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PPT课件
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24~48h
紫红胆盐葡 萄糖平板
10-1
无菌落
18~24h
有菌落
报告未检出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3.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定量检查操作示意图
以TSB为稀释液制供试液
一定量 肠道增菌肉汤
20~25℃, 2h预增菌
1ml
24~48h
紫红胆盐 葡萄糖平板
报告结果
10-1
18~24h
(六)梭菌的检查
梭菌 增菌 培养 基
供试液的制备
书写检 验记录
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分离
1.梭菌检查程序
无菌落生长
过氧化氢 酶试验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最终结果判断
有 菌 落
确证 试验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2.供试品梭菌检查操作示意图
各10ml
分别接种
一份80℃保温10min后迅速冷却
10-2
10-31ml10-110-210-3
各管加1ml
查可能菌数表
9ml 稀 释 液
有/无菌落
(二)大肠埃希菌检查
大肠埃希菌作为检验供试品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经口及呼吸道服给药的制剂,每1g、1ml或10cm2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TSB 增菌 培养
30℃~35℃
3~5d
1.平皿法
(1)基本程序:
数据 处理
结果观察与计数
书写检 验记录
平板 接种
需氧菌 的培养
供试液 的制备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倒置 培养 3~5d
30~35℃
TSA
不少于 0.1ml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技术PPT课件

检
喷雾剂供
查
试品
1.4.2供试品检查
非
无 菌
① 平皿法
平皿法包括倾注法和涂布法
产
品 微 生 物 限 度 检 查
除另有规定外, 取规定量供试 品,按方法适 用性试验确认 的方法进行供 试液制备和菌 数测定,每稀
培养和计数 :除另有规定外,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 在30~35℃培养3天,沙氏葡 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在20~ 25℃培养5 天,观察菌落生 长情况,点计平板上生长的 所有菌落数,必要时可适当 延长培养时间至7 天进行菌落
微
生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物
限
度
检
查
非 无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菌 1.3.1菌液制备及使用
产 品
菌种
微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生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
物
限
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
度
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
检 查
株的生物学特性
检
查
非
② 薄膜过滤法
无
除另有规定外,按计数方法适用性试
菌
验确认的方法进行供试液制备。取相
产
当于1g、1ml 或10 cm²供试品的供试 液,若供试品所含的菌数较多时,可
品
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照方法适用
微
性试验确认的方法加至适量稀释液中, 立即过滤,冲洗,冲洗后取出滤膜, 培养和计数:培养条件
生
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和计数方法同平皿计数
值报告菌数
非
③ MPN 法
无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PPT课件

养基上, 23~28℃培养5~7天,加3~5ml0.9%无菌氯 化钠溶液洗下霉菌孢子,吸出菌液,取 1ml菌液加0.9% 无菌氯化钠溶液9ml,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
4~ 10-6,使菌数约为50~100cfu/ml。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平皿法:取试验用的1ml菌液(约50~100cfu),分别注 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 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供试品对照组: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 供试品本底菌数。(和试验组采用同法)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验证时,按供试液的制备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 计数所规定的方法及要求进行。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 应逐一进行验证。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 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细菌计数验证用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 草芽孢杆菌。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稀释剂对照组: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 离心或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剂对照组, 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试验时, 可用相应的稀释剂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 浓度为每1ml 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 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
样品稀释级的选择:最低稀释级,1g或1ml。
培养基:营养琼脂、玫瑰红钠琼脂、改良马丁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介绍

14
菌液的制备(3 菌液的制备(3)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 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 23~28 ℃培 养5~7天,加3~5ml0.9%无菌氯化钠 溶液洗下霉菌孢子,吸取出菌液, 取1 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 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4~10-6,使细菌数约为50~100cfu/ml。
27
供试液的制备(4 供试液的制备(4)
