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的自贡盐帮菜
浅谈自贡盐帮菜的特色

浅谈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摘要:自贡盐帮菜是川菜的重要支柱,是自贡市重点打造的品牌。
它之所以受到市场、专家、政府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扩张力,奥秘在其拥有鲜明的特色。
本文力图从自贡盐帮菜的风味、技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揭示其特色,丰富盐帮菜的理论研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自贡盐帮菜,特色,分析近年来,各地打着盐帮菜招牌的餐馆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
在盐帮菜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同时,专家学者、政府、餐饮企业也不甘落后,推波助澜,掀起了一股盐帮菜热。
自贡市政府更是将自贡盐帮菜作为与“龙之乡”“盐之都”“灯之城”三绝同等重要的自贡无形资产看待,按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并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注册“盐帮菜”的请求。
但什么是自贡盐帮菜?目前仍众说纷纭。
消费者、专家学者、政府、餐饮企业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专家学者认为:从地域上它属于川菜,是“川菜”的重要派别;从自贡盐帮菜的称谓上看,它又属于按生产者主体划分的菜系,是“盐帮菜”家庭的一员。
从消费者、商家和政府来看,“自贡盐帮菜”是一个品牌,是自贡地方菜的精华和典型代表,甚至作为自贡地方菜的一个代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自贡盐帮菜”是自贡地区,在两千多年井盐生产过程中,由盐业生产、经营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创造,有丰富盐文化积淀、有独特风味和烹调技艺的川菜派别。
是自贡地方菜的精华和典型代表。
因此,对于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我们既要从川菜派别的角度去认识,更要强调自贡井盐生产和盐文化对它的影响。
自贡盐帮菜能在川菜中获得一席之地,并走出四川,走出国门,活跃在餐饮舞台上,是与其丰富的盐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味和烹调技艺分不开的。
自贡盐帮菜在这三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呢?1 以味领先,风味奇绝在我国的四大菜系中,川菜就是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称。
自贡盐帮菜在味上则更胜一筹,在清末民初就获得“食在四川,味在自贡”的美誉。
自贡盐帮菜在口味上究竟有何特色?我们来听听不同的评价:一般消费者的感觉是:成都地区的川菜,来自川西平原上,其口味较温和,婉约雅致。
自贡盐帮菜系

自贡盐帮菜系一般说来,自贡菜在川菜派系中被称为小河帮川菜,其历史体现了一种好走极端的风格,一种急不可待的峻急,一种拒绝陈规、敢于独创的果敢,并辅之以强烈的味觉冲刺,陡然而起,却悬而不落……辣劲十足的风土这几年,打着自贡菜名头的馆子开始在各地开山立堂,外地人开始对这些冠以盐帮菜、盐商菜、小河帮川菜的馆子产生浓厚的兴味。
来自古老盐都自贡的菜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就是咸,仔细琢磨,又有点异端主义的味道,让人想起飘摇动荡的江湖,以及一些夜雨秋灯的隐喻。
没有去过自贡的人,只要读过作家李锐的著名小说《旧址》或《银城故事》,就不会忘记自贡菜。
李锐的祖籍是自贡大安区,因此,《银城故事》里精雕细刻了有关自贡盐场推卤水牛用于饮食的风俗,让读者在一种惊心动魄的过程里体验火边子牛肉和牛肉汤锅的底蕴。
但我发现当地的官方网页上,还说火边子是用黄牛肉制作出来的,这种常识性错误就难免以讹传讹了。
谈到自贡菜,就不能不提到牛,就不能不提到盐场风俗。
其实,这些连同深井咸味一样,并不是问题的实质。
饮食是人肉身欲望的具体反映,所以,由于盐灶利润的吸引,构成了当地复杂的地缘文化。
江西人的韧,秦地人的燥,下江人的犟,福建人的利,本土人的滑,再加之客家人的刚烈与耿直,于是,那些滚动的黑卤所洋溢的黑,就不仅仅是心黑了,要黑如卤水,在下切的黑暗里展示黑的重量;厚就不仅仅是装聋作哑了,要厚得像药水煮过的楠竹,要厚得有绝杀力,进而可以不设防。
正如李宗吾先生所言,每每谈及这些,自己“于此深悟矫情镇物之理”。
这个“矫情镇物之理”移之于自贡菜十分适合。
那就是当地菜肴体现了一种好走极端的风格。
在川人“好辛香”的民俗风味中,辣椒引入以前,辣的“正宗”是长时间使用的食茱萸,它与姜、花椒合称为“三香”。
川人没有吃“树椒”的传统,本地也没有沿海才生长的“树椒”。
到清初或中叶以后,将这些风格进一步予以落实的东西就是朝天海椒和嫩姜。
当地朝天椒的辣度,远超过四川其他地方的朝天椒。
“盐帮”做菜有多精细?

