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测量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管线技术指标

管线技术指标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要求一、概述1.1地下管线探测的任务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或高程)、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建设时间和权属单位等;编制计算机数据成果文件和编绘地下管线图(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同步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和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1.2地下管线探测范围原则上为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符合《地下管线探查取舍标准》的各类地下管线。

企事业单位、院校庭院内部、待开发的居民生活区不查,但是若有穿越上述非探测区域连贯的市政公用管线不能中断。

1.3地下管线探查的取舍标准1.4坐标系与比例尺规定地下管线探测与基础资料编制的坐标系统要和城市规划、建设使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即地方坐标系。

地下管线探测和成图基本比例尺为1:500。

分测区探测时,测区边界线应为1:500图幅分界线。

1.5精度要求地下管线探测的管线点是指管线的特征点(简称特征点)及附属设施中心点(简称附属物点),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

明显管线点是管线投影中心位置在实地明显可直接定位的。

隐蔽管线点是因管线隐蔽需要采用仪器探测或打样洞的方法探测的。

地下管线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δts:0.10h;埋深限差:δth:0.15h。

(式中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当h<100cm时以100cm代入限差公式计算。

)地下管线明显管线点的量测精度:δtd不得大于±5厘米。

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不得大于ms±5cm(相对于邻近解析控制点),高程测量中误差,mh不得大于±3cm(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实际地下管线的线位与道路边线及相邻管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二、地下管线探查2.1地下管线探查必须查明与测注的项目2.2 地下管线探查方法应在管线现况调绘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管线技术指标

管线技术指标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要求一、概述1.1地下管线探测的任务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或高程)、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建设时间和权属单位等;编制计算机数据成果文件和编绘地下管线图(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同步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和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1.2地下管线探测范围原则上为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符合《地下管线探查取舍标准》的各类地下管线。

企事业单位、院校庭院内部、待开发的居民生活区不查,但是若有穿越上述非探测区域连贯的市政公用管线不能中断。

1.3地下管线探查的取舍标准1.4坐标系与比例尺规定地下管线探测与基础资料编制的坐标系统要和城市规划、建设使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即地方坐标系。

地下管线探测和成图基本比例尺为1 : 500。

分测区探测时,测区边界线应为1 : 500图幅分界线。

1.5精度要求地下管线探测的管线点是指管线的特征点(简称特征点)及附属设施中心点(简称附属物点),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

明显管线点是管线投影中心位置在实地明显可直接定位的。

隐蔽管线点是因管线隐蔽需要采用仪器探测或打样洞的方法探测的。

地下管线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S ts : 0.10h ;埋深限差:S th : 0.15h。

(式中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当h<100cm 时以100cm 代入限差公式计算。

)地下管线明显管线点的量测精度:S td不得大于土5厘米。

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不得大于ms ±5cm (相对于邻近解析控制点),高程测量中误差,mh不得大于土3cm (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实际地下管线的线位与道路边线及相邻管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土0.5mm。

二、地下管线探查2.1地下管线探查必须查明与测注的项目2.2地下管线探查方法应在管线现况调绘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管道测量放线手册模板

管道测量放线手册模板

管道测量放线手册模板目录一、控制项目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2)二、施工工艺方法与操作技术要求 (2)三、控制检验方法 (3)四、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3)一、控制项目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1、管线测量放线应根据设计交桩的管道走向,结合施工图,测定出管道线路中心线,并放出施工作业带边界线、布管线及管沟开挖边界线。

2、转角桩、变壁厚桩、变坡桩、地下障碍物桩,及相应的标志桩均应按照标准和设计图纸的要求标志出有关数据,并做明显的标识。

3、严格按照各控制桩上标注的管沟开挖深度向管沟开挖人员交待有关事宜,并在管沟开挖成型后进行复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放线精度:a、中心线放线距离允许误差0.1%;b、测量放线水平转角允许误差小于±2。

