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的故事(盐与心量)

合集下载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庙里,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天翻山越岭挑柴火,去集市卖掉以换取一天的口粮。

后来,为了培养徒弟的吃苦精神,他叫小和尚替他挑柴火上集市去卖。

开始时,小和尚挺不愿意地挑了两挑,翻山越岭挑柴火着实把他给累坏了。

挑了两天,小和尚再也挑不动了,老和尚没办法,只好叹着气让小和尚一边歇着去,自己还是一天接一天地挑柴挣钱糊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天,老和尚不幸病倒了,这一躺就是半个月起不了床,庙里失去了生活来源,眼看就要断炊了,小和尚没办法,终于主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每天天不亮,他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上山砍柴,然后挑着去集市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徒儿,别累坏了身子!”老和尚怜爱地看着小和尚忙碌的身影说。

这时,小和尚停下手中的活儿,对老和尚说:“师父,真是奇怪,刚开始你叫我挑柴火那两天,我挑那么轻的担子都觉得特别累,可是现在我挑的越来越重,相反倒觉得担子越来越轻了呢?”
老和尚赞许地点点头,说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身体承受能力练出来了,更多的是你心理成熟的缘故啊!成熟使你产生了勇挑重担的勇气,当然就觉得担子轻了。


不断锻炼,就能不断成熟,成熟的结果就是可以让人更有力量,更能承担重任,当你能够勇挑重担时,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你。

【哲理故事】平常心

【哲理故事】平常心

【哲理故事】平常心
从前有个叫做李景的人,他非常追求精神上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他常常花时间思考
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找到达到平静的正确方法。

有一天,他去拜访了一位名叫僧宝的高僧,并向他请教如何达到心灵的平静。

僧宝听了李景的问题,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取出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和一个盐瓶。


让李景尝一口杯中的清水,并询问他觉得如何。

"味道很棒。

”李景回答道。

僧宝接着向杯子中加入了几勺盐,然后再让李景尝。

这一次,李景发现水变得非常咸。

僧宝解释说,当人们的内心被忧虑和焦虑所困扰,就好像杯子中加入了盐一样。

"所以,你说你希望达到心灵的平静吗?那么你就要维持杯子中的清水,保持内心的
平静,不让外部的事物影响你。

”僧宝告诉李景道。

从那天起,李景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状态,并更加注意自己的情感反应。

“当我
感到愤怒、疲惫或者沮丧时,我会先停下来,深呼吸,尝试抚平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话,
我就可以避免把这些消极情绪传递给别人,还能让我的内心得到安宁。

”李景对他的朋友
们说道。

李景的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平静,并且他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变得更加能够承受生活中的挑战,并且更有耐心和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被外部事物影响自己的内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小和尚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和尚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成為湖泊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師身邊有一個總是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他派這個弟子去買鹽。

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大師問:「味道如何?」
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
「苦!」。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把剩下的鹽都放進附近的湖裡。

弟子於是把鹽倒進湖裡,老者說:「再嚐嚐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嚐了
嚐...
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弟子答道:「很新鮮。


大師問:「你嚐到鹹味了嗎?。


年輕人答道:「沒有。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鹽;不多,也不少。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麼多。

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於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
當你處於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隻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三个和尚睡前故事

三个和尚睡前故事

三个和尚睡前故事三个和尚睡前故事(精选12个)睡前故事除了能让孩子更熟悉声音、词汇和语言,讲故事还能让孩子在上学期间更好地掌握阅读理解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儿童的阅读习惯,短的睡前童话小故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能提升亲情、有助孩子成长,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视野。

以下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三个和尚睡前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三个和尚睡前故事 1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高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睡前故事 2有个小和尚走到一个地方,山坡下面有条小河,山坡顶上有个小庙。