“盐帮”做菜有多精细?盐帮自汉朝起,兴起于江淮流域。
他们的活动轨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南北线沿着大运河北上至漠北,东西线沿着长江西至青藏地区。
两千多年前,在四川云阳云安,一个叫扶嘉的人,无意中开采出一口盐井——“白兔井”。
此后,盐井在四川遍地开花。
这种井盐,均来自侏罗纪地质年代的天然卤水和岩盐矿床,富含各类天然矿物元素,杂质少、无污染、品质一流。
据说西汉年间,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四川当地的一个大盐商,这才有能力将女儿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才女。
自贡,东汉时就开始生产井盐,唐宋时就已经因井盐在蜀地声名遐迩,这里的盐不仅能供给本地人食用,还能远销到湖北西部。
这个产盐胜地,自然会像吸铁石般吸引江淮地区的盐帮们。
他们争先恐后前往自贡做生意,史籍称自贡“商旅辐辏”“邦赋弥崇”,一派繁荣昌盛的景况。
据记载,历朝历代,自贡一共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甚至达到1000米。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这样的钻井深度可谓惊为天人。
到了晚清咸丰同治年间,自贡一地的产盐量居然高达三百多万担,满足整个清代十分之一人口的食盐需求。
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和发扬,离不开地域历史文化的特征和脉搏。
文化特点和历史资源造就了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基础。
正如扬州的美食文化就是由盐商们培养起来的一样,自贡这个盐帮菜系也由盘踞在此的盐商们培养起来。
清朝的盐商们个个富可敌国,据史记载,19世纪初,清朝爆发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盐商们捐输给朝廷用来平叛的军费高达3000万两白银。
盐商们钱多到花不完,自然会生活奢侈、讲求排场,尤其是饮食方面,更是变着花样求精求奢。
乾隆年间的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便记载江南的盐商们,每家都豢养好几支家厨队伍,用来相互争奇斗艳:“烹饪之技,家疱最胜。
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汪南溪拌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骨鱼,汪文密车螯饼,管大骨董汤、鲎鱼糊涂,孔切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马鞍乔,风味皆臻绝胜。
发展自贡盐帮菜的构想

发展自贡盐帮菜的构想自贡盐帮菜是有丰富盐文化积淀、有独特风味和烹调技艺的川菜派别。
以自贡盐帮菜为支柱的“小河帮”和由成都为代表的“上河帮”、以重庆为代表的“下河帮”构成了闻名于世的川菜菜系。
在清末民初流行“食在四川,味在自贡”一说,可见自贡盐帮菜地位和影响。
如今的自贡盐帮菜,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又以其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在餐饮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开发利用好盐帮菜?已成为政府、餐饮界、理论界的热点话题。
一、发展自贡盐帮菜的意义发展自贡盐帮菜对于自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扩大自贡的知名度。
自贡盐帮菜是在自贡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孕育的,与自贡井盐文化密不可分,2000多年的井盐文化是它的根。
自贡盐帮菜无论从名称、形成、发展、传播,还是到菜品的技艺、特色,名橱、名店、名菜都深深地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
在越来越重视食文化的今天,人们不仅希望满足生理上的口福之需,也对包含在美食中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在品菜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因此,打造盐帮菜,推出盐帮菜,已不仅仅是推出了几个菜品,而且宣传了自贡的文化,扩大了知名度。
有利于打造自贡旅游目的地。
自贡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充分发挥并整合自贡盐史、恐龙、彩灯三大旅游资源,用3--5年时间,通过“一地一城两园”建设,将自贡建设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
其中的“一地”是中国最大的盐疗康体养生休闲基地。
美食不仅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美食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挡不住地诱惑,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自贡市也看到了美食的重要意义,将自贡的对外旅游口号由“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增加为“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食之府”。
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民以食为天,人们收入的很大部分都花费在了吃上。
发展餐饮业不仅可直接收入大量资金,而且可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业。
餐饮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疑能促进就业。
自贡盐帮菜的发展阶段

