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合集下载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选择题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简答题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

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

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口腔11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A2. A3. D4. D5. A6. B7. D8. B9. C 10. B 11. A 12.C 13. C 14. D二、填空题1. 中国2.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和器官3.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4.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5.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病毒持续感染6.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三、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生理性表现病理性(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肿瘤、病毒持续感染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 B2. B3. D4. D5. D6. A7. B8. A二、填空题1. 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2. 骨髓,胸腺三、名词解释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的健康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系统,起着保护我们健康的重要作用。

它由多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以下是免疫系统的一些关键组成部分和功能:
白细胞:免疫系统的核心是白细胞,它们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组织中。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它们负责识别和摧毁入侵的病原体。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它们是白细胞的重要集结地,也是免疫细胞相互交流和协作的场所。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标记它们以便其他免疫细胞进行摧毁。

抗体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标记物来识别它们。

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一种重要的淋巴细胞,它可以直接杀死感染了病毒的细胞,阻止病毒在整个身体内扩散。

记忆细胞:当免疫系统初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它会留下记忆细胞。

如果同一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识别并引发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能够保护我们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充足的营养、合理锻炼、充足的睡眠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免疫学问答题汇总与解答

免疫学问答题汇总与解答

免疫学问答题汇总与解答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内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

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

(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

(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

(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1.免疫学概论

1.免疫学概论

清道夫受体
(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
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支柱学科之 一,推动着医药学和生物学的全面发展,并极大地 促进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例如抗感染免 疫的研究进展有力地推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 使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学得以广泛的应用。现 代免疫学取得的巨大进展更进一步推动了生物高新 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其本意是免除 税赋和差役,引入医学领域则指免除瘟疫(传染 病)。
现代“免疫”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 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 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 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 持自身耐受。
出生后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结合相应淋巴细 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


具有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个体发育早期与 自身抗原接触后少数未被清除,处于抑制状态成 为禁忌的细胞株。
禁忌细胞株的复活或突变可导致自身免疫发生。

克隆选择学说的意义




1. 解决了适应与选择的问题,使免疫学的概 念从抗感染免疫转到现在免疫学上来。 2. 解释了自身耐受问题。 3. 解释了抗体生成的特异性及多样性等问题。 4. 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 初

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

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

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来病菌侵袭的重要系统。

它由一系列复杂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能够保护我们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免疫系统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

1. 免疫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免疫系统通过分辨自身与非自身物质,对抗各类病原体的侵袭。

当外来病原体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组成,它们能够直接攻击和杀死病原体。

而体液免疫则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2. 免疫系统与感染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疾病的威胁。

当免疫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它能够迅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使我们不易感染疾病。

然而,当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3.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在识别病原体的同时,也需要区分自身细胞与非自身细胞。

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调,无法准确识别自身细胞,就会误将自身细胞当做病原体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的。

4. 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接触到一些过敏原,如花粉、宠物皮屑等,过敏原会激活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和分子,导致过敏性反应的发生。

这些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呼吸道过敏、食物过敏、皮肤过敏等。

过敏性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密切,正常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止过敏疾病的发生。

5. 免疫系统与免疫缺陷疾病的关系免疫缺陷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抗感染病原体。

这些疾病可由遗传因素、药物使用或疾病导致,如艾滋病、白血病等。

免疫缺陷病人常常反复感染,且感染症状较重。

对于免疫缺陷疾病的治疗,常常依赖免疫系统调节剂、细胞因子等药物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内免疫系统

人体内免疫系统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 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 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 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 胰岛素减少还
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高血脂、高血 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 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 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 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 病变,肾小球硬化。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 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 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 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 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 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 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 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 威胁。
免疫原理
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 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根据医 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 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 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 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 运作。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 T细胞、B细胞:发挥核心作用的 免疫细胞,负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称免疫活性细胞ICC
其他
其他专职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通过脱颗粒作用损 伤细胞膜和裂解DNA导致细胞凋亡。通过其 表面表面FcγR与IgG结合介导溶细胞。抗病 毒抗肿瘤
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 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蛋白。细胞因子CK 粘附分子AM:介导粘附作用的膜蛋白,在胚胎发育、 分化,组织结构维持、炎症、免疫应答、止血凝血、 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 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 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 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 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 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 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 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 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及各种免疫相关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以及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

3. 免疫系统的类型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主要由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组成;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特异性和记忆性免疫应答的防御机制。

二、先天免疫系统1. 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包括生体障碍、炎症反应、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等多种防御机制。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反应,其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白细胞浸润和局部组织变性等。

3. 天然免疫细胞天然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4. 天然免疫分子天然免疫分子包括溶菌酶、抗微生物蛋白、补体等多种免疫分子,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

三、获得性免疫系统1. 抗原和抗体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它与抗原结合并清除抗原。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3. 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辅助细胞、T杀伤细胞和T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

4.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5.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初次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和持久性免疫应答。

四、免疫调节1.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包括T调节细胞、B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 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 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 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2 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3 :激活物:抗原 -抗体( IgG1~3 和 IgM ) 复合物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 C4,C2,C3 ,C5~C9所需离子:钙离子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 起始分子: C19 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 /晚期发挥作用 MBL 途径 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N 氨基半乳糖 参与的补体成分: ,2,C4,C2,C3,C5~9 所需离子 :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起始分子: MASP 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旁路激活途径 1: 激活物: G- 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 参与的补体成分: C3,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所需离子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3bBbP C5 转化酶: C 3bBb3b起始分子 :C3 生物学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3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 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产生的主要抗体: 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 含多个重复排列的 B 细胞表位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4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IgG 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23天。

