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与原子第一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课,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
通过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基础上。
来学习从微观视角解释观察到的物质宏观现象,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微粒也是可分的辩证观念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且本课题是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入门课。
从这个课题开始就要处处试着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的现象。
本节课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等抽象概念及后续其他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及热胀冷缩。
因此每节课的引入并不困难。
但对学生而言,由于本单元涉及的微观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却能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而且学生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只是在物理课中有所接触,虽有基础,但是不是很理解粒子的可分性。
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难以缕清。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学生缺乏感性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分子的性质;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从宏观到微观认识微观粒子,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描述、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从而初步认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此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的特点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ml pn2. 分子不停的在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
分子运动的探究3. 分子间有间隔,气体中分子的间隔>液体中分子的间隔〉固体中分子的间隔;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
九 二•什么是分子? 1. 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① 哪怕只是一个分子也能保持相应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 如果某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只能是分子,而不是构成该分子的比该分子 还小的原子。
2. 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原子、离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①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 .......I 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红磷、硫、金刚石……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如氯化钠、碳酸钙……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除了由原子、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外, 其它物质都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如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水……② 既然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 还有原子和离子,那么,分子就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比如: 水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就由水分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金属铁,则铁 的化学性质就由铁原子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比如:碳酸钙,则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就由钙离子和 碳酸根离子共同保持。
三.从微观的角度对两种变化的认识1.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中的分子本身没有变,一般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间隔。
比如: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这一物理变 化中,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
2.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都要分裂,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只能重新组合,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者组合成新的物 质。
一一这句话就是化学变化的本质 。
例如:氧化 △*汞+氧气(HgO △ Hg+o 2)微观示意图为:0 O四•什么是原子? :.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章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教案(4)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2.认识化学元素。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自主探究】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的。
(3)分子之间有。
(4)分子是由构成的。
(5)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而原子不能,只能____。
4.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的粒子。
(2)分子是由构成的。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的结构7.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8.相对原子质量≈数十数。
9.三个决定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三、离子10.概念:带电荷的或叫做离子。
11.表示法及意义:如Fe3+:表示。
12.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阴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物理性质:1、分子总是在作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例:品红溶液滴入水中、蓝墨水滴入水中、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闻到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间有间隔。
实例:热胀冷缩、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变鼓、气体压缩盛放在钢瓶中、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等。
二、分子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注意:①分子只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如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①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O2、H2、N2、Cl2等;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如CO2、NH3、H2O、HCl、HgO、H2O2等;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①宏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的分子生成的变化;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最小的微粒(×)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发生变化;④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⑤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例:氧化汞分解示意图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1、原子(体积小,质量大)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运动空间大,质量小):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原子构成图表原子种类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氢 1 1 0 1 1氮7 7 7 7 7氟9 9 10 9 9钠11 11 12 11 11铝13 13 14 13 13磷15 15 16 15 15氯17 17 18 17 17钾19 19 20 19 19碳 6 6 6 6 6氧8 8 8 8 8镁12 12 12 12 12硅14 14 14 14 14硫16 16 16 16 16钙20 20 20 20 20由上图可得到以下结论:(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不同种类原子中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4)原子中:中子数可能为0;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构成原子的微粒中,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发生变化时往往是原子核外电子发生变化,尤其是位于最外层的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知识要点课标要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a.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课堂讨论 到氨水中呢? 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 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成功之处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烧杯A 中酚酞溶液变红解释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烧杯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实验结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
分子是在不运动着的。
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分子、原子(重点、难点)了解物质的构成,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重点)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情景导入欧洲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四轮纳米汽车。
纳米车拥有能够转动的轮子,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小,即使有两万辆纳米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上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随着这种纳米车的问世,科学家在朝着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于杀死癌细胞的先进装置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纳米车也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分子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概念的理解: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④“最小”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拓展①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②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点二原子提出问题分子很小还可以再分吗?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与分子的相似)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原子的理解①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
如稀有气体、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离开“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知识拓展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也可直接聚集成新物质。
探究点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提出问题分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交流讨论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结合成分子。
板书设计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一、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原子的构成(重点)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2.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1.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如氢原子。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源与性质 测定得出,绝对的 比较得出,相对的数值与单位 非常小,单位“千克”大于1,单位“1”,一般不写以碳12为例 1.993×10-26kg12联系(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板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成功之处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情景导入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提出问题核外的电子绕核不停地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归纳总结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