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论文》之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邢超环境心理学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生姓名程导教师2021 年 12 月 20日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

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

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于外部环境心理学。

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定出来的有限范围。

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建筑环境美。

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

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

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

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

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

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

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环境心理学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篇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建设》摘要:高校的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学、师生学习、科研等服务,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人的交互影响,指出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回归环境建设本位,为师生学习和科研创造一个优质、专业的环境。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环境心理学;环境建设过去,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校、系两级建制,校有图书馆、系(部)有资料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以不同形式进行着合并、重组、优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学科性质接近的系(部)组合成二级学院,系(部)成为学院下设的机构,根据高校科学研究的需要有些系部变成了科研所,或在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科研所。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系(部)资料室进行整合,或保留原系资料室,或合并成院资料室,或整合成校图书馆分馆(资料中心),或并入学校图书馆。

在资料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服务、建设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第八条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基本都有院系资料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并与学校图书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文献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的事业发展却遇到了一些困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师生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自然环境上应宽敞明亮,人文环境应舒适幽雅,然而,由于过去办公房屋紧缺,大多数资料室空间狭小、光线不足、阴暗潮湿,没有足够的桌椅、书架,报刊、书籍随意摆放,使查阅资料的师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一《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

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城市广场,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

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

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缺乏活力。

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兴起的,目前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二《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65岁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递的增长,而超过85岁的老人人数增加更快。

因此,老年人群体在社会总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老年人设计也应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

文章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基本特点,以试图为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安全、怡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群体;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

不仅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给予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室内环境。

1.老年群体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1.1老年人自卑心理特征分析在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

例如由于常年遭受疾病困扰因而担心会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生活上的负担,或是因为自己年岁以高,身体各部分技能都有所下降,有些以前做的事情现在就力不从心,因此渐渐的心里产生了自卑感。

随着长时间的消极心里积淀,最终发展成精神抑郁、性格孤僻,成为脱离社会的群体。

1.2老年人虚荣心理特征分析虚荣心里的产生,多半是来自于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人。

他们一生希望收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时间久了,在心理上表现得十分好胜、固执、自我。

1.3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特征分析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主观方面是由于自身年龄问题而告别自己的工作。

在客观方面,由于亲人和友人的离世或子女不在身边而引起的寂寞心理。

孤独和寂寞会导致老年人思考和判断问题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头脑反应迟钝,加速衰老,最终成为老年痴呆[1]。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篇一《环境心理学视阈下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商业街逐步向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拓展,形成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多功能的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以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这样才能满足舒适、健康、宜人的景观设计理念。

保障商业街空间通透性、环境安全性,才能维持街景整体的连续性。

本文就此从环境心理学视阈分析城市商业街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商业街景观;设计;城市城市商业街是一个汇聚着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的最佳场所。

城市商业街处在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形态的空间体系内,其主要的形态随着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发生着变化,它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许多城市商业街交通拥挤、街景单调,缺少整体连续性和景观特色。

设计城市商业街,应当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以人为中心,从人心理特征考虑问题,把握环境空间设计、人与环境的联系。

1.不同人群消费心理需求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的安全程度和户外活动水平有联系。

倘若人感觉不能放松,比较紧张,那么所处的环境就会失去人气。

商业街广场上的巨型喷泉、茂密树林会遮住人的视线,人们会感到不安全。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巨大遮拦完全阻挡了人的视线,前方空间难以通过环境进行预知,人会产生紧张心理。

当人们置身于街道公共环境中时,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以性别角度分析,男性逛商业街是有目的和计划的,直接去自己愿去的商店购买商品。

女性逛商业街是无目的和计划的,她们喜欢游逛,遇到较为新奇的商品会选择性的购买。

男性购物速度快,不会停留。

男性陪女性逛街会感觉疲惫,而女性在男性陪同下会觉得无趣。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推荐文章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心理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色彩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有关二级心理学考试论文参考范文热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篇1试谈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1]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

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

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

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1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1.1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 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 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

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 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

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 寻求最佳刺激, 再根据心理需求, 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

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

因此, 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1.2广场的发展城市广场, 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

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2.1广场的人性化空间空间尺度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 是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 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如果两个人处于的距离, 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 能认清对方是谁, 相距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 仍能看得见对方, 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距离愈长愈疏远。

在广场设计中, 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一见方的空间, 人们感觉比较亲切, 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注, 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②距离超过之后, 能产生广阔的感觉, 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 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 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 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

欧洲的城市广场很注重人体尺度, 广场空间亲切舒适, 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尺度巨大, 对人有排斥性。

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积公顷, 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我国南昌的八一广场面积公顷, 城市道路将其一分为四, 大小车辆川流不息, 人们很难在其中停留。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的模数, 我们对若干城市空间的亲身体验说明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

除了距离外, 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

当人站在广场中时, 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刀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

当为左右时, 人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致于压抑的感觉, 是全封闭广场的最小宽度当为左右时仍能产生内聚向心的空间, 人可以较完整地观赏周围的建筑当超过时, 会产生空间排斥离散的感觉, 并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加强。

历史上许多好的城市广场空间与的比值均大体在一之间。

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 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 也在这一比例之内。

广场中的环境小品布置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依据。

研究表明人类直立状况下, 可同时瞥见左右各范围内的事物, 而人类向上或向下看时, 所见范围要比左右90度的范围狭小。

因此, 广场中的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 甚至还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

广场如果缺少合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设施, 就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 空间离散迷失, 人们不愿意停留反之, 即使广场面积很大, 通过建筑、道路以及各种软、硬质景观的变换和环境小品的布置也会使人感到丰实、亲切、安定, 从而吸引人们在其中活动并赋予广场以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 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

在设计时, 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 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 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 有机组合绿化、水体、铺地、小品、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2.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 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 要求广场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 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 , 使个人行动自由不受干扰三是交往需求, 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氛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相应的, 广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 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 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现代城市广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 为集会、表演、庆祝等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 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 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 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 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另外, 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 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 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 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 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 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 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 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 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美国波士顿的柯布雷广场曾按1996年规划方案建成为单一的大而纯的硬质空间, 使用效果很不理想。

1985年改建后, 广场被划分为多个空间, 用树木进行隔离, 绿化覆盖了大部分地面, 同时适当设置摊位,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深受人们喜爱, 广场因此成为引人人胜的“城市客厅”。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规模不大, 但以其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成为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3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

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

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

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

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4广场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

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

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