作偏题或离题;其次是没有把握好材料的关系,写作内容杂乱无章;最后是没有注意写作要求,导致字数不足或超过要求、文体不当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考生在审题时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关系,把握好写作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写作,注意字数、文体等方面的要求。
例题一:导语: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备受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一句批评的话常常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使我们心灵警醒,精神振奋,从此奋发向上。
面对夸奖或批评的心态不同,对日后的影响也会不同。
话题:面对“批评”或“表扬”要求:可以从一方面来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写,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本题的导语明确了话题的范围和意义,要求考生从“批评”或“表扬”两个方面来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注意字数和不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
考生在审题时要理解话题的意义和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同时注意写作要求的要求。
例题二:本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导语,而是用材料代替了导语。
话题是“座右铭”,要求考生根据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语文作文审题的方法与技巧

作文审题的方法与技巧一、审读题目类型1. 命题作文(1)词语型命题对于单个词语的命题,如“梦想”“温暖”等,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其本质意义,例如“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追求;外延则包括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各种事物、现象等,像不同人的梦想可以是成为科学家、环游世界等。
(2)短语型命题偏正短语:像“美丽的瞬间”,要重点关注中心词“瞬间”,同时理解修饰语“美丽”对中心词的限定作用,作文要围绕瞬间展开,并且这个瞬间是具有美丽特质的。
动宾短语:如“品味生活”,“品味”是动作,“生活”是对象,写作时要体现出如何对生活进行品味,以及品味的过程和收获等。
(3)句子型命题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要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体,“握住”是动作,“你的手”是对象,要思考“我”是谁,“你”是谁,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友情、机遇等,并且要写出“想握住”的原因和意义。
2. 材料作文(1)单则材料要整体把握材料的主旨。
如果材料是一个故事,需要提炼出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思想。
比如材料讲述一个人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成功的故事,那么主旨可能是关于坚持、奋斗的重要性。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暗示了材料的主旨。
例如材料中有“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弃”这样的话,那么这很可能就是写作的核心方向。
(2)多则材料求同法:如果多则材料有共同的主题或相似的观点,就以这个共同之处为立意点。
例如一则材料讲科学家在研究中的坚持,另一则材料讲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坚持,那么“坚持”就是可以立意的方向。
求异法:当材料之间存在差异时,分析这种差异并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观点。
比如一则材料说城市的繁华,另一则材料说乡村的宁静,就可以从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特点出发,探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生活方式等。
3. 话题作文明确话题范围。
例如话题是“网络”,要思考网络的各个方面,包括网络的利弊、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文化等。
注意话题的限制条件。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30fc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d.png)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基本审题方法,包括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思维品质。
3. 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4. 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2. 立意技巧: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审题和立意的关注。
2. 教学环节一:讲解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3. 教学环节二:讲解立意技巧,如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4. 教学环节三: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5. 练习环节:让学生现场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6. 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审题和立意。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选取一道作文题目,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
3. 提交练习成果,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互动、练习环节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材料话题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如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创新表达等。
