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名称】:永远的校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促进校园的美化和净化。
3.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1. 介绍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如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等。
2. 分析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3. 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如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主题班会等。
二、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1.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如保持卫生、节约资源等。
2. 分析校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垃圾分类、能源消耗等。
3.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如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组织清洁行动等。
三、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1. 引导学生了解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沟通、合作、协调等。
2. 提供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的训练,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项目等。
3.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组织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1.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如欣赏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2. 提供创造性的活动和任务,如写作、绘画、手工制作等。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举办校园艺术展、文化演出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 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校园美景,引发学生对校园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二、知识讲解1. 以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三、小组活动1. 分组讨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式,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
2. 小组展示并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园主题,如校园风景、校园活动等。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授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 如何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校园文化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探索欲望。
2. 学习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展示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3. 学习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友爱、诚信、团结、奉献等。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共识。
4. 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5分钟)-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校园文化项目,如校园环境整治、志愿者活动等,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在一定时间内实施。
-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班级评选和表彰。
5. 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20分钟)- 邀请校园文化传承人或校园文化组织代表给学生讲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和课程,匡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校园的夸姣,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掌握校园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造物;- 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学习校园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校园历史与文化- 学习校园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事件;- 了解校园的文化传承和特色。
2. 校园地理与建造- 学习校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介绍校园的主要建造物和功能。
3. 校园生态与资源- 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探索校园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校园规章与文化- 学习校园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的美景和活动。
2. 启示思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校园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校园的情感。
3. 知识讲解- 通过讲解、讨论和展示,介绍校园的历史、地理、建造、生态、资源、规章和文化。
4.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校园的重要建造和景点,了解校园的实际情况。
5. 团队合作- 分组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6. 表达展示- 学生通过绘画、摄影、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校园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2.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3. 校园地图、校园规章制度等相关资料;4. 绘画、摄影、写作等相关工具和材料。
3.永远的校园优秀教案

3.《永远的校园》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探索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原因。
(重点)2.了解校园与青春的内在联系,理解校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难点)3. 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探索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校园是永远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点拨【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沧县,曾到北大荒插队,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
主要作品:《遥远的含蓄》《音乐笔记》《青春梦幻曲》等。
2.生字词安谧喧嚣过滤葳蕤强悍摇曳馥郁怅惘刹那甬道氛围嫉妒萧瑟弥漫浩渺葱茏(适)得其所稍纵( 即)逝纷至(沓)来(彬)(彬)有礼(沧)桑二、通读全文,理清思路1.作者展开回忆的线索是什么?校园2.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对校园的回忆的?青春3.作者对校园怀有怎样的情感?热爱、眷恋、向往、珍惜、祝福4.本文提到了哪些学校,作者与这些学校有什么关系?中戏——两次求学;厦门大学——顺便参观;天津大学——小说录音;北京大学——送保送表;汇文中学——父子母校三、赏读,领会情感1、这五个校园分别有哪些景物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哪些深刻感受?把有关语句标记出来。
第3自然段:珍惜之情。
第7自然段: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第8自然段:虽然有些伤感和怅惘,但美好难再。
2、校园留给作者怎样的总体印象?清新幽静清纯脱俗青春洋溢第二课时四、悟读,品味哲理1.在文中找出有关青春的语句,反复阅读,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①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
“自以为是”写出了作者当初的盲目自信;“毅然”写出了他离开校园的轻率;两个词都表现作者的自责和后悔之情。
《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永远的校园》,了解并感受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远的校园》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悟《永远的校园》的主题。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校的情感。
2. 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珍惜校园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感悟,珍惜自己的校园生活。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永远的校园》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以便学生阅读。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简介、母校的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母校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永远的校园》,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母校的情感。
4. 重点讨论: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其含义和作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共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校园的难忘经历,引导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并对母校怀有感恩之情。
八、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校园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 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和实践,主动探索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文化的典型场景,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 讲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3. 学习活动(4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学生设计并展示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引言概述:《永远的校园》教案是一份旨在匡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校园文化的教学指南。
通过该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价值观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按照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分为五个部份,分别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的社交技能培养、校园文化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
每一个部份将详细阐述三个小点。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1.1 学生的身份认同:校园文化可以匡助学生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预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交交流。