,纵向角度误差小于±1。

;c、高程测量的闭合差小于50mm。

二、施工工艺方法与操作技术要求1、测量放线程序为准备工作一测量一定护桩一放线。

2、测量放线的准备工作:a.准备放线区段完整的施工图;b.交接桩记录及认定文件;α足够的木桩、标笔及定桩工具;d.放线灰的材料和工具;e、防雨、防风沙用具及通讯设备。

3、仪器检查与校定:测量放线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法定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4、根据控制桩采用全站仪测定管道中心线,在控制桩之间按照图纸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设置相应的纵向变坡桩、变壁桩、变防腐层桩、穿越标定桩、百米桩,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段应设加密桩。

a.纵向变坡桩:当纵向转角大于2。

时,应设置纵向变坡桩,并注明角度,曲率半径,切线长和外矢距;b.穿越桩:在各个穿越起、止点处设置穿越标志桩;c.对于设计图纸中注明在管道作业带内所碰及的构筑物和施工测量中发现的构筑物,应进行调查、勘测,并在管道与构筑物的交叉处两端的标志桩上注明构筑物类型、埋深和尺寸。

5、放线:采用按线路控制和曲线加密桩放出线路中线和施工作业带边界线。

6、在放线过程中,当管线穿过村庄、农田、林区、经济作物区、地面及地下障碍物地段时,应积极与地方各部门联系,共同看线,现场确认,有争议地段向监理、业主反映,如须改线需经设计部门同意后重新测量放线。

管线测量技术方案

管线测量技术方案

管线测量技术方案二○○七年十一月管线测量技术方案1作业的技术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2)《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2采用的坐标系统及成图规格平面坐标系统应优先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要保证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若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

可以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带状地形图的测图比例尺选用1:2000,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为平原区1.0米,重丘区2.0米。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6m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平原区应小于1/3等高距,重丘区应小于2/3等高距,高程最大误差应小于2倍中误差。

带状地形图的宽度为管线两侧各200米。

3 1:2000地形图成图规格地形图采用50×50cm自由分幅,管线中心线应尽量放置在图幅的中部顺道路排列。

图幅编号为自西向东或自北向南方向的连续流水号,如001、005等。

(注记规格见《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附录C)4控制测量4.1控制点埋设基本平面控制网采用四等GPS控制网,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40000,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5.0cm。

点间距应为400~600m。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易于长久保存之处。

且应满足GPS 测量的要求。

当线路跨沟河、控制点密度无法满足要求时,在沟河两岸尽可能近的有利位置处埋设一控制点。

控制点点位距管线中心线距离宜在60~200m 范围内,相邻控制点间通视情况要良好。

控制点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测站、测线应避开高压线等强磁场以及散热塔、散热池、烟囱等发热体的干扰。

控制点应便于发展和寻找,应埋设在土质坚实或稳固的建筑物上,以便于长期保存;控制点应在现场浇灌,标石高出地面5cm ,桩中心放置直径大于10mm ,长30cm 的螺纹钢筋或下端带弯钩的圆钢筋,钢筋高出标石面3mm 左右,钢筋上端应刻有“十”字标记。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为统一我省城市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保证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控制测量、地下管线点测定、综合管廊测绘、带状地形图测绘、数据处理、成果质量检验与提交。

