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校园霸凌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四辩稿

合集下载

校园暴力如何解决该不该辩论辩题

校园暴力如何解决该不该辩论辩题

校园暴力如何解决该不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校园暴力应该得到解决。

校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得到解决。

首先,校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次,校园暴力会破坏校园秩序,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辍学。

最后,校园暴力的存在也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对学校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惩罚。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通过舆论监督和法律手段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

名人名句,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做到不伤害他人,不做校园暴力的行为。

另外,毛泽东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坚决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经典案例,中国曾发生过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导致一名学生受伤严重。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和家长纷纷表示要采取措施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这件事情表明,校园暴力问题严重,必须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得到解决。

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因此,校园暴力应该得到解决。

反方观点,校园暴力不一定需要解决。

对于校园暴力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它必须得到解决。

首先,校园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完全消灭,只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

其次,校园暴力并不是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只是个别案例。

最后,校园暴力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促使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四辩稿解决校园暴力更应该靠教育

四辩稿解决校园暴力更应该靠教育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为我们讲述了法律手段针对校园暴力的有效性,但是对方辩友以罚代教、高压管控的教育理念,我方不敢苟同,接下来我将本着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理念,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首先,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直接的关系。

单纯的惩处带来的是人们对规则的恐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坏学生”的本质,相较于追究刑责,对施暴者首先进行教育引导是更为重要的,不然就是治标不治本。

校园暴力应该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日常的教育和引导,包括加强法制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等等,让孩子们树立尊重法律,尊重生命,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意识。

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即便同学之间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也能够有意识地以和平的手段去解决,而不是诉诸暴力。

法律的惩罚说到底只是最末端的处置方式,也不是社会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遏制校园暴力,必须从源头做好预防工作,加强教育引导。

其次,我方在一辩中已说明了校园暴力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培养孩子形成团结友爱的道德观念,那么还会有这么多因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而生产的校园暴力吗?
最后,无论是校园暴力中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是孩子,都应该是保护的对象不是吗?就算是那些欺负人小孩,难道我们就应该放弃他,让他万劫不复?让他从此无法做人吗?不是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以罚代教,高压管控的校园环境,而是一个良善和谐的校园环境,而要营造这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那就需要更加着重于教育而不是法律。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解决校园暴力更应该从教育入手。

校园软暴力正方四辩总结

校园软暴力正方四辩总结

校园软暴力正方四辩总结我们探讨对待一个现象的态度、处理方式都应该从这个现象的分析开始。

为什么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会做出这样的暴力行为。

我们生而为人本是一张白纸,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接受了正常的全面的来自周围各个方面正确教育引导,会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并不会产生暴力行为。

那些做出了法律会强制暴力行为的人,往往在其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其教育引导存在缺失。

正因为这种缺失,使之在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产生暴力行为。

假如他们的教育引导没有缺失,他们就根本不会产生校园暴力的行为,就更加不必谈需要法律强制了(根据对方辩友在辩论中提到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到我们结论)再者,教育引导它改变的是人思想层面的认识,让人从本质上知道校园暴力是不正确的不能做的,而法律强制只是对其起到一定的处理作用。

我们遏制校园暴力要治本,所以更应该考教育引导。

其次法律强制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我们说法律是底线,它无法延伸至生活的每个方面,总有法律无法度量的东西。

校园暴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冷暴力、语言暴力占据的很大的一部分,这些校园暴力现行法律无法对施暴者进行强制处理,并且因为它并没有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财务上的伤害,它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法律是无法度量的。

这个问题不是说我完善法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构成校园暴力的角色除了欺凌者、受害者,还有协助者、附和者、保护者以及局外人。

起到施暴效果的人很多,但法律强制只对那些所谓的欺凌者有效。

这是法律强制的局限性。

但是教育引导不同,我们教育引导的主体可以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生活的环境,教育引导的内容可以从思想道德到法治宣传。

它是可以无时无刻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可以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

最后,我们今天探讨的暴力有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校园。

那就意味着在这些暴力之中必然存在学生这一个群体。

我们谈校园暴力的处理态度,其实也是在探讨我们对于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在出现错误行为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去面对去解决。

【立论】解决校园暴力,法律手段更有效

【立论】解决校园暴力,法律手段更有效

解决校园暴力,法律手段更有效谢谢主席,大家好《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校园暴力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

在校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本身学习压力大,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冲动等多种原因,往往导致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动机十分复杂,难以预测。

教育手段通过讲座、团班会、各种学习以及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观念引导,常常因为无法对症下药,对解决校园暴力力不从心。