1.2 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3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有益的公民。
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尊重和理解:校园文化应强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包容心态,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诚信和朴重:校园文化应倡导诚信和朴重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
2.3 创新和创造:校园文化应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创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校园文化的社交技能培养3.1 沟通技巧:校园文化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匡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3.2 合作能力:校园文化应鼓励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协调与合作、分享资源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预集体活动。
3.3 社交礼仪:校园文化应教育学生掌握社交礼仪,包括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友善相处等,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四、校园文化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4.1 分工合作:校园文化应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共同完成任务。
4.2 目标共享:校园文化应鼓励学生共享目标,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力。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园的夸姣,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的重要性和夸姣之处;- 掌握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2. 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3. 校园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4. 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分享自己喜欢的校园景点。
2.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校园的漂亮景色,引起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思量。
3.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校园和人类的影响;- 讲解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4. 活动设计(3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环境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拓展延伸(20分钟)-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环境保护示范区,了解实际环境保护工作;- 组织学生参预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
6. 总结反思(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校园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观察学生在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2、领会“永远的校园”的含义,感受北大的精神魅力,体会作者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情厚谊。
3、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校园面积小、拥挤、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
(板书同学回答)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
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
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留给他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三、讲授新课(一)背景资料1、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
2、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
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
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
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二)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还有哪几个词你发现它出现的频率很高。
(不要求去数,凭感觉说出即可)——永远,种子、燕园……(2)作者在文中有没有介绍校园风光,整篇文章是否单纯介绍校园风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前五个自然段。
但不是单纯介绍,从第7自然段开始写的是精神上的校园。
板书: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具体“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抽象(3)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2、品读课文(1)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
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2)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3)校园里除了景物之外,还必须有(人),那又是哪些人呢(老师、同学)这些老师与同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怎样的——燕园记忆: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4)有着这样一群师长与同学,又有美丽的燕园风光,那,这就该是永远的校园吧。
不,不单指这些,那什么叫永远永远指的是什么呢——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
如,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它指的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5)为什么北大精神才是永远的作者在7—15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①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感锐气;②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③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④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神)。
⑤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⑥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6)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7)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详见教学用书P4)指的是: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永远的校园指的是精神上的校园,作者把北大“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
这校园与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不灭;这是块圣土,科学和民主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生发了北大永恒的对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和追求;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文章的视点由“我”到“北大人”再到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由校园的回忆到青春的追求,再到精神气质的魅力,更进一步深入到“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从而揭示出“北大魂”与“中国魂”共存与永存的校园文化的本质。
4、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详见教学用书P4)(1)首尾设喻,前后照应。
(2)将北大人格化(3)语言生动形象(三)讨论:课后练习一,校园板书:具体的校园抽象的校园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不单纯、富有个性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永远的校园精神的延续和不灭——北大魂与中国魂《成长》教案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母亲)一、作者及作品简介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
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
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
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成长》一书的相关评价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
这是一本做到极致的自传,既有趣又心酸……你会永远的感激拉索尔·贝克,他讲述的是自己的过去,却让你自豪不已。
它能让你快乐,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喧闹能把你带回到自己的童年岁月——对这样的一本书,你该怎么来评价呢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可爱的、温暖人心的、让人无拘无束地开怀大笑的故事……是一部极富原创性的优秀自传作品。
贝克的《成长》写的是他个人的故事。
这里面凝练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作者的叙述手法和态度就像走钢丝那样,在自嘲和自豪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他是用一种近乎平淡无奇的写作风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是,他的文字的优美之处恰好就在于其简单和朴实的文风,以致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故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思路里了。
三、字音惬(qiè)意自怨自艾(yì)掂(diān)量镍(niè)币熨(yùn)烫侏(zhū)儒(rú)龇(zī)牙步履(lǚ)四、成语1.自怨自艾:本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2.伶牙俐齿: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3.惊惶失措:害怕慌张(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办。
五、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提问:概述本文主要内容------教参P10(二)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书P11-13)思考: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
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
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六、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插叙的表达作用。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插叙的段落。
---------教参P10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思考:1、“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丽丝呢“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
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
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