3. 结合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价其立意深度和广度,以及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优秀作文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审题和立意的过程。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话题作文审题技巧】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技巧】话题作文如何审题【--高考祝福语】话题作文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语文作文的热门,要想写好话题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
如何理解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的内容?为大家整理了话题作文审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从信息论角度看,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能准确全面地获取和把握。
这种信息无非是两类:提示和限制。
提示,是告诉你应该写什么;限制,是告诉你不该写什么。
我们在审题阶段掌握好这两大信息,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一、准确地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这是审题立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没有走好,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对作文题目中的概念一定要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尝试”是指“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带试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它不等同于“体验”、“经历”、“实践”。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中“脆弱”不等同于“怯懦”、“虚弱”、“羞怯”。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不少考生用“克隆”代替“移植”,用“记忆力”代替“记忆”等等,是丢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是有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丰富多彩”是一个褒义词。
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其中“信”是守“信用”的意思,不仅仅是“诚实”的问题。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一词的理解一定要弄清楚,它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对待,是具有严肃意义的。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中“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宇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要搞清词语的真正含义,不管是基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都要对其准确把握,不能亦彼亦此,似是而非。
㈡正确对待题目的范围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一般来说,题目都会有一定范围的限制,我们一定要辨清,不要超越这个范围。
例如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其中“课外”二字是很重要的限制成分,可是有的考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丢掉了“课外”二字,大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大大削弱了说理的力度甚至文不对题。
又如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是对选择的一个限制性词语,一般来说,像穿什么衣服的选择,吃什么东西的选择等等,是很难称得上达到了“心灵”的选择这一高度的。
㈢对概念的关系要清楚弄清概念的关系是为了弄清写作重点。
例如 1998 年高考作文试题“战胜脆弱”,要弄清它是动宾短语,所以写作重点应放到“战胜”这个动词上,而不应用大量篇幅去写自己过去如何如何脆弱,现在如何如何不脆弱了等等。
应该写出战胜的过程、战胜的意义。
又如1988年上海试题“清流与活源”就是条件关系,如果误认为是承接关系或取舍关系,那么文章当然写不好甚至文不对题。
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讲的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不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会受多大的影响”的问题。
㈣正确处理“提供材料”的作用如果是文字材料作文,一定要善于通过分析修饰、限制成分来把握材料强调的意思,一定要善于通过分析材料本身的详略来领悟作文题目主要的写作意图。
如果是漫画供图作文,则首先要在观察上多下功夫,要关注漫画的题目、文字,要仔细体会漫画的超常夸张之处,从而把握漫画的寓意。
例文精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杂以成其大(上海考生)“杂”的名声不好。
但仔细想想,成其大者,非杂邪?波澜壮阔的大海,如此地雄奇壮美。
成其大者,正是这声名并不佳的杂。
百川东到海,大海以它广阔的胸襟,包容的气度,接纳了各方的来客,“杂“使它积小流以成大海。
而那涓涓的细流,汩汨的泉水,因为纯,终究无法拥有大海的气魄。
那夹缝中生存着的小草,吸收着大自然的雨露、养分,因为“杂”,它的生命力是如此地顽强,它得以历尽风霜、磨难,而依然完好无损,享受着阳光。
而那室内的花朵,只喝调配的营养液,如此纯的生命,也是极容易凋零的。
杂以成其大,这道理在自然界适用,对人来说,同样如此。
郑板桥,会作诗,也会泼墨作画,还写得—手好字。
他的学问是“杂”的,杂以成其大,使他成为“千秋不变之人”。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纯,则只能囿于一个小小的角落。
杂会增加你的阅历,开阔你的胸襟,使你变得大气。
如果你试图只读文学而想成为—代文豪,那你是妄想。
如果你试图只读物理而成为物理学家,那你是徒劳。
“杂念”固然会耗费更多的时候,见效也更慢—些,但只有这样,你的头脑才会更加充实。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仅求知,做人也应该如大海一样,杂一点。
这似乎是有违常理的,但确实是如此。
广交朋友,使你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得不同的见解、意见,取其精华,便成就了你的大。
接受各种思想的熏陶,使你获得不同的感悟与真理,取其精华,便成就了你的大。
钱钟书、林语堂无不是“杂食”性的,杂使他们显得深厚、开阔、豁达。
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杂一点,人生就会添上睿智、豁达的注脚。