小和尚正想着找个住的地方,就往山坡上走。

小庙里静悄悄的,这是个空庙,没有人住。

但是,小庙里东西很全。

厨房里有水缸、水桶、扁担、锅、瓢、碗、盆,一应俱全。

小和尚就住了下来。

他口渴了,就下山去挑水。

挑着满满的一担水上山,非常累。

可是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再累也得挑。

过了几天,一个瘦和尚路过这儿,正好碰见小和尚出来挑水,就说:“小师傅,您好!我想在这儿住,可以吗?”“当然可以,这样我就有伴了,多好。

”瘦和尚想喝水,让小和尚去挑,小和尚说:“您要喝水,就自己去挑,怎么能让我去呢?”“您本来就要去的嘛。

往水杯里放盐的感人故事

往水杯里放盐的感人故事

往水杯里放盐的感人故事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总是闷闷不乐,他就向师父寻求快乐生活的方法。

师父让人拿来一大勺盐倒进水杯里,让小和尚喝下去。

水特别咸,小和尚刚倒进嘴里就吐了出来。

随后,师父又把小和尚带到湖边,同样把一大勺盐倒进湖里,师父让小和尚又舀起一勺水喝,这次,小和尚不觉得咸了。

小和尚明白了,师父是想告诉自己:
一勺盐倒进杯中很咸,倒进湖里很淡,说明容量很重要。

仔细想想,盐就像是我们生活里的烦恼,我们看不惯的事情,而容量就像是我们的心量。

心量大了,再多的烦恼都可以云淡风轻;心量小了,再小的事都会压垮一个人。

生活中,有的人锱铢必较,有的人心宽似海。

不同的心量,便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小和尚王瑞五的人生故事

小和尚王瑞五的人生故事

小和尚王瑞五的学医故事王瑞五出生于1886年,那时旧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摇摇欲坠,民不聊生。

王瑞五的家庭也是贫困交加,家里孩子太多粮食不够糊口。

为了活命,父亲把6岁他送到了城郊的寺庙里。

寺院的住持看到这孩子面相龟眼婆娑眉、耳垂丰厚,确实有佛缘,于是收下了他。

就这样,王瑞五成了一位小和尚。

寺院的生活是单调枯燥的,每天除了帮师傅干活外,还要诵读经书、坐禅。

令小和尚王瑞五最感兴趣的,还是住在庙里北院的一位刘姓长老。

刘长老医术精湛,时常在寺庙为颠沛流离的老百姓免费看病开方。

那时百姓普遍缺衣少食,但许多被长老治愈后的老百姓专程来到寺庙里送一些礼物作为感谢。

王瑞五看在眼里,越发崇敬刘长老,于是常常到刘长老的院里帮助打杂,一边观察长老如何配药。

刘长老见王瑞五活泼可爱,又对中药感兴趣,于是收他为徒。

此后六年,王瑞五在刘长老的教授下,习得不少中医基础知识;长老在为病人看诊时,说出症状,王瑞五便可以在一边帮忙抓药了。

长老看到王瑞五天资过于常人,于是将他推荐到清末名医李可辛那里做徒弟。

于是12岁的小和尚王瑞五带着众人的期盼下山学医了。

外界的生活比寺庙里精彩多了,但王瑞五依然潜心向学,从不与其他学徒外出玩耍;空闲时间他依旧抄写佛经,佛家的悯世情怀和修行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更加坚定了王瑞五悬壶济世的决心。

李可辛乃医学世家,擅长中医内科、儿科而著称于世。

王瑞五跟随他学习了两年大有所获,谁知李老竟与世长辞。

王瑞五悲痛之余,抱着“学医济世”的期望,转投于当时另外一位名医张思尧门下,张专攻伤寒,善用经方,王瑞五尽得其所传。

学成后的王瑞五回到寺庙,那位教他启蒙的长老已经老迈,由王瑞五代替他为百姓看诊。

多年的学习让王瑞五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他果然不负众望,医术获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名声越来越大,每日都有病人在庙门前请求看诊。