自贡盐帮菜的发展阶段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正式提出自贡盐帮菜的名称是最近几年的事,但自贡盐帮菜却有较长的发展历程。
是自贡的井盐生产积聚了众多的人口,形成了繁华的都市,形成了巨大的餐饮市场。
是在自贡强大的盐业经济支撑下,才吃出了规模,吃出了花样,吃出了水平,使自贡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之都,成为川菜发源的三大中心之一。
因此,自贡盐帮菜是伴随着自贡盐业的成长而成长,随着盐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于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依据自贡盐业的发展,我们将自贡盐帮菜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时期(汉代——明代)。
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自贡地区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标志着自贡盐业的开端。
专门从事井盐生产的特殊人群开始出现,并不断壮大。
来自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盐帮菜便走上了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但这时自贡盐业生产的规模还不大,这一群体的影响还较小。
盐帮菜呈现散、小、自发、自由发展的局面,特色不明显,更未形成体系。
形成时期(清代——民国)。
从清代起,自贡盐业进入兴盛期,雍正年间,自贡盐产量占四川的七分之二。
乾隆中叶以后自贡成为四川两大盐业生产中心之一。
川盐的两次济楚(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更是自贡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生产的繁荣带来了盐场的兴旺,那时自贡常年积聚的人口达到三四十万,井灶密布,一派繁荣景象,人们按不同的社会分工被称为各种行帮,最多时达40多个行帮,一个以生产食盐为主的手工业城市开始形成。
到1939年自贡终于走完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发展道路。
盐业不仅催生了一个城市,同样也催生了自贡盐帮菜。
正是在这一时期,兴旺发达的盐业使人口、财富迅速在自贡聚集,形成并支撑了巨大的餐饮市场。
一个包含丰富盐文化,以味领先,有自己独特烹调技法和风味的菜别——“自贡盐帮菜”最终从川菜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
这一时期餐饮市场活跃,创新之风盛行,名菜、名厨、名店不断涌现。
如:声名远播的自贡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牛蹄熊掌、无汁葱烧鱼;一代名厨范吉安、林青云、栗焕章、刘义公、倪树章;独具特色的名店“天德园”、“鹿鸣春”、“金谷园”、“快园”、“好园”、“怡园”、“窎皇楼”、“大码头”、“留芬酒楼”、“蜀江春”、“文兴园”、“新津菜社”、“岷江饭店”、“华北食堂”等。
川菜之盐帮菜

川菜之盐帮菜川菜之盐帮菜川菜之盐帮菜食盐为百味之祖,自贡为井盐之都,盐帮为美食之族。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
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
自贡盐帮菜,既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又是中国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千载盐都风情民俗的重要体现,更是当代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品牌。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
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昔时盐帮菜,于川菜系独树一帜,在小河帮堪称翘楚。
倍受显贵称奇、贤达称道;食者倾心、闻者倾慕。
由盐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历久弥新,口碑相传,业已成为在餐饮界颇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著名品牌。
自贡盐帮菜已经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自贡出产井盐带旺了一方经济..同时也发展出了很多美味的盐帮菜..老街兔据说是一个拥有百年的老字号了..现在又被重新发掘出来..看来这里的自贡盐帮菜一定错不了..盐帮菜的特点是味重味厚肯定适合偶这种重口味的人啊..哈哈..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
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昔时盐帮菜,于川菜系独树一帜,在小河帮堪称翘楚。
倍受显贵称奇、贤达称道;食者倾心、闻者倾慕。
自贡盐帮菜之秘制系列

自贡盐帮菜之秘制系列
在自贡盐帮菜形成的饮食文化积淀中还有一个奇异的层面,就是盐商的饮食。
这些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就其所食而言,珍馐美味,不亚于宫廷;排场阔气,不逊于官府。
他们虽然食不厌精,但在久吃海味山珍后却也嫌不足,于是挖空心思,变换花样,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异,越吃越考究,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示自己的豪富。
由此产生了自贡盐帮菜的一个特殊系列,即秘制系列。
之所以称其为秘制系列是因为该菜品深藏于盐商家中,由盐商的家厨制作而成,有神秘和秘不传人的特点。
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鸡粥白菜”“猪血泡”“泡青蛙”“炮烙鹅掌”“大满意”等,已经是流传到民间的了,还有大量的秘制系列等待挖掘。