我方认为,诉诸法律法规,借助行政执法,能够更加及时、彻底地阻止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理由如下:首先,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且阻止校园暴力。

《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明确规定,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加强巡逻防控和治安排查。

比如,山西省大同市某中学,因学校搬迁到棚户区,周边网吧、KTV等娱乐场所较多,四校毗邻,学生之间易滋生矛盾,为此,在每天放学之后,110警车都会几个学校门口及进行巡视,在发现暴力事件时,警察会在第一时间制止暴力行为扩大化,发生严重暴力行为的学生,警察会直接将其带回派出所进行详细的审查。

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威慑了那些想发生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同时也震慑了社会上那些想要引诱或者胁迫青少年进行暴力犯罪的不法分子。

其次,当下某些校园内部暴力事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可能是因为家长向孩子灌输在外面不能吃亏的错误观念;或者是因为学校过度重视升学率,只要学生成绩好,就可以逍遥法外;或者是因为社会当中存在的“江湖文化”“流氓文化”对学生的诱导;而更多的时候,校园惨案的出现其实是以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时,多数家长袒护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而学校方面常常是模糊处理,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会层面对于保护未成年人负有法律责任的政府组织也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校园暴力是否应该严格惩处辩论辩题

校园暴力是否应该严格惩处辩论辩题

校园暴力是否应该严格惩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校园暴力应该严格惩处。

校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暴力应该严格惩处。

首先,校园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整个校园的秩序和稳定。

如果不加以严厉打击,校园暴力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猖獗,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其次,严格惩处校园暴力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让潜在的施暴者知道校园暴力是不被社会所容忍的。

只有通过严厉的处罚,才能有效地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严惩罪犯,就是保护善良人。

”只有通过严格的惩处,才能保护校园内的学生免受伤害。

此外,严格惩处校园暴力也可以帮助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对待和补偿。

通过法律的制裁,可以让施暴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也可以让受害者得到应有的安慰和赔偿。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法律不应该只是一种威慑,更应该是一种正义。

”。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应该严格惩处,这不仅可以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帮助受害者得到公正对待。

我们应该坚决打击校园暴力,让校园成为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反方观点,校园暴力不应该严格惩处。

校园暴力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严格惩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严格惩处校园暴力可能会使施暴者变得更加激进和暴力。

如果只是通过严厉的处罚来解决问题,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多的暴力事件发生。

其次,严格惩处校园暴力可能会忽视了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背景。

很多施暴者都是受到了各种负面影响,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驱使。

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惩罚,而不去深究问题的根源,那么校园暴力问题将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此外,严格惩处校园暴力也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多的困扰和伤害。

有些受害者可能并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惩罚,可能会让受害者感到更加孤立和无助。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不应该简单地进行严格惩处,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去解决问题。

学校法律辩论会发言稿范文

学校法律辩论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代表我们学校参加这场法律辩论会。

在此,我要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予我们的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让我们明确本次辩论会的主题:关于校园暴力,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和制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们的观点。

一、校园暴力的危害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同时,校园暴力还会对施暴者产生负面影响,使其逐渐丧失道德观念,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暴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

二、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必要性1. 法律层面: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行为都有明确规定,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2. 社会层面:校园暴力不仅影响学校声誉,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和谐。

因此,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 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是家庭教育的责任。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暴力行为。

3.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预防校园暴力发生。

4.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合力。

5. 强化法治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度。

总之,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消除校园暴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最后,预祝本次辩论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学生法律辩论赛案例辩稿(3篇)

学生法律辩论赛案例辩稿(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校园霸凌事件的合法应对措施应更加严格尊敬的裁判、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正方团队就“关于校园霸凌事件的合法应对措施”这一议题展开辩论。

我们认为,面对校园霸凌事件,合法应对措施应更加严格。

以下是我们正方团队的论点及论据。

一、校园霸凌事件的严重性1. 校园霸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受害者心理阴影难以消除,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

2. 校园霸凌事件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校园和谐稳定。

若不及时应对,将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合法应对措施的重要性1. 严格合法应对措施有利于保护受害者权益。

在法律框架下,对霸凌者进行严惩,有助于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消除其心理阴影。

2. 严格合法应对措施有助于震慑霸凌者,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对霸凌者的处罚力度越大,越能有效震慑其他潜在霸凌者,降低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率。

3. 严格合法应对措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法治的保障下,校园霸凌事件将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三、正方论点及论据1. 法律法规的完善(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校园霸凌事件要依法严惩。