住持看到这番景象,便劝他归俗,到外界去闯荡立业。

王瑞五还俗后便回到河南安阳市,开始自立为业。

随着找他看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使他明白看不起病的穷苦百姓实在太多了,仅仅只在自己家乡看诊是不够的,于是他辗转京、沪、郑州行医,由于疗效神奇、医德高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慕名前来。

小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经典的哲理

小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经典的哲理

小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经典的哲理我们常常的提防别人,算计别人,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错失,往往自己的一个失误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我们要时常的告诫自己,告诫自己不容犯错。

r>第一个故事:小和尚裱画。

小和尚先调了浆糊,涂在画的背面,在裱上用一层白棉纸;又看到最讲究的织锦缎,镶在画的四周,贴在墙上等干。

小和尚知道贴有在墙上的时间越长,将来画越平。

所以他足足等了三个月,才把画拿下来,放进檀木框子。

画挂上,小和尚左看看、右看看,得意极了。

问题是,才一年,画上居然出现了几个黄色深蓝色的斑点。

“这是师父最爱的画啊!”小和尚急死了。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我用了最好的浆糊、绵纸和织棉,那个檀木框就更不用说了……”小和尚向师父否定。

“先把画从框子里边拿出来吧!”师父说。

小和尚取下框后的挂架,把画拿出来,交给师父。

“无腺是从画前面进去的?还是从后面进去的?”师父指着问。

“是后面!”小和尚叫了起来,“可是后面瓦楞的绵纸最好是最好的!”“没错!”师父笑笑,“错在三夹板!新的三夹板,掉颜色!你让它直接靠在画的诸如此类,当然画要遭殃!”第二个故事:小和尚封装香菇小和尚从树林里采来酱瓜许多香菇,摊在地上爆晒。

“晒干之后,装进袋子。

”师父说。

“知道了!”小和尚应着,觉得师父真操心。

没想到正装袋,师父又来了:“切勿全装在一个大袋。

多分几个小袋子,封紧了!别透气!”“知道了!”小和尚心想,“师父真是整人冤枉!”繁育的香菇特别香,炒青菜时丢进几朵,就有了说不出的好滋味,到院里用斋的施主莫不盛赞。

第一捆香菇用完了,小和尚打开第二包,大叫一声,冲去向师父报告:“不好了!不好了!香菇里长满了小虫,不能吃了!”“别急!这包不能吃,别包说不定能吃!”师父树,“把剩下的几包也打开试试!”小老和尚紧张地打开那些包,嘴角笑到了耳根。

“这就是我要你分包密封的道理。

”师父敲敲小和尚的头,“你以为画图是保护画的,岂知板子也伤了画,你总以为袋子是防外面虫子咬香菇,岂知香菇里原来就可能有虫。

七个小和尚的故事

七个小和尚的故事

七个小和尚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寺庙,里面住着七个和尚,他们每天都要分食一大锅粥,可要命的是,这一锅粥每天都不够他们吃。

一开始的时候,这七个和尚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分粥,每天轮一个人,每个人每周可以轮一次。

可是一周下来,七个和尚发现,他们每个人一周只有一天能够吃饱,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反思、讨论,最后从七个人当中推选出了一个道德最高尚的人来分粥。