歌德显赫过,安逸过,也流亡过,杂的人生使他为我们留下了《埃格蒙特》,也留下了伟大的思想和形象。
人至纯不可,至杂当然也不可。
无论多么杂,只要他是伟大的,总会保留着一份纯。
大海的纯在于它的雄奇与广阔,小草的纯在于它的顽强与平凡,郑板桥的纯在于他的竹一般的品格。
“杂”的名声不好,因为我们觉得它与纯对立。
但“杂”与“纯”不也是可以统一的吗?“纯”是我们的筋骨与脊梁,“杂”是我们的血肉。
只有骨架,没有人愿意接近,只有血肉,就只能匍匐在别人的脚跟前了。
“杂”与“纯”的统一,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纯以立其身,杂以成其大。
[点评]本文主要特点有:第一,对话题“杂”的含义界定准确,非常切合题意。
正如作文题中所说,“杂”的含义很多,一般可以理解为“多种多样的”、“正项以外的或者正式的以外”、“混合在一起或搀杂”等意思。
要求考生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作文,本文作者将“杂”的含义界定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取其褒义,构思作文,中心突出。
第二,内容充实。
一开头,以大海、小草作类比,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从自然界存在的现象证明了“杂以成其大”的道理。
接下来,举郑板桥、钱钟书、林语堂、歌德等典型例子,从文化艺术领域角度论证观点,结合运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充分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内容翔实。
第三,结构严谨。
开头用间接式提出论点:“‘杂’的名声不好。
但仔细想想,成其大者,非杂邪?”何以见得?作者认为,大至大海,小至小草,无“杂”不能成其大。
通过“杂以成其大,这道理在自然界适用,对人来说,同样如此”这一段落的衔接,文章自然过渡到下文对人类社会中“杂以成其大”的论述,结尾以“大海的纯在于它的雄奇与广阔,小草的纯在于它的顽强与平凡,郑板桥的纯在于他的竹一般的品格”收束全文,以“纯以立其身,杂以成其大”再次强化中心,说理层次清晰,结构布局合理。
第四,语言表达富有文采。
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全面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要审清题干,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如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就玫瑰园中“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这就限定了议论的指向是“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
有不少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写成先写对第一位小姑娘说法的看法,再写对第二位小姑娘说法的看法,二者平分秋色,成了两篇文章的拼凑。
这种偏题是忽略题干中重要信息所致。
再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在引述《韩非子》的寓言后,导语的第一句话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这显然是在提示考生,不要就事论事,囿于一隅,死盯住寓言不放,而要在读懂寓言,把握寓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投向“现实生活”,思考当今社会与此类似抑或根本不同的情况,从正反两面拓展思路。
北京卷“转折”的导语更直接,题目一上来就是“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这样的导语,不仅把话题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引导考生去思考与话题相关的材料和内容,而且用语亲切,可以使考生在温馨的气氛中,触发联想,抒写感受,迅速进入写作最佳状态。
而沪卷的导语则从“杂”的词义内涵和感情褒贬切入,要求考生“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来写文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道题目的命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要求考生关注人生,不能“一心只读高考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必须关心自己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认真思考与自己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㈡要审清方式,不要忽略方式特点例如1991年高考大作文,题干设定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考生对辩论方所持观点的选择,实际上也包括了对论证方式的选择:如果选“近墨者黑”,那么显然以写立论更合文题特点;如果选“近墨者未必黑”,那么显然以写驳论更合文题特点。
㈢要审清要求,不要忽略提示和限制高考作文试题中的“注意”或“要求”,是整个试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审题时对这两部分切不可掉以轻心。
不少考生虽能正确理解话题含义,但写作时可能会因情绪紧张而茫然无措,不知如何打开思路。
不要紧,这时可查找我们“作文电脑中的快捷键”——提示语。
话题中的提示语,是命题者精心构思而成的,它可以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切入写作范围,确定写作角度。
再看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提示语,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1 .我们可以写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2 .可以写感情对事物的认知起了反面束缚作用的事情;3 .还可以与上述立意相反,写感情对认知起正面促进作用的事情;4 .可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刻剖析,或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写成议论文,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迅速判断出哪些内容自己有话可说,哪些内容最吻合题意,哪些是可以创新的题材。
只有准确全面获取信息,才能很好地输出信息,所以,在审题阶段确保准确全面,是成功地表情达意的先决条件。
例文精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放下感情的叶片(江苏考生)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我们往往只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的眼光常常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比如父母、师长、朋友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