自贡盐帮菜的秘制系列不仅做法、吃法复杂、神秘,有的还带有暴力色彩,已不可能原样照做,但受此启发自贡盐帮厨师也制作出了不少佳品。
自贡盐府人家更是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对自贡盐商菜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一些只停留在各种文献记录中或只在口头流传的菜摆上了餐桌,极大地丰富了自贡盐帮菜。
开发出的菜品广受欢迎,频频获奖。
浅谈自贡盐帮菜的特色

浅谈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浅谈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摘要:自贡盐帮菜是川菜的重要支柱,是自贡市重点打造的品牌。
它之所以受到市场、专家、政府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扩张力,奥秘在其拥有鲜明的特色。
本文力图从自贡盐帮菜的风味、技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揭示其特色,丰富盐帮菜的理论研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自贡盐帮菜,特色,分析近年来,各地打着盐帮菜招牌的餐馆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
在盐帮菜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同时,专家学者、政府、餐饮企业也不甘落后,推波助澜,掀起了一股盐帮菜热。
自贡市政府更是将自贡盐帮菜作为与“龙之乡”“盐之都”“灯之城”三绝同等重要的自贡无形资产看待,按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并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注册“盐帮菜”的请求。
但什么是自贡盐帮菜?目前仍众说纷纭。
消费者、专家学者、政府、餐饮企业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专家学者认为:从地域上它属于川菜,是“川菜”的重要派别;从自贡盐帮菜的称谓上看,它又属于按生产者主体划分的菜系,是“盐帮菜”家庭的一员。
从消费者、商家和政府来看,“自贡盐帮菜”是一个品牌,是自贡地方菜的精华和典型代表,甚至作为自贡地方菜的一个代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自贡盐帮菜”是自贡地区,在两千多年井盐生产过程中,由盐业生产、经营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创造,有丰富盐文化积淀、有独特风味和烹调技艺的川菜派别。
是自贡地方菜的精华和典型代表。
因此,对于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我们既要从川菜派别的角度去认识,更要强调自贡井盐生产和盐文化对它的影响。
自贡盐帮菜能在川菜中获得一席之地,并走出四川,走出国门,活跃在餐饮舞台上,是与其丰富的盐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味和烹调技艺分不开的。
自贡盐帮菜在这三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呢?1 以味领先,风味奇绝在我国的四大菜系中,川菜就是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称。
自贡盐帮菜在味上则更胜一筹,在清末民初就获得“食在四川,味在自贡”的美誉。
自贡盐帮菜在口味上究竟有何特色?我们来听听不同的评价:一般消费者的感觉是:成都地区的川菜,来自川西平原上,其口味较温和,婉约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积薄发的自贡盐帮菜
自贡盐帮菜的迅速走红并非偶然,是自贡盐帮菜本身的魅力,在新时代召唤下,自贡盐帮菜传人不断努力,焕发出的耀眼光芒。
自贡盐帮菜能够在全国推广,并走出国门。
首先是自贡盐帮菜有挡不住的诱惑。
是自贡盐帮菜独特的发展经历,所形成的深厚盐文化和特殊风味征服了大众。
品自贡盐帮菜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还是一个精神大餐。
在我国的四大菜系中,川菜就是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称。
自贡盐帮菜作为川菜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味上则更胜一筹,清末民初就获得“吃在四川,味在井河”(井河指流经自流井的釜溪河)的美誉。
也就是说,味厚、味丰、回味无穷的自贡盐帮菜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同时,自贡盐帮菜深厚的盐文化,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美食配美文,既增加了吃饭的情趣,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自贡盐帮菜在推广过程中,也特别注意了盐文化氛围的营造。
如自贡的盐帮菜馆,装修上使用仿古的门、窗、桌、凳,广泛收集与盐有关的器具、古字画、老照片用于店堂装饰,雅间也用自贡开凿的井名来命名,至于菜品更是响亮地打出盐帮菜。
对店里的员工还要进行盐帮菜知识的专门培训,以便为客人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
即使身处北京闹市区的锦府盐帮菜酒楼,也极力营造出过去盐商宅院的气氛。
在北京中关村南大街,喧闹的街道上,悄然出现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锦府盐帮菜酒楼。
它从整体建筑风格和装饰,处处透着过去盐商宅院气息。
墙壁之上、包厢之间摆放、悬挂的各类古玩字画与全木制结构的建筑相互晖映,从踏入锦府盐帮酒楼的那一刻起,就如同回到旧时的盐商府邸,让你深深的感受到旧时盐商的悠闲时光和情趣生活。
自贡盐帮菜能够真正走出自贡,走向世界,自贡新一代盐帮菜传人功不可没。
他们既有厨师、服务人员和餐饮企业管理人员,也有文化界和理论界人士。
