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对分析思想渊源、理论核心与关键问题

合集下载

一切思想理论的核心在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古今思想家理论)

一切思想理论的核心在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古今思想家理论)

一切思想理论的核心在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古今思想家理论)一切思想理论核心在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我认为一切思想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思想理论的内容是知识,但是知识是思想理论的载体,思想理论的核心则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和圣人之心!•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的思想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在实践当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有了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所以进而有了哲学宗教以及思想理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探寻和对万物的思考。

思想理论在实践中获得,掌握圣人之心是关键•所以说思想理论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他们自己本身思维能力的经验总结,由于他们有高超的思维能力,进而为了把自己这种极为先进的思维方法和经验给总结下来写成书籍。

但是书籍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而已,并不能说学习到了知识,就学会和伟大思想家一样的思考能力。

所以还要去学思践行,还要去掌握其中的圣人之心,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才是实践当中最关键的一环。

为何古代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将军能打败精通军事理论的主帅•自古以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古代的军事家都去学习,但是为何两军对垒,同样学习一样的兵书,却最终带兵打仗和实践的能力不一样呢?这还是因为个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不一样。

又是两军对垒,一方主帅是一个任何兵书都没读过的人,另一方主帅是六韬七略,三十六计等所有兵书都烂熟于心的人,为何一个任何兵书未曾读过的人居然打败了熟读兵书之人?近代以来的战争有非常多如此战例。

这还是源于临阵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不一样。

换言之也就是说人的天赋不一样!思想理论源于思想家对宇宙万物的总结,天地万物之理我本自具足,修养自身是研究万事万物的钥匙•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理论的确了不起,但是如何能把他们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头脑,如何能掌握真正的圣人之心是关键。

对于思想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思维能力,只不过长期生活实践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而已,举个例子:我从小也没学过什么思辨能力,我生下来说话办事,从小就是思辨的,我都是从两边去分析,并没有自己学习理论知识也没有探索,生下来我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古之圣人说得有道理,天地万物之理我们生下来本自具足,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去自我探索,所以说能够深入的发掘自己的潜力,能够认识自己,进而就可以认识万事万物!程朱理学为何要:格物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是出于此种世界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当中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个体和整体相联系的世界观•古人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说产生了一种认识自身,修身养性,进而可以研究万物的理论,也就是说能够修身养性,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的人,自然就会有突出的研究万物的本领,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进而也有了因果理论的基础,天地与我同根,不就是说我们不遵循天地宇宙法则是损害我们自身的吗,万物与我一体,不就是说伤害万物就是间接伤害我们自己一样吗,因果理论也与此互通,伤害他人,伤害万物生灵,都会反噬其身。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对应分析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又称为相应分析,是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 于1970提出的,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的变量统计分析技术。

它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关系。

当以变量的一系列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分布图来描述变量之间的联系时,使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应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交互表的频数分析来确定变量及其类别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分析顾客对不同品牌商品的偏好时,可以将商品与顾客的性别、收入水平、职业等进行交叉汇总,汇总表中的每一项数字都代表着某一类顾客喜欢某一品牌的人数,这一人数也就是这类顾客与这一品牌的“对应”点,代表着不同特点的顾客与品牌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应分析,可以把品牌、顾客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个二维或三维的分布图上,顾客认为比较相似的品牌在图上的分布就会彼此靠近在一起。

根据顾客特点与每一品牌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在对应分析中,每个变量的类别差异是通过直观图上的分值距离来表示。

这个距离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距离,而是经过加权的距离,在加权的过程中,以卡方值的差异表现出来。

因此,对应分析的基础是将卡方值转变为可度量的距离。

卡方值是由累计交叉汇总表中每一交互组的实际频数与期望频数的差值计算得出。

如果卡方值是负值,就说明这一单元中实际发生频数低于期望频数。

每一单元格(每个行变量类别与列变量类别在表中的交叉点)频数的期望值取决于它在行分布中所占比例和列分布中所占比例。

如果某一单元格的卡方值是正值,而且数值很大,就说明这一单元格对应的行变量与列变量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这两个类别在图上的距离就会很近。

反之,若为负值,则在图上的距离就会远。

总之,对应分析是通过对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表进行分析,将定性变量的数据转变成可度量的分值,减少维度并做出分值分布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确定感受的调查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确定感受的调查研究