非水溶液性供试品 软膏剂、乳膏剂、称供试品5g(5ml),加到 含已灭菌溶化并45℃保温的乳化剂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混 匀后,慢慢加入45℃左右的稀释剂85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 充分乳化,作供试液(1:20)。 油剂取供试品10ml,加入无菌聚山梨酯—80 5 –8ml,摇匀,再加 入稀释剂至100ml。
15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介绍
16
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应用
•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 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是判定药品受到微生 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生产企业的设备器具、 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和操作者的卫生状况进行卫生学 评价的综合依据之一。 • 药品的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的检验,原料及辅料 的检验,新药标准制订,进口药品标准复核,考察药 品质量及仲裁等,除另有规定外,其微生物限度检查 均以本标准为依据。 • 检查项目: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 控制菌的检 查。
11
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26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104] 生孢梭菌(Clostridium 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 6494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 9800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黑曲霉(Aspergillus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 98003]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 4410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 6350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供试品应随机抽样。
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检查的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防再污染。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 ~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
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培养基制备的灭菌条件为121℃20分钟。
1.营养琼脂培养基与营养肉汤培养基见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2.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胨 5g 玫瑰红钠 0.0133g葡萄糖 10g 琼脂 15~20g磷酸二氢钾 1g 水 1000ml硫酸镁 0.5g除葡萄糖、玫瑰红钠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加热溶化后,滤过,加入葡萄糖、玫瑰红钠,分装,灭菌。
3.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胨 10g 琼脂 15~20g酵母浸出粉 5g 水 1000ml葡萄糖 20g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加热溶化后,滤过,加入葡萄糖,分装,灭菌。
4.胆盐乳糖培养基(BL)胨 20g 磷酸二氢钾 1.3g乳糖 5g 牛胆盐 1.3g氯化钠 5g (或去氧胆酸钠0.5g)磷酸氢二钾 4.0g 水 1000ml除乳糖、牛胆盐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加热使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4±0.2, 煮沸,滤清,加入乳糖、牛胆盐,分装,灭菌。
5.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营养琼脂培养基 100ml 曙红钠指示液 2ml20%乳糖溶液5ml 亚甲蓝指示液 1.3~1.6ml 取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后,冷至60℃,按无菌操作加入灭菌的其他3种溶液, 摇匀,倾注平皿。
6.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C)胨 20g 1%中性红指示液 3ml乳糖 10g 琼脂 15~20g牛胆盐 5g 水 1000ml氯化钠 5g除乳糖、指示液、牛胆盐及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加热使溶解,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后,再加入其余各成分,摇匀,分装,灭菌,冷至60℃,倾注平皿。
0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PPT课件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增订 计数方法的验证
对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首先应进行检 测方法的验证。如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 验证,以确认该计数方法是否科学、准确、客观。 若供试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 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验证。验证时,按供试 液的制备,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所规定的方法 及下列要求进行。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应逐一进行 验证。
●供试液的制备 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 备供试液或选用适宜的乳化剂、分散剂、中和剂制 备供试液;其用量应验证,在该检验条件无抗菌作 用。供试液制备妥后不得超过1h就加入检验用培养 基。
7类供试品供试液的制备,其中增订:
非水溶性供试品
①供试品5g,司盘80、单硬脂酸甘油酯、聚山 梨酯80
验证方法
①试验组: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 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 取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 过滤后,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②阴性菌对照组: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
