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通过阅读孙权劝学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修身齐家
在文章中,孙权首先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其次要齐家,即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维系家庭和睦。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二、勤学苦练
孙权在劝学记中多次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刻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他还指出,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勤学苦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也是立身之本。

三、志存高远
孙权强调了志存高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虚怀若谷
孙权在劝学记中还提到了虚怀若谷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谦逊谨慎,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骄不躁,不自负自满,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成就。

虚怀若谷的态度既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也能使个人不断进步。

通过对孙权劝学记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孙权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还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劝学记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不仅对当代的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每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孙权,字仲谋,吴国的建立者,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君主。

他在位时,致力于推行教育改革,提倡劝学,鼓励人民勤奋好学,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

孙权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在教育上也注重道德教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劝学的口号和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孙权劝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孙权的教育思想。

一、勤奋好学孙权提倡勤奋好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只有勤奋好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走向成功。

他著名的劝学口号“劝学不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句话表明了孙权对于勤奋好学的重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成就自己,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明辨是非在劝学的过程中,孙权十分重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他在劝学时经常强调“明辨是非,永怀慎思之心”,希望学生们不仅是能够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孙权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才能够成为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三、知行合一孙权在劝学中也非常注重知行合一。

他认为,学了知识不代表就是有用之才,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他反复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问,也要教导他人。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得自己的学问变得更加有价值。

四、明辨孰与孙权的劝学中强调明辨孰与。

他认为,人生在世,必须懂得取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他在劝学中说道“明辨孰与,知止而后有为”,强调了分辨孰与的重要性。

只有懂得取舍,懂得择善而从,才能够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五、思虑周全孙权在劝学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思虑周全。

他认为,只有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思虑周全,才能够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在知行上也能够有所作为。

他说“思虑周全,百事可达”,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仅是要有学习的热情,也要在学习中思虑周全,这样才能够百事可达,才能够有所成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一重点字词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一、一词多义: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三、古今异义词:辞:古义:推脱。

(蒙辞以军中多务)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特殊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孙 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 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孙权的善劝,也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司马光(1019 年 11 月 17 日-1086 年 10 月 11 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

二、重点字词1、卿(qī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4、今者:如今,现在。

15、才略:才干和谋略。

16、非复:不再是。

17、更(gēng):重新。

18、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19、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三、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四、内容理解1、孙权劝学的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因为吕蒙当权管事,需要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和谋略。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一、作品原文孙权劝学1初2,权谓3吕蒙4曰:“卿5今当涂6掌事7,不可不学!”蒙辞8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9岂欲卿治经10为博士11邪12?但13当涉猎14,见往事15耳16。

卿言多务,孰若17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18。

及19鲁肃过寻阳20,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21才略22,非复23吴下阿蒙24!”蒙曰:“士别三日25,即26更27刮目相待28,大兄29何见事30之晚乎!”肃遂31拜32蒙母,结友而别33。

二、注释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文题为后人所加。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

当:掌管,主持。

“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推辞。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知识讲解责编: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他选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章武二年(222),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东吴名将。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

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中排第二位,文武全才。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卿.(qī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脱。

4.务:事务。

5.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0.过:到。

11.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3.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14.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15.: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7.见事:认清事物。

重点虚词1.岂:难道。

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见往事耳.)3.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4.孰.(sú):谁。

(孰.若孤)5.及: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6.非复:不再是。

(非复..吴下阿蒙)7.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8.而:连词,表顺承。

(结友而.别)通假字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涂”通“途”,道。

(卿今当涂.掌事)古今异义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

(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一词多义1.当动词,掌管。

(当.涂掌事)副词,应当。

(但当.涉猎)2.就从事。

(蒙乃始就.学)完成。

(指物作诗立就.)3.见了解。

(见.往事耳)认清,识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 以介词,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为”连用,“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重点句式1.省略句省略主语。

(“与蒙论议”即:“(肃)与蒙议论”。

)2.倒装句状语后置。

(“蒙敌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成语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考题例析1.(2015•山东聊城中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论语》《乡愁》《端午的鸭蛋》《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孔子、余光中、汪曾祺、契诃夫。

D.《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2.(2015•安徽中考)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民间文学艺术之谚语歇后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

【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①【A】处划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处划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同学做事拖拉,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写几句话,劝说他改正缺点。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

(3)班级采风小组到王岭村搜集歇后语。

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是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不是孔子一人的。

2. (1)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以及句子的语序。

A处用词不当,“文学艺术”不是被“制造”而应被“创造”。

B处参照下句句子格式更改即可。

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积累相关基础知识,还应多读多练培养自己的语感。

答案:①制造创造②谚语形象、生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难度适中。

要根据题目给出的语境组织语言,注意既要满足题目要求,又要简洁得体。

答案示例:小军同学,“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做事不拖拉,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好习惯,不是一举两得吗?(3)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做题时要注意方位和地点,从宏观上把握材料,从细节处着手做题。

答案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

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向前到十里铺,左转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走就能到王岭村。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记事简练。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把握重点1.《孙权劝学》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