确 定 性 通 过 对 随机 抽 取 的 2 0名 学 生 的 问 卷调 查和 同异 反 联 系数 的计 算 分 析 . 为在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教 学 中 学 生的 不 确 0 认
定 性 感 受 是 影 响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效 果 的 一 个 重要 因 素 . 控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教 学 中不确 定性 的 关键 在 教 师 调
sta in; c ra n yf e ig iu to un e ti t e ln ,
中图 分 类 号 :6 G 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 4 ¨ (0 8 0 — 0 5 0 10 — 3 2 0 )6 0 3 — 3
O 引 言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是 一 种 充 满 不 确 定 性 的 社 会 活 动I 1 不 确 定 性 有 : 机 不 确 定 性 又 称 偶 1 。其 — 3 随 然 原 因 产 生 的 不 确 定 性 : 糊 不 确 定 性 . 指 对 客 观 模 是 存 在的事 认识 不 明确 : 中介 不 确 定 性 。 偏 左 也 不 不 偏 右的不 确定 性 : 色 不确定 性 . 指对 研究 对象 的 灰 是
关 键 词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 定 性 和 不确 定 性 ; 确 集对 分 析 ; 系数 ; 联 系统 态 势 ; 确 定 性 感 受 不
Ke wo d : ie l gc l oi c l h o ta h n c r i t a d n e a n y s t a r n l s ; o n c in u e ; y tms y r s d o o ia p l ia t e r e c ig; e a ny n u c r it ; e p i t y t t a ay i c n e t n mb r s s s o e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0056)《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2、法国学派3、套话4、渊源学5、美国学派6、主题学7、主题(theme)8、阐发研究9、媒介学10、情境11、意象研究12、题材13、比较诗学14、跨学科研究15、中国学派16、母题17、平行研究二、比较文学简述题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17、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8、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三、比较文学论述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可相应给分,答案仅供参考)1、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和而不同”与文化多元共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意义。

2、以中国古代“诗画共生”现象为例,谈谈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3、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心理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4、联系具体事例谈谈文学与宗教的基本关系。

5、试简要比较中西小说的主要异同。

6、中西散文、戏剧、诗歌之异同。

7、对比中西文学中的某类形象。

8、结合具体事例,就中西文学中你感兴趣的某一母题加以比较:9、结合具体实例,就中西文学中的你感兴趣的某种形象加以比较。

10、试比较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意境”与西方艺术理论中的“典型”。

四、比较文学分析题说明:本题一般给出材料,可能是理论观点,也可能是具体的作品对比,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 集对 论 的基本概 念 和理 论基 础[2. 1- ] .4
世界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 的矛盾 统一 体 。各 种系统 、 各 种事物 , 在某种条件下 、 某种层 次上 , 体现 出确定性 ; 而在另一 种条件下 、 另一种层次上 , 体现 出不确定性 。集对论是从整体
和全局上研究确定性 和不确 定性 的一种 新 的不 确定性 理论 ,
1 引言
集对分析 (e ar a s , P 理论 ( S t iAn l i S A) P ys 简称集对论 ) 是

据融合 、 不确定性推理 、 品设 计 中的具体 应用方 法与 实例 , 产
最后给 出了建议 的研究方 向。
种新型的处理模糊和不 确定知 识的数学 工具 , 能有 效地分
摘 要 集对分析理论是一种较新 的软计 算方法 , 可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确定信息 。近年来 , 该理论 日益 受到 学术界
的重视 , 已经在 决策、 预测 、 据融合 、 数 不确 定性推理 、 产品设计 、 网络计 划、 综合评价 等领域得 到较 为成功 的应 用。本
文简要介绍 了集对分析理论 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基础 , 较详细地论述 了该理论的最新研 究成果 与应 用进展 情况 , 最后 指
ma ig,fr cs ig,d t u in,u c ran yrao ig r d c e in ewo kpa nn ,a d cm p e e sv v l— kn o ea t n aaf s o n e tit e s nn ,po u td sg ,n t r ln ig n o r h n iee au ain。ec t o t.Thsp p rito u e h a i c n e t n o n a in fS A ,a d rve h e e t d a c so h e i a e rd cst eb sc o c psa df u d to so P n n e iwsterc n v n e ft ed — a v lp e ta da piain fS A.Fial .s mep o iig rs ac ie t n r ic s e . eo m n n p l t so P c o nl y o r m sn e e rh drci saeds u s d o Ke wo d S tp i a ay i, c ran y y r s e ar n lss Un e tit ,Daaa ay i,S f c mp tn t n lss o t o u ig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