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自贡盐帮菜发扬光大。
在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自贡餐饮业也同全国一样,处于低迷时期,也是自贡盐帮菜最艰难的时刻。
但自贡盐帮菜传人仍然将传承自贡盐帮菜作为己任,顽强而努力的培养着一代新人。
在20世纪70年代,还在自贡盐城餐厅办起了自贡盐帮菜的培训班,由自贡盐帮菜名厨“范吉安”任顾问,培训班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培养出了一大批自贡盐帮菜新人。
在自贡市交际处工作的厨师樊德从、李绍光、倪绍云、陈德章、邹清云,技艺出众,深受到自贡的各界人士欢迎,尤其时刘少奇、朱德、贺龙、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被成为交际处的“五朵金花”。
闻玉才、金泽彬则成为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为培养自贡盐帮菜的传人继续工作着。
钟仕伦、周可行、陈礼德、甘为民、缪付三、杜洪斌、邓援典、闻玉庆、杨兴高、金泽彬、陈玉平、王典宜、何学信、
周一静、张正全、明登新、宋书明、冯光荣、陈银生、吴德怀、邓伯金等分别被外交部等部门选派出国,到美国、德国、匈牙利、加拿大、秘鲁、索马里、加纳、阿联酋、伊拉克、尼泊尔等国使馆或餐厅主厨,极大地提高了自贡盐帮菜的影响力和地位。
2002年,年仅三十来岁的自贡厨师李红凯以“金丝面”获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奖”。
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烹饪名师”。
在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中,挑战成功,获得“最细的手工切面”基尼斯记录,并成为中国烹饪协会组建的中华厨艺绝技表演团演员,他还能在气球上切肉、绸子上切肉、大腿上切肉、背上剁肉等。
2006年,自贡沙湾饭店副厨师长杨超,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美味中国”成都赛区的厨艺比赛中,获得并列第一名。
这种新人辈出的局面,不仅彰显出自贡盐帮厨师深厚的功力和出众的才华,而且是自贡盐帮菜得以传承的保障。
伴随着改革开放,自贡餐饮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89年,老字号“蜀江春”酒楼悄然开业,拉开了自贡餐饮业“国退民进”的序幕。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个体、股份制餐饮企业一举取代了国营、集体企业的主导地位。
2001年5月“蜀江春”于在成都科华北路开设分店,吹响了自贡盐帮菜走出自贡,向全国进军的号角,“盐府人家” “阿细”随后跟进,在成都站稳了脚跟,并向北京、云南、海南、湖北、重庆等地进发,一发不可收拾。
也是蜀江春在自贡率先开设分店,进行连锁经营。
现在蜀江春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餐饮连锁公司,旗下有地跨云、贵、川的十多户川菜连锁店,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烹饪培训学校。
蜀江春现已成为自贡市首屈一指的餐饮大企业,是自贡市唯一的“中华餐饮名店”、“全国绿色餐饮企业”。
蜀江春还以“一张热毛巾”,倡导了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即“把客人当作自己的亲戚朋友”,形成了20世纪80~90年代自贡餐饮服务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它赢得了不少赞誉和客人。
蜀江春还以敏锐而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自贡盐帮菜特殊的价值,于2003年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注册“盐帮菜”的请求。
至于自贡“盐府人家餐饮有限公司”,则是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了“盐帮菜”的概念。
该公司在2003年进军成都开设分店时,为宣传促销,在成都商报上刊登了《你以为盐帮菜都是咸嗦?》的文章。
现在的盐府人家餐饮有限公司也成为自贡市和四川省的知名餐饮企业。
该公司致力于自贡盐帮菜的挖掘整理工作,成绩显著。
整理出的传统盐帮菜有1000多道,有120多道菜闻名全省,有30多道菜还被有偿引入成、渝。
2002年6月该公司还获得“第四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最佳菜品制作金奖。
在蜀江春、盐府人家、阿细、南国宴、蜀南宴、留芬酒楼、盐帮传人等一批自贡盐帮菜名店的带领下,自贡盐帮菜不仅牢牢的占领了自贡餐饮市场,而且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向全国市场的扩展。
自贡盐帮菜的迅速发展,还包含着一批文化人的努力。
他们在收集、整理、
研究、传播自贡盐帮菜上,做出了贡献。
2000年,自贡市政协组织自贡文史专家出版了《盐都佳肴趣话》,收集了大量自贡美食及其传奇故事。
年届8旬的自贡著名文史学者罗成基还专门撰文,在其“漫论井河饮食文化”对自贡盐帮菜进行了客观而充满深情地描述和评价。
自贡著名盐史学家宋良曦也积极撰文研究和宣传自贡盐帮菜。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将自贡盐帮菜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川菜研究中心也将目光投向了自贡盐帮菜。
由于这些研究中心的介入,大量研究人员对自贡盐帮菜展开了全方位研究,这对于提高自贡盐帮菜的文化内涵、理论深度,宣传和推广自贡盐帮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只要输入“自贡盐帮菜”,就可搜索到大量关于自贡盐帮菜的文章、评论等。
2008年,自贡市商务局还专门出版了《自贡盐帮菜》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