这样看上去似乎公平了一些,这个道德最高尚的人会平均把粥分给大家,就不会存在自己给自己分粥时多分一些的问题了。

可是不久之后,更严重的问题却出现了。

权力集中就会产生强权,强权之下就会产生腐败,七个和尚里就有人率先动了歪心思,他开始讨好那个负责分粥的人,挖空心思地去迎合他,贿赂他,以求能给自己分到更多的粥。

不久之后,动歪心思的人的目的就达到了,负责分粥的人每次都会给他分的更多。

其他人发现之后,也开始纷纷效仿,渐渐地大家都开始殚精竭虑地奉承那个负责分粥的人,把整个团体搞得乌烟瘴气,乱作一团。

接下来,七个和尚又开始思考别的方法,有人提出组建一个三个人的分粥委员会和四个人的监察委员会,分粥委员会负责分粥,监察委员会负责保证分的每碗粥都一样多。

这个办法貌似很好,可是结果却并不如意。

原来,每次分粥的时候,监察委员会和分粥委员会都会互相扯皮,彼此都认为是对方做的不够好,每天分粥都要耽误很长的时间。

一周下来,虽然粥分的是比以前均匀了,可是分粥的效率却变得十分低下,等每个人吃到嘴里的时候,粥都是凉的。

难道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吗?七个和尚聚集在一起,暂时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对彼此的成见,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开了一场研讨会,最后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分粥机制。

机制是这样的:依旧是每个人每天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粥。

这样一来,和尚们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那碗粥,每个人在分粥的时候都会分的尽量均匀。

这不但提高了分粥的效率,还解决了和尚们之间最大的矛盾,最后大家其乐融融,一团和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个寺院,有一个方丈,还有一个小和尚。

这个小和尚烦恼习气特别重,爱抱怨,爱不高兴,爱生气。

他就老问师父,“师父,我为什么这么多烦恼,我怎么那么容易不高兴。

”师父说,“这样吧,你拿一个杯子来,再拿一个盐罐来。

”这小和尚就拿了一杯水,杯子盛了一杯水,再拿盐罐。

老和尚说,“来,拿勺子取一勺盐,你放在这杯水里边,搅一搅。

”这小和尚就搅了搅,搅了搅后,这老和尚说,“来,喝一口。

”小和尚就喝了一口这盐水,“哎呀,”这小和尚说,“真咸,又咸又苦。

”老和尚说,“什么,又咸又苦是吧?走,拿着这个盐罐,咱们到旁边的湖边上去。


这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就来到了湖边。

“你再取一勺盐,洒进这湖水里面。

”小和尚又取了一勺盐,洒在湖里头。

老和尚说,“来,尝尝这湖里的水,还咸不咸。

”小和尚看看老和尚,就取了湖里的一口水,一喝,他说,“一点儿都不咸。

”“什么感觉?”“清凉,甘甜。

”“嗯,”老和尚说,“明白了吗?”小和尚说,“我不太明白。

”老和尚说,“放在湖里的这勺盐,跟前面放在杯里的那勺盐,量上有区别吗?”小和尚说,“没有,一样多。


老和尚就讲了,盐没有多少,一样多,为什么你的感觉会不一样呢?问题不出在盐的多少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心量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水量这一边。

这个水量就是咱们人的心量,这个盐就是你在平常生活当中遇到的所谓烦恼。

我们要求改变盐多少,不可能!这些东西都是你命里带来的,这个盐的多少是命中注定的。

我们这一辈子,遇到的麻烦和困难,你投胎到这娑婆世界了,你是带着业力来的,你是带着账本来的。

这个账本所规定你吃多少苦,享多少福,这是定的。

这个东西你可不能着急,你也没法作用给它。

你想去掉这个业是不可能的,你想不还这个账也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这个盐的多少是定下来的,因为这是因果规律。

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个盐缩小。

老和尚说,问题在于把盐放进水里的量扩大。

同样一勺盐,面对水量大的湖,它就不咸;面对水量小的杯子里的水,它就咸。

那问题不在盐这边,盐就是你这一生注定要吃的苦,要受的罪,要遇到的麻烦。

就是我们说的,你的伦,你的分。

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它。

“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这个盐,就是我们说的“万境本闲”中的一境,盐没有多没有少,为什么你的感觉不一样呢?因为水的量不一样。

“心若不生”,讲得就是你的心量。

心量太小,你的心就生了。

心量大,大到什么程度?尽虚空,遍法界,“量周沙界,心包太虚”。

你这么大的心量,什么事情在这个心量当中,都没事。

任何的境,任何的缘,在这样一种心量当中,都是没事的,对你都不会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