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第二次思考题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第三次思考题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二、简述或论述题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供应链系统稳定性的集对分析

供应链系统稳定性的集对分析

析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视为一个系统 ,
从 同、 、 异 反三个方面研究两 个事物之间 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较 为系统地刻画了两个不同事物的联 系 借助对这个系统中确
6 8一
维普资讯
L g t s ehooy N 1,06 oii Tc nlg o22 0 sc
其平衡状态是指供应链 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衔接 紧密 生产连
贯、 需求保障到位 效率和效益满意。针对订单任务来 说. 该供
应链系统恰 到好处地满足订单各方面的要求 任何一个环节缺
失, 如供货不足、 延迟等非平衡状态的物流活动. 都将破坏整个
供应链运作平 衡状 态, 而对其稳定性造成影响 从 从 目前供 应链 系统 的稳定性的研究成果来看, 研究多集中 于库存控制的讨论上 , 从抑制牛鞭效应的角度研究如何增加供 应链的稳定胜 如文献『】 2 从削弱牛鞭效应的角度, 分折供应链 系统稳定性 和对降低系统费用的意义和作用。 文献I】 3从供应链 内部各环节存 在不确定的角度 , 分析了供应链偏离稳定状态的
法作 为研究工具 , 对供 应链系统的稳定性进行量化 分析 . 找出
各个环节上稳定性 的影 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大小 , 对于供应链
系统的运作及管理 策略 的制定提供参考
2 集对 分 析 法及 其基 本 方 法
21 集 对 分 析 法 .
集 对分析 ( P l A M s ,P a n y ̄ S A)是我 国学 者赵克勤在 r 18 9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包头召开的垒国系统理论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系统分
度 表达式 :
在 S c 中, pz 若在订单 中有 n种原 材料 , 则第 k 种原 材料 完

学理论体系知识点归纳考研

学理论体系知识点归纳考研

学理论体系知识点归纳考研考研是每个研究生候选人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学理论体系是考研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学理论体系的知识,本文将对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希望能为考研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理论体系概述学(epistemology)是指对知识和认识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学理论体系是学学科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能力、信念、判断等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包括认识能力的来源和本质、认识的真理性、认识的局限性等。

二、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学派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主张认识的来源是经验,靠感觉、经验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认识的来源是理性,强调人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

3. 辩证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和客观外界的矛盾运动密切相关,主张认识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辩证思考等来实现的。

辩证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等。

4.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和波普尔等。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强调系统性、结构性和功能性。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拉克和莱维斯特劳斯等。

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现状学理论体系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经历了演绎主义、归纳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近现代的学理论体系则呈现出多元化和组合化的特点,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和观念。

如当代的认识论、认知科学等都对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的学理论体系中,注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知识理论、认知科学、科学知识论等。

这些研究方向都对于人类认识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理论体系在考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学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促进科学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渊源5:对非数学式子的思考 ( 1)
• 例1,树上有10只鸟,如果有人打下1只,
问还剩几只? 10-1=0?
鸟问题的联系数模型
• 树上有10只鸟,鸟与鸟之间有内在联系,但这里 的联系由哪些关系组成不能确定,为此记1只
• • •
鸟与其它9只鸟的联系为1+9i,10只鸟减去1只鸟 的数学模型就是 10-( 1+9i ) 当i=1时,10-( 1+9i )=0(没有鸟) 当10只鸟中存在母子鸟、幼鸟、老鸟、病鸟等情 况,一下子想飞也飞不了时,可以让i取[0,1] 区间的其它值,如还剩3只,这时i=0.65
• 上面这个理发师悖论最早由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
羊群中也可能围进了狼”

