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_语文S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孟”、“鹤”、“陵”、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图片、课件、注释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古诗,要通过本组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而这首诗是李白所写的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诗歌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将情、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新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诗意、诗情。

引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1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情感目标: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能力目标: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具:电脑平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目标: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一、《题西林壁》教学目标•理解古人视墙为书的心情•领悟诗人在壁上题诗的用意•了解诗人生平教学重点•理解古人视墙为书的心情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生平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享发现•模仿创作,感悟亲身体验•融学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 - 引入题目,让学生谈自己随手写下话题、引言、箴言、名言警句的地方。

- 让学生分享,比对各自心理状态。

2.语文学习 -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 分讨古人的心情,带领学生去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实践/体验 - 让学生直接书写自己的心情、名言、书法作品等。

(如果设硬性要求没意义,能表现感情即可)课后小结•整理课上学到的知识。

•随手书写自己内心体验。

二、《登高》教学目标•了解本诗诗人和创作背景和意图•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正确朗读诗文•运用诗意描写自然环境教学重点•了解本诗诗人和创作背景和意图•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教学难点•运用诗意描写自然环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观摩示范,模仿创作•板书引导,互助互评教学过程1.课前关注 - 导入垂直写诗。

- 让学生说出他们喜欢的季节、自然景色。

2.语文学习 - 解读《登高》中的诗意描写,让学生逐句感悟,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

- 分享学生已有的关于伟人的知识,深化对人物的感悟。

3.实践体验 - 带领学生参观自然风光,感受制造气氛,尝试模仿诗人运用诗意描写。

课后反思•整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自己写几句诗。

三、《游山西村》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乡村生活•掌握古诗朗读技巧•了解江南的美景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乡村生活•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教学难点•了解江南的美景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享体验•阅读讲演,模仿朗诵•形式检测,反思互助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 -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环境的改变,并询问他们家乡最美的地方。

2.语文学习 - 进一步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

分享古代乡村生活和文化。

- 逐句理解诗意,模仿朗读技巧,并模仿创作。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课题15 古诗三首之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

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一)、引导自学师: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

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小黑板出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齐读课题。

生:谁送谁生:在什么地方送?生:在什么时候送?生:怎么送?生:送到哪?生:为什么送?学生自学生读诗(生齐读)预设: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我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三、拓展四|、小结(二)、引导汇报1、检测朗读师:2、理解前两句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谁第一个汇报?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语文S版
4.多元评价,关注成长
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性原则,让学生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提高自信心。
5.知识与能力并重,提升语文素养
本案例在教学中既注重古诗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自然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学会珍惜友情,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挖掘古诗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在评价时,注重鼓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诗人背景: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15课.古诗三首 教案

第15课.古诗三首 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谈话导入。

通过古诗及歌曲《送别》导入本文。

2.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学习。

1.请同学查阅资料,并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根据本文的课后注释翻译句义。

4.体会诗中各句描写方法是写景、抒情或者是叙事,并体会其含义。

5.通读全诗,说一说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找答案,然后小组写作探究。

三、反馈展示,释疑质疑第一个问题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崇信佛教。

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第二个问题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使:出使。

朝(zhāo)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shè):旅店。

第三个问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浥”字写出了小雨的轻柔,只是把路上的尘埃湿润了。

“新”字则又恰到好处的写了雨后青柳的清新与绿意盎然。

采用了写景的手法。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表。

采用了抒情的写法。

第四个问题本诗前两句写景,明写春景暗喻离别。

后两句则主要抒情,从文中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可深切感受到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第五个问题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悲伤,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补充学生的回答,并加以总结。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月日(星期)总第50课时课题教学目标15古诗三首之一:送元二使安西课型新授知识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重点教学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教学录音机用具教学方法读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二、学习1、解诗题,知作者。

古诗。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师小结: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三、课外拓展。

四、总结。

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

★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第15课《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第15课《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

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

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

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

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

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浥”,会写“孟、陵、鹤”3个牛N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叙述每首诗的意思。


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休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

教学重点
1.背诵谍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己读懂诗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钢琴曲《神秘花园》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描写送别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的三位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与朋友离别时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兀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言简意赅的谈话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了本课要学的古诗上。

既明确了所要学的古诗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纶口出轻应胡诙「直笊丫育、
2抬馅读:站合音频资料jI■ H o
(1)《送元二使安西》中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朝(zhdo)、舍(s he)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u)、
尽(jin)。

3才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
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后面学
习活动的开展。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
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
地方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教学环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是本环节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种
能力J
四、品读诗句,想象0]面领悟诗情
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1你对作者王维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描衍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提示: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友人赴边之作。

当时被送的
这位.朋友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

(2)指詁说前两句1#的竟思,,
【意思大意对即可,不必苛刻要求。

告诉学生说诗意时,可以适当调
整诗句中的词序°】
(3)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
朋友的?诗人在这种情境中送别M友时的心情如何?
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
新。

朝雨湿尘,不湿路,友人扬鞭,不扬尘,舍青柳新景致虽好,但
朋友征途万里,送别思绪仍万千。

(4)指名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中,诗人为什么“劝”酒?
当时籍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
①诗句中告诉我们,之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一一“西出阳关无故人S
②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再
劝……
老朋友出使安西,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
又劝……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三、四两句诗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扣住诗眼“劝” 设计引读,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浓浓惜别之情J
4配圧反复朗茯整茁寺比不同形北4
【在配乐诵读中,感受诗句的美和诗的意境美及诗中情谊之美。


我们品完了王维诗中送给世人的这缕浓浓的友情之后,让我们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再去寻找朋友之间分别时的依依之情吧!
第[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1你对作者白居易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老师提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
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甚至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严谨,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请学生说時5的竟思“
(2)让学生再读全诗:从诗中画出表现古原草生命力强的特点的词语.(学生圈画,老师巡视,圈画后交流。

让生反复自由读诗,想象古原
草茂盛的样子,读后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闸面J
【让学生感受古原草的勃勃生机,进一步体验古原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J
(3)请从诗中画出描写朋友送别的诗句。

诗人在送别朋友时,他眼中繁茂的草儿是如何满怀离别之.情的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借春草表达的情意,体会情景交融的方法。

】(4)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师读一句,生接读下一句),反复接读全诗,体会诗情C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话。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的场面
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白居易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赋
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分享了他们与友人送别的场面,体验到了
朋友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一品“诗仙”用人间友情酿造的这杯美酒。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纶口出轻屮朗饮•读准7育、
2抬洛读,学生互札配合指川错i辽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读顺、读熟。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请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李白。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益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题目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教师的提问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指名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可以看到什么?此时你想做什么?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抓住“烟花三月”提问,一是唤醒学生脑海里美丽的春景画面。

二是体验诗人的离别愁情。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孟浩然与李白本可一边饮酒,一边赏尽春天美景,一边吟诗作对,但朋友却要“下扬州” ,不免愁情满怀。

为体会三、四句诗的情境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指名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
样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给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注入了生机J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朋友耐依依惜汕反怙深却等J
4廿俑《黄鶴楼送盂■浩然之广陵鼻
五、诵读诗句,感受友情之珍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一(唐)王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一〔丿片)高适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一一〔也)李白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一一(世)张几衿
桃花淖水深丁尺,不及汪伦送我悅一一〔也)于白
六、拓展延伸
展开合理想象,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明白大鼠因此老帅不必n疏通语占上下太大功丿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画面;三要体会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