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址:合肥市阜南路136号,邮政编码:230061)。

本标准编写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3 -3 基本规定..................................................... -4 - 3.1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内容...................................... - 8 - 3.2 坐标系统与精度要求........................................ - 8 -3.3 技术准备.................................................. - 8 -4 控制测量..................................................... - 6 - 4.1 一般规定.................................................. - 8 - 4.2 平面控制测量.............................................. - 8 -4.3 高程控制测量.............................................. - 8 -5 地下管线点测定.............................................. - 13 - 5.1 地下管线测点设置......................................... - 8 - 5.2 地下管线属性调查......................................... - 8 - 5.3 地下管线点空间位置测量................................... - 8 -5.4 非开挖管线测量........................................... - 8 -6 综合管廊测绘................................................. - 8 - 6.1 一般规定.................................................. - 8 - 6.2 地下控制测量.............................................. - 8 - 6.3 综合管廊测量.............................................. - 8 -6.4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 - 8 -7 带状地形图测绘.............................................. - 30 -8 数据处理.................................................... - 30 - 8.1 一般规定.................................................. - 8 - 8.2 管线图表编制.............................................. - 8 - 8.3 管线数据库文件建立........................................ - 8 -9 成果质量检验与提交9.1 成果质量检验............................................ - 27 - 9.2 成果提交................................................ - 27 - 附录A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安全保护规定............................ - 8 - 附录B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成果表.................................. - 8 - 附录C 地下管线竣工样图....................................... - 30 - 附录D 质量特性与权值划分表................................... - 30 - 附录E 错漏分类及扣分表....................................... - 30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30 - 引用标准名录.................................................... - 8 - 条文说明........................................................ - 8 -1 总则1.0.1为统一我省城市地下管线竣工测绘的技术要求,保证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管线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管线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管线工程测量技术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管线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管线工程的测量技术方案是保证管线工程质量、安全和高效施工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将对管线工程测量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管线工程的特点与挑战1. 复杂的地下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的密集程度往往很高,包括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管道、通信管道等。

这些管线的深度和排布不规则,使得管线工程的测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 高度精度的要求:管线工程测量需要达到较高的精度要求,一般为毫米级别,以确保各个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施工质量。

3. 复杂的地形和建筑:城市地形的不规则性、建筑物的密集性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管线工程测量的难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一套合理的管线工程测量技术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三、管线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案1. 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进行管线工程测量时,需要对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精准的定位。

高精度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等。

其中,GP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准确定位,而INS技术能够实现对地下管线的方向和姿态的测量。

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管线工程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2. 激光扫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雷达对地面进行高精度三维模型扫描的技术。

在管线工程测量中,可以借助激光扫描技术对地面进行扫描,并获取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形状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地面踏勘的不便和安全隐患,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3. 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不破坏地面或地下设施的情况下,获取管线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管线工程测量中,可以利用地质雷达、电磁探测器等无损检测设备,对地下管线的位置、深度和材质进行检测和测量。

这种技术可以避免地下管线被损坏和破坏,保障了地下管线的安全和完整性。

四、管线工程测量的实施流程1. 规划设计阶段:在管线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管线工程的测量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确定测量的目标和要求。

城市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

城市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

试论城市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摘要:本文作者主要介绍了一整套的地面建筑、道路、地下管线规划竣工跟踪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技术要求和作业方法;关键词:测量;管线探测;管线数据一、导线及图根导线控制测量1、选埋点、编写点之记随着全站仪在城市测量中的广泛使用,城市控制网采用导线布设比较方便易行。

一般ⅰ、ⅱ级导线沿新建市政道路及小区道路布设,固定点位标志应埋设在易于查找使用处。

图根导线控制测量可采用临时标志。

导线点可不做点之记,但在资料中应写明点位的大致位置。

2、技术要求导线起始点应为高等级控制点,若测区周围无高等级控制点,也可采用gps进行起算点联测。

导线高程测量应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各导线点均应是水准线路的转点,不得使用间视观测,水准线路应起闭于三等水准点上。

ⅰ级导线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应小3.6km,平均边长300m,测角中误差±5″,全长相对闭合差1/14000。

ii级导线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应小2.4km,平均边长200m,测角中误差±8″,全长相对闭合差1/10000。

图根控制测量在ⅰ、ii级导线平高控制下加密的。

图根点加密一般不超过两次附合,在个别困难地区,图根导线可附合三次。

图根导线测量可以与测图同时进行。

图根点的密度可根据地形条件以满足测量需要并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图根高程可利用电子平板三角高程测量。