罗素悖论的发现,说明了由德国数学家 康托(Georg Cantor, 1845-1918)提出的 集合论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是如此的显 而易见,在构造一个集合时就存在于这个 集合中,震动了当时的数学界,正如著名 的法国数学家庞加(HenriPoincare,18541912)所坦言,“我们围住了一群羊,然 而在羊群中也可能围进了狼”
联系科学

广义的联系数学在一定意义上超出数学范畴, 据此,我在SPA1998杭州会议上提出将集对分析 发展成联系科学的设想,这个设想在会后以《联 系科学的定义、框架、应用与意义》为题发表在 《大自然探索》1999年第3期上,所谓联系科学, 是专门研究事物联系、可变与转化的学科。又是 10年过去,2008年第6期的《自然辩证法通訉》 (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又刊出了我的《自然辩 证法可以称为联系科学吗》一文,说明了学术界 对联系科学这一提法的关注。

罗素悖论的联系数模型(1)

如果用A表示确定集A的基数,用B表 示不确定集B的基数,用i表示不确定,且在 [-1,1]取值,就得到联系数u= A+B i, 显然,联系数u= A+B i是关于对象集O的 两个映射集合的联合函数,是罗素悖论的 一个数学模型。 • 又由于u= A+B i恰好含有2项,所以 也称为是二元联系数,简称联系数
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

• •
村上一个理发师贴出服务公告,宣称他为所 有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设这些人组成集 合A),那么,理发师自己的头该由谁理发? 如果他不为自己理发,那么,理发师属于A;但这 样一来,理发师就不能给自己理发了,也就是不 能属于A,那么,理发师自己的头究竞该由谁理发?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于1903年发现,所以在 数学史上称其为罗素悖论。
关于联系的2个命题
• 命题1:联系是关系之和。 • 命题2:联系是创新之源. • 一般来说,联系处于宏观层次,关系处于微观层

次。 从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看,联系科学是在继经 典分析科学(数学分析、物理分析、结构分析…..) 与20世纪的系统科学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新学科, 是处于分析学科和系统科学之间的一门中介科学, 因而在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将有重大意义,也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理论核心(1)

集对分析理论包括了不确定性理论、 同异反系统理论和成对理论(联系论), 核心理论是不确定性理论,理论的核心是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统一,严格说是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同一及其中介过 渡及其数学表达和数学处理。
罗素悖论的联系数模型(2)

假设村上包括理发师在内共有100人, 其中不能为自己理发的有99人,确定属于 理发师的服务范围(A=99);加上理发师 1人不能确定是否属于理发师的服务范围 (B=1),于是得联系数A+B i=99+1i,这 个联系数的集对意义显然是关于“所有不 为自己理发的人”这个对象集O的两个映射 集合A(确定集)与B(不确定集)的基数 之联系和。
微观的相对性

事实上,就认知而言,微观纯粹是相对于宏 观而言的一个概念。例如在水科学中,江河湖泊 是宏观,支流沟坑是微观;支流沟坑是宏观,水 珠水滴是微观;肉眼见到的水珠水滴是宏观,空 气中的水分子是微观;大量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是 宏观,少量水分子和单个分子是微观;年度降水 量是宏观,某时刻降水量是微观;高空云层是宏 观,低层水汽是微观;如此等等,这就意味着当 把一事物(例如水)在宏观层次上的表现与微观 层次上的表现相联系作全局性考虑时,不可避免 地存在不确定性。 这就是“全局不确定原理”。
什么是集对分析?
• 就是对2个集合(称为集对)或多个集合之间
的关系作同异反不确定性分析。
如何开展集对分析——先3步
• 1、分析2个集合的所有关系, • 2、把得到的全部关系作同异反分类, • 3、展集对分析步骤——后3步
• 1、计算和分析联系数(a+bi,a+bi+cj,

一来一去应用广泛

集对分析来自哲学、系统科学、数学的学习 和融合,来自对于自然之谜的感悟,来自对看上 去是一些非数学式子深层次的思考,又反过去影 响到哲学、系统科学和数学的研究,如实地反映 客观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让I作为理论研究 结果与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一个接口,才使得集 对分析方法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辩证性,集对 分析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从 而使得集对分析从提出到现在的20年中,应用范 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 其实,从方法论看,这一来一去,亦集对也。
思想渊源2: 源自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是系统的,事物以 系统的形式存在,。 • 集对分析把事物的确定性关系与不确定 性关系看成不确定性系统,把联系数作为 这个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