然而,现有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霸凌者逍遥法外。

(2)正方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霸凌事件的界定标准,加大对霸凌者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学校管理措施(1)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霸凌事件的预防机制,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2)正方建议:学校应加强对校园霸凌事件的监管,建立健全校园霸凌事件举报渠道,对举报者给予保护,对被举报者进行严肃调查。

3. 家庭教育引导(1)家庭教育是预防校园霸凌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正方建议: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校园霸凌事件的重视程度,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应对校园霸凌。

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从法律着手三辩稿

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从法律着手三辩稿

解决校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着手
三辩小结
1,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造成的破坏极大。

在校园中出现这种情况可看出教育的力度不够,需要依靠法律的震慑力
2法律是客观的,理性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特点,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一个问题,而教育主观色彩成分较多,对于解决一个问题的力度不够,同时也不能确保问题的公平,公正。

3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教育一个小孩来说,往往是通过跟他们讲"你们要守法,不要犯法啊"有时还会跟他们讲法律的威慑力,以此来让他们不去做一些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情。

父母通过用法律来教导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法律是教育的依据和根本
4我方并没有否定教育的作用,我方认为教育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律对于解决更有效,故,我方认为解决校园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着手。

5教育可以潜移默化我们的价值观,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一个人一天叨叨就跟你讲一些相同的内容,或者说相同领域的东西,我们会烦的,这反而没有用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这样。

我就算有人听进去了,那也只是口头上念叨而已。

而如果你跟他讲法律,那他就会很惊呆的表情说着"这么严重啊",这样就有效的从头解决这种校凌问题。

当青少年进入监狱时,都是后悔的。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老是讲那时还不懂法律这种东西。

可见,解决校凌问题更应从法律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四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对方辩友主要告诉我们两点,第一个点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全面覆盖与霸凌有关的所有人,所以更应该从教育入手。

教育产生的前提是已经发现了问题,而教育的主观性太大,教师家长应该如何区别玩笑和霸凌,如果意识不到是不是就无法作用于全体?即便我方退一步,按照您方逻辑,同样的,法律作用于社会全体,是不是也更应该从法律入手呢?由于法律的强制性,无论男女老少都得遵守,否则就是以违法论处,在和对方辩友同样广范围的情况下还对具体行为作了约束,这样的好上加好对方辩友看不看?可见,广度无法论证手段的好坏,我们应当从实际情况来谈。

第二点,在广度之外对方辩友提到了深度,即在心理层次上的引导,也就是说让霸凌各方明确善恶。

诚然,教育可以有这样的作用,但是教育是真正落实,还是被敷衍了事我们尚且需要打一个问号。

如果对方辩友口中的教育真的能切实地起到认知和引导的效果的话,那为什么在教育不断且力度加大的情况下,近几年的校园霸凌反而愈演愈烈?对方辩友很奇怪,他们举出了教育种种的好,以此来论证更应该。

汽水可以解渴,这是它的好,但对于想长高的孩子,汽水相较于牛奶,还是更应该吗?我方从未否认教育的益处,但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是更应该注重法律还是教育,从来都不是说要把另一方弃之不顾,也不是说比较哪方能举出来的好处多就更应该。

两者手段我们都需要采用,只是需要有个重心的偏移而已。

而就今天的校园霸凌而言,从实际情况出发,我方认为解决校园霸凌更应注重从法律入手。

首先,校园霸凌在今天,已经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的校园风气,威胁到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助长了暴力恐吓行为的蔓延。

所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解决校园霸凌的注重点是建立在该问题已经愈演愈烈,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迅速有力的处理这类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法律相对于涉及方多,较为复杂的教育解决方式周期短,生效快,在短期内即可有强力度,其速度是相对迟滞的教育所不可比拟的。

解决问题的急迫性需要法律走在前面,以抑制霸凌行为的发展壮大,及时灭火。

其次,法律有更强的实际可操作性。

与责任方模糊,界限不清的教育方式相比,法律手段以法律条文为施诫依据,清晰明了,具有公信力和规范性。

教育途径解决,因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存在着认知差异,对霸凌的界定存在分歧,难以形成有效公认的标准,相当一部分学校和老师都对校园霸凌缺乏认识,一些人甚至认为校园霸凌只是同学之间的玩闹而已。

既然连标准都无法确定,那问题又谈何解决。

所以,教育手段解决听起来美好,但只是华丽的空想,无法实现预想的效力。

我国目前的有关法律仍很欠缺,国家和政府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进行专项立法,完善现有法律体系。

通过明确专业法律界定,调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加大惩戒力度,构建第三方处理机制等措施来抑制暴力发生,减少施暴者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