菌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方法同试验组,验证大肠埃希菌、 大肠菌群、沙门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金黄色葡萄 球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法时的阴 性对照菌采用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菌不得检出。
在特殊情况下,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霉菌、酵母
菌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长细菌,则应分别点计 霉菌、酵母菌、细菌菌落数,以菌落数高的培养基 中的菌数为计数结果报告。
菌数报告规则
细菌数30~300,霉菌数30~100。 ①当仅有1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以 该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 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 ]×100%
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的介绍

增、修订内容(5)-供试品检查
5、增加了有关滤膜直径的规定: 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μm, 直径约一般为50mm,若采用其它直径的滤膜, 冲洗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6、增加了薄膜过滤法每张滤膜冲洗量的规定: 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0ml,总冲洗量不 得超过1000ml
增、修订内容(6)-控制菌检查
2、删除“控制菌验证时的阴性菌对照组” 3、控制菌判断:由“应进行分离、纯化、染色镜 检和适宜的生化试验” “应进行分离、纯 化、染色镜检和适宜的鉴定试验” 4、大肠菌群检查用培养基:由胆盐乳糖发酵培养 基 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
指导原则中对控制菌检查确证方法的说明:微生 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1.ppt
增、修订内容(4)-细菌、霉菌 及酵母菌计数
2、计数方法的验证中增加“常见干扰物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 ”
干扰物 戊二醛 酚类、乙醇、吸附物 醛类 季铵类化合物(QACs)、对羟基苯甲酸酯 汞类制剂 双胍类化合物 碘酒、洗必泰类 卤化物 乙二胺四乙酸(EDTA) 磺胺类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 可选用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 亚硫酸氢钠 稀释剂 稀释剂、甘氨酸、硫代硫酸盐 卵磷脂、聚山梨醇酯 亚硫酸氢纳、巯基乙酸盐、硫代硫酸盐 卵磷脂 聚山梨醇酯 硫代硫酸盐 镁或钙离子 对氨基苯甲酸 ß -内酰胺酶
增、修订内容(4)-细菌、霉菌 及酵母菌计数
(4)菌液使用时间:菌悬液制备后应在2小时内使用, 若保存在2 ~ 8℃的菌悬液可以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 霉也可制成稳定的孢子悬液保存在2 ~ 8℃,在验证过 的贮存期内替代对应量的新鲜孢子悬液使用; (5)检查方法及结果判断:按培养基种类用相应的试 验菌采用平皿浇注法与对应的对照培养基比较,菌落数 相比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说明: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1.ppt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ppt课件

恒温培养箱
30~35℃ 36±1℃
霉菌培养箱
25~28℃
恒温水浴箱
45±1℃
净化工作台
生物显微镜 1500X
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
电冰箱
电热干燥箱 250~300℃
高压蒸汽消毒器
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 感量0.1g
匀浆仪或研钵
锥形瓶
100ml,250m. l,500ml,1000ml
直形吸管
1ml,10ml
凡能从药品、瓶(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发霉、生虫以及 变质的药品不必再继续检验,应直接判为不合格。不能以有时外观 有上述情况而检验内容为合格,来判定该药品合格,因为瓶口染菌, 对服用者是不安全的,如自瓶口直接服药时,所染菌随之进入人体, 同时发现瓶口一旦染菌,瓶内药液最终要受到污染。
检验量与抽样量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量,后者指从全批产品 .
1.1972年开展此项工作 2.1978年颁布我国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 3.1986年颁布修改后的“药品卫生标准”,1987年12月1日起供 内部执行 4.1989年下达“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5.1990年版药典第二增补本收载了20个化学药品种的微生物限 度标准规定,与国际惯例一致 6.1995年版药典少数几个剂型(滴眼剂等)收载了微生物限度。 规定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不得有菌生长 7.2000年版药典按剂型、中西药分类规定微生物限度,还对几 个生化药品在各论中项下作了具. 体规定
活体特征:药典中以活的微生物作为检验对象也是独特特性。
由于以上特殊性,抽样对微生物限度检测值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当 药品无污染时,抽样将不影响检验,当批产品存在污染品时,抽样 的样本是随机变量,抽样的影响如下:
抽样方法:不同的抽样方法对批产品总体的代表性是不同的,测定 值也是有差异的。如抽取可疑样品与随机抽样,其检出率与数字显 然前者大于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起草的指导思想
• 较完善检查法:也是目前国际上常用 的一种方法。是以琼脂平板上的细菌、 霉菌或酵母菌形成的一个独立可见的 菌落为计数依据。该法测定结果只反 映在规定条件下所生长的细菌、霉菌 和酵母菌的菌落数。
• 增加试验的可操作性 • 使方法更具科学性,保证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
2020/10/13
• 一个细菌、霉菌或酵母菌的菌落均可由一 个或多个菌细胞生长繁殖而成,因此供试 品中所测得的菌落数,实际为菌落形成单 位数(colony forming unity, cfu)
• ·供试品检验的全过程必须符合无菌技术 要求。
• 培养基、稀释剂、实验器具等的灭菌,按 灭菌法(见附录)的要求采用验证合格的 灭菌程序灭菌。
– 当仅有1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 以该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 告菌数。
2020/10/13
14
菌数报告规则