思想渊源3: 源自数学集合论

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础,但集合论中存在 着矛盾,也称集合论悖论,100多年来,数 学家们围绕悖论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 的一个著名悖论是理发师悖论:
20年前提出集对分析

1989年8月,我在内蒙包头召开的全国 系统理论与区域规划会议正式提出集对分 析,题目是《集对和集对分析-一个新的 概念和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20年来

集对分析得到广泛应用,据在中国知网上检 索,应用或引用集对分析联系数学的论文已有 1000多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58篇(关键词用 集对分析检索15篇) 硕士学位论文455篇(关键词 用集对分析检索50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EI 检索论文10余篇 ,另有重要会议论文140多篇。 发表论文的高校学报120多家,学术期刊250多种, 论文作者中有中科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 《基于集对原理的水文水资源不确定性分析新途 径》等10多个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资 助,还有一些课题受到省部级基金资助。

集对分析也称联系数学

狭义的联系数学是指以联系数为运算和 分析单位的数学,中义的联系数学还包括 把概率联系数化、模糊隶属度和模糊数联 系数化、区间数联系化、复数联系数化、 数轴联系数化,并把他们统一起来的数学; 广义的联系数学还包括数学各分支联系的 同异反、数学与其它学科(物理学、经济 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联系的同异反 及其数学分析。
思想渊源6:源自对自然的感悟

人为什么生有两只眼睛?因为两只眼睛比1只 眼睛能更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人为什么生有 两只耳朵,就是因为两只耳朵比1只耳朵能更好地 聆听远远近近的声音; 人为什么生有两条腿,因为两条腿比1条腿更 能站得稳,走得快;人为什么生有两只手,因为 两只手比1只手更能握得住工具,更能进行复杂的 操作;如此等等,人体自身的这些自然之谜,是 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启示我们在数学的研究中, 引进集对这个概念是自然的需要。
思想渊源5:对非数学式子的思考 ( 2)
• “3个皮鞋匠,胜过诸葛亮”; “(1+1+1)>3” • “三个和尚没水喝 “(1+1+1)<3”表示后者,试问,
这2个式子是数学式子吗?显然不是,甚至可以说 是错误的式子,但同样是3个人,合作得好是“(1 +1+1)>3”,合作得不好是“(1+1+1)<3”,则 是司空见惯的事实,既然是事实,就可以给出相 对应的数学模型,问题是,根据客观实际给出的 群体效能数学模型如何 与(1+1+1)=3 的经典数 学协调一致?这个模型后面再讲。
a+bi+cj+dk……。 • 2、打开i,作不确定性分析。 • 3、把计算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的结果作对 照。
思想渊源1:源自哲学

哲学认为:世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 对立统一。 • 集对分析用联系数μ= a+bi及其展开式 (μ= a+bi+cj ,μ= a+bi+cj+dk…)具体地 刻划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统一。
我对罗素悖论的思考

我对罗素悖论作了与众多数学家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罗素悖论已告诉我们,面对一个研究对象 O(objuct)存在着2个映像集:一个是确定的映 像集A,另一个是不确定的映像集B,需要把这2 个集合联合起来去描述这个对象。顺便在这里给 出认识论意义上的集对定义: 所谓集对,就是描述同一个客观对象所需要的2 个集合。
水是一个集对

首先,水是一个集对,一个特殊的集对。 • 因为从水的分子式H2O看,水分子由2 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如果把2个氢 原子作成一个集合,1个氧原子作成另一个 集合,那么,水分子就是一个地地道道、 真真实实的集对。
水是一种特殊的联系介质

其次,水也是一种特殊的联系纽带,一种特 殊的联系介质。水把天、地、生联系起来,把宏 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把东、西、南、北、中联系 起来,把古今中外联系起来,把物质与能量联系 起来,把物质的固态、气态、液态联系起来,把 有(形)与无(形)联系起来,把有机与无机联 系起来,把简单与复杂联系起来,把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联系起来,把利与害联系起来,,把柔情 如水与冷若冰霜联系起来,把科学与艺术联系起 来;总之,水把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水是联结 自然和社会的一座桥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