2.出生 3个月开始合成, 3-5 岁达成人水平。

3.可活化 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 ADCC 作用。

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能与葡萄球菌蛋白 A ( SPA )结合, 可纯化抗体,免疫诊断 IgM 1.血清中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B 细胞表面为单体: mIgM,BCR 2. 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

3.体液免疫应 答中产生最早 ,早期诊断。

4.激活补体能力强。

5.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

IgA 1.分为两型:血清型 (单体 )存在于血清,免疫作用弱。

分泌型( SIgA )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分泌液中 局部免疫防御 (一防) 激活补体免疫调理作用为二聚体, 有 J 链和分泌片。

为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2. 血清中含量很少。

I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

2.可介I 型超敏反应。

3.寄生虫感染时升高。

5 超敏特点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发生快, 消失快, 可逆。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局部或者全身发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 介导。

补体不参与。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n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的抗体是IgG 、 IgM 。

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参与致病。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皿型超敏反应特点:参与的抗体为IgG 或 IgM 。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 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W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 慢,消退亦慢。

抗体、补体不参与。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为主的炎症反免疫系 统主要功 能及表现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应.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6新生儿溶血症1)母子间Rh血型不合,血型为Rh-的母亲因输血、流产或分娩过Rh +的胎儿时,Rh+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

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 +时,Rh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 抗原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预防: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 +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2) 母子ABO 血型不合发生率高,症状轻,如O 型血母亲生A 、B 型胎儿。

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B 型血型物质刺激母体产生IgG 类抗A 或抗B抗体,此类血型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溶解破坏。

该型新生儿溶血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7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一、CK 的理化特性属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存在形式: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分型:分泌型和跨膜型二、产生特点1、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2、多向性: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3、自限性: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三、作用特点1、CK 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2、以较高的亲和力与其受体结合,具有高效性;3、时效性4、一种CK 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5、几种不同的CK 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称重叠性;6、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在合成分泌、受体表达、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构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8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杀伤清除病原体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4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5免疫调节9NK T细胞表面标志:CD56 (小鼠),TCR-CD3复合受体功能1.分泌穿孔素或通过Fas/FasL,杀伤靶细胞;2.分泌IL-4,参与体液免疫应答;3.分泌IFN- 丫和IL-12,增强细胞免疫应答;4.分泌趋化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10. 丫3 T细胞表面标志:TCR??-CD3+、CD4-CD8- T细胞功能:1.杀伤靶细胞,杀伤机制与CD8+ T 细胞类似;2.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10.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将酶标物引入反应中。

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程序规范化。

(1)间接法ELISA: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标记物:酶标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

(2)双抗体夹心法ELISA: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标记物:酶标已知抗体。

12效应CTL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作用:①穿孔素街道的细胞溶解②颗粒酶介导的细胞凋亡③Fasl 与Fas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④ TNF- B与TNFR-I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5 细胞毒性T 细胞其作用: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同时也可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了解.13 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4 补体的生物学特征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膜攻击复合物(C5b~9)使细胞膜穿孔。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三条途径激活的顺序依次是: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C3缺乏:细菌反复感染C5-9缺乏:柰瑟菌反复感染二、调理作用:C3b、C4b,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C3缺乏导致吞噬细胞障碍三、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5a 趋化和激活作用:C3a、C5a 激肽样作用:C2a ,血管扩张,通透增加,充血水肿C1 抑制物缺陷:导致C2a 增加,血管神经性水肿四、免疫复合物(immune conplex, IC )清除作用:体内中等大小IC 形成后有可能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而IC与补体结合后,可以阻止中等大小IC形成,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有补体C3b受体(CR1 ),能与IC结合,通过血液传送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15.影响抗原免疫原型的因素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分子大小:〉10KD化学组成和结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④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单体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⑤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宿主因素:异物性: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遗传因素:受免疫应答基因决定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免疫方法:抗原剂量:适中,过高或过低易致耐受免疫途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免疫次数:间隔时间④佐剂的选择一、HLA- 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1.重链(a链):为经典HLA- I类基因编码产物2.轻链(B 2m):第15号染色体上相应基因编码。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a 2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I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3结构域、B 2m):a 3结构域结合Tc细胞表面CD8分子;B 2m维持HLA-1类分子结构稳定性3.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少数细胞如分化某一阶段的滋养层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尚未检岀I类分子。

二、HLA- H类抗原分子的结构由a链和B链组成,均为经典HLA H类基因编码产物。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B 1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 H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2、B 2结构域): B 2结合Th细胞表面CD4分子3. 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主要分布于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 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主要功能:一、抗原lg的主要功能二、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一MHC艮制性三、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四、引起移植排斥反应16.免疫球蛋白功能V区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C区功能:1.激活补体系统2.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3.通过胎盘(IgG)和提呈作用1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应用:特点: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应用:临床疾病诊断;鉴定细胞表面分子;分离纯化抗原;肿瘤导向治疗;少(或无)血清防治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18.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HLA 与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出血反应:反复输血患者或供血者血液中存在抗HLA 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