测区周围无高等级控制点,采用gps进行起算点联测时,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测量手簿应在现场逐行、逐栏认真记录各项数据,不得事后补记或追记。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卸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对数据进行任何的重新加工组合操作。

野外数据处理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解求当天时段所有同步基线,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的规定。

3、导线测量导线测量采用2〃全站仪观测,测回数2测回,距离应往返测量,可采用电子手簿记录,或手工记录再转到epsw,进行导线平差计算。

管线测量标准与规范

管线测量标准与规范

管线测量标准与规范管线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测量工作,用于确定和记录管道的位置、方向和高程。

它在各种工程项目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城市供水、燃气输送、石油管道和下水道等。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管线测量标准与规范。

一、测量准备在进行管线测量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管道设计资料,包括工程图纸、地形图和有关管道的技术规范等。

其次,需要检查和校验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校正。

最后,要制定测量计划,确定测量方法和测量控制点的位置。

二、测量方法在进行管线测量时,可以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定位、激光测距仪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是一种常用的管线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管道的位置、方向和高程。

在使用全站仪时,需要在测量现场设置控制点,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并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测量管道的各个关键点,包括管道起点、终点、弯头、阀门等。

2. GPS定位: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用于确定管道的位置和经纬度坐标。

通过在管道上安装GPS接收器,可以实时获取管道的位置信息,并与指定的坐标进行比对,以确定管道的准确位置。

3. 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可以测量管道的距离和高度。

通过在测量现场使用激光测距仪,可以快速测量管道的长度和高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三、测量精度要求为了保证管线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测量精度。

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可以制定相应的测量精度要求。

一般来说,管线测量的水平位置精度为毫米级别,垂直高程精度为厘米级别。

1. 水平位置精度要求:在进行管线测量时,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并严格控制观测误差。

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要注意避免人为误差,如抖动、相机镜片清洁不当等。

同时,要及时校正仪器误差,并进行反复观测校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垂直高程精度要求:管线垂直高程的测量精度对于管道的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B-WI18-4
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注:(1)本要求与原始资料一并保存。

附件2:
南京市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海桥路、五华路、金雁河工程
(施工图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开发区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包括海桥路、五华路和金雁河。

海桥路位于工业园南部,为城市Ⅰ级主干道,设计速度50Km/h,路基宽50m,道路全长2.442Km;五华路位于工业园中部,为城市Ⅰ级次干道,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35m,道路全长3.521Km;金雁河为城市景观河,河道全长1.302Km。

二、遵循的规范
1.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5.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03)
三.管线测量要求
1)一般规定
a. 施测阶段管线测设的任务是为管线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资料,避免设计管线与现有地下管线的交叉、碰撞。

b. 对路线中线左右各50m范围内地下的各种管线进行测绘纵。

2)测绘
依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03),需查明路线中线左右各50m (总宽100m)范围内地下的各种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工业及电力、电信电缆,测并量其地面平面位置及高程,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各类管线探测的取舍标准和范围如下:
a.给水管道:管径≥100 mm。

b.排水管道(污水、雨水、污雨合流):箱涵内宽≥300 mm,圆管内径≥300 mm,雨篦全测。

c.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全测。

d.电力电缆(包括供电、路灯):全测。

e.通讯电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军用、电力、通讯):全测。

各类地下管线的探测位置为:给水、天然气管道为地面至管外顶的距离;排水为地面至管(沟)内底的距离;电力、电信为管(块、组)顶部至地面的距离;电缆沟为地面至管(沟)内底的距离;多根或单根(直埋)电缆为最上层电缆至地面的距离。

有多个出入口的电信、电力电缆等检修井实测井位,并在井边缘管线进出处测定管线点。

3)数据格式
地下管线测量成果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a.技术报告书,
b.1:500地下管线综合图及相应数据库(一套),
提出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1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