当同时有2个稀释级的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时,视两者比 值(比值为高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除以 低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 )而定。若比 值不大于2,以两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均 值报告菌数;若比值大于2但不超过5时,以低稀释级 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当出现比值大 于5或高稀释级的菌落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的菌落 数等异常情况时,应查明原因再行检查,必要时,应 进行方法的重新验证。
2020/10/13
18
操作要点
• 作供试品稀释时,每一稀释级都要更换吸管。 • ·细菌培养48h,真菌培养72h,计数。如菌落极小,不
易辨认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再点计菌落数。 • 含蜂蜜、王浆的液体制剂,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
3
操作环境
• 检验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环境洁 净度10000级和局部洁净度100级单向流空气 区域内进行,以防止再污染。单向流空气区 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GB/T 16292~16294-1996 《医药 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 菌的测试方法》进行洁净度验证。
2020/10/13
15
菌数报告规则
– 当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 以最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 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 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 最低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 均菌落数小于1时,以<1乘以最低稀 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2020/10/13
16
菌数报告规则
各 各稀释级菌落平均数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吉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2008.3.29
2020/10/13
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 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也是评价生产企 业的药用原料、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 环境和操作者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检查 项目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检查。
2020/10/13
2020/10/13
11
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
• 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 取供试品10g,加至100ml pH6.8磷酸
盐缓冲液(肠溶制剂)中或pH7.6磷 酸盐缓冲液(结肠制剂),置45℃水 浴中,振摇,使溶解,作为1:10的供 试液。
2020/10/13
12
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
• 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
2020/10/13
4
洁净级别
洁净级别
尘粒数/m3
浮游菌
个/m2
微粒直径 微粒直径
≥0.5um ≥
100
≤3,500
≤0
≤5
沉降菌 个/0.5h
≤1
10000 ≤350,000 ≤2000 ≤100 ≤3
100000
2020/10/13
≤3,500,000 ≤20,000 ≤500
≤10
5
检验量
• 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其抑菌活 性后,再依法检查。
• 常用的方法有: 培养基稀释法
离心沉淀集菌法 3000转/分离心20分钟,
500转/分离心5分
薄膜过滤法
中和法
2020/10/13
13
菌数报告规则
• 细菌数 酵母菌平均菌落数在30-300, 霉菌平均菌落数在30-100 之间的稀释级 作为菌数报告的依据。
• 取供试品5g(5ml),加入司盘80 5g、单硬脂 酸甘油酯3g、聚山梨酯80 10g的无菌溶化 混合物(温度低于45℃)的烧杯中,用无 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左右的 稀释剂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充 分乳化,作为1:20供试液。
2020/10/13
9
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
• 取供试品10g,加至含玻璃珠和20ml的 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的容器中,充分振 摇,使供试品溶解,再加入约45℃的稀 释剂,振摇5-10分钟,萃取,待油水明 显分层,取其水层作为1:10供试液。
1:10
不可计 不可计 不可计
39 24 0.5
1:102 1:103
164 20
295 46
271 60
41
4
19
0
比值
- 1.6 2.2 10.2 - -
菌落数 报告
16400 37750 27100 异常
240 5
16000 38000 27000
240 <10
2020/10/13
17
操作要点
•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 cm2)
•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两个以上最小 包装单位)的3倍量供试品。
•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 10ml;中药膜剂为50cm2
• 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 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 10ml
• 十四烷酸异丙酯的灭菌方法:采用薄膜 过滤法除菌,选用孔径为0.22um的脂溶 性滤膜,在140℃干热灭菌2小时。
2020/10/13
10
• 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
• 非水溶性膜剂供试品 取50cm2,剪碎, 加适量的稀释剂(通常为每1ml或每 2ml含1cm2),浸泡,振摇,以供试品 浸液作为1:10或1:20供试品。
2020/10/13
6
• 供试液的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供试液
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 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 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品制备方法 如下:
2020/10/13
7
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